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4/851


持续百余年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才能诞生众多为了各自理想而献身的伟大人物。
不是有了先进理论才救亡图存,而是在找到先进理论前,就已经救亡图存了。
无数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人物经历了无数失败之后,才选择了先进理论武装的先进组织,实现救亡图存并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
而现在的大宋有什么?
人人为己的现实!
纸醉金迷的东京!
浮云盛世的虚幻!
恢复燕云的迷梦!
人间道国的荒唐!
即便国破之后,再建小朝廷,仍有暖风吹得游人醉的“临安”!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掌握了先进理论的穿越者,就能为所欲为?
做啥春秋大梦呢!
大宋并不是生来就等死的腐朽政权,它也曾努力过,而且一直在努力。
一个健康而强有力的政权,有的是办法通过税收、刑罚、奖惩、改革等手段“损有余而补不足”。
只要社会资源的总量没有减少,国家完全可以合理利用综合手段调配资源,以重新维持社会平衡。
这些道理,后人知道,时人当然也知道,大宋的历代精英们更是明白这一点。
大宋在仁宗赵祯朝,就已经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的地步,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样不行,必须改革。
从庆历新政至今,大宋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变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但都败于吏治,得国不正,管理上就始终放不可手脚。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的朝代,在吏治上能如何振作?
有谁能在组织力本就薄弱的情况下,靠支持自己的力量,整治支持自己的力量?
而解决不了管理上的循环,就永远不可能解决经济与社会资源的循环,这样的大宋,即便不亡于异族,不亡于人口的循环,也会亡于经济的循环。
靠道德约束官员?
此时尚未经历很多变乱污染,道德的约束力还是有一些的。
但也只是“有一些”而已,靠道德约束文人,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已。
要不了几百年,还会生出水太凉、头皮痒的怪胎。
以酷刑杀戮,剥皮揎草,也永远都杀不尽天下贪官。
最终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思想和利益上的问题,只能靠思想和利益上的方法来解决。
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最难改造的,恰是人的思想。
相比之下,灌道德鸡汤引导,或以酷刑杀戮震慑,反而要简单得多。
徐泽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他也没狂妄到认为自己能真正改造时人的思想。
其人的优势在于,他是正处于勃勃生机阶段的造反派领袖,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改造部属的思想。
他只需要把最难吃的思想药丸裹在利益蜜糖中,喂给愿博从龙之功者吃下就行。
这种机会也只有立国之前才能有,真等到天下底定,利益格局基本划分,再做就更难了。
所以,留给徐泽的时间并不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在北海会议上威逼利诱,并在会后拿掉赵遹和王进。
大同社会能实现么?
徐泽不知道,千年以后的事,能“预料到”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心怀叵测的神棍。
即便能实现,也不是在同舟社手里。
先天不足的同舟社承担不起这么伟大的历史使命,徐泽对同舟社的定位即是能完成几百年的传承就足矣。
后来事,自有后来人。
但这些,都是不能与人分享的,包括赵遹、王进和宗泽,也包括自己的妻妾。
身处高位,能阅世人无法阅之风景,也必然要承受世人所不能承受之高处寒。
孤独么?
寒冷么?
都是自找的!
当然,徐泽是不会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的。
或者说,有这些想法的穿越者,根本就不会选择这条道路。
所有人的行为,必然能找到相应的动机支撑。
支撑徐泽的,自有一套理论——立泽福万世之志,破最困难之局,开前人未有之业,其乐无穷!
第六十三章
时代逆流
东京城。
兵荒马乱的日子早就结束了,但高企不下的粮价始终没有回落到年初的时价。
当今赵官家登基以后,粮价就从先帝哲宗元祐年间每石百余文开始不算缓慢且稳定的持续上涨。
到六年前的政和二年,徐泽上梁山时,就已经涨到六百文每石。
实际上,不仅是粮价,所有的物价都在上涨。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东京城中的百姓虽然苦于越勤奋、越穷困的无奈现实,但日子还能勉强过得下去。
毕竟,东京城中接连上马的超级工程,在消耗帝国海量钱粮的同时,也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构建了京城虚假的盛世繁荣。
这些超级工程随便漏点工段出来,提供的钱粮就能养活很多的百姓。
但今年的粮价上涨幅度实在太大,已经超过了很多普通人家的承受能力。
即便不普通的官宦之家,若没有特别手段,也在艰难维持。
年初还是在每石一贯零二十文的基础上缓慢增长的粮价,到徐州遭贼,东南漕运中断后,就一日三涨。
数日时间,便涨到每石七贯两百四文的恐怖高价,还有市无价,不抢都别想买得到。
尽管朝廷及时出手止住了粮价猛烈上涨的趋势,但也只能控制在五贯上下波动。
再之后,东南漕运恢复,大批漕粮入京,粮价才真正开始回落。
不过,最终也只到达两贯左右,便没有往下再回落了。
乱世将临,粮价就是一切物价的参照。
收入不涨,或涨得很少的情况下,物价翻番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消费欲望的持续低迷。
主要靠服务业支撑的东京城,经济活力已经明显下降。
当然,这种“明显”的下降,在不同人的感知中也是不同的。
住在皇城之中,只需要吸收日月之精天地之灵就能增进修为的神君教主道君皇帝赵佶,是看不到的;
住在内城之中,钟鸣鼎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达官贵人们,也是感受不到的;
各大瓦子之中,当红名角,或是台下为名角豪掷千金的恩客,自是不会在意的。
但以服务大众,主打蜂窝石炭,代办买菜、倒灰、喊人、送拜帖等业务的东京蜂窝石炭同业行会会首张三却是有极深的感受。
就在半年之前,谁也不会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莱州卧牛山贼人,会与东京城石炭同业行会的众多雇工有什么联系。
但京东大乱之后,这种毫无关联的关系,便迅速紧密起来。
先是为了平叛,京营兵马集结,很多雇工才意识到自己拥有兵籍,哭着脸回到军营应卯,然后又稀里糊涂开往京东前线平乱。
以跑腿为特色业务的张氏蜂窝石炭场顿时陷入用工荒,雇工人数减少,城外很多厢坊的需求便不能及时送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