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851


《大同说》开篇描述了无天子无官府的远古社会形态。
不同于儒家的宣传,徐泽(宗泽秉承徐泽之意所作)在文中明确指出这样的社会并不美好,根本就不值得怀念。
这个时期,人类茹毛饮血,生活质量——活下去都要靠运气的时代,谈什么生活质量?
为了生存,所有的人都必须团结,必须劳动,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但就算再努力,靠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所得依然极少,饥饱无凭,极少有人能活到自然老死。
若是有人不信,可以自行前往海东大岛,真实体验一下原始生番的生活状态。
后来,人类驯化了各种作物和禽兽,发明了众多的工具,生产大进步,部族慢慢有了积余,生活才开始改善。
人类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自然风险挑战,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严密的社会组织——即便在人类社会早期也存在。
有了积余后,族人将自己劳动所得的一部分用以供养脱产的首领和祭祀,首领、祭祀则回报族人公共服务的产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组织族人开垦荒山、驱逐野兽、治理洪水,以改造生存环境,让大部分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做得好的首领得到拥护,做得不好的首领必须引咎辞职,是为选贤任能。
其后,生产力再度发展,部族逐渐扩大,变成了国家。
再靠首领、祭祀已经管不过来了,于是有了国主和各级官吏(封君)。
国主的交接有多种方式,有的仍在坚持选贤任能,有的兄终弟及,有的父子相承,历史选择了最稳定的形式——父子相承。
以后还会回到更有效率的传承方式——选贤任能。
但这要社会高度发展,百姓普遍受到良好教育,认知能力极大提高,且信息相对透明的未来社会才行。
人类社会的演进并不平衡,也不具有唯一性,实际上,有很多个方向。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政权采取其他的传承方式。
比如契丹人立国之前的大贺氏族联盟,就是每隔三年,在八个联盟部族中选一人作为联盟首领——典型的选贤任能;
而正在与辽国大战的金国政权,则是兄终弟及(其实大宋立国之初也是这种现象,并留下了“金匮之盟”悬案)。
但不管社会处在哪个阶段,使用哪种交接方式,都改变不了政权的本质:
百姓以钱粮、徭役等方式供养国家和官府,国家则提供安全、生存、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种公共服务产品。
判断国家(王朝)的文明程度,主要看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种类和数量。
以这条标准来衡量,华夏自有文字可考的周朝开始,国家的组织形式一直在进步,惠及的百姓越来越多,为纳税百姓提供的服务产品也越来越齐全。
但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期间也有一些倒行逆施的政权——都没有长久的国祚。
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千年以后,大同可期。
大同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徐泽在《大同说》中隐约提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同时期的游牧、渔猎政权,组织形态与华夏不同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么“教化”。
但他没有提阶级论,因为这是徐泽和他的同舟社驾驭不了的力量,也是在这个时代注定会被封杀的理论。
传播不了的理论,写得再深刻,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大同说》中,徐泽贴心地为大宋解决了立国合法性的问题——结束乱世,建立了自古以来提供最多公共服务产品的王朝。
这一点即便是贩夫走卒也能听得懂,比玄之又玄的五德循环理论靠谱多了。
但赵佶等人绝不会感激他,因为大宋立国已经百余年,有没有这套理论,赵氏的地位其他人暂时都无法撼动,立国合法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此文在给予合法性的同时,也给现在的大宋判了死刑。
大宋已经堕落,百姓上交的税收越来越多,官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却越来越少,绝大部分的钱财被赵氏和各级官吏用于挥霍。
这样的天子和官府以前之所以没被淘汰,只是缺一个更“先进”的能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的政权取代它。
等同舟社理清京东东路局势后,就会向世人展示一个足以取代大宋的新政权,便要开启大宋灭亡的倒计时。
大宋王朝还有一个办法避免被淘汰的历史命运——进行更加彻底的社会改革。
可惜,庆历新政、熙丰变法、元祐更化、绍圣绍述,直至当今赵官家的绍述新法,反反复复的折腾,已经让世人看到了这个得国不正的王朝多么无力。
不管出于何种初衷,因为什么原因,大宋所有的改革最终都让局势变得更加混乱——这是一个注定没法自我革新的腐朽政权!
更关键的一点,《大同说》虽然没有明确否定“君权神授”理论,却将国家和君主的权力来源赤裸裸地展现在人前。
君权非神授,而是人授!
皇帝并不是代天牧民,而是人民选皇帝以斗天!
可以想象,这本书一旦为天下人认可,就是大宋轰然倒塌之时。
赵佶花费十余年时间苦心搭建的人间道国,也将变成一个笑话。
就连早已经变种,以服务封建统治为主业的儒家理论,其地位也在这篇文章面前,变得岌岌可危。
第七十三章
把水搅浑好摸鱼
收到徐泽的传唤后,宗泽立即赶了过来。
厽厼。正所谓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着,宗泽早过了睡不醒的年龄,加之有了为之奋斗的事业,更不可能这么早就上床睡觉。
“汝霖兄,坐!”
徐泽将交给宗泽,后者打开,发现上面有不少圈改的地方。
“这篇文章总体上很不错,该讲的事基本都讲到了,但有两点还可以改进一下。”
时间不早,徐泽就不拐弯抹角了,直接讲问题,宗泽也是个做实事的人,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应。
“其一,用词过于考究,不利于传播。”
“白乐天写诗尚要讲究老妪能解,这篇文章虽然面对读书人,但最终还是要让全天下的普通百姓听到的,我们就要说他们能听得懂的话。
“这本游记你拿回去研究一下,对你应该有帮助。”
宗泽接过社首交过来的书,封面上写着。
正是五年前行辽途中,徐泽安排闻焕章写的书稿,有了专门的秘书室后,他又命人将其整理出来,并刊印成册。
徐泽继续道:“我们不是做学问,而是在造反,不仅要造他赵官家的反,还要造天下读书人的反。”
“我们的很多观念虽然包装了孔孟之道,可毕竟似是而非,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让儒家理论出现裂痕,会让很多人丢饭碗的。”
“不要指望天下的读书人会支持我们,至少不能指望他们中的大部分会支持我们,因为即便不提政治理念的冲突,我们也是在挖读书人的根,他们不可能会感激我们。”
“同舟社的目标,是人人都能读书,读书人多了,便不再是宝,社会地位就会急剧下降,内部竞争就会更激烈,再不能高高在上。仅凭这一点,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会害怕我们、敌视我们、诋毁我们。”
“同舟社的天下,只能依靠与我们同舟者共同建设,他们才是我们的根基。对和我们不一条心的人,不要抱任何的幻想!”
“开创前人未有之大局面,必然要承受前人未有之大压力,‘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没有这等大决心和大毅力,做不了大事情!”
宗泽频频点头,徐泽的意思他听明白了,就像那日社首所授的大课一样,认清自己的根基所在,始终盯着根基做文章。
读多了圣贤书的读书人,不是同舟社的根基所在,没有花大精力争取的必要,在取得天下之前,也很难获得他们的真心支持。
其实宗泽并没有堆砌辞藻以争取读书人的想法,只是写多了锦绣文章,习惯了而已,但他也没跟徐泽解释这点误会,因为没有必要。
“其二,建设大同目前还只有一个初步的方案,靠你我两人闭门造车,有疏漏是正常的,不要想着面面俱到。文章中适当夸大一点不要紧,放开你的想象,能把大同描述的多好就写多好。”
宗泽有些懵,他还是不太明白徐泽的操作套路,说大话他不是不会,但若是被人轻易戳穿,那又有什么意义?
“若是疏漏太多,贸然发出去,会不会让这些人抓到了漏洞,攻讦我们?”
徐泽笑道:“有些疏漏不是坏事,不然的话,你把事做得太完美了,别人怎么能插得上嘴?”
“有争论才有流——热度嘛,不要怕别人讲怪话,天塌不下来。”
“理不辩不明,他们辩论就是替我们免费宣传,辩着辩着,我们的事业就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理论也能在辩论中得到完善。”
“而且,这不是我们的主战场,不要指望真能辩赢他们,笔掌握在他们手里,东京的赵官家能开党禁,却禁不了舆论,我们更不能,辩赢他们根本就不现实。”
“靠嘴皮子永远得不到天下,只有刀枪才行!我们的天下最终还是要靠将士们的刀枪砍出来,靠百姓们的双手建起来。”
宗泽终于理解社首的意思了,重重地点头道:“明白!”
徐泽想起一事,交代道:“这篇文章投出去轰动太大,不能署你我之名,确立了国家必须以德取胜的立国根基,就署名为‘德立’吧!”
宗泽得到徐泽的鼓舞,重又干劲十足地回去改稿子了。
徐泽没有忽悠他,刊印给读书人看,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