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851


地主也是要种地的,大批小地主都会亲自耕种,他们可以算是勤劳致富的代表。
但大地主已经脱离了劳动,全靠佃农耕作收租获利。
此时的佃农不比隋唐以前的徒附,人身相对自由,和地主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官府的佃租更少,佃农又不是傻子,当然会做出合理的选择。
没人佃种自家土地,小地主受到的影响很少,大地主却不行,只能跟着减少地租,以保证继续经营。
这就是同舟社必须掌握大量公产的原因之一,手中没有大量官田,靠行政命令强迫地主降租,难度大、效果差,还容易反弹。
同舟社拥有官田的田底,调整“自己的”地租天经地义,任何人都无话可说。
而地主跟着调整地租后,其收益就会相应减少,再遇到突发的自然灾害,破产的几率便会大增。
另一方面,在同舟社的治下,隐田偷税的难度骤增,其中的风险也更是承受不起。
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地主兼并土地的热情就会急剧下降。
以此,便可逐步实现土地资源的逆流动。
徐泽并没有想把事情做绝,此项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打击土地兼并的主力——大地主。
但对代表此时先进生产力的小地主则轻轻放过,对自耕农更是没什么影响,再配合其他优惠政策,必然能鼓励小地主和自耕农勤劳致富。
即便是近千年后的新华夏改革开放初期,家庭式劳作仍是农耕的最优解。
所以,在同舟社治下,保留大量自耕农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大政。
衡量任何经营方式先进与否,主要看其是否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能否达到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资源最佳配置,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其中一项重要标志就是劳动者能否与生产资料自由结合,更自由的供需关系,才有更强的经济活力。
不管是发展农业,还是鼓励工商,都需要相对灵活的户籍制度相配合。
所以,同舟社还继承了赵宋相对宽松的户籍制度部分条款。
徐泽虽然计划将土地逐步收归国有,却不希望把大部分人都束缚在土地上。
这方面,赵宋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且积累了不少经验,没必要因为改朝换代,就故意开历史倒车。
同舟社治下的人口同样可以自由流动,但每个人入学前,必须到官府建立户籍资料,不然的话,无法享受国家关于入学、授田等方面的福利。
徐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类似后世的身份证制度,只是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暂时还做不到这一步。
至此为止,登州农业税法改革暂时告一段落。
所有改革政策落地后,知登州事龚孝序根基同舟社社首徐泽的批示,宣布了最后一项政策调整:全州所有田地减两成农税。
堪比上古治世的清廉吏治,数年持续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的作用发挥,还有鼓励养田的制度等等,
这一系列的利好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同舟社治下种田的合法所得,要远高于赵宋境内。
现在又简单粗暴的直接降低税率,自然获得了登州各阶层的一直赞扬和真心支持。
要知道,赵宋立国以来,少数税种确实有减少和废除,但总体上讲,名目繁多的各种苛捐杂税是只增不减的,同舟社这一步,就走在了前面,争取到了人心。
不谈受益最大的自耕农和小地主们,就连之前被迫随同舟社降低地租的中地主,也发自内心地看好同舟社。
不过,只有徐泽自己清楚,登州税法改革试点只是初改。
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新情况,促使徐泽调整了最初的试点计划,好多设想中的政策他都没有放出来。
比如说之前设想的根据田地多寡梯次征税,他便计划放到京东路税改全部到位后再说。
仅仅两成的降税也不是他的目标,但所有利好没必要一次性放出来,这本就是下阶段继续深化改革的筹码之一。
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做了部分上篇文章而已,税法改革是一个配套的复杂工程,可不仅仅是农税改革一项。
同舟社降税、减租和持续进行基础建设、建立生产合作组织、整顿吏治等等措施,都会引导农业产出快速增长。
徐泽将利用这一波改革带来的红利,加速同舟社的政权建设,将组织体系向基层进一步延伸。
另一方面,防止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以及引导社会各阶层增收后的资金走向,调整治下产业结构和规模等等,都是他更需关注并认真做好的下篇文章。
可以说,同舟社的社会改革才刚开了一个头,立志开创前人未有之局面的徐泽,绝不会满足于一点小小的改变,他的道路还很长。
第八十八章
京东辽东一体化
登州大户余四海等人反叛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们在远洋商社中的股份自然也被同舟社掌控。
徐泽并没有捏着这些股份不放的意思,随即就命商曹放出消息,同舟社将面向治下所有州县配售远洋商社股份,需要者限时到诸城申请。
远洋商社这几年不断做大,其股份对很多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攫欝攫欝
不过,真要在全境配售,不断稀释之下,就不是那么诱人了。
但不管是出于投资生意,让死钱变活钱;还是投资人情,避免被同舟社当作不识相的顽固分子清算,各州县的头面人物都不敢不重视此事,皆派了人到诸城。
股份认购采取竞价的形式进行,参与者认购热情很高,头脑却没有发热,竞价还算理智。
对此,主持此事的褚青早有预料,股份认购本就不是当日的重点。
远洋商社股份认购会议结束,褚青即宣布了另一条重磅消息:同舟社银行组建。
蜀地早年有专门为携带巨款不便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赵宋境内兼营钱币和金银互兑业务的金银铺坊就更多了。
只是,不管是“交子铺户”,还是兼营兑换业务的金银铺坊,业务都比较单一,且交易中都是要收取一定数量的保管费或交易费。
同舟银行却是集储蓄、兑换、放款、汇款等业务于一体,而且储蓄有利息,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所有人的强烈关注。
赵宋虽然不限工商,可实际上很多生意有明确或者隐形的门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没那个资格贸然一头扎进去,不是吃亏赔本,就是吃官司赔人。
相对于门路更多的城市户,信息落后,交通不便的乡村户赚钱的手段更少,通常只有买地、放高利贷等寥寥几种。
放高利贷确实赚钱,但能做这个的都不是普通人。
任何时代都不缺借钱不还的烂人,或者本分人家借钱后破产,狠下心来要求拿家产甚至家人抵债的事,也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出来。
实际上,此时普通百姓信奉的是财不露白,大部分人家有了很多钱后,若是买不到好地,多半就会挖个地窖藏起来。
华夏人对藏钱的执着简直入魔,钱多了要挖地窖藏,建新房要匣钱镇邪,埋死人也要有钱陪葬……
而且,华夏地区物产虽丰,铜矿却不多,还受限于冶炼技术,产能终究有限,不是增加了人力就能增产。
何况,铜炼出来也不能只铸钱,水器、乐器、铜镜、玺印与符节、佛像之类,都要用到铜,缺口非常大。
还有,整个华夏文明圈之内的国家几乎都用天朝的铸币,还特别喜欢用,即便朝廷严令禁止钱币外运,仍无法阻止一些海商为了利益,将铜币一船船地往外运。
这就是包括赵宋在内,很多王朝只要经济景气,就会发生的“钱荒”问题的根源。
朝廷常年开足马力铸币,可无论怎么铸,都不够市场流通之用。
最后,不得不使用沉重不便的铁钱,或者用夹锡钱、铸小钱、当大钱充做足额钱使用,再或者,朝廷明文规定“短陌”“省陌”。
“陌”通“佰”和“百”。
钱币交易中每贯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谓之“足陌”。
“短陌”出自葛洪的“取人长钱,还人短陌”,意与“足陌”相对。
以不足一百之数充作百文行使,俗称“短陌”,一般短陌定数以八十文为陌。
“省陌”比“短陌”更进一层,是以不足短陌定数之钱充作百文使用。
省陌初以七十七文为百,后更为减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甚至更少为“陌”。
赵宋官用“省陌”为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等等。
不管是使用夹锡钱、铸小钱、当大钱,还是“短陌”和“省陌”,实质都是金钱交易中官府对百姓的盘剥,是透支官府信用的做法。
徐泽相信日后同舟社一统天下后,经济总量肯定要比赵宋大得多。
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发行的“钱”要多得多,但铜矿就这么多,不会因为同舟社换了赵宋坐天下,就能把铁变成铜。
不在取得天下之前,解决钱荒的问题,难道还要等到那个时候,再用这些传统招数透支新政府的信用?
靠行政手段,严查百姓窖藏钱币或者向外国走私钱币?
信不信,朝廷诏令一下,窖藏的、走私的反而更多!
同舟银行的开设,是徐泽解决钱荒问题的第一步。
首任行长是曹孝才,三年前,在海上初次见到这个精明强干有担当的辽人时,徐泽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后的几年时间,一直在考察和培养其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