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851


这个时代,大军渡河的威胁,除了来自河对岸的敌军阻截外,还有上游筑坝引起的水位急剧变化等因素。
因此,大军渡河前先在上游布置警戒,乃是同军师营级掌兵官必修常识,出身斥候营的师正时迁自然不会在这事上犯迷糊,其人接过话茬。
“属下派了一个营在上游二十里处立营,今天撒出去的五队斥候已经回来了三队,目前还没发现异常。”
“嗯。要加强——”
“哟——哟——”
桑干河东岸,一队辽国探马发出的唿哨声打断了徐泽的话。
他们是被徐泽吸引过来的,亲卫队的动静实在太显眼了,一看就知道这边有大人物。
这一队探马共有十人,看服饰和发型都是契丹人,骑术相当出色。
他们纵马高速向西奔驰,又在进入弓弩有效杀伤射程时打马转向离开。
期间,这些契丹人还不停地挥舞手中武器,并打着唿哨,以吸引西岸大人物的注意力。
很明显,敌方探马是仗着自己骑术高超,以及河面隔开的双方距离,故意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以向孱弱的宋人示威。
徐泽自不会和这些嚣张的契丹人一般见识,就当观摩契丹人的骑术表演得了。
但彼辈不知死活,仗着有大河阻挡便跑到这么近的距离示威,就用不着客气了。
“鹏举!”
岳飞自然也注意到对岸的动静,正准备请战,就听到社首呼唤,立时来了精神。
“属下在!”
“那几个呆鸟交给你了。”
“得令!”
河东岸的契丹探马刚刚转向跑出一段距离,马力消耗较大,回去的路上正放慢马速蓄积马力,以备下一次纵马示威行动。
岳飞取下自己背后的箭囊,将一支箭矢插在地上,然后向河边走出几步,再将另一只箭矢插在地上,一直插到河岸边。
十支箭矢各自相差的距离并不平均,而是越拉越开。
显然,其人考虑到了连续开弓后的体力消耗,会导致上弦速度变慢的问题。
做完一切后,岳飞才返回出发点,取下肩上的强弓,调整呼吸,等待契丹人下一次的纵马表演。
细心的人会发现,岳飞的所用的弓和箭都有别于常人。
其弓远比一般的强弓要大,结构也更复杂,乃是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严格地讲,此弓应该称作弩更合适一些。
其人使用的箭矢箭镞也比制式箭镞更大更长,尾端还有一段延长金属杆插入楛木箭杆中,并用胶漆固定,远超一般箭矢长度的箭杆尾部沾着雕翎。
这正是同军之中极少的神射手才会专门装备的雕翎箭,而岳飞箭囊中的雕翎箭又比一般神射手装备的更长。
冷兵器时代,勇武过人的武将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徐泽虽然强调军队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军队整体如一,但他并不排斥个性化。
早在七年前,泸南平乱组建斥候营开始,徐泽便保留了给军中的奇人异士打制一两样趁手兵器的习惯。
牛皋、武松、关胜、林冲等身负勇力者自然不能使用一般的普通兵器,他们手中的兵器皆是定制。
岳飞尚未弱冠就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如此神力,一般的弓弩也趁不了他的手。
其人调到亲卫营后,徐泽便命兵曹军器司专门为岳飞量身定做了一套弩矢。
河对面的契丹人其实已经注意到这边的异常,只是宽阔的河面和双方隔着河面均有一段距离,早超过的一般弓弩的杀伤范围。
他们很清楚宋人的神臂弓能射这么远,但到了这个距离,杀伤力已经很有限了,凭借他们高超的骑术,并注意防护,就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由是,这些契丹人决定再示威一次就走,溜达半圈蓄积马力后,再一次提升马速,向着河岸纵马而来。
“哟——哟——”
岳飞选准了这些探马将马速提到最快且尚未进入转向点之时,引弓便射。
“崩——嗤——”
沉重的箭矢带着巨大的动能,划破空气发出尖啸之声,直奔冲在右前方的契丹探马而去。
这名探马其实已经看到了岳飞向这边开弓,但双方的距离让他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
其人提前伏低身子,并以左臂举起圆盾,以期遮挡对面不自量力的射手。
“啪——啊——”
箭矢准确命中这名探马的圆盾,重箭去势不减,剖开木质盾牌,擦过小臂,凿入其人正低伏着的头颅上。
直到此时,这名骑士旁边的探马才听到箭矢破空的尖啸声。
岳飞射出一箭后,立即起步,向前奔跑中再次开弓,并抓起提前插在地上的箭矢迅即装入膛中,复又射出。
两箭相隔的时间极短,对岸第二名被他锁定的探马凭着危险的本能感知,在岳飞开弓的瞬间就俯身向右,打算藏入马腹之下,躲过这致命的一击。
但岳飞这一箭的目标并不是骑士,而是其坐骑的左腹。
战马中箭矢,巨痛之下,人立而起,随即向右摔倒,庞大的马身压在其右侧藏身的骑士身上,当即折断了这名探马的脖子。
待岳飞第三箭射出时,剩余的几名契丹探马已经丧胆。
高速奔跑的战马是不可能“急刹车”的,几名探马只能按照上一轮示威时的动作,操纵战马向右紧急转向。
岳飞这一箭,还是没有射人,而是直奔最右侧战马的脖子。
正在转向的战马被巨力打击,还在惯性的作用下冲出数步,方才嘶鸣着摔倒,扰乱了后面跟着转向的战马,马上的骑士也遭到马蹄践踏……
战斗结束,躲过一劫的三名探马急速打马,头也不回地逃出可怕的弓箭打击范围,最终消失不见,就连另一支没有靠近的探马小队也被吓跑。
“社首,属下办事不力,跑了三个,请社首责罚!”
徐泽很清楚岳飞正是爱显摆的年纪,嘴上说着请求责罚,但说完话前微微上翘的嘴角却出卖了其人。
“哈哈哈,好!若不是有桑干河阻挡,鹏举一人足以灭掉这两支小队。”
第九十三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燕京城。
同舟社大军占领良乡县,并在在桑干河西面立营,准备强渡大河的消息早已经到了城中,北辽君臣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虽然知兵的萧干、耶律大石等人都搞不懂敌人的想法,不明白徐泽为什么要选择离燕京城这么近的地方,在大辽兵马的眼皮子底下强渡大河。
但徐泽既然出了招,逼得大辽避无可避,只能在他选定的战场决战,就由不得北辽君臣再作任何犹豫了。
毫无疑问,关系北辽政权存续的关键一战只能在桑干河东岸的战场,且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保留。
打败敌军的最佳时机只能是其强渡桑干河前后不能接应之时,早了不行,晚了更不行。
只完成半渡的军队最脆弱,最容易混乱,也最有利于辽国的骑兵战术发挥。
这种情况下都不能击败他们,大辽就不可能有任何机会了。
一旦让敌军顺利渡河,即便攻打敌军的辽军能退回燕京城中,但两地相距仅仅四十里路程,完全不够城中调整防务部署。
很明显,阻止不了同军从这里渡河,燕京城就提前宣告陷落。
若是天祚帝在城中主持防务,打不赢还可以转进,但刚刚篡位的天锡帝得位本来就不正,只能坚守。
君臣统一思想后,耶律淳就立即下诏,进行全民动员。
大辽到了到了社稷覆亡的最危急时刻,不论契丹人、奚人,还是汉人;不论宗室、平民,还是僧侣,不论农夫、工匠,还是商旅……
燕京城中每一个不想做亡国奴的青壮都要拿起武器,捍卫两百年国祚的大辽,与趁火打劫的南朝侵略者进行不死不休的战斗。
辽国动乱多年,处在后方的燕京城之前并没有遭受战火摧残,但持续的战争,对民力的消耗是全域性的,燕京也不可能幸免。
如今的燕京城,比起九年前徐泽率商队到达时凋敝了不少,城中人口剩二十余万,但各地入城避乱的青壮不少。
在皇帝诏令和宗室国族的模范带头下,城中百姓纷纷应征,竟然征得了惊人的四万一千多兵马。
加上萧干和耶律大石掌控的两万四千大军,共计六万五千多人。
临时征集的民军,四万一千人全部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
扛着锄头的,原本的身份应该是本分的农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