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851


但这样的人才毕竟太少,而且基本靠天收,完全跟不上国家扩张的步伐。
所以,金国这几年新取得的城池,绝大部分就任的官员实际上还是辽国那一批。
为了防止这些人不尽心履职,或是私通外敌,金国朝廷还规定外任的官员,其家属必须在金源内地安置。
但是,辽国遗留的官员要是真的很好用,也不会被金国打得亡国了。
而且,金源内地本就苦寒,承载的人口总量相当有限,一味内迁也不是办法。
去年,完颜阿骨打便派遣蒲家奴和宗雄把内地猛安谋克的百姓分出一万户,外迁到泰州定居。
随着灭辽战争正式启动,金国的扩张速度急剧加快,第二阶段的扩张政策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如何在庞大的新占领区建立稳固的统治,是完颜阿骨打等女直当代英杰们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其优先级甚至要超过打赢和辽国的战争。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迟来的醒悟
金国的精英们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逐渐摸索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第三阶段扩张政策。
总体上讲,主要有两点。
其一,内迁与外迁并举。
二者听起来很绕,其实并不矛盾。
内迁人口是为了加速同化,以继续做大女直人的基本盘没错,女直人早就超越了狭隘的血缘民族概念,认识到文化和习俗的重要性。
外迁人口则是在新占领区打入女直人的楔子,以形成辐射效应,增强金国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其二,调整官员使用办法。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将朝廷放心又能干的官员派出去掌控重要城池,其余州县则暂时不做调整。
换句话说,完颜阿骨打放弃了稳扎稳打,逐步建立稳固政权的努力。
类似张觉这样的乱世枭雄也好,其他的贪官污吏也罢,只要承认金国朝廷的统治,并积极纳粮出丁,就能继续留在当地作威作福。
靠如此简单的政策,当然没法长期稳定地治理庞大的帝国。
很明显,这套政策只能作为金国灭辽,快速接手辽国地盘的过渡政策。
等以后,金国自己的治政人才培养出来了,迟早要对地方官员进行更替。
没办法,这就是小族建大国的悲哀。
家底太薄,尤其是治政人才稀缺,任你有千般本事,万般豪情,要想快速接手庞大的疆域,也只能因陋就简。
别管这套政策好不好用,有多少隐患,先尽可能地接手最大地盘再说。
这也是金国只占领了辽国很小一部分国土,就集中兵力,死死咬着辽帝追击不放的根本原因。
只有抓住辽国的政治首脑,让剩余的辽人失去效忠对象而成为一盘散沙,金国才能以这种简陋的治政方式渡过艰难的政策转型期。
不然的话,辽帝尚在,金国内部就会存在大批叛服不定的地方官员,金军就算再强悍,也只能疲于奔命。
要是没有同舟社的掺和,这一策略没准还真能成功。
但现在,辽帝还没有抓到,同舟社就已经占领了南京道,并向金国发出了“协同作战”的邀请,这一政策便极难维持了。
实际上,石秀北上联络金人,也带来了徐泽的对金国的真诚建议:
实在吃不下就不要硬撑嘛,有困难也别自己独自抗,同舟社急盟友之所急,随时愿意帮助金国解决一切困难。
当然,完颜蒲家奴并不知道徐泽会有这么好心,更不敢相信同舟社这个盟友真的会帮扶大金国。
其人在给皇帝的信中,基于中京道严峻的形势,建议立即停止追击辽帝的计划,并主动收缩防线,以应对同舟社随时发起的挑战。
金国这几年的扩张太快,是该停下来整顿一番了。
地盘小一点就小一点,保持稳定,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说。
形势危急,蒲家奴自不敢多耽搁,当日就派人送信回会宁府。
至于护送石秀,就以等待皇帝口谕为由拖几天。
同、金两方同时参与灭辽之战,使得本就复杂的战争形势变得更复杂。
徐泽虽然派出了石秀与金国进行谈判,但辽国败亡,跑马圈地的大好时机他当然不会浪费,更不可能被动等待谈判有了结果再进军。
毕竟,同舟社和金国不一样,金国干不好的事情,同舟社能干得好。
同舟社基本盘更大,治政人才储备更充足,扩张手段也要更丰富。
实际上,石秀尚在金人护送下前往会宁府的途中时,同舟社海军就已经根据社首的命令,登陆并攻下了中京道迁州,截断了平州进入中京道的通道。
在同一天,平州辽兴军伪节度使张觉也终于认清了形势,并赶在武松限定时间的最后半天,前往义丰县出降。
乱世是普通百姓的末日,却也是英雄豪杰大展拳脚的舞台。
可惜,本有可能成为英雄豪杰的张觉,却没有选好开局地点,遇到了肚量极小军力还极强的徐泽,悲哀的成为了强者卧榻之侧的酣睡虫。
投降后,张觉的党羽李石被徐泽录用,授以知复连州事辽东,原知复连州事蒲离卜拟迁知蔚州。
高党暂时安置在武松军中,协助同军接收平州军政。
而张觉则被武松遣人送往燕京拜见社首。
没人知道徐泽跟张觉讲了什么,但张觉随后被徐泽录用,安置到了秘书室。
随后,平州张氏请示同舟社后,迁徙到了河北路河间府置业。
之后的数年时间内,燕云之地的大族南迁,南朝大族北迁逐渐成为了一时潮流。
南、北两地的很多大族在国家重新归于统一的进程中,放弃根植多年的土地,主动迁徙的现象非常少见,后世将这一潮流称作“南北易姓”。
客观地讲,“南北易姓”极大加快了对立近两百年的两地民众交流速度,为新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不少后世专家学者的赞颂。
阴阳分两面,世间事是相互关联的。
当同舟社和金国为瓜分辽国政治遗产而明争暗斗的时候,被瓜分者辽国的皇帝却还在自己的国土上亡命奔逃。
金军大举西进,都统完颜斜也率军出青岭,副都统完颜宗翰兵出瓢岭。
大军目标直指辽国鸳鸯泊捺钵,南北并进,以夹击逃亡中的辽帝。
三月初三日,辽帝耶律延禧得知金军即将进击岭西,丢下前段时日仓促聚集的臣子,率兵仓惶逃往西京白水泺。
三月初七日,鸳鸯泊辽国留守官员群牧使谟鲁斡率部降金,并向完颜宗翰透露了辽帝逃跑的去向。
三月初十日,完颜宗翰率轻骑追击至白水泺,却扑了一个空,仅缴获辽帝未能及时带走的财货宝物。
早在一日前,耶律延禧就凭着自己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提前出逃,再次转进到了女古底仓。
三月十二日,金国大军转向攻击西京大同府。
三日后,大同府陷落,西京守军投降。
随后,完颜希尹奉命继续追击辽主至乙室部,竟然又一次扑空。
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洗礼,耶律延禧也觉醒了超强的战斗天赋,在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战术小白。
金军兵分多路,试图包抄辽帝的行动一再失败,愣是让耶律延禧多次赶在金军追上自己之前溜之大吉。
面对当世转进技术绝顶高手耶律延禧,完颜斜也、宗翰等人速战速决,抓住辽帝即回身解决南京道问题的战略,实际上已经宣告破产。
不仅如此,金军快速进军只攻城略地,却不能有效治理的问题开始显现。
三月二十一日,本已经投降金人的西京守军受皇帝耶律延禧百折不挠的勇气感染,据城叛乱,切断了金军继续西进的补给线。
而辽帝也率轻骑进入夹山,金军兵力不足,没法进山追击,西进战略彻底失败。
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金军都统完颜斜也面前:
继续西进追击辽帝,还是返身重新夺取大同府,并稳定形势后再做定夺?
另一面,转进大师耶律延禧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除了练就了一副转战万里而不得病的钢筋铁骨外,脑子也比以前好使了很多。
三月二十二日,夹山。
辽帝新招募的护卫人马正在山谷中短暂休整。
连日奔逃,不断有人掉队,又不断有人汇入,随时保持体力以准备下一次奔逃早成了众人的习惯。
耶律延禧起身,准备上马继续跑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