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9/851


燕青见军正这么快就收工,提议道:
“军正,大炮不好用,咱们要不要改挖地道,或者制作鹅车攻城?”
“不用了,这些小儿科对付不了老王。你先替俺拟一份防炮击城防工事报告,要交给陛下的。”
这是宋军第一次防守时出现防炮击工事,李逵敏锐地意识到攻守双方的战术将因阳曲城之战而改变,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向皇帝汇报。
“是!”
确定不可能轻易拿下阳曲城后,李逵果断调整策略。
留下一个师继续盯防阳曲县守军,其人则带着主力北上扫荡三交口、百井寨和赤塘关等城寨,以打通代、忻两州和太原府的联系,好统筹使用兵力。
京东西路东平府平阴县。
当李逵进入太原府时,大同正乾皇帝也即将结束东平府之行。
东平府六县,徐泽时间有限,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四县。
总体来说问题依然不少,但瑕不掩瑜,各地的治理要好于他的预期。
临行前,其人有意考校了知东平府事时文彬几个民政细节,对方虽然做不到对答如流,也基本没有卡壳,算是比较用心了。
“三年过去,时知府的治政水平有明显提升啊!”
得了皇帝的表扬,时文彬欣喜万分,脸上却有些惶恐。
“不敢欺瞒陛下,臣得陛下信重,仅用四年时间就由知县做到知府,深感能力不及,只能不断鞭策自己,府中事务也多耐属僚得力,其中还有一名济州来投的旧吏。”
济州在赵宋治下,时文彬为地方官员,自不能随便招揽使用敌国的人员。
这事并不新鲜,徐泽割据京东、河北后就不断有宋地人才来投,如何处置早有定例。
“给吏部和外部报备没有?”
徐泽面色未变,语气依然平缓。
“报备过。”
“平身吧。”
这事徐泽其实知道,时文彬所说之人正是济州郓城县小吏宋江。
九年前,时文彬曾知郓城县,宋江便是其人最得力的助手,待他离任,新任知县自然会打压这个前任留下的“钉子”。
宋江那几年过得很不如意,已有离去之意,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得知老上司出任东平府知府后,其人便冒险投奔。
时文彬虽欣赏宋江的才干,却害怕同舟社的法度森严,一面将宋江安排在客栈之中看管,一面又按规定向彼时的外曹和吏曹上报。
徐泽还在梁山时,曾安排情报处盯防宋江,后来事业做大,宋江已不足为虑,就没有再浪费人力,撤销了这条情报线。
但王四却对宋江印象很深,得到时文彬的上报后,其人就立即组织人手进行调查,并向徐泽做了汇报。
不过,这都是暗线上的事,时文彬并不清楚,徐泽自然也要装作不知道。
“时知府着重强调这名属吏,想必其人真有才干,可在随员中?”
时文彬暗自为宋江可惜,错过了这一次面圣的机会。
“回陛下,宋押司已经通过铨选,赴任隰州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太原太原
阳曲县城。
当日,敌军气势汹汹而来,无往不利的大炮却被城上的防御工事克制,只进行了一次试探攻击后就缩回营中,连攀城部队都没有派出,守军士气为之大涨。
但李逵见阳曲轻易难下,便果断放弃攻城,转而率军北上,反让王禀忧心忡忡了。
太原府北面有三交口、百井寨和赤塘关三座比较坚固的城寨,但阳曲城中都要征发十五到六十百姓为军了,可想这三座城寨中的兵力也捉襟见肘。
相对而言,兵力最多、防御工事最完备的是赤塘关,可赤塘关的防御方向却是北面的忻州,对来自后背的同军攻击防御能力极其有限,陷落是迟早的事。
守城不能一味死守,必须随时掌握能够反击的力量。
正常情况下,王禀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城偷袭留守的敌军。
若是操作得好,一举扭转战局反败为胜也未可知。
敌军只留下了数千兵马,在东、南两面扎下一大一小两座营地,并没有对阳曲县进行包围,为守军由西、北两道城门出城偷袭提供了可能。
但同军的营寨扎得很坚固,且两营互为犄角,很不好对付。
王禀怀疑敌军就是故意留下破绽,为的便是引诱守军出城浪战。
一切战术的基础都必须立足于攻守双方的实力对比,再好的战术,没有合适的兵马来实施,并有合适的敌人来“配合”,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靠阳曲城中有限的战兵,坚守城墙都很勉强,出城偷袭强大的同军,纯粹是给敌人送功劳。
因此,明知道李逵攻下三交口、百井寨和赤塘关三寨,打通至忻州通道后,就能从东、北两面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员,战术上将更加灵活。
但王禀却选无可选,只能死守城池,被动等援军带来的转机。
毕竟,河东路各州府不会被动等待同军逐个击破,肯定要反击。
且河东地形如此险要,朝廷一旦腾出手来,也必然要派出援军。
只要能撑到到那个时候,阳曲城就还有希望。
朝廷的反应速度超过的了张孝纯、王禀等人的预期,但没能这么快就派来援军,而是派来了传旨天使殿中侍御史刘豫。
奇怪的是,刘豫并没有绕道从西门进入城中,而是先到同军南面的小营,随后又被放行到达城下。
被守军用吊篮吊上城后,刘豫跟着王禀直奔官衙而去,宣布了诏令又立即出城,再次穿过敌营,带着随从赶马回京复命。
城墙上,看着匆匆远去的刘豫,新任河东路宣抚副使、经略使张孝纯的话语满是嘲讽。
“刘彦游可真是心忧王事不顾疲乏啊,跑这么远来一趟太原府传旨,竟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就急着走。”
“相公!”
刚刚升任河东路兵马副都总管的王禀心里乱糟糟地,准备说些啥,可刚张嘴却突然有些意兴阑珊了。
张孝纯仍然看着远处敌军的营寨,并没有扭头看王禀,却能大略猜到其人的想法,因为他也有很多心事。
“正臣,同军今天应该不会攻城,陪我下城转一转吧。”
“嗯。”
战争泯灭人性,战争中也最见人性。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会放弃抵抗,又为什么誓死不降,总有一个理由在支撑复杂的人性,极少有人会做出没头没脑的事。
阳曲城中的军民愿意跟着张知府和王总管抗击同军的侵略,是因为太原地处太行腹地,消息闭塞。
对他们来说,徐泽是反贼,同军是叛军,反贼和叛军若是破了城,会做什么?
做久了大宋的顺民,他们已经害怕面对未知的命运了。
而张孝纯和王禀则是为了自己奋斗大半生的荣誉——对大宋的忠诚。
二人的名字“孝纯”“正臣”就是沉重的包袱,让他们无法面对背弃朝廷的自己,哪怕明知道守不住,也要逼着自己守下去。
但这一切在朝廷主动抛弃河东路并将黑锅甩给他们时,又变得极其可笑——你所在意的一切在别人眼睛却是一文不值。
“正臣,可否给我讲一讲朝廷平定两浙路之乱和大名府之战的细节?”
王禀心中咯噔一下,这两战本是其人之前最耀眼的战绩,但他却极少跟人提起,尤其是大名府之战。
因为,这中间涉及到很多其人不愿面对的过去,就连其子王荀都不清楚具体细节。
毕竟,跟天子汇报是一回事,向上官和袍泽坦白又是另一回事。
不然的话,让全城军民都知道大宋其实没有什么大英雄王总管,有的只是一个被徐泽利用的提线木偶,他还怎么面对同僚和袍泽,怎么鼓动他们继续对抗侵略?
这段时间的生死与共,让王禀与张孝纯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张相公是一个可以分享秘密的人,其人深吸一口气,放下了心结。
“相公想听什么?”
“徐泽是怎样一个人?京东、两浙、河北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徐泽完全不像反贼,末将至今也看不懂他……”
二人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走了很久,直到张孝纯走累了,回到官衙中,王禀才分享完自己的秘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