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851


“赵宋朝廷已经决定派兵救援太原府了,燕参军,你说下俺们掌握的情报。”
“是!”
第三军进军河东路一个多月,故意放着阳曲城不攻,为得就是放赵宋朝廷的援军进来打,燕青和李逵一样,早期盼着这一刻。
“情报显示,赵宋朝廷任命的河东路制置副使都统制是奉宁军承宣使种师中,另任命临江军承宣使熙河经略使姚古、奉国军承宣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知府州事折可求三个统制官。”
燕青说完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沙振立即插问道:
“道君皇帝老儿居然敢放心让武将领兵?”
沙振原是赵宋中山府步军都虞候,因知府陈遘强要守军抵抗同军并杀兵马总管何正远立威,其人被迫发动兵变杀陈遘自保。
徐泽虽不认可陈遘全然不顾敌我实力悬殊非要拉满城军民陪葬的愚忠行为,但也不可能鼓励沙振这种冲冠一怒就杀上官的“反骨仔”。
稳定中山府后,其人就将沙振带到了真定府,安排在李逵麾下做个营正。
沙振杀官造反后就彻底没了退路,又慑于徐泽和李逵的凶名,虽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却不敢有半点怨言,一直老老实实接受改造。
其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今年再度扩军,徐泽便任命表现良好的沙振为师正。
“情报司提供的情报就是如此,应该是将门和军头主导了本次军事行动,赵宋皇帝既想打胜仗又怕我军事后报复,故意不派心腹监军。”
燕青也觉得这点很可疑,但外部情报司做事靠谱,不可能在这件事上出错,那问题就应该出在赵宋复杂的国内形势上。
两年前的大名府一战,赵宋“老实听话”的禁军被童贯送掉大半后,朝廷的威望不断衰减,军头们各有想法,为了让他们出工又出力,下点大本钱也是应该的。
不过,明面上不派监军任军头们施为,暗地里却想办法掣肘,既避免兵变的风险,又防范战败后被大同报复,还是符合教主道君皇帝的心性和手腕的。
“嗯,我明白了!”
见其余人没有疑义,燕青接着讲。
“宋军这次行动比以往隐蔽很多,情报司没有打探到敌方的具体兵力和进军路线。结合河东地理条件和诸统制官的官身,战处讨论后认为宋军的兵马主要有四路,进军路线大致有三条。”
正如徐泽所料,河东路的山川道路条件几乎限定死了宋军的出兵路线,小股分队还能通过小道穿插,极度依赖粮草辎重的大军却是选无可选。
“一是由怀州经太行陉北上进入辽州,这一部应该是宋军的主力,为开封府驻守禁军和沿途诸府州的抽调兵马;二是由解州经绛州北上进入汾州的河中府周边西军;三是由绥德军东进,经石州进入汾州的鄜延路西军。四是退守汾州的府州折氏兵马,其部休整了这么久,应该也有一战之力。四路宋军的总人数预计能超过十五万。”
宋军与同军交战多次,从没有胜过一次,再庞大的兵马数量也不会让诸将慌张,众人的关注点放在了“四路”人马上,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疑问。
“进入汾州的兵马有三支,为什么不算作一支?”
发言的是刘舜仁,其人出身辽东难民,当过辽军,打过金军,又变成了同军。
在刘舜仁的眼中,军队应该是一个整体,有门户之见很正常,辽军中也常见,怨军就经常被禁军和宫卫军当枪使。
但只要并肩作战,基本的配合肯定有,哪有将一地的军队分成几路的?
确定围点打援的战术后,燕青这段时间一直在推演军情,充分考虑到了赵宋朝廷可能派出援军的方向和人马,其人如此划分,自然有原因。
“原因有三,一是宋军的这次行动既然由将门和军头主导,为了打胜仗,必然会带各家子弟兵或者麾下可靠的将校,诸路兵马齐头并进容易,为掩护其他路人马拼尽全力则很难。”
这一点刘舜仁能理解,辽军见到金军就崩,除了士气低落打不赢外,怕被友军出卖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理也是一个方面。
“二是汾州的三路人马互不统属,折可求、刘光世、姚古三人都是统制官,又都带着保命的人马,没有朝廷派出的统军官压阵,搞不好就会争功诿过相互扯皮。”
“他娘的!赵家皇帝都是这卵德性,故意任命三个互不统属的统制官就不怕他们造反,为这样的朝廷卖命,死毬了都活该!”
插话的是沙振,作为反正的军官,其人时刻不忘自己的立场。
“三是汾州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宋军的战术,由汾州攻入太原府的路线有三条。”
燕青提前在地图上做好了标记,指着地图讲解道:
“第一条是经子夏山和文水之间的夹道攻入文水县,第二条由文水和太谷水之间的道路攻入祁县,第三条经太谷水之阳攻下团柏镇后再攻入太谷县。三条道路能通行大军的数量都有限,宋军不可能挤在一起,一路人马一条路线,齐头并进,也能避免相互扯皮。”
“哈哈哈!”
众人被燕青的讲解逗笑了,大部分军官原本就是宋人,都清楚赵宋以往很多次与外敌的大战都败于“齐头并进”,各自也想到了这一战该采用什么战术。
马扩被牛皋留下来协助第三军,让其人带一下实战经验不足的第三军战处。
这个差事不好做,太积极抢了同行的风头不行,只当看客不管事更不行。
因此,其人大部分时间都只做不说,尽量帮燕青查漏补缺,此时见气氛活跃起来,便提醒了一点。
“威胜军也有道路直通团柏镇和太谷县,宋军主力有没有可能进军隆德府后,再分出一路进入威胜军?”
“确实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太大,东线宋军主要抽调自驻守开封府的兵马,抽得太多开封就有危险,本就‘不多’的军队再分兵,以宋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就未必敢攻到阳曲城下了。”
宋军能进入太原府的路线就这么几条,燕青之前自然也考虑过这条,也知道马扩的好意,向其人颔首以示谢意。
“而且,宋军要想解太原府之围,就必须先拿下清源和榆次两县才能进入阳曲城下,无论是四路还是五路进军,对我军的战术影响并不大。”
马扩见燕青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便回以微笑,鼓励其人继续。
“结合宋军的进军路线,属下认为我军应该集中兵力,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战术,放宋军进入太原府,然后逐个击破,为全取河东路扫平障碍。为达成最大限度打掉赵宋的机动兵马之目标,攻击顺序应为……”
众将尽皆点头,对燕青提出的战术方案没有疑义。
大同政权重视民生,同军有保境安民之责,放敌人进太原府境内再打,就要承担已经取得的县被宋军祸害的风险。
但第三军兵力有限,被动防守就会被敌人逐个击破,最终结果就是一个县都守不住,不得不有所取舍。
当然,该提前撤走的行政人员,要转移的战备物资都必须提前做好。
其实,这些事有李逵这统帅考虑就行了,在场的掌兵官们基本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打赢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临到要打仗了还瞻前顾后,幻想面面俱到,只可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何况,太原府的社会改革还没有正式开始,很多守旧势力慑于同军的军威不敢闹事,借这次大战之机再清理一遍,也有利于以后的稳定。
“哈哈哈,好!”
见众人再无疑义,李逵起身,宣布道:
“赵宋朝廷的援军预计要至少半个月内才能到达,这段时间足够咱们做好战前准备了,在这之前,咱们先到阳曲城下活动活动身体,免得老王到时候跑出来给咱们捣乱。”
第一百九十五章
卷土重来之日
时间进入到十二月份,同军围困太原府治所阳曲城已经快两个月了。
最初的一个多月还好,敌人进行了一次试探攻击,见防守严密讨不到好后,就果断留下少量人马继续围住阳曲,大部则撤离扫荡周边县城。
张孝纯、王禀战前就准备了相对比较充足的生活物资,在官府的统一调配下,军民面临的生存压力并不是太大。
趁着敌军没有攻城这段时间,王禀一直没有停止组织军民完善阳曲的城防体系建设,比起当初同军临城时,守军的防守手段又多了不少。
十几天前,一万多同军带着数千投降的宋军回到了这里。
这一次,敌军没有再放几炮就走人,而是开始了真正的攻城。
在李逵展现真要攻城的决心后,王禀才发现这些准备依然不足。
城墙上的绳障对付炮击确实有相当大的作用,但同军的强大并不需要依赖火炮的犀利而存在。
燕京府玉河渡一战,同军就已经用北辽小朝廷的灭亡证明了即便没有大炮的掩护,他们依然能够正面击败数倍顽强的敌人。
李逵采取的攻城战术很简单,就是放弃火炮掩护,直接发挥兵多甲利的优势莽攻。
莽攻并不是不动脑子一窝蜂的盲目进攻,而是基于攻守双方实力对比的清醒判断做出的一力降十会之策。
说白了,再坚固的城池再完善的城防体系,也需要有人来守。
能否守住城池,不仅需要防守方意志坚定,兵力足够,粮草不缺,装备精良且士气高涨等诸多条件。
还要受攻击方人数、装备、士气和将帅的作战决心等多种因素影响。
很明显,阳曲县本就不是什么坚城,城中原本只有甲胄不全的士卒三千人,临时征发的百姓倒是不少,却不是真的士兵,更没有相应的武器装备。
靠这些临时征发的百姓,能摇旗呐喊,能筑城堵缺口,甚至与士兵配合将攻上城墙的少量敌军赶下去,却无法应对其他的复杂情况。
李逵命工程营打造了一批带瞭望口的盾车,然后让铁甲兵推着盾车掩护弓弩手抵近城墙进行火力压制,并驱使新附军挖土填壕后。
守军占着城墙的高度和遮蔽优势,更便于射击,但缺乏弓弩,输出伤害非常有限。
同军却仗着兵多弓弩多的火力优势和盾车的掩护,分批昼夜不停地莽攻。
守军躲在城墙后不露头,就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同军填平城壕。
若露头与同军对射,就变了拼消耗。
双方各自付出数百人的伤亡后,守军兵卒不足,士气低下的问题便开始显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