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1/851


同军入寇代州,轻易打到太原府,导致河东路形势大坏,逼得折可求尽起麟府子弟解救危局,却在交城一战折损小半。
此番就算最终能赶走同军,府州折氏也已经元气大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家族的实力。
普通战兵还好说,消耗快补充也快,只要能保留一些老兵骨干,经过一二十年的休养生息,新一代子弟就能接过上一代的刀枪,继续上阵杀敌。
但在代州一战中被俘的可存、战死的可与,交城一战中死去的可兴、彦生等能撑起折氏未来二三十年的优秀子弟,却是要靠天收,没办法批量培养出来。
正应了叛徒比敌人更可恨这句话。
折可求并不恨同军,战阵上刀对刀枪对枪,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好怨恨的。
其人怨的是贺权这种出卖同袍保富贵的无耻之徒,若不是这狗贼主动开城投降,可存未必会败,太原府形势就不会急速恶化。
甚至,自己也不会在交城遭遇大败。
这一切,都拜贺权这王八蛋所赐!
“你回去告诉韩军使,我马上就到,千万别放跑了贺权!”
“是!”
信使打马赶了回去,折彦直质赶紧靠了上来。
“大帅,不可因怒兴兵啊!”
“仲古放心,我自理会得。”
折可求很快就换了一副平静的面孔,语气也平缓了下来。
其人年纪轻轻便能掌控偌大的府州折氏,自不是能被敌人轻易牵着鼻子走的莽夫。
同军接连放弃文水和交城两县,却在离清源县这么近的地方立营,又安排最招宋军愤恨的降人贺权为营官,如此明显的诱饵,折可求如何看不出来?
其人刚才的发怒只是做给信使看的,以鼓励将士同仇敌忾,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
兵者诡道,为了打胜仗,无所不用其极。
但计谋终究是辅助手段,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真刀真枪的搏杀。
同军在这个位置列阵,显然做好了被前后夹击的准备。
既然摆在了明面上,那就不要管他们什么计谋,直接以刀枪决定胜负。
“姚经略和刘副总管的兵马什么时候能赶到清源县?”
听到折可求询问这问题,折彦直心中的大石顿时落地。
看来家主确实很冷静,一直没有忘记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
同军主动收缩防线,西线左翼宋军两日下连下文水和交城两县。
按照之前的任务分工,右翼和中军的刘光世、姚古两军也轻易捡到了收复祁县和太谷县两地的大功。
姚古拿下太谷县后,有两条路线可选:
向西,占据太谷县西北的徐沟镇后,就可直入清源县。
向东,跨过蒋水和洞过水两条河流,便可攻击榆次县。
东线是种师中率领的朝廷主力援军,种、姚两家均扎根于西军,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两家子弟之间明理暗里的龌龊事不知道做了多少。
为了避免大战时扯皮,姚古和种师中出兵前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分开行动,两人一西一东,拿下清源和榆次两县后,寻到了敌军主力再会合。
刘光世的进军路线就更简单,拿下祁县,继续向北进军,下一站便是清源县。
实际上,两支友军初十就各自拿下了祁县和太谷县,并从城中上户嘴中得到了与折可求类似的情报。
由是,两军一边休整,一边等左翼兵马占据交城的消息。
折可求部顺利占领交城后,刘光世和姚古便做出了十一日同时出兵的决定,并派快马向折可求通报了本部的出兵时间。
折彦直为直秘阁参军事,做的就是辅助主帅行军打仗的事,早就算出了两部友军的进入各路径点的大概时间。
“回大帅,刘副总管部兵马申时前可至清源县,姚经略部应该不会超过申时。”
“好,继续前进!”
左翼宋军并没有直接赶至敌军的营地与之大战,走不到十里,至离敌营还有五里许的开生山位置,折可求便命部队停下,背靠开生山扎下大营,
随后,其人亲率六千人马前出,实地查探同军营地。
清源县以南的山道中,同军确实立起了营寨。
却不是一座,而是成三角形分布的三座小营。
三营之间都有较大的间距,忽略地上的障碍和营寨上敌军弓弩射击的话,宋军甚至可以指挥为单位快速通过。
营寨均为土木结构,并不是特别牢固,给人稍稍用力就能攻破的错觉。
很明显,不拿掉这三座营寨,折可求部就别想进攻清源县。
不过,其人不知道的是营中的兵马却不是同军,准确地说,并不是正规同军。
大战来临,李逵需要集中每一分力量以确保战斗胜利,太原、代、忻、宪、宁化和平定一府三州两军上万人的“义军”和俘虏便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这些人中,既有主动绑了知代州事郭仲恂做投名状的义胜军,也有随知忻州事贺权卖身的忻州兵,还有战败而降的宁化军兵士,成分非常复杂。
这些人马全部打散整编了月余时间,到目前勉强可用,但“忠诚度”有限,相互之间还有矛盾甚至仇恨。
此番,李逵便将他们拉了出来,以在战斗中加速捏合和整编。
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合一)莽夫的世界无人能懂
时间已经到了未时四刻,冬日昼短,还有一个时辰就要天黑。
折可求只带了六千人前出观察敌情,其余的则被其人要求在前锋构筑的小营侧后扎下大营。
这个时代的攻城战动辄数以月计,且攻与守并不是一成不变,攻城方一个不慎就被守军翻盘的例子举不胜举。
因此,攻击方只有先扎下硬寨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放心发起攻城战。
折可求是地头蛇,太原府周边的地形早在脑中,现地勘察只是为了确认敌军的规模、士气等情况。
清源县城南可供大军通过的开阔地大略是个双口漏斗形,新附军立下三座营寨正好处于左侧较粗的“漏洞口”上。
远距离观察了敌营的规模,折可求估计三座营寨中敌军大约有八千人。
同军的统兵将领很狡猾,在这个位置立营,并将贺权安排在营中,明显是想以此为诱饵,吸引宋军来攻打。
营寨后面的清源县中肯定有更多的同军兵马,坚城与营寨互为犄角,再配合敢战的兵卒,经典的防守反击战术。
守多必失,同军能够不断打胜仗,其统兵官肯定知道这一点。
因此,折可求估计,在清源县城和南面营寨以外,应该至少还有一部足以威胁宋军后路安全的同军人马。
如此,内外结合,这套战术才算完整。
但任何战术都不是万能的,必须结合敌我双方的形势加以灵活使用才行。
不然的话,就是要人命的纸上谈兵。
对宋军来说,最大的变数是同军围绕清源县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这是决定他们能否硬吃清源县敌军的关键问题。
之前得到的情报显示,进入河东路的同军总兵力数在两万左右。
加上降军,可以达到三万多人,最多不超过四万。
折可求相信这个情报没问题,因为兵力再多一些的话,以同军的强大战力,完全没必要玩什么花巧,直接顺着太原府一路往南进攻就完了。
而敌人围绕清源县进行的兵力部署,加上降军,肯定不会少于两万人,但最多也不可能超过三万,因为他们还得留下足够的人马坚守东线的退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几年前,确定与同舟社的对抗不可避免之后,折可求便一直在搜集分析相关情报,其中就包括徐泽及其麾下主要战将的作战特点。
驻地紧挨河东的同军第三军军正李逵自然是折可求的研究重点,但直到同军进攻河东路之前,其人对李逵的了解还是极少。
原因很简单:在这之前,李逵就没有一个能引起宋军关注的战例。
折可求只能从同军第三军进攻河东路后的几战分析李逵的作战特点,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人打仗很“莽”。
放弃进退自如的东线,将主力放在容易被包围的西线打突击,如此违反常理的操作倒是有极大可能击溃一路宋军,确实符合莽将的作战特点。
但折可求绝不相信徐泽会任用一个莽夫攻略河东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1/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