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8/851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习惯用计的同军迟早也会栽在用计上。
种师中有兵力优势,又窥破了敌军的计策,只要再算出敌军的具体用兵计划,就能将计就计,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就是判明同军的主力在哪里。
榆次和寿阳两县已经确定没有同军,太原府东北角的孟县交通不便,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
就算敌人真在孟县屯驻大军也不要紧,只要寿阳县还控制在宋军手中,他们就别想悄无声息地突袭朝廷大军的后路。
所以,同军主力最有可能缩在北面的忻州,只待宋军进抵阳曲城下与其留守的人马缠斗时,其部就突然赶来击溃疲惫的援军。
为了达成这个战术,李逵必然会在清源县留下足量的兵力,以迟滞西线各路人马北上,等解决了东线,再解决西线。
不然的话,放任大宋四路兵马推进到阳曲城下,他们就真没有机会了。
若是如此,隐藏起来的同军主力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师,再加上阳曲城下的数千人,敌军此战的总兵力应该不到两万人。
以两军的战力差距而言,李逵凭借如此雄厚的兵力,的确可以击溃赶至阳曲城下的东线宋军。
可若是己方预先会合了西线的姚古部,双方的形势就会逆转。
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宋军以有备算无备,完全可以硬吃闷头冲过来突袭的同军主力。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也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用兵持重的种师中自不会只设想一种情况,并依此推断就胡乱用兵。
其人还想到了另一种可能:
李逵冒着后路被切断的风险,在阳曲城下留下数千兵马以吸引东线宋军,然后将主力集中于西线。
以其人进攻河东路后的几战表现来看,这个年轻的同军将领还真有可能违反常规用兵。
若是如此,西线就危险了。
朝廷在西线有三路大军,加起来的总兵力数还要略多于东线,对同军占有优势,但单独拿出来的话,其中任何一路的兵马又都少于东线。
种师中是此战的统帅,不能只顾自己这一路。
其人最担心的就是折可求、刘光世和姚古三部为争功而冒进,在进军的途中被善打奔袭战的同军逐个击破。
敌人甚至不需要三路都打败,只要打败其中两路,形势就会崩坏。
即便自己能掩护剩下的一路顺利退回了南面,朝廷耗费钱粮的这次救援行动也失败了。
因此,十月十日这天,东线宋军没有继续进军,种师中坐镇榆次县中,密切关注西线的情况,做好随时发兵清源县以解友军之围的准备。
好在姚古、刘光世二人相继传来西线进展顺利,折可求已经拿下交城,大军即将进入清源县的消息。
再之后,姚古又派来信使,告知西线疑似发现“疑似同军主力”,且三路大军已经合围清源县的消息。
这下倒是真出乎种师中的预料了。
同军统兵将领李逵真是莽夫?
而且是不自量力反应迟钝的莽夫?!
还是说大宋四路大军防守严密,进军又快,让李逵寻不到战机,滞留在了清源县?
但到了这一步,再考虑李逵的古怪布局已经没有意义,抓紧时间进军才是正题。
摆在东线宋军面前的进军方向有两个。
其一,在榆次县留下部分兵马,然后大军西进清源县,与姚古、刘光世、折可求合围同军主力。
其二,先击败阳曲城外之敌,以解太原之围,并继续向北,拿下百井寨、赤塘关等要塞,彻底断绝同军的后路和外援,再挟大胜之威,前往西线收拾还在顽抗的同军。
直接向西参与清源县会战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姚古信里信外分明不想种师中去西线和他们抢功劳。
其实,种师中并不是太在意姚古的态度。
大宋各家将门之间各有龌龊是常规操作,要是将门军头一团和气,还让东京城中的赵官家如何安心?
但到了种师中这种年纪和层次,早就看明白了一切。
若是进入河东路的同军全被围在了清源县,种师中肯定要去掺一脚。
可现在清源县中真是同军的主力?
万一姚古误判了敌情怎么办?
而且,一个小小的清源县,也容不下这么多的兵马去围困。
再说,此时的攻城战动辄数月,并非一两天就能拿得下,以同宋两军的战力对比,姚、刘、折三人最好的攻城战术还是断绝其外援后再慢慢磨。
若是闷头拼消耗攻城,搞不好就会被敌人翻盘。
因此,东线宋军晚十天半月去清源县并不影响清源县破城战,反而不能去太早。
不然的话,同军见宋军人太多而直接突围,朝廷兵马也没办法留下他们。
一旦让同军回到忻州,宋军就必须长期在太原府维持大量兵力。
河东路钱粮转运困难,时日一长,朝廷也撑不住。
更关键的是赵官家就算再迷糊,也不可能放任将门长期领兵在外。
如此一来,东线宋军的突破方向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先解阳曲城之围。
十月十一日,种师中在榆次县留下一万人马后,继续率领大军北上。
收复同军弃守的永利监后,宋军顺利到达阳曲城下。
围困阳曲城的同军兵力太少,不敢与大宋援军对抗,当即退回营中固守待援。
种师中迅速组织部分人马对同军营寨进行了两次试探攻击,结果不出其人所料——敌军防守严密,战斗意志坚决,非常不好打。
唯有狠下拼掉上万人的大决心,才有可能在一两天内拿下同军经营了两个月的坚固营寨。
但东线人马大部分是京营禁军,作战意志比不了西线想要收复家园的府州折氏子弟兵,绝不可能如此拼命。
种师中要是敢逼着他们不计伤亡地进攻,能不能打下同军营寨不好说,当场哗变的几率倒是极大。
既然暂时打不下,那就只能先围住,再想办法慢慢打。
而且,东线也并不是全无功劳。
至少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复了榆次、寿阳两县和永利监,阳曲城之围也算是形式上解除了。
第二百零三章
太原府大撤退
朝廷大军压住了围城的同军,阳曲城之围暂时解除,张孝纯立即命兵卒搬开封堵城门的砖石沙袋,随即率城中文武出城慰问王师。
其实也没什么好慰问的,被同军围困了两个月,阳曲城中什么都缺,军民连饭都吃不饱,反而需要援军救济。
而且,不说大宋以文驭武的传统,单论官职品阶,张孝纯和王禀也要高出种师中不少,后者也不是居功自傲的性子,当即迎了上来。
种师中表示不敢劳张相公出城,坚持要自己带麾下部分将领进城聆听教诲。
张孝纯做事干练,也不废话,直接让王禀在城门外讲解了同军围城两个月期间的历次大战过程,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李逵以阳曲城为饵吸引朝廷大军来援。
这一点与种师中之前的猜测不谋而合,其人便将四路援军同时北上,西线三路人马成功围住同军主力的种种蹊跷说了出来,以寻求张孝纯和王禀的意见。
长期被围城中,消息隔绝,张孝纯和王禀到现在也不知道同军究竟在河东路投入了多少人马,也就提供不了多少有用的情报。
但以王禀对李逵和同军的了解,还是能做出一些判断的。
其人认为西线非常不对劲,援军能够围住清源县和阳曲城能坚持这么久不陷落是一个故事——肯定是李逵故意为之。
王禀说得很委婉,提醒种师中务必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小看同军的攻坚能力,随时做好应变准备。
而张孝纯的话则更直白,宣抚副使认为大宋在战略上全面被动,即便这次朝廷大军能将敌人驱逐出太原府,也只能解一时之困。
只要代、忻两州和河北、京东路掌握在大同手中,太原府和开封府任同军来去自如的形势就无法改变。
其人表示自己马上就向朝廷上疏,建议迁太原府部分百姓南下,以减少朝廷粮草转运的压力,并等战后重新构建太原府防御体系。
张孝纯还建议种师中若遇战局急剧变化,不必考虑阳曲城的安危,以援军的安全为主,千万不要有任何顾忌。
二人的建议加深了种师中心中的不安,李逵在河东路设下这个局越来越明显了,其人却越来越迷糊,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可屁股决定脑袋,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也必须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8/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