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3/851


大宋这间破屋子仅仅是遭到正乾皇帝河东北路之巡的波及,就诱发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
永兴军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作为陪都的南阳府也出了事。
起因很简单——朝廷大肆修建行宫,征用了当地百姓的土地,赔偿却少得可怜,这些人利益受损自然要闹。
本身这事之前就已经压了下去,但在大宋遭遇大难教主道君皇帝急着迁都之时,在有心人的煽动下,这事又被炒热并很快就失去控制,甚至引发了流血冲突。
这还没完,淮南东路光州、梓州路泸州、两浙路徽州等地也相继爆发了民乱……
得到这一连串的坏消息,王黼终于明白了朝廷会如此忌惮李成。
只因这个时候,朝廷真的不能再逼反一个靠开封这么近的军头。
委曲求全也好,顾全大局也罢,都只有渡过了眼前的危机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十四章
你国内政何须问朕
赵宋使团在出使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和羞辱,即将回到国都了却还要受本国军头的气,王黼位列三公地位尊崇,也是有脾气的,当场没发作只是为了回京后再报复。
只是,回到京城了解到大宋这段时间接连发生的内乱后,王黼便绝了告河北路招捉使李成的恶状,请求天子严惩其人的想法。
王太傅很干脆地略去了这一路的曲折,直奔正题汇报此次出使大同的丰硕成果。
坦白地讲,抛开使团成员在隆德府受到的一点完全能够接受的惊吓、劳累和羞辱,这趟出使确实可以说得上成果“丰硕”。
正乾皇帝开出的议和条款虽然苛刻,却是当前大宋朝廷最能够接受的条款。
怀州、卫州和安利军等地本是护卫京师重地的外围屏障,割给大同以后,大宋首都开封府将直接暴露在同军的兵锋之下,这条原本是朝廷最无法接受的条件。
但现在这些地方已经被乱兵起家的军头李成实际控制,看看隆德府在同军入驻前后的变化就知道,单论破坏力的话,乱军远比同军更可怕。
徐泽行事肆无忌惮,可总体还是讲规矩的,不会搞不教而诛,只要遵守大同的规矩就不会有事,就算要打仗也会提前宣告,打得明明白白。
乱军则不同,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底线,真逼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朝廷当前既没有力量也不敢驱赶拥兵自重的李成,将河北之地全部割给大同,便是让有秩序的同军替代无秩序的乱军掌控京畿外围。
如此理解,似乎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何况,以同宋两军的巨大实力差距,以及之前双方数次冲突的实际结果来看,同军只要想进攻,宋军也根本守不住缺乏地利的怀州、卫州和安利军三地。
还不如退到黄河以南,再集中人力物力,依托天堑构筑更加坚固的防——
好吧,在宋军正面打不过同军京东路也已经丢失的情况下,朝廷即便沿着黄河构筑再坚固的防线都是徒劳。
但大宋真的没得选,一切的一切,都得先渡过了眼前的危机再说。
当前形势对大宋如此不利,正乾皇帝不仅没有趁火打劫,还愿意控制同宋两国之间的正面冲突给大宋喘息的机会,就是最好的消息,这都不满足,还想奢望啥呢?
经过紧张的合议,大宋君臣达成了共识——全盘接受大同帝国开出的条件。
嗯,就是全盘接受。
所谓全盘,自然也包括在东京城玉清神霄万寿宫旁建设归来阁,并由教主道君皇帝每月亲自超度一事。
这事关乎天子颜面,臣子们不敢置喙,但教主道君皇帝雅量非常,仅仅犹豫了半晌,就答应了这一条款。
赵佶的想法并不复杂——对徐泽开出的条件不要讲价,不要讲价,千万不要讲价!
否则的话,不仅讲不下来价,还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这是大宋与大同之间多次外交争端失利后得出的惨痛教训,教主道君皇帝可不想再“请”徐泽带兵来开封府了。
上一次徐泽借归来人之事带兵南下,朝廷就是派皇太子为质才劝退正乾皇帝。
若是再来一次,难道真要天子亲自前往同军营中?
这如何使得!!!
而且,徐泽说得也很对,论超度祈福这些神鬼之事,当世这么多国君之中,没有任何人比他赵佶更专业。
须知道,正乾皇帝眼光奇高,不是谁都能得到他的认证的!
自己最擅长又热爱的专长能得到正乾皇帝认可,应该很高兴——吧?
大宋如今内外交困,议和之事一旦定下,就不宜再起波折,只能辛苦才回来的王太傅再跑一趟河东路了。
王黼时年四十五岁,正值从政者的黄金年龄段,加之身体底子好扛得住,相对于正乾皇帝的格外关照每次出使都有大功,这点苦根本算不了啥。
其人担心的是占着卫州的李成不会老实听从朝廷调遣,若是自己出使期间再搞出大事可就麻烦了,乃请求天子先定下针对李成的方略再答复大同。
卫州的位置极度敏感,李成这贼子又手握重兵,让朝廷投鼠忌器,一个应对不好就会捅出天大的篓子。
幸好大同对河北剩余军州提出了领土主张,与李成形成了天然的冲突,刚好可以为大宋朝廷所用。
不然的话,以大宋如今的形势,朝廷还真很不好处理李成。
只有借着大同割占怀、卫、安利三地的时机,请求正乾皇帝出兵,宋同两国内外夹击,一举拿下李成,不然的话,恐酿成大祸。
王黼此议确实老成持国,教主道君皇帝也不是没有见识的庸人,当即从了其人之情,定下处置李成的方略。
因担心惊动了李成,再次出使大同时,王太傅便没有走卫州,而是带着人先向西行进入郑州,再转道向北到达怀州。
幸好大同帝国反应迅速,得到使团护卫营的汇报后,徐泽就立即命令秦明率军出太行山占领了怀州。
使团渡过黄河进入怀州时,本地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有同军护卫,至少不用担心李成部乱兵了。
正乾皇帝的车驾也到达了正在重建的隆德府,得知赵宋使团再次到来,便通知秦明派人送过来,倒是让王黼等人又少了来回几天的路程。
四年前的大名府危机,徐泽率大军威胁开封府,王黼与赵楷奉诏入同军营地议和。
为了震慑王黼,徐泽直接抛出整整一册其人的阴私情报,就连王黼与徽猷阁待制邓之纲小妾李氏私通的事都被同舟社摸得清清楚楚,令后者极为震惊和恐惧。
此事早在王太傅心中留下了极深的阴影,导致其人一直不敢跟正乾皇帝耍心眼。
随着大同逐渐凌驾于大宋之上,明里暗里投降大同出卖情报的人只怕更多。
在大同无孔不入的情报系统面前,大宋几乎就是透明。
王黼很清楚朝廷有求于大同,就得先摆正态度,因而很自觉地将自己回京后了解一切汇报给了正乾皇帝。
汇报的过程中,王黼犹不放心,两次偷瞄了正乾皇帝,却见徐泽的表情没有半点变化,吓得其人赶紧缩回脖子。
王黼情知大同对大宋渗透极深,根本不差自己提供的这点情报,越是如此,其人就越告诫自己要老实,绝不能在正乾皇帝面前耍花招。
实际上,在赵宋使团来回奔波的这段时间,大同情报司就汇总了各方面的情报,已经大致得出了赵宋国内正在发生的内乱。
“如此说来,赵佶是同意了朕提出的几条议和条款?”
徐泽的话让王太傅如释重负,看来正乾皇帝还是很满意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因为大宋内乱四起就趁火打劫,这趟差事自己的功劳已经拿稳了。
“回陛下,教主道君皇帝答应了所有议和条款。”
王黼有意表现,生怕正乾皇帝没听清,特意在“所有”二字上下了重音。
所谓无利不起早,徐泽自然知道王黼如此卖力,应该是赵宋朝廷有求于自己。
“说吧,赵佶是不是有什么想求朕?”
王黼大喜过望,赶紧顺着徐泽的话往下说。
“陛下圣明,教主道君皇帝怀疑泽、怀、孟等州的百姓逃荒与李成有关,且其人擅离防区,肆意兼并友军,罪大恶极,朝廷有意,有意请陛下派大军剿灭此贼。”
见正乾皇帝不置可否,王黼又赶紧补充。
“请大同出兵的费用另算,教主道君皇帝愿提前支付。而且,我国也会出兵,一起夹击贼军。”
其实,徐泽早想到了赵宋君臣肯定会防着李成,却没想到他们竟然会如此无耻,甚至不惜请动自己这个外敌出兵助剿,也要除掉本国拥兵自重的军头。
“若是你们也出兵,选何人为帅,可敢与我军协同作战,就不怕同军趁机攻入开封府灭掉你国?”
王黼被徐泽的问话噎住了,稍微知兵点的宋臣都知道同军早就有攻入开封府的能力,却一直没有这么做。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绝大部分都倾向于大同立国时间太短,尚未完成内部统合,还没做好灭掉大宋接手整个天下的准备。
尽管这个猜测基本接近事实,但毕竟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
就像三年前赵宋君臣猜测大同刚刚立国肯定不敢大军南下一样很不靠谱,大同帝国的一切都脱离了常规,不能用一般常识去推测。
王黼当然也想过大同会南下灭宋,甚至还想做带路党,却没有想过正乾皇帝现在就有灭宋的意思,顿时目瞪口呆。
幸好徐泽不相信赵宋敢出兵,本意只是奚落做事黏糊赵佶,倒是没有继续为难作为使者的王黼。
“哈哈哈,王卿放心,朕既然接受了你们的议和之情,就不会再轻易更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3/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