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6/851


相对于真刀实枪地打败弱宋开疆拓土,以“格儒”替代“礼儒”,为逐渐走向陈腐的儒家注入全新思想,尽量避免华夏再度沉沦,才是徐泽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孔端操这篇《孔子改制考》虽然错漏甚多贻笑大方,却也有积极意义。
至少,为有志于在大同帝国开宗立派的大儒们提供了新思路。
在这一件事上,孔氏子孙现身说法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徐泽这个造反者。
孔子嫡脉子孙都能曲解老祖宗的学术观点,其他人为什么就不能以“探求真义”之名,从源头重塑儒学之魂呢?
不过,孔端操虽有“小功”于还在筑基阶段的“格儒”,却只是即将丢进垃圾堆之前的废弃物最后一次被利用罢了。
如此鸡毛蒜皮般的“功劳”,连换取孔氏现有的社会地位都不够,更不可能获得正乾皇帝的特别关照。
仙源孔氏说是天下第一家,却只是儒家学派持续保护下的畸形之物,朽而不倒,强行续命千年,内部早就腐朽不堪了。
孔氏子孙也知道家族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才会在改朝换代之际,寄希望于出卖祖宗以延续家族的富贵。
说实话,换任何一个家族被当作吉祥物豢养这么多年,也早严重退化了。
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皇权时代,文不成武不就的孔氏子孙除了“货”自己的祖宗,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好“货与”新的“帝王家”了。
既然孔氏无功于大同帝国,其族内的纷争就与大同没有半点关系。
孔氏之争说大了是儒学根本路线问题,说小了就只是孔端友、孔端操两兄弟面对家族困境做出的不同选择。
致力于开创新儒的大同正乾皇帝,需要关照腐朽没落的儒学老吉祥物孔氏么?
因而,孔端操的行险一博注定得不到结果。
而且,其人的命运早就注定。
徐泽之前让孙石抛出《孔子改制考》这道命题作文,就是一个剧毒的诱饵。
孔氏兄弟若是拒绝解答此题,就别想在新朝继续富贵;
老实答题又会大失儒教门徒之心,再难得到后者的鼎力支持。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然而只要愿意放下所谓的“家族荣耀”,凭真本事吃饭就一点也不难。
当孔端友专注于家族利益而忽视了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时,便成了其弟孔端操笔下的腐儒,眼里只有利益的人绝不可能逃过正乾皇帝的阳谋。
孔端友自持聪明,将家族一分为二,既给儒家正宗留下体面,又幻想在大同徐氏王朝还能延续家族富贵。
如此难看的吃相,脾气好的教主道君皇帝能够忍得,脾气差的正乾皇帝也忍得么?
当然,正乾皇帝好面子,就算忍不得,也不会做得太难看。
同须城梁氏、安阳韩氏、平州张氏等大族一样,只要仙源孔氏愿意遵守大同帝国的法度,并积极配合官府进行的社会改造,就不会有什么事。
若是敢于抗拒,就问孔氏可有府州折氏的刀快,还是有洛阳种氏的头硬?
尊孔尊儒最为虔诚的大宋朝廷都公开认定仙源孔氏不是仙源孔氏,没有资格代表圣人后裔,大同朝廷若要修理不长眼的孔氏,会有心理负担么?
而打了鸡血般欲要借《孔子改制考》转移矛盾,掀起新旧儒之间的全面战争赵宋士人们,也注定要失望了。
莫说行一步看十步的徐泽早就预料到了事态会有这般戏剧性的变化,只以其人的锋锐,又怎么可能会被动的见招拆招呢?
大同帝国近段时间“失声”,并不是正乾皇帝不敢接招,而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
实际上,皇帝的车驾已经离开燕京城,赶到了雄安县。
雄安即是原本的赵宋河北路雄州。
雄州地处宋辽边境,仅辖归信、容城两个“中”县,只因处于赵宋军事防御的需要才在此置州。
同舟社北伐燕云成功并建国后,徐泽深感赵宋王朝的行政区划七零八碎。
虽然客观上起到了一些防范地方尾大不掉的作用,却也造成了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下、难以统合资源办大事等严重问题。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大同帝国一面扩张,一面陆续合兵了部分州(军)县(监)。
地处原本宋辽分界线上的雄州便是其一。
调整后的归信和容城两县合一,并入京畿燕京府路。
取名雄安,意为燕云、两河重新归一,雄州安定,再无两国军事对峙于此,百姓也不用再承受战火流离之苦难。
当然,正乾皇帝此时路过雄安,自不是为了表达天下安定,朝廷要偃武休兵。
当今天下的主题仍是战争与灭亡,大同也远没有一统天下。
入秋后,已经陷入无朝廷状态的故辽上京道便再起战火。
不过,率军远征的金军统帅完颜宗翰似乎出师并不顺利。
就在徐泽出巡前六天,金国皇帝遣使携国书入同,请求大同给予金国物资援助。
其国书大意是完颜宗翰劳师远征,狡敌避战千里,大军粮草不继。
大金皇帝完颜吴乞买致书大同正乾皇帝,请盟友增加粮食交易量一万石以救急,金国愿以战利品进行交换。
这份国书说得煞有介事,其实暗藏玄机。
一万石粮食相对普通人家来说确实天文数字,但对远征漠北游牧军队的金国大军来说,就真的是杯水车薪了。
大同运往金国的粮食从辰州上岸交割后,要先从到辽阳府,再由大车运到会宁府,之后接着转至临潢府,又翻山越岭运抵完颜宗翰的远征前线,不知道还能剩下几石?
而且,缓不济急。
前线,完颜宗翰的远征大军急着等米下锅。
后方,皇帝却派人慢吞吞地到盟友家借粮。
金主大志欲安国内,自然是徐泽乐见其成的局面。
这个天下也确实需要安定,黄河以北的雄安虽安,黄河以南的赵宋诸路仍在大同的兵威下瑟瑟发抖。
正乾皇帝此次出巡,就是要为这些地方带去长久安定。
对!
徐泽再次不按常理出牌了。
其人诱使孔端操抛出《孔子改制考》之前,就想到了此举会挑起赵宋士大夫们的好战之心,却从没有想过要与这些惯于耍嘴皮子的家伙论战。
正乾皇帝这次再下河北,就是要为这些还活在旧秩序中的老儒们亲自示范什么叫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
……
第三十二章
大战将起跑路先
对大宋君臣来说,宣和七年是个极其屈辱的年份。
这一年,朝廷迫于大同帝国的兵威,放弃了立国后就一直没变的都城东京开封城,迁至临安以避敌锋芒。
而敌人却没有就此收手,反而步步紧逼,不断制造事端,却又不真开打,而是以这种大战随时来临的压抑氛围一再摧残大宋君臣脆弱的神经。
所谓物极必反,当孔氏败类孔端操公然背反朝廷,又欲献媚正乾皇帝而撰文《孔子改制考》后,压抑了一整年的士大夫们终于爆发了。
从声讨孔端操的无耻行径为天下诫,到攻击异端曲解圣教教旨枉称儒,再到映射扶持异端的大同帝国不尊圣人必会败亡。
士大夫们在自己熟悉的战场上恣意纵横,因维护圣教纯洁的崇高使命感而陷入亢奋状态,似乎如此便能战胜不可一世的大同帝国一般。
而大同朝廷仿佛自知浅薄,闷头整治刚刚入手的袭庆府,一直没有正面应战。
如此一来,又让初战告捷的士大夫们更加兴奋。
尤其是仙源县孔府“狗血案”的传言流进大宋后,正派人士更是弹冠相庆,并行文记述此事,以此证明辱没圣教者纵使躲到敌国,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至于这些诗词文章流传后世,会不会损害圣人的名声,则完全不用考虑。
孔子是儒家的圣人,只有真儒才有资格祭祀圣人,沦为异端走狗的孔端操虽然姓孔,却与圣人没有半点关系。
这样的狗贼不仅要骂,还要狠狠地骂。
人间自有正道,焉知文弱书生就不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灭人之国?
今日能骂翻孔端操这狗贼,他日也能骂垮不得人心的伪同!
时间就在这种诡异的氛围中悄然来到十二月中旬,之前出使大同的中书侍郎白时中被敌国赶了回来,并带回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大同正乾皇帝亲率大军南下,并发布《讨宋檄文》,明确表达了就要教训大宋。
大梦正酣者被这个消息惊醒,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再能辩经的“真儒”也抵不过一字不识的粗鄙武夫一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6/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