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851


同宋两国大半年的军事对峙,使得处于准前线的东京城中人口流失大半,早不复昔日的熙熙攘攘。
为了应对战(逃)争(跑)的需要,刘延庆之前又强行迁走了南城部分人口,城中到处都是空出的房屋。
因而,这场大火倒是烧不死多少会自己跑的人,但东京城肯定会因此而被破坏。
在王黼看来,拥有“王气”的古都东京城就是他的投名状,越是完整地交给大同帝国,他能够得到的奖赏就越大。
若是不能及时控制火势,导致东京城毁于火焚,其人的罪过就大了。
王黼并不知道刘延庆已经被大火烧死,但其人直接掌控的兵马是原本京畿各地禁军,无论战斗经验还是士气韧性,皆不如刘延庆统领的嫡系西军。
双方各自守住内、外城,分工明确又相互防范,本就紧张万分。
在外城乱做一团的情况下,其人如何敢驱使这些士气极低的守卒打开城门,冒着被西军悍卒屠杀的风险去灭火?
实际上,看见城南火势大起,心知不妙的西城墙两水门官兵就擅自打开城门向着有水门的外城万胜门逃去。
万胜门的守军也看到了冲天而起的火光,当即放开城门自己先逃,连带着周边受到惊吓的百姓也跟着逃跑。
三尸庙,脸色苍白的张三一把薅住李四的衣襟,大吼道:
“火为什么会这么大?为什么会这么大!”
李四焦头烂额,语无伦次。
“俺也不知道,俺真不知道啊——”
刘延庆这段时间放开让手下“备战”,可是祸害了不少人,就连已经宣布破产停业的张氏打炭场也受到其骚扰。
本就起了心思要搞大事谋富贵的张三等人深恨这些陕西蛮子,才和李四等人设计这起针对刘延庆的袭杀。
在御街上丢火油罐的风险相当大,张三一度犹豫要不要这么搞,但其人的狗头军师李四却认为风险不大,且唯有此法风险最小。
开封经过一百多年的营建,城中早已拥挤不堪,消防建设却严重滞后,甚至还有很多望火楼被租出去赚取外快。
更别提朝廷迁都后,王黼、刘延庆二人各怀鬼胎,不仅均没有心思真正守城,还明争暗斗相互防范,使得城中混乱不堪。
大火点燃后,因为无人施救而迅速失去控制,不仅烧死了不少刘延庆部骑兵,张三手下的部分兄弟担心骑兵追杀走得慢了,也被烧死了好几个。
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与自己命运紧密相连的城池就要毁于大火,而纵火者还是自己,换谁都会极度心痛和自责。
“老子他娘的!呜——”
张三一把推倒李四,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跟随而来的众喽啰们从没有见过其人如此模样,顿时面面相觑。
李四追随张三最久,很清楚兄长此刻的感受,并没有记恨其人刚才的吼叫。
“兄——兄长,起,起风了!”
……
当日稍晚,同军解珍部开进开封城下时,城中大火正旺盛,多面城门大开,百姓四散而逃,城中也乱成了一锅粥。
当同军攻到东京城下时,大宋新都城临安城中另一场“大战”也初见战果。
为了革除积弊救亡图存,朝中的仁人志士在新君登基后,就立即抓住东京留守司文武不和问题的时机掀起政争。
此举,打了“道君党”一个措手不及,也让完全没有进入状态的皇帝赵桓结结实实看了几天戏。
直到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掀起“汹汹民意”,新任赵官家才不得不暂时丢掉旁观者的身份,开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赵桓虽然没有立即处置跟着道君一同南下的蔡京、童贯等人,却听取了吴敏、耿南仲等人的建议,下旨将西城括田所之前搜刮的田地返还“百姓”。
此举昭示着新君不同于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的道君,确实有革除积弊的大决心和大魄力,百姓有呼声,天子就有回应。
百年大宋终究不会就此沉沦,如今天子已经振作,只待团结一心,守住了临安之后,再清除朝中奸臣,待众正盈朝,大宋绝对能够中兴。
没等打了鸡血般的朝中忠臣们来得及庆贺,一则战报便打懵了他们: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同军攻入开封府,并连破襄邑、太康、东明三县。
东明县溃兵逃到东京城下,城中贼人趁机作乱大乱,都统制刘延庆为平定乱贼,冲锋在最前沿,不幸遭贼人暗算,壮烈捐躯,临死前仍高呼“杀贼”。
乱贼随即引燃城南天桥街部分建筑,欲以大火焚城,幸得上天眷佑,关键时刻北风大起,大火仅烧掉外城南部部分。
但大火却引发了守军集体恐慌,又因失去主将刘延庆的弹压,在贼人的煽动下,城中爆发多起内乱。
城中军民因大火和暴乱死伤无算,就连东京留守王黼也于暴乱中下落不明。
大宋立国后就不曾被敌人攻到城下的东京城陷落了!
……
第四十四章
一切早已注定
订阅说明:本章论述性的篇幅较长,且家之言,也就那么回事,请谨慎订阅。
……
自隋唐开科举后,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语,非常生动地反映了科举之途的难度极大,很多人考到老都未必靠得中。
对动辄四五十岁才能殿试高中而出仕的“正途”官员而言,读书时间比当官时间更长才是人间常态。
教主道君皇帝御极二十五年,比很多科举出身官员的政治生命都长。
其人又聪明绝顶,政治手腕相当了得,多年下来,通过蔡京等白手套一再掀起朝堂争斗,硬是将朝臣被换了一茬又一茬。
最终,充斥朝堂的臣子基本成了赵佶一手提拔起来的应声虫。
其人的地位因而极其稳固,就算这些年来一再作死,臣子们顶多是变着法地劝谏,却没人敢提出换皇帝的建议。
若不是赵佶惧同入骨,在大同帝国入侵的关键时刻自己抛弃了天下,李纲、吴敏之流即便能力再强,蹦哒得再欢,也奈何不了其人。
赵桓刚被立为皇太子时,蔡京进献了一套大食玻璃酒器,以与储君拉好关系,赵桓也非常喜欢。
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陈邦光却趁机进言,说是蔡京故意以宝物迷惑太子心智,赵桓怒而砸烂了这套酒器。
未过多久,天子便下诏令陈邦光提举洞霄宫(实际是罢职),池州居住。
有此事可见赵佶对一切可能危及自己皇位的人都和事都极为敏感。
赵桓虽然做了十几年的储君,根基却非常浅薄,被道君和臣子们强行推上大位,谈掌控朝堂,纯粹就是个笑话。
其人并不傻,或者说为其出谋划策的臣子们并不傻,清楚登基之初绝不能轻易处置道君留下的宠臣,就算有“民意”加持也不行。
因而,赵桓仅仅是下诏将西城括田所之前搜刮的田地返还给“百姓”,并没有处置陈东上书所列“六贼”中的任何一人。
效果却格外好,当即赢得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不只“倒道派”。
表面看,是天下人看到了新君不同于旧皇,确有革除天下积弊的大决心,大宋中兴有望,而自觉为其造势。
实际却是另有隐情。
无论从哪方面讲,赵佶都是昏君无疑。
但昏君也分很多种,他就是那种智商极高且志向远大的昏君。
没错,教主道君皇帝很有志向。
其人登基后,选用的第一个年号为“靖中建国”,本意就是努力化解新旧党争,营造上下一心的局面,以统合力量振兴大宋。
只是,这个年号仅用了一年,就换成了“崇宁”。
不再求靖中,只想崇宁,很直观地反映了赵佶治国理念上的转变。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赵佶亲政一年多,驱逐了权相章惇,启用韩忠彦、曾布等人,基本稳定了政局,欲要有所作为。
但放眼大宋,却是一副行将就木的烂摊子,根本无法承载其人的勃勃雄心。
大宋脱胎于混乱的五代,本就先天不足。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后世视为宽和典范,但其本质却是皇帝以富贵爵禄收购军头们手中的兵权。
换句话说,就是掌兵重将们“自废武功”,再不能重复“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五代历史,赵匡胤则给予他们不用打打杀杀也能富贵数代的特权。
得国过易,建国的过程中又缺乏“战斗性”,便使得大宋接受了五代遗留的诸多社会矛盾。
而赵匡胤的继承者们除了神宗赵顼和道君赵佶两个另类外,其余人皆充分继承了太祖皇帝“宽和”的性子,不断向特定的群体让渡国家利益。
最终,打造出了历代以来独此一份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如此,各种特权阶层不断膨胀并疯狂攫取国家财富,沉重的社会矛盾让立国仅仅数十年的大宋提前进入了白病缠身的暮年状态。
早在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就主持实施了“庆历新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