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1/851


最大的杀伤出现在东城墙上——第八门完成再装填的火炮发射时突然炸膛,当场造成了数人伤亡。
旁边炮组的宋军兵卒受到了惊吓,慌乱中将火把丢到了火药篮子中。
一阵巨响后,轰鸣不断的临安城墙上终于安静了片刻。
紧接着,便是更加杂乱的惊恐尖叫……
临安城东南角营寨攻防战,岳飞部同军亡七人,伤二十余,何灌部宋军再次大溃,伤亡不计其数。
此战中,同军骑兵很好的贯彻了岳飞“不收俘虏”的将领,特意驱赶着完全失去斗志的宋军溃兵朝着城墙跑。
因而,最终逃进守军的弓弩射程范围以内而大难不死的宋兵还有数百。
但这些人已经彻底废了,还将对同军的恐惧带到了临安城中。
实际上,并不需要汝州溃兵专门宣传同军的可怕,临安守军又不是瞎子,在同骑驱赶溃兵到城墙下前,城上就已经乱了。
包括岳飞在内,没有谁能想到同军根本打击不到的临安城守军居然也在此战中创下了伤亡近百的“军事奇迹”。
南城墙上火炮炸膛和火药爆炸造成的直接伤亡其实并不大,更多的伤亡来自随后的惊恐引发的冲撞和踩踏惨剧。
若非李纲及时带着增援兵马赶到,混乱搞不好还会波及更多地方。
在李相公的亲自弹压下,波及东、南两面城墙的混乱终于平息了,但惊魂未定的守军士卒却死活不愿碰打自己人比打敌人还凶的“威冂大将军”炮。
然后,便眼睁睁地看着何灌部溃兵被穷凶极恶的同军骑兵肆意屠杀。
城下,溃兵哀嚎一片,血流成河。
城上,守军战战兢兢,手软脚麻。
直到同军主动撤军,城上城下吓哭了宋军兵卒们这才敢放声嚎哭。
岳飞主动撤军,一则是其部已经达成摧毁宋军作战意志的战术目标,二则准备杀个回马枪斩掉跟在本部后面的“小尾巴”。
只是韩姓宋军将领似乎拥有极为敏锐的真逗嗅觉,竟然缩了回去,斥候放出十五六里都没有发现他们的行踪。
有这狡猾的宋将在,穰东镇军寨肯定不好打,岳飞乃决定绕过临安城,直取其西北面的张村镇,以获取补给,并伺机打击来援宋军。
而临安城中,目睹这一战的混乱和惨烈,李纲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把守城想得过于简单,靠禁军兵卒现在这士气,怕是等到同军大兵压城就直接丢下武器降了。
待同军骑兵彻底不见了踪影,并勉强安定城上守卒后,李纲赶紧进宫。
其人来得很及时,赵桓正在与白时中、李邦彦、吴敏等宰执商议应对之策。
显然,皇帝和宰执们已经知道了早上战斗的结果,也尽皆知道了同军骑兵的凶残。
好的方面是赵桓与臣子们都意识到了在同军骑兵的监视下,南幸和西狩都不靠谱,出城就会被抓,想活命只能留在城中。
坏的方面是大宋君臣比起守城士卒们还要悲观,除了等李纲来拿主意的吴敏外,其余人皆认为同军不可战胜。
临安守不住,勤王兵马也不靠谱。
当今之计,唯有乞和一途。
李纲进入延和殿时,皇帝和众宰执商议的应对之策便是派谁前往同军营中乞和。
其人顿时怒了,指着李邦彦、白时中的鼻子就是一顿狂喷。
什么祖宗陵寝,什么江山社稷,什么亿万生民,什么圣教传承,扯得上的,扯不上的都往白、李二人的头上扣。
李纲才从死人堆般的城墙上下来,衣袍上虽然没有沾血,身上却带着浓烈的杀气。
本就身份尴尬不得天子信任的白时中、李邦彦见其人双眼赤红,口水四溅,心中也害怕同军拒绝和议,顿时哑了火。
拿下了宰执,再说服没什么主见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便简单了很多。
在李纲的如簧巧舌下,赵桓终于记起了老爹多年来偏爱三皇弟而漠视其人,记起了蔡京老贼三番两次害自己,记起了少年时许下中兴大宋的壮志,记起了当年在同军营中的夜半惊梦……
巳时三刻,大宋皇帝摆驾宣德门(临安城模仿东京形制,也分皇城、里城、外城三道城墙,主要城门同东京)劳问将士。
命李纲、吴敏叙同军犯顺,欲危宗社,决策固守,各令勉励之意,俾邠门官宣谕六军,将士每句声诺皆感泣流涕。
于是,固守之议始决。
随即,天子赐诸军班直缗钱有差。
诏李纲为亲征行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副之。
并许李纲开衙辟置官属,赐银钱各百万,并赐朝请、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诰宣帖三千道,许其便宜从事。
第五十章
父子同命
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智慧巧妙破解了“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魔咒,成功结束了五代乱世,却没能解决乱世积累的各种问题。
其人随后边统一天下边进行的一系列军制改革,都是吸取唐末混乱的历史教训防范籓镇专权军队尾大不掉的指标之举,而非治本之策。
这些改革实际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军无荣誉、兵为将有、以下克上等五代军队痼疾,而是以削弱军队战斗力为代价尽力消除大军头颠覆皇权的能量。
太宗皇帝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后,开始执行守内虚外的国策,并大兴科举以文驭武,也是延续太祖皇帝的思路,继续压制有造反传统的军中势力。
矫枉过正的结果便是旧的矛盾未去新的矛盾又起,不断妥协之下,吸食王朝精血的特权阶层也急剧膨胀,让先天不足的大宋王朝过早进入了衰败期。
待皇位传至神宗赵顼时,不断膨胀的特权阶层已经超过了王朝能够承受的极限,大宋的财力无以为继,到了不变法就亡国的窘迫程度。
换句话说,就是不得不正视并着手解决客观存在的历史积弊。
旨在打击劫夺国家财赋行为以富国强兵的变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特权阶层的强烈抵制,一路磕磕碰碰问题不断。
就连意志坚定的拗相公王安石第二次出相后,也因为阻力太大变法无法再深入而以病辞位黯然收场。
一意孤行的神宗皇帝因病驾崩前,明知倾向旧党的母后高氏一旦摄政新法成果将荡然无存,自己的半生心血也要付诸东流。
但其人到此时已经看明白了旧党争夺的根本不是什么治国理念,而是特权阶层不愿放弃手中的任何利益。
利益既得者是永远不知饱足的政治生物,注定了变法与抗拒变法的争斗一旦开始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
为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够坐稳皇位,赵顼只能壮士断腕,把江山托付给被后世誉为“女中尧舜”的母后高滔滔,以政治妥协换取旧党对自己血脉的支持。
从这点上讲,哲宗皇帝赵煦亲政前,司马光等人主持朝政实行“元佑更化”,对新党进行清算,其实是提前得到了新党缔造者神宗皇帝的默许。
新党当政时,旧党攻击新党祸国殃民,轮到后者当政时,就全盘否定新党之政,把熙丰变法后原本还有些起色的大宋折腾得一塌糊涂。
甚至不惜割让“元丰西征”血战取得的领土给夏国也要抹黑新党。
旧党如此倒行逆施,自然大失人心所望。
可以说,哲宗皇帝亲政后能够借“绍圣绍述”之名重新启用已经被打倒的新党,完全是旧党自己胡作非为逼出来的。
新党再次主政后以同样的手段清算旧党,也是后者肆意破坏朝廷规矩在先遭到的反噬而已。
不过,在大宋百年国运面前,新旧两党的恩怨纠葛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宋内部的政治斗争从这以后便彻底失去控制,朝堂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人联想到不死不休的政争。
如今国难当头,李纲联合吴敏等人豁出性命将教主道君皇帝赵佶赶下皇位,又竭力扶皇太子赵桓登基,并一力主张皇帝御驾亲征坚决抗同。
其人行事如此激烈,自是牵动所有朝臣的敏感神经。
也许李纲并没有私心,只想尽好刚直之臣的义务,以挽救即将覆亡的大宋王朝。
但在其他朝臣看来,其人此举就是旧人下新人上的老把戏,和大宋以往的屡次朝堂争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不过现下时机巧妙才披上了救亡图存的光鲜外皮,而要被打倒的对象因害怕外敌主动放弃朝廷逃离国都,才给了李纲这等莽夫成功的机会。
刚而易折,莽撞之人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事。
但李纲会不会折,什么时候会折,都不妨碍其他臣子借其人成事之机扇阴风点鬼火,竭力扩大朝堂争斗的规模和力度,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相公才高八斗,曾经能够得到道君的信用,如今又能在混乱的时局中独领风骚,自不是真的莽夫。
其人非常清楚要想打赢一场大战,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因而,李纲虽然恼怒白时中、李邦彦等宰执对外软弱,动辄以下犯上当面将宰相们批驳得体无完肤。
但其人的目的只是压制逃跑派与议和议派的气焰,以统合力量抗击强敌,绝没有同军兵临城下还要掀起朝堂争斗的愚蠢想法。
所以在请动皇帝摆驾宣德门劳问将士并封自己为亲征行营使获得开衙辟官之权后,李纲就已经满足,转而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即将开始的临安城保卫战之中。
李相公费了这么大劲,结果真是为了救大宋,显然出乎一些人的预料。
眼见激烈的朝堂争斗就要被紧张的大战形势所压制,欲借政争浑水摸鱼的各路牛鬼蛇神自不会同意这样的结局。
好在大宋养士百余年,还是有“民心”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1/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