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7/851


如此,几次三番下来,西军勤王兵马虽然没有遭遇重创,却被神出鬼没的同军骑兵折腾得够呛,士气极度低下。
仗打得如此窝囊,将士们怨气很重,对他这个主帅也颇多怪话,种师道还能忍。
可数万大军被千余同骑所逼,离都城近在咫尺却难再进一步,直到同军撤走才赶至临安城下,虽然军事上的损失极小,政治上却严重失分。
其人殚精竭虑为朝廷保住元气,不仅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还被各方诘难。
朝中谏官针对其人手握数万勤王兵马却顿兵不前,坐视临安被围天子百官几欲被敌人掳去险恶用心口诛笔伐,弹劾都堆成了山。
老种还没法辩解,谁叫勤王大军打了这么多仗,损失还不到千人呢?
你种师道若无异心,为何不敢拼命?
幸好老种的资历足够老,在如今军帅凋零又急需用人的大环境下,天子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顶多留着这些奏章恶心人。
所以,皇帝现在征询其人李右丞“护送”同军的建议,种师道无话可说。
不过,李纲这个建议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
汝州、唐州、颍昌府等地失陷后,本就溃兵、盗匪横行,现在同军退兵又招揽一波官民,各地更加混乱,没有大军进驻,短时间内别想恢复正常秩序。
因而,种师道明知道追击同军的主意馊透了,也只能昧着良心附和李纲的建议。
而且,为了政治上不再失分,其人还得积极请战。
大宋最能打的文武重臣都支持派重兵护送同军出境,赵桓这没主见的皇帝也只能顺应人心,派兵出征了。
赵官家当下便分遣将士,以卒万于数道并进,且戒诸将度便利,可击即击之。
并诏凡依附同朝的官民只要复归本朝者,朝廷不予追究,许各还其乡国。
出兵前,军帅种师道再三要求各部务必大张旗鼓,缓进勿急,只要将同军礼送出境就算完成了任务。
其人强调这么多,就是怕有人贪功,导致仗打完了还败一场。
各部军将也不想枉送性命,出南阳府之前都严格遵守了制置使的要求。
但得知同军早在三日前就果断撤出境内且一路不停后,一些军将便有了别样心思。
须知道,这次同军入寇,汝州、颍昌府等州县官员可是尽皆降敌了的,尽管天子下诏免除了他们的罪责,但大军不到,哪有那么容易反水?
这种不用打仗就能收复失地的大功,谁不眼红?
另外,遍地的盗匪也是功劳,还有金钱。
这些人趁着天下大乱可没少捞好处,军爷们再从他们手里劫下钱财天经地义。
宋军将士不敢跟同军交战,却对这些战斗力更渣的盗匪没有半点心理阴影。
既能得功劳,又能捞钱财,还能恢复军队士气的好事,谁会拒绝?
于是,各部逐渐放开了手脚,开始抢功劳竞赛,并很快抢红了眼。
有些人追不到到处乱窜的盗匪,便将注意力放在了惊慌失措的百姓身上。
汝、颍等地的百姓万万想不到,同军打过来没多少的事,甚至还保护百姓。
反倒是入侵者退走之后,才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但百姓做完噩梦后,就轮到宋军自己了。
当宋军统制杨世可率两千人渡过颍水,准备向东收复颍昌府长社时,同骑突至。
其部当即大乱,将士们争相渡河,淹死者众……
事实上,统帅骑兵师的岳飞虽然杀了回马枪,却没有再启战端的想法。
只因杨世可等人急于求功,闹得实在不像话,为了震慑这些眼里只有钱财不顾惜百姓的家伙,其人才决定杀一杀他们的锐气。
此“战”中,同骑仅仅冲锋了一段距离,并没有与宋军直接解除,也没有射出一箭,便吓得两千宋军争相蹈河,造成了死伤数百的夸张战果。
战报送至正乾皇帝御前时,徐泽的车驾已经返回了河北,正向河东路进发。
宋军向来都有礼送侵略军出境的光荣传统,战部的战前推演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徐泽在撤兵前便给岳飞等人下达了“勿轻启战端也勿涨宋军士气”的命令。
因而,收到岳飞送来的“请罪书”后,正乾皇帝非但没有追究其人的问题,还下诏予以表彰,并派人前往临安,质问宋廷意欲何为?
临安城中,继解除党禁,释放重用旧党的信号后,赵桓这段时间接连出招,正努力将因大战而内外混乱不堪的大宋扳回正轨。
同军主力撤出南阳府的当天,其人便下诏京师解除戒严。
次日,再诏精减明堂班朔布政官。
解除戒严是展示朝廷有控制局势的信心,稳定京城人心的必然举措。
而精简礼仪官员编制,依然是拨乱反正的行动。
同军全部撤出南阳府后,赵桓继续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其人先是下诏大赦天下,并诏谕士民,自今以后国家一切事务一律遵照祖宗旧制办理,凡是蠹国害民之事一律停止、废除。
一日后,再诏罢除宰执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及殿中监、符宝郎,并诏用祖制选择能得军心的武臣为同知、签书枢密院,以有威望的边将为三衙统帅,要求监察御史言事如祖宗法。
以此,期望朝中重臣能各安主业,抓好本职。
第六十八章
讨宋威夏
河东路,岢州宜芳县。
宋辽两国持续一百多年的军事对峙,使得两国边境地区的军州设置普遍零碎化,且偏重军事防御,导致很多利于生产的肥沃土地并不能养民。
有感于此,徐泽一统“两河”及燕云之地后,便将一些零碎分割不利于民生建设的军州作了调整。
新的岚州大致由原本的岚州和岢岚军两个行政区合并而成,合并后的岚州辖地域虽然扩大了不少,却仍是只辖四个县百姓总计不足十万户的“中”等州。
不过,自南北一统之后,来自云中地区的外敌压力也跟着消失。
岚州的军事防御地位大减,境内原本用于防备辽人南下的大量寨堡和烽燧已经拆除,百姓不用承担繁重的“防秋”任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生产。
而在共建会基层组织的监督下,各地官府行政效率大幅提升,腐败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又有税改政策刺激,社会底层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相信在可见的未来,有黄河、蔚汾水、岢岚水、汾水四水纵横境内的有利条件,岚州必将迎来大发展。
其实,岚州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饱经战火的河东路自归于大同帝国治下后,便迅速恢复着生机与活力——哪怕其西、南两面仍然面临夏、宋两国的军事压力。
正乾皇帝一路巡幸至此,便是检查河东路这一年多的发展情况。
当出使宋廷归来的石秀寻到皇帝车驾时,徐泽正在河东路巡抚使张叔夜的陪同下考察一片新修建梯田的水土保养情况。
其人安静地候在山下警戒的御营中,一直等到皇帝跟张巡抚分别后,才请求面圣。
“陛下,宋廷认罚了,随臣一同归来递交国书的还有赵宋给事中王云和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二人。
臣担心宋使来岚州会影响圣驾,擅作主张把他们留在了太原府,自己带来了宋主国书,请陛下责罚臣不请之罪!”
递交国书是件非常严肃的外交活动,通常情况下,应该在接见外使仪式上,由使者当面呈递给出使国的君主。
石秀将宋使留在太原府等待皇帝召见,自己却带着赵宋的国书来岚州见徐泽,严格说来是无视赵宋王朝尊严的行为。
但同强宋弱,所谓的“外交礼仪”也要必须围绕大同帝国的需要来制定。
正乾皇帝日理万机,行程安排的极满,不可能为了宋廷来使就专门回一趟太原。
而且,徐泽这次来岚州也不仅仅是检查民生建设和水土水土保养这么简单,同样不可能让宋廷使者来岚州见自己。
所以,石秀特事特办,其实也是遵从了皇帝的本意,并无什么不妥。
徐泽不在意地伸出手,道:
“做得很好。”
石秀赶紧递上赵宋国书,又恭敬地退后两步。
这道国书是赵桓亲笔所写,内容很长且极尽谦卑恭顺之词。
大宋皇帝赵恒除了在国书中反复保证本国以后再不会有擅起边衅之事,并主动增加赔款额外,主要是向正乾皇帝汇报了相关涉事者的惩处情况:
免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李邦彦,罢中书侍郎王孝迪(白时中被罢之后,由翰林学士升为宰相,位列吴敏之后)及京西南、北路路制置使种师道。
战争刚刚结束,大宋王朝割地又赔款,内部矛盾严重,朝堂暂时不宜轻动。
赵桓却同时罢免了两个宰相和首席统兵大将,决心极大,可见其人对正乾皇帝问责之事有多重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7/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