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0/851


但在辽国亡国之相尽显之前,其人却专宠背后代表大辽朝廷的耶律南仙近二十年。
以至于曹贤妃为其生下次子之前,李乾顺只有李仁爱这一个独苗长达十六年。
其人这方面很有点像至今也只有独子的赵桓,但二者的政治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徐泽坚信,像李乾顺这种善于隐藏自己真实情感,把一切都献给了家国天下的政治家很难有真情,其一举一动都有政治考量。
其人与耶律南仙琴瑟和鸣多年,绝不是夫妻感情甚笃这么简单。
而夏国太尉曹勉之孙女的曹贤妃十四岁进宫,被封才人很长时间都没能得到李乾顺的临幸,三年前却突然得宠也绝非偶然。
果然,李仁爱接下来的话中便有了答案。
“我那父王的眼里只有江山,没有半点亲情。
父王幼年继位,受制于文穆太后(小梁氏)多年,等他亲政时,夏国已经内忧外患频临灭国,为了自己的江山,父王才一再乞求大辽赐婚。
后来的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也全是做给大辽看的戏法。
臣是辽女之子,生下来就注定了必须依附大辽才能拥有一切。
大辽国灭前,臣多次天真地乞求父王救辽,他虽然出了兵,却只是为争夺大辽遗产扩张夏国土,根本就没有救大辽的想法。
待到辽国灭亡,他便彻底冷落了已经没有价值的母后,对臣也诸般不顺眼,还一再调整臣的属官,并限制臣离府。
母后没了故国,又失去亲情,缠绵病榻几个月才忧郁而终。
在此期间,父王从未探望一次。
母后是被他逼死的!
臣敢肯定,当年他专宠曹妃时,就已经想好了要逼死臣和母后这对大辽余孽!
若不是臣心中不甘,还想见到陛下,也早被他逼死了!”
李仁爱的话说得颠三倒四,面部表情也时而悲戚,时而狰狞,显是情绪极端激动,当说的,不当说的,都说了出来。
徐泽不是爱八卦的人,并不关心李仁爱一家三口的恩恩怨怨。
某种程度上讲,他也是眼里只有江山的政治家。
只不过,作为白手起家的王者,徐泽又不同于从小就必须掩饰自己情感的李乾顺。
其人有足够的自信和掌控力,可以分出部分真情来经营自己的家庭。
但对李仁爱这个外臣,徐泽首先考虑的还是利益。
趁着夏国世子心情激动,其人诱惑道:
“为母守制,人之大伦。李卿,可需要朕派大军护送你回兴庆府?”
李仁爱显然有借同自重的想法,也被正乾皇帝的提议打动,面部表情急剧变化。
徐泽愿意派大军护送他回兴庆府,绝不是成全其为母守制这么简单,还能帮他“夺回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李仁爱仿佛放下了仇恨,又似乎清楚自己的斤两,或是害怕被操控的命运,伏地大拜,道:
“父王不慈,臣却不能不忠不孝。陛下,此事,恕臣不敢为!”
“好!”
徐泽暂时也没有精力干涉夏国内政,李仁爱能够放下非分之想,安心做个质子,也不算是坏事。
须知道,正乾皇帝可以留着这颗闲子随时对夏国发难,却绝对不会养眼里只有利益的白眼狼。
第七十章
口服心不服
闻知大同正乾皇帝巡幸同夏两国边境,夏国国主李乾顺除了遣世子代自己迎驾,还送上河西骏马千匹、西域白壁两对,另有特产若干。
这些物资虽不至于令一国伤筋动骨,但对穷困的夏国来说也算是出了不小的血了。
徐泽此行本就没有伐夏之意,最多对其小小惩戒一番。
而李乾顺也已经主动放低姿态,服软认罚。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正乾皇帝自然是见好就收,不仅笑纳了李乾顺进献的贡品,还向夏国主回赐了一批宝物,以彰显同夏宗藩关系亲密如故。
嗯,确实是宝物。
其中,不乏大宋太上皇亲笔抄录《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这样的珍品。
赵佶除了当不好皇帝,其余之事无不拥有令人艳羡不来的极高天赋,尤其是书、画之道上自成一体,堪称当世大家。
即便刨去其人皇帝身份的光环加成,这些作品也极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若是早些年天下尚且太平时,随便拿一件到东京南通一巷界身中的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都能轻易卖出万金之价。
现在天下纷争,各国战乱不休,这些不能吃喝的书画之物自然再难卖出如此夸张的价格。
但只要流传后世,也必然是价值连城,绝对能做传家之宝。
正乾皇帝尚在巡幸的途中,便能随手赏赐夏国此等宝物,自然是因为这些东西本就是刚刚结束的讨宋之战战利品。
至于聪慧的夏国主李乾顺得到这些宝物后,会作何感情?
大同帝国刚刚讨伐完不听——
不对!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下国之君得上国天子赐,当然是要谢恩啦。
没等李乾顺想好要以何物答谢天子赐,边境便传来了消息:
正乾皇帝在巡幸麟州边境,得之邻近的浊轮寨(属于夏国)物资奇缺,感叹夏军将士戍边辛苦,乃遣李仁爱代天子慰问浊轮寨守军钱粮酒水等物。
李乾顺果真聪慧,当即以“天子所践之地不可为下国所有”为由上表,割浊轮川以东方圆数百里的土地给大同。
过去的百年时间里,宋夏、辽夏三国的军队曾在这片土地上来回厮杀无数次,夏人一度处于弱势,被打退了又来,就是不肯放弃这里。
如今,这片浸染了夏国无数军民鲜血的土地,却被其国主轻易割让给大同,足见李乾顺侍奉上国天子之诚。
当然,真实的原因是其人有不得不割此地的苦衷。
浊轮川是宋辽夏三国的交接处一块三角形区域,好似一根楔子打入到宋辽两国的结合部,这一地理特点决定了浊轮川必然会被辽宋两国争夺。
而其地又远离夏国都城兴庆府,且中间还隔着地斤泽大沙漠,正常的补给路线北面要经过夏辽边境,南面要经过夏宋边境。
这样的地方一旦与辽宋两国发生战事,后方的支援极其困难。
即使没有战争,夏国对浊轮川的管理也很不容易,仅在此处设置了一处军寨,洒落其间的游牧民则由各部落自行管理。
大宋依然掌控着河东时,浊轮寨大部分时间里就处于守势。
也幸好此地三国相交的地理特点,给了夏国可操作的空间。
或借宋迫辽,或以辽压宋,只要南北两面的宋辽两国还在军事对抗,处于夹缝中又弱小的夏国浊轮川就有存续下去的可能。
实际上,守御府麟之地的折氏虽然多次配合大宋朝廷出兵浊轮川,却多是小打小闹,极少会真的大打出手,反倒是双方军民私底下的各种交流从未断绝。
由此,三国相互制约,兵力弱小后援不便的夏国浊轮寨才能一直屹立这么多年。
但大同一统南北之后,浊轮川便失去了“一拖二”的地缘政治优势,不再面对一切以家族利益为先的折氏,而变成了被大同帝国南北夹击。
在战无不胜的同军面前,浊轮寨简陋的防御体系简直不堪一击。
更可怕的是在河东路巡抚使司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浊轮川散乱的民政体系根本无从招架。
三年来,大同的各种新奇之物从这里流进夏国,浊轮川的人心也随之流到了河东,而远在兴庆府的李乾顺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徐泽之前派遣同军护送李仁爱大摇大摆越过边境,并进入浊轮寨“慰问”时,寨中守军便没有奋起抵抗。
甚至,这一消息还是正乾皇帝特意要求浊轮寨守军送回兴庆府的。
不然的话,李乾顺可能还会被蒙在鼓里很长一段时间。
夏国主此番主动割让浊轮川,实际是对既定事实的追加承认。
忍下了这股窝囊气,将势力缩回到浊轮川以西,至少能够凭借河水阻隔,阻止大同让人防不胜防的政治攻势。
李乾顺如此有心,但徐泽乃是行止有度的上国天子,自不可能不顾宗主国的体面,如此吃相难看地掠夺藩属国的土地。
正乾皇帝接受了夏国主的诚意收下浊轮川后,又随手赏赐给了随驾的夏国世子。
如此一来,浊轮川转了圈,仍回到夏国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