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3/851


战斗结束,赵构摇头拒绝了王云公布自己身份的提议。
直到退出了小村,平生第一次杀人的大宋康王才说出了一句话:
“大宋江山就是败在这些狗贼手里!”
大宋王朝是不是真败在不敢对敌却有胆量祸害百姓的丘八手中另当别论,使团何去何从的问题却再次摆在了赵构的面前。
之前行凶的溃兵来自郑州治所管城,但他们却不是被同军击溃的。
听说同军即将杀来,管城守军便弃城而逃了。
前面的情况究竟如何没人知道,可继续北上肯定非常危险。
更关键的问题是就算冒险穿过管城、原武两县,并渡过黄河进入卫州,又能如何?
再被同军扣住一直到大宋灭亡,怎么办?
最终,还是耿延禧为康王解了围。
其人建议返回颍昌府,再向东进入开封府。
虽然如此一来时间上至少要耽误一天,却是当前最稳妥的方案。
皇兄安排的“探子”发了话,赵构自然是从其言。
可等到次日上午使团众人返回颍昌府境内时,又一个消息击懵了他们:
大同正乾皇帝再次御驾亲征,大军已经由开封突入颍昌府,并拿下了长葛、长社等县,正在快速穿过颍昌,进入汝州境内。
来时还是好好的,回不去了!
同军大举进攻,不仅赵构等人面临两难的选择,大宋另一批使者也是如此。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毫无定力的大宋皇帝赵桓派康王等人出使后犹不放心,不久后又派出了一批使者,其人选正是上次办砸了差事的冯澥、李若水两人。
人皆骑马的使团众人行至颍水顾桥镇河段时,正好是黄昏时分。
因视线不良,守渡的数百名宋兵以为同军斥候绕后杀至,竟然当场大惊,胡乱放了几箭后便争相奔逃。
使团随员也被守河士兵的惊慌吓着了,有人提议绕道再寻易渡地点过河。
天色很快就要黑了,这么宽的颍水,仓促间哪有这么容易找到易渡地点?
这个建议就差明着说前路危险,别走了,咱们回去吧。
之前才被皇帝贬为太子宾客的冯澥差不多是混吃等死了,其人也有心退回去,却抹不下面子,乃询问礼部侍郎李若水。
因为上次的任务失败,李侍郎就跟着冯澥受了一肚子窝囊气。
现在眼见就要走到颍昌府,同军得影子都没见着,随行众人就想退回去,其人如何能答应?
李若水当即举起国书,对着左右随员高呼:
“守兵无胆,畏敌而溃,你们也想效仿?!大宋危在旦夕,我等唯有以死报国,敢言退者斩!”
众人为李若水的义正言辞所慑,这才小心点过来河,却死活不敢连夜赶路。
李侍郎也不敢一味逼迫,只能进入乱作一团的顾桥镇中,正好撞上收拾了细软准备跑路的守镇巡检。
以天使的身份将守镇巡检大骂一通后,才驱使其人收拢了数十名没有跑远的溃兵,一直忙活到下半夜,早就没几个百姓的汝汶镇才勉强恢复平静。
兵荒马乱,使团众人提心吊胆,直到子时后才昏昏沉沉地睡下。
次日天刚刚亮,李若水等人便在隆隆马蹄声中被惊醒——同军前锋骑兵二师岳飞部已经杀到了顾桥镇。
骑二师的任务是为大军扫除障碍,得知镇上的俘虏有赵宋朝廷派来乞和的使者,岳飞没有多话,直接将其全部扣住。
出发前,皇帝便有言在先,此战旨在灭亡腐朽的赵宋朝廷。
大同只受降不议和,所有赵宋乞和使者尽皆扣留,不用理会。
李若水被同军骑兵裹挟着渡河南下,情知此行的任务失败。
大宋灭亡在即,其人不由大急,吵闹着要见正乾皇帝,否则宁死不从。
岳飞懒得与宋使磨时间,直接将其敲晕,绑在马背上便继续赶路。
京西提刑许高望风而溃,同军渡过黄河已入郑州的急报很快就传到了临安朝廷,大宋君臣震怖异常。
社稷覆灭正式进入到了倒计时,各种奇奇怪怪的言论都出来了。
赵桓在臣子们的一再苦劝下,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可怕结局,乃下哀痛诏,征兵于四方。
到了这个时候再征兵纯粹就是病急乱投医,但有行动总要好过没行动。
心中恐慌闲不下来的大宋皇帝随即又下一诏:淮南东、西路和京西南、北路清野,令流民得占官舍、寺观以居。
第八十六章
赵构的惊魂之旅
大战一起,有城墙防护的州县城池和军寨还好,只要戍守官员和守城兵马坚持值守,一般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不坏。
城寨以外的广大乡野则是交战双方都无暇顾及的空白地带,先是溃兵、匪盗肆掠,紧接着流民四起,混乱迅速扩大。
身处如此环境之下,绝大部分的人很难再保持理智,恐慌和罪恶会在不断的冲突和杀戮中极速蔓延。
要想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唯有先结束战争状态,再重新建立完整的基层政权。
但祸福相依,混乱有时候也不全是坏事。
至少,对必须穿过敌战区的小股人马来说,大面积的混乱虽然危险,但也可以有效遮掩他们的行踪,的确不是坏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是侦查、输送、打击手段都极为先进的后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无死角监控长宽皆达到数千里的大战场。
大同帝国同样不能。
甚至,为了尽快达成战略目的,徐泽还必须主动放弃一些“边角地带”,集中兵力于南下的交通要道,优先保障军粮输送安全。
当同军骑二师带着赵宋使团穿过颍昌府南下时,急于赶路的岳师正并不知道本部的后方还有另一支重量级的赵宋使团正在穿越战区南下。
大宋康王赵构返回颍昌府得知同军前锋过境后,原本想追上其部表达本国乞和的意愿,以尽挽救大宋的最后努力。
但岳飞进军速度极快,落在后面的赵构等人根本追不上。
还因为使团四人皆骑着良马,沿途遭到了一些四处打劫的溃兵觊觎。
连番冲突后,太子舍人耿延禧不幸死在了溃兵手中。
剩余的三人别怀心思,惊慌失措下不断偏离方向,竟然一路跑到了颍昌府东南面的郾城县境内。
而到了这个时候,朝廷的使者也利用战时的混乱,穿过并不存在的“战线结界”,将皇帝的清野诏送到颍昌府各地。
《孙子》有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
大战之前,防守一方转移人口物资于城中,并烧掉带不走的粮食、庄稼和树木,坚决不给敌军就粮本国、取材攻城的机会,是为清野。
很显然,清野就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术,后患极大。
但对于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又拥有广袤纵深和巨大战争潜力的防守方来说,坚壁清野却不失为以空间换时间段好战术。
操作的好,拖垮敌人反败为胜未必没有可能。
不过,同军虽然连年征战,却从没有纵兵劫掠百姓的习惯,反而严厉打击盗匪、溃兵趁火打劫,清野根本打击不到不劫掠百姓的同军。
而且,头脑稍微清醒点的人都知道,同兴宋亡的结果早已经注定。
以同军的恐怖攻坚能力,只要其部杀到临安城下,大宋肯定守不住。
若是朝廷现在就离开南阳府流亡,兴许还能有机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不然的话,少则十余日,多则月余时间,大宋必然会灭亡。
大宋朝廷到现在才下旨要求地方坚壁清野,实际已经晚了,根本影响不到大同灭宋之战的结果。
但对当前战争形势而言,清野战术的威力不在当下,而是体现在战后。
大同所占之地除了京东路农业基础较好以外,其余的河东、河北、开封等地在大宋治下时原本都是粮食输入之所。
更靠近北面的燕云十六州就更不用说了,其价值在于军事防御而非农业生产上。
大同背上了这么多的包袱,粮食根本就不能自给,本身的粮食都不够吃,要想养活大军就只能靠向外扩张抢粮食。
事实也是如此,大同每次结束对大宋的战争后,都会将大半战争赔款折算成粮食布帛等战备物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3/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