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6/851


“孙尚书,朕,朕怎,怎会有疑天之意?”
孙傅只想说服皇帝,趁机献上破敌之法,并没有在赵桓面前耍威风的愚蠢心思,当即缓和了语气,送上马屁。
“陛下敬天之诚日月可鉴,法祖之信万民皆服,上天因而降下奇人异士,助我朝打败强敌,中兴大宋!”
赵桓有些跟不上孙傅的思维速度,大宋都快灭了,其人只求正乾皇帝退兵,哪里还敢奢望打败强敌,中兴大宋?
等等!
孙尚书如此言之凿凿,莫非——
“莫非,孙卿真有对抗同军之法?”
“臣没有,但京中异士有!”
为了增加自己话语的说服力,孙傅又加重了两分语气。
“天地万法相生相克,我朝便有龙卫军军士郭京,曾在梦中得天神点化,获六甲正法,专破同军火炮这类邪意妖法。”
孙尚书的话神神叨叨,赵桓其实有些不大相信,只因害怕对方又拿天命说事才不敢质疑,乃试探道:
“六甲正法要如何施展?”
孙傅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张锦帕,交由殿中内侍再转递皇帝。
赵桓疑惑地打开锦帕,只见上全是各种密密麻麻的图案和符号,完全看不懂。
“孙卿?”
孙尚书卖弄了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一下,自然不能露怯。
要想说服皇帝,必得先说服自己,其人再度提高了一分音调,语气激昂。
“陛下,此乃郭京进献六甲图阵,施展此法,须得先得聚齐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年命皆合六甲者。可一旦施法成功,莫说破敌斩将,便是生擒大同伪帝,也不在话下!”
大宋灭国在即,确实没有什么不可以试一试。
孙尚书的话很有诱惑力,可生性多疑的赵桓依然不敢相信这等匪夷所思之事,乃以听不懂为由搪塞。
孙傅不愿放弃,稍晚又带郭京进宫参拜皇帝。
直到这位梦中得授神法的神人当面讲解了自己的神通精妙,赵桓这才信了几分,当即授郭京以官职,并赐金帛数万,许其使自募道兵演练神法。
数万金帛对普通百姓来说,自然是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天文数字。
可对富裕的大宋王朝来说,就不算啥了。
赵桓明显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的心态,多手准备,终归不是坏事。
但孙尚书为国操劳,不可不赏。
次日朝会,赵桓便诏以兵部尚书孙傅为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又以御史中丞曹辅为佥书枢密院事,以加强朝廷军事机构的力量。
下午,南阳府各地清野的结果终于汇总到了御前。
情况很不妙!
清野过程中,有军卒和刁民趁机抢劫财货,甚至伤人性命,造成了大面积的混乱。
禳东巡检龙清等人相继捕杀三百余人,混乱稍歇,但还没有彻底平息。
同军今年初打到临安城下,都没有祸害大宋百姓,反而是大宋自己的官府和军队烧毁京城附近的民房,百姓对怨恨可想而知。
得知各地的情况后,赵桓怕了,赶紧降旨急命各地停止清野,通过清野而获得抗同意志坚定的百万军民之策宣告失败。
而到了这个时候,大同正乾皇帝御驾亲征大军已出开封府的紧急军情也终于送到了临安城中。
大宋皇帝惊恐万状,不敢把生死寄托到会六甲正法的郭大仙身上。
看不见的仙法神通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及能看见的兵卒靠谱。
其人急忙下诏,以京兆府路安抚使范致虚为陕西五路宣抚使,令其不要再管正在进攻怀德军的夏人,速速督率勤王大军入援南阳。
大宋朝堂四处漏风,这边皇帝才下诏命范致虚带兵勤王,那头紧急军情便泄露到了民间,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新任南阳府尹何矯还算尽责,捕杀了十几个散播谣言者,并奉皇帝之名,在城中树榜募兵,这才稍稍安定人心。
在此期间,门下侍郎耿南仲也匆匆赶进宫内,请求皇帝诏谕康王尽起京西北路兵马,入卫京师。
源于对前朝频繁兵变的黑暗记忆,大宋王朝对掌兵之人防范极严。
不过,真正被朝廷防得最死的,反而不是军头将门,而是宗室。
近支宗室,皆入籍严管,绝不可授予实缺,更不可能任其掌兵。
有机会问鼎皇位的亲王,更是防范得重中之重。
若在平日,耿南仲绝不敢提这个掉脑袋的建议。
但大宋危在旦夕,皇帝赵桓焦头烂额,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个代朝廷北上乞和的弟弟,哪里还有精力去想坚持议和的耿相公为何突然转变立场?
老九北上之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传回来。
他如果没有死在乱军之中,就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被同军扣住,要么已经深入敌后,圣旨能否传到其人手中都是两说。
而且,同军进军的速度极快,这个时候再诏谕赵构起兵入卫,实际上已经晚了。
但大难临头,正在对抗夏人的陕西兵马都可以抽调,都快渴死了,还怕饮鸩?
让赵构在敌后起兵是步好棋,成与不成,都能牵制同军的兵力。
赵桓仅仅犹豫了片刻,便同意了耿相公之请,下旨授予康王起兵勤王之权。
第八十八章
天命所归赵老九
对将守内虚外作为根本国策的大宋王朝来讲,离皇位最近的亲王一旦拥有忠于其人的军队,将是比军头造反还要严重无数倍的大灾难。
国难当头,赋予亲王起兵勤王之权,是件非常难以掌控的事。
赵构若是失败了还好说,可万一成功了,大宋怕不是马上就要换皇帝了。
赵桓本就是在国家危难时被臣子硬扶上大位,越理越乱的国事更是让他窝囊至极。
可要其人让出烫屁股的皇位,却是万万不能的。
龙德宫中的太上皇赵佶过得有多憋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亲老子退位后尚且被自己的儿子如此提防,换了同父异母的兄长做太上皇,做皇帝的弟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前一任都不用再细想。
赵氏家学渊源,皇帝不仅防兄弟子侄胜过防贼,还有很多上不了台面的小手段。
当年,太宗皇帝从自己的兄长赵匡胤手中继承皇位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四弟魏悼王赵廷美、侄子武功郡王赵德昭可都没有落得善终。
赵桓若是不想死的不明不白,最好就不要期望赵构带兵赶跑同军的那一天。
因而,老九可以起兵勤王,但他的使命只能是牵制同军而为自己争取时间,并且最好是在牵制敌军的过程中战死。
如此,他这个兄长自会不吝惜赐给其人一个忠恭美谥。
为了办好此事,赵桓下达圣旨后,便命提出此议的耿相公亲自北上传旨。
其人的想法很简单,若是自己最为信重的潜邸之臣耿南仲都不能压制住老九,那这天下也没有人能为自己做好这件事了。
耿南仲心忧一直没有消息的儿子耿延禧,领旨后就立即北上,
但同军进军神速,待耿相公走到方城县时,同军前锋岳飞也打到了方城山。
今年初的同宋大战,梁方平、何灌二人相继望风而逃,导致颍昌府、汝州门户大开,同军前锋尾随溃兵轻下方城山直入南阳腹地。
大宋朝廷不及反应,便被同骑堵在了临安城中。
两国停战后,赵桓等人痛定思痛,再次加强了方城山要塞的防御力量。
这一次,岳飞就没那么容易拿下此地了。
驻守方城山要塞的将官姓王名美,乃是南阳本籍大户子弟,颇有勇力,深得士心。
其人的肩上是皇命,背后是父老家产,绝不敢放同军进入南阳,大战前便命家人将自己的灵位刻好,只待阵亡就宋进祠堂。
此举感染了不少本籍士卒,皆愿意于王将军同生共死。
但他的对手却不是一般人,经过多次大战的洗礼,岳飞的战争天赋逐渐显现出来,这种级别的要塞攻防战,根本难不住其人。
只进行了两次试探攻击,岳飞便找到了要塞的薄弱部位,随后便亲自督战猛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6/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