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4/851


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是汪伯彦,其人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表现远远超越了自己的预期,值得继续投资。
心思最复杂的汪知州都公开支持赵构了,其余文武自然一致拥护康王的英明决定。
再次凝聚了队伍并确定行动路线后,赵构便不再耽搁。
其人一面命高世则率兵出城,继续收拢溃兵,一面又要求汪伯彦继拿出钱粮酒肉,犒赏城中官兵,并通知他们明日继续开拔的消息。
随即,其人又以大元帅府的名义征召汝阳以南的确山、真阳、平舆、新蔡、褒信、新息六县官员,命他们放弃城池,随自己的大军南下勤王。
事实证明,赵构的果断行动确有先见之明。
当其人赶到确山县并再次收拢了三千兵马时,同军也由东面的淮宁府和颖州两地同时对蔡州展开了全线进攻。
战斗——根本谈不上什么战斗。
蔡州宋军兵力本就处于弱势,士气更是低得可怕,当十余名同军斥候出现在视线尽头后,就立即乱了阵脚。
半个时辰不到,宋军便由转进变成撤退,再由撤退变成溃退,迅速失去控制。
慌乱中,赵构与自己的亲兵走散,不得不数次引弓射杀欲要抢夺自己战马的溃兵。
这一逃便是数百里,从蔡州逃到信阳军,又从信阳军逃到了安陆州。
哪怕途中有溱水、淮水、浉水、环水、汉水相隔,又有鸡公山和武胜关此等大山险关扼守要道,却都不能迟滞同军追击的脚步。
蔡州兵溃了,信阳兵溃,安陆兵再接着溃,兵败如山倒莫过如此。
仓皇逃命的康王殿下多次上演“泥马渡江”,险之又险,好不容易逃到安陆州孝感县,又收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
同军西路人马已由随州南下,攻入郢州,下步目标显然是要继续攻下复州,阻截大宋康王的去路!
第九十三章
二圣北狩风雪路
因靠前指挥灭宋之战,正乾六年(公元1127年)的元日(春节),徐泽是在巡幸途中陪同护卫将士和新取之地百姓一起度过的。
但大同帝国开春之后的籍田和紧随其后的灭宋献俘仪式,都需要皇帝亲自参与。
由是,徐泽还是提前结束了本次巡幸。
一月初九,皇帝车驾抵达河北路冀州衡水县。
早在宣和二年,大名府之战同军击败宋军,同舟社控制河北两路后,徐泽便将兴修水利、铺设道路和治理黄河三项大事结合起来抓。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和持续加固,如今的黄河大堤不仅是坚固的防洪工程,还是沟通大同南北的交通要道。
徐泽这次返回燕京,便选择了经由黄河大堤北上,以实地检验这几年的治河成果。
皇帝以万金之躯深入险地,自然会有忠心的大臣极力劝谏,而挂名主持治河大事的工部尚书陈规却丝毫不慌。
黄河大堤加固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其人一直都在亲自督办,心里还是有数的,皇帝车驾通过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此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黄河全流域大面积封冻,下游流量极小,防洪的压力微乎其微。
要是在这种情况下,都对大堤的牢固程度没有一点信心,其人这个工部尚书也可以直接引咎辞职了。
其实,陈规还是承担了一定压力的。
去年夏天洪峰期,冀州黄河段就曾决堤过,并造成了近万百姓受灾,十余人失踪的严重后果,这也是大臣们反对皇帝“以身涉险”的主要原因。
赵宋王朝违背自然规律试图以水阻兵的“三易回河”之举极度愚蠢,因此而造成的“人灾”即便在其灭亡后,还要持续至少数十年。
所以,早在大同立国前,徐泽便提出了“百年治河”大目标。
结果还算不错,其人这一路走来,无论是堤防体系建设,还是官员对治水工作的熟悉程度,以及百姓抗灾自救的常识掌握,都要明显好于当年。
便是去年的冀州黄河段决堤,洪峰来临前官府发出了预警,决堤后的处置也非常及时有效,将损失降到了最小,灾后重建也比较得力,受灾的百姓基本没有怨言。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
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混日子、干坏事的官员,大同照样有。
只不过现在尚是欣欣向荣的政权新生阶段,且监部、吏部和法部接连出狠手打击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于腐朽的大宋而言还是少了很多。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一路的情况还要略略好于徐泽的预期。
皇帝满意的结果,自然是各地表现优异的官员皆有奖赏。
大同立国之后就一直在开疆拓土,官员缺口很大,更需要能臣干吏。
可以想象,这些受奖赏者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
人与人的喜乐哀愁并不相同,有人欢喜必然就有人愁。
因懈怠职事或贪赃枉法而将受到处理的河北官员不提,被同军三路大军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赵构更是一度生出了就这样放弃的颓废想法。
幸好,关键时刻,其人等到了最有力的增援,并成功逃出生天。
当然,宋军的喜讯即是同军失利。
“败了?”
徐泽接过范青递上的第五军军情急报,认真查看起来。
为了创造“十面埋伏终有一疏”的战场形势,马扩之前拟订作战计划时,便刻意控制了各部作战命令下发的时间。
第五军渡江部队收到命令的时间最晚,仓促间难以凑齐运送重炮营过江的船只,且汉阳水系众多重炮营难以展开,便只在汉阳军投入了张雄一个缺编师。
其部在前面的渡江和穿插作战表现都很不错,接连打败了依托地势顽抗的宋军,按时完成了作战计划的各节点任务。
但在渡过汉水,准备截断赵构退路时,半路却杀出来一个程咬金。
宋军韩世忠部意外地出现在战场上,并果断向正在渡江的同军发起了突击。
相对于同宋两军动辄数万人的大战,这场仅有数千人交战非常不起眼,却是同军两军这些年来最激烈的战斗。
战斗结束时,双方各自付出了千余人的伤亡。
同军张雄部在半渡遭击的极度不利形势下,师正亲自打反击,挡住了宋军的疯狂冲击,还救出了绝大部分伤员,严格讲并不能算输。
但宋军韩世忠部也凭此战的战果,顺利遏制住了同军狂飙般地进攻势头,并成功掩护几乎走投无路的康王赵构突出重围。
更难得的是此战还打出了正伤亡交换比,极大的鼓舞了宋军士气,称此一战为“汉水大捷”也绝不为过。
“下发阵图害死人啊!”
放下战报,徐泽以手扶额,为自己在灭宋之后的狂妄自大而检讨。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自己的轻敌狂妄,才有了马扩这份漏洞明显的作战计划。
由此才给了韩世忠可乘之机,最终造成了数百名忠勇将士的阵亡。
九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七百多年前的肥水之战,曹操和苻坚皆是占尽优势,又都在胜券在握时“飘了”,最终功败垂成,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宝贵机遇。
汉水之战并非两军决战,同军也没有失去再次大战的能力,无论是规模,还是战争的结果,都和赤壁、肥水两战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欺负孱弱的赵宋王朝久了,大同帝国从皇帝到一线将士都少了创业之初的那份如履薄冰的谨慎,开始狂妄了,试图一直将宋军操弄于股掌之间,才有此之败。
此事当戒!
当日,正乾皇帝就下发了圣旨,慰问在汉水之战中表现坚韧的第五军第六师,表彰他们团结一心,顽强不退绝不抛弃袍泽的战斗精神。
其人还在圣旨中认真总结了此战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并主动承担了决策失误的责任,勉励六师官兵放下包袱,抓紧时间休整补充,以待再战。
之前,大同朝廷诏告天下赵宋已经灭亡,要求赵宋各残余势力放弃抵抗等待同军接收,以还天下百姓安宁。
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仅有实际上已经被同军攻陷大半的两淮和京西北路剩余部分州县受诏出降,其余各地的反应皆很平淡。
究其原因,除了赵宋王朝刚刚灭亡,大部分地方还在凭惯性运转,不及做出反应外,最主要的还是大同没有开出任何出降的优惠条件,没有展现包容天下的大胸怀,让残宋势力选择了观望。
大宋亡了,没有朝廷统筹全国力量,凭借一隅之地继续对抗大同帝国绝对是以卵击石的愚蠢行为。
但只要同军还没有打上门来,又有几个人愿意一点好处都没有,就交出自己掌控的社会资源,然后任由大同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随着赵构逃出同军追击并登基建国,这些观望的残宋势力在遭受大同沉重打击前,更不会主动投降。
如此也好,同军在两浙路、京西南路的扩张战争还没有结束,而新收取的淮南和京西四路还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治安战要打。
在平定境内动乱并初步完成新拓之地社会改革之前,大同帝国不宜继续盲目扩张。
同宋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将会出现大战暂停,小战不断的摩擦状态。
如此一来,大同帝国之前划分的战区就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徐泽随即调整了同军的兵力部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