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6/851


第一百零九章
想捡漏就别犹豫
当今之世,大同帝国一家独大,宋夏等国皆匍匐在强同脚下瑟瑟发抖。
大同开启伐夏之战,客观上给了内部矛盾重重急需整顿的新宋政权喘息之机。
可问题是夏国实力更弱,前些年都能被孱弱的宋军打得节节败退,更别说对抗彪悍的同军了。
若是没有外力干涉,夏国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大同帝国灭掉。
正所谓唇亡齿寒,宋夏两国虽有历史积怨,可若是没有夏国在侧牵制同军,新宋政权也将快速败亡。
为了让夏国拖住同军更长的时间,新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急令陕地各部兵马出击永兴军路。
可惜,张相公为了大宋社稷放得下与夏国的历史积怨,麾下的军头们却不肯配合。
大同帝国一家独大,有足够的实力同时单挑宋、夏两国。
而秦凤路宋军接收了大量被释放的战俘后,战力不仅没有加强,底层兵卒还被这些吃过同粮的袍泽搞得全没心思打仗。
前段时间的斥候战更让西军军头看清了同军的可怕战力,很多人由此生出了异样心思,以各种借口推脱张相公的军令。
时间不等人,每多耽搁一天,夏国就多一分灭亡的危险。
为了解救夏国,避免新宋独抗同军的局面出现,张浚只能匆匆赶往秦州,催促诸将之中最能打也最敢打的知秦州事李彦仙带头出兵。
实际上,不用张相公催促,李彦仙早就“出兵”了。
大散关之战后,重伤的秦明被移送后方接受养伤,辽东怨军出身的刘舜仁接替秦明驻防凤翔府。
彼时,秦州宋军挟大散关之胜,士气正盛,频频越境骚扰。
刘舜仁并没有盲目反击,而是以三处互为犄角的营寨阻敌于大散关以西,任宋军如何嚣张,也绝不越境追击。
闷头整训兵马整整半年之后,其人才展开对秦州宋军的反击行动。
刘舜仁的反击战术并不复杂,就是立坚寨打呆仗,步步推进,逐步扩大本部的实际控制范围和斥候活动半径,绝不给宋军可趁之机。
为了彻底打灭宋军因上次大胜建立的士气,牛皋在战前特意抽调各部精锐加强了刘舜仁部斥候营,使得秦州的斥候战远较其他各处更为激烈。
同宋两军都有傲气,互不服输,一开始就打出了真火。
为了压服对方,同宋两军不断增加斥候的规模,使得冲突烈度不断升级。
最终,爆发了双方总兵力超过千人的伏击战。
持续而激烈的斥候战让同军付出了近六百精锐的伤亡,宋军的伤亡至少两倍于此。
从同军调整战略开始,这个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李彦仙终究只是自封的“彦仙”,而不是真正的“兵仙”。
就算兵仙在世,在相对狭小的固定战场之内,面对装备、技战术、军纪和士气等要素全面占优的敌人,也只能接受打不赢的无奈现实。
其实,刘舜仁的部署根本谈不上滴水不漏,至少李彦仙就能找出其中的破绽。
真正让宋军难受的,恰是大同的基层掌控力和组织动员力。
仅仅过去半年时间,陕西巡抚使司就基本消化了治下各州府。
凤翔府百姓再见到入境袭扰的宋军,就比泾原路百姓见到了夏人还要更“积极”——积极拿起武器防守村寨,并向同军通风报信。
宋军只要深入同境,就是举目皆敌的局面。
莫说同强宋弱,就算两军实力相近,可在行动单向透明的情况下,也是无计可施。
没法出奇兵致胜,硬碰硬宋军更打不赢,可一旦放弃了本方的军事控制线,同军就步步紧逼。
更可恶的是随军事控制线稳步推进的,还有大同的共建会基层组织。
通常,只要同宋双方斥候拉锯超过半个月,该区域内的百姓就不知不觉间投向同军一方,主动为后者提供各种情报,而对宋军却各种误导。
同军这种以月为时间长度单位,仅在一州数县的狭小区域内的军事和民政扩张节奏很稳,却让宋军毫无办法。
这轮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斥候战结果,便是曾经“斩同军数万”士气极高的秦州宋军也被同军稳定却有效的攻势彻底打怂了。
李彦仙被逼无奈,只能执行清野政策,强行将董城镇东的百姓全部迁到成纪县以西,人为制造出了近三百里的无人区。
如此,宋军才算勉强挡住了同军的战术挤压。
但也因此失去了大片控制区,本方更没法主动出击了。
即便狂傲如李彦仙,也不得不承认同宋两军实力差距之大,已经无法靠将帅的个人能力来弥补了。
因而,面对张相公苦口相劝,李彦仙难得没有开口就喷人。
其人坦率承认同军之强,远超宋军想象,自己都被同军打怕,整个秦凤路更没人敢主动出击。
当前唯一的办法不是攻击同军,而是抓紧时间修筑防御工事,并整顿兵马,以应对同军灭夏之后的新一轮攻势。
其实,李彦仙自己都不看好这个龟缩战略。
只因两军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若是能给其人多两年的时间专心练出一支人马过万的强兵,或许能够挡住凤翔府同军的进攻。
问题是以大同恐怖的民政掌控和军事渗透手段,等两年之后,秦凤路还能姓宋么?
至于救援夏国的问题。
李彦仙建议张浚换个思维角度,反正夏国救不了,还不如趁其国灭之际,出兵收回西安州和怀德军等地。
甚至,西军还能更进一步主动夹击夏人。
操作得当的话,应该能取得更多战略要点。
大同正乾皇帝攻夏之前,专门发布《伐夏檄文》,号召天下豪杰共同出兵伐夏。
想来,以正乾皇帝的霸气,肯定会说到做到,绝不会在夏国灭掉之前攻击灭夏有功的宋军。
在李彦仙嘴中,联夏攻同变成了联同攻夏,张浚终于明白自己之前还是太年轻太冲动,也小看了秦凤路面临不利局面。
其人没有再逼李彦仙出兵攻击同军,可也没有接受其人短视至极的攻夏建议。
张相公当日便离开了秦州,赶往熙州,寻资历最浅而对朝廷相对忠诚的知熙州事刘锜问策。
数日后,张浚向潭州朝廷如实奏报了陕西诸路当前形势,主动承认自己之前统合川陕力量独抗同军的计划过于乐观。
认为西军历经多次大战,已经残缺不堪,仅靠陕地兵马,不足以实现联夏攻同的战略。
夏国必然会被大同帝国灭亡,秦凤路迟早要面对挟灭夏之威而来的同军。
其人甘冒奇险坐镇川陕对抗同军,自然不会被眼前这点困难吓倒。
张浚在奏报中重新拟订了川陕攻略,提出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利用大同伐夏而暂缓攻打新宋的时机,抓紧时间整训陕西兵马,积极巩固新防线。
基于钱粮出川困难沿途消耗过大的问题,张浚还建议抽调部分西军骨干入川编练蜀地兵马,以形成兵力梯次配置。
防止出现秦凤路形势恶化则川陕全线皆崩的局面,并为日后反攻大同积蓄力量。
第二步,利用同军灭夏造成的混乱,以钱粮招降西寿保泰军司、卓啰和南军司、西凉府等地的夏军,以防同军全取夏地而对秦凤路宋军形成战略包围碾压态势。
再利用这些据点和夏人,挑动夏国灭亡之后必然会出现的民族矛盾,以大量牵制同军镇守兵力,尽力让混乱的残夏势力变成拖垮大同帝国的泥沼。
秦凤路则在正面抗住同军的攻击,逐渐达成同宋两军在陕、夏两地的攻守平衡。
第三步,待蜀地兵马编练完成,再调蜀兵入陕,展开战略反攻。
这份新计划立足川、陕、夏等地形势,表面看似乎比之前统合川陕力量独抗同军的计划更加具有操作性。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张相公实际并不看好陕地形势,正面没有希望,才会提出编练蜀兵、经营夏地这类退路和边角棋。
事实上,张浚的确不看好秦凤路形势。
其人已经意识到仅靠陕地兵马,莫说反击同军,能否挡住后者都是个大问题。
这个新计划的核心就是变经营陕西为经营蜀地,此间的进退考量耐人寻味。
其实,不仅陕西无力进取,江南、福建等路也一直被同军稳稳压住。
所以,就算明知道大同伐夏是宋军展开反攻的大好时机,可由于本方实力太弱,新宋政权也只能集中精力整顿内部而白白浪费战机。
陕地沟通潭州的路线太长,消息来回动需要近月时间,非常耽误事。
张浚作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已经被小赵官家授予统管川陕大权,自不可能等到朝廷有了明确诏令再调整川陕战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6/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