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891

  不过,他们刚喘息了没多久,就觉得有些不对劲。
  身后的马蹄声,越来越杂乱,而杂乱中又凝聚着一阵不寻常的密集。
  杂乱奔逃的骑兵,是应该越来越散漫稀疏才对的。
  难峭王惊讶回头,仔细扫视搜索了几秒钟,才注意到有一小群骑兵,团团滚滚向着自己的王旗大氂杀来,旁边一堆堆的乌桓乱兵纷纷杂杂,如滚汤沃雪,四散消融。
  “这……这一小群骑兵是汉人?一直追着我们过来的?为什么刚才没发现!旁边其他人都忙着逃命么?离他们不足百步,都不知道是敌军?”
  这一切,只能说是灯下黑了,所有的乌桓骑兵收到的命令都是散开队形逃命,只要敌兵不接近到背后几十步的距离,就不会注意并回身准备近战。
  谁也没想到,关羽阵中,居然有几十个人,敢追着好几千人的败退大军追杀!
  加上正面赵云朝着叛军腰子横叉一刀拦截、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注意力。以至于关羽追到了距离难峭王几十步远时,才被发现。
  难峭王虽有七八千残兵可控,但此时此刻,半径五十步内,他能调动的也不过百余骑,跟关羽亲骑队的人数优势,不过数倍差距而已。
  “快!别管前面了!都到我后面挡住关羽!”
  难峭王亲自抽出镔铁打造的精良马刀,一边大喝命令,一边已经做好了亲自战斗的准备。
  “噗嗤噗嗤——”数声闷响,三四骑难峭王的亲兵被青龙刀秒杀,尸作两段滚落尘埃。
  难峭王连忙竖架马刀、低头一缩,试图躲过关羽错马相交时的横扫斩首一刀。
  “呃啊……”难峭王一声惨嗥,也亏他身为上谷乌桓的首领,武艺还行,居然扛过了这挟风雷之威的一刀,没有被斩首。
  但他拿着马刀格挡的手臂,已然被青龙刀齐肘卸落,断臂五指痉挛,依然抽搐着捏着马刀刀柄不放。
  这种挣扎,也不过是延缓了几秒钟的死亡时间罢了。
  随着第二刀斜砍刁钻而至,再无抵抗之力的难峭王被直接斩首。
  “不愧是上谷乌桓首领,居然两刀才能斩首。”关羽用刀尖挑起落地的首级,一把抓住发髻。
第一百一十四章
兵越打越多
  “大……大王阵亡了?”
  “大王阵亡啦!”
  随着难峭王的大纛倒下、他本人的首级被关羽挑在刀尖、挂上马项,旁边数百步内,上千的乌桓骑兵终于士气彻底崩溃。
  他们本来就是被汉军猛烈绞杀一阵后败退而回的,现在侧有赵云扎腰截击、后有关羽斩王追杀,那些本来就缺乏信仰的家伙,哪有不作鸟兽散的道理。
  “稳住!往一个方向逃!散开了只会被汉军各个击破!”许久之后,军师阎柔才开始声嘶力竭地试图整顿败兵,但听他的人太少了。没有了难峭王,大部分乌桓人已经不认他的指挥。
  要不是阎柔从小是个被乌桓人俘虏的汉人、在乌桓当中住了十几年,难峭王这儿上上下下很多军官都认识他,恐怕连这点号召力都没有。
  阎柔也是没办法,在难峭王被关羽斩首的时候,他离现场只有五十步之远。亏得他衣着甲胄不显眼,当时没被注意到,他才得以向另一个方向抱头鼠窜逃脱。
  刚逃脱时,因为跟关羽拉开的距离还不够远,阎柔都不敢大声指挥以免被关羽盯上,足足逃远了两里地才开始收拾败兵,但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整整一个下午的追亡逐北,等阎柔撤回昌黎城时,计点身边人马,居然只剩两千骑成建制逃回城里。
  清晨出兵的时候,可是足足一万两千骑啊!将近一万骑兵就这么消失了!
  阎柔估计被关羽和赵云军杀伤的,绝对只占一小半,还有一大半完全是斩王崩溃途中逃光的,或者是刚好被赵云截击时分割投降了。
  也不知道后续能有多少败兵还肯逃回来继续卖命。
  怕就怕那些人看难峭王毙命、造反无望,直接就投降了。
  经此一战,大小渝水前线的叛军兵力优势,已然彻底消失——原本是两万三千人对阵汉军一万。现在昌黎城里还剩七千兵力,徒河城六千,加起来一万三。
  而汉军虽有伤亡,但溃散的乌桓骑兵也不知道有多少被俘投降,就算这些乌桓俘虏不能马上用于作战。
  但把缴获的马匹兵器重新整编一下、从那几万最近投靠刘备的屯田流民中,选出精壮充军,再把战俘拿去当农奴强制看押屯田,短期内刘备显然可以组织起数千新兵。
  阎柔想想都头大。
  他当初为难峭王出的计策,让把百姓的粮食都掠夺光、驱赶去刘备那一侧,更快耗尽刘备的粮草,让刘备扛不住无人区补给困难而退。
  但难峭王这沉不住气的一战,跟刘备的收容饥民屯田策一结合,居然让刘备的兵越大越多了,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刘备刚刚靠糜竺运粮收买了人心,又得到了那么多武器装备战利品,唉,弄巧成拙啊。
  ……
  阎柔在那儿如丧考妣的同时,刘备军大营里却是一片欢欣鼓舞。
  “主公,打扫战场,累计俘获敌军骑兵两千三百余人,连人带马生擒。另有打扫战场获得一千余匹完好无人的空马。
  发现重伤者一千六百余骑、伤瘸战马一千九百匹,都已经帮他们结束痛苦了,军中屠夫正在紧急宰杀储备马肉充作军粮。
  轻伤人马各一千余,人已经送去调治,按您吩咐看押收为军屯。马匹用作耕马驮马租给屯田百姓、拉辎重车。”
  负责追击残敌打扫战场的赵云回来时,给刘备带的第一条好消息就令大伙儿非常振奋。
  跟游牧民族打仗就是这点好,只要你能打赢,而且是歼灭级别的大胜,战马缴获就肯定不会少,而且是那些在内地和南方剿匪的诸侯们想都不敢想的数量级。
  刘备军原本始终只有装备两千骑兵的战马,现在扣掉赵云屡次作战损失的几百匹、缴获却有三四千,一来一去,起码能剩下五千骑兵的马匹!
  这战马的数量,已经隐隐然跟公孙瓒持平了!
  谁让历史上追击举、纯叛军残敌的任务,原本该是公孙瓒执行的呢。
  “子龙斩获如此之重,其功非小,来来来,先赏赐黄金二十斤、缎二百匹。今晚众将不醉不归!”刘备非常兴奋,意气风发,倒似是有些飘了。
  但赵云始终谨慎:“府君,此皆关都尉却月阵摧破敌胆、又阵斩贼酋所致,云不过追亡逐北,不敢当此厚赏,乞以此分赏骑军士卒!对了,怎么不见关都尉?”
  刘备也不违逆他:“准子龙所请!云长刚才也是领了赏,回军中叙功分给士卒呢,咱同去看看吧。”
  说着,他就拉着赵云的左手,一起去关羽那儿。
  结果刚走到关羽营中,刘备就看到营门内立了一根高大的烧柱,看样子是在祭奠战死的士卒呢。
  关羽在体恤士兵这一点上,向来还是做得很到位的。有军功赏赐分给大家之前,首先要感激一下此战中战死的弟兄们,这也是从军三四年养成的老习惯了。
  烧柱就是一种汉代穷人坟冢上用来代替墓碑的木柱,因为这个时代的穷人大多数不识字,甚至名字都没有,所以立墓碑也不知道写啥,只有“士”才会立碑,最底层的立跟烧柱就算祭奠过了——
  哪怕到20世纪,这种风俗在荷兰农村依然有小范围遗存,地处中原农村的看官可能见过。
  士兵们也很多没有名字,而且死者太多不好刻碑,关羽就养成了每战后立个烧柱、浇酒祭奠说几句激励士气的话,然后把上级赏赐的肉食也先供一供,祭完了再给活着的士兵分食。
  刘备知道关羽的习惯,所以从背后靠近时用手势示意左右不要通报、他也一并跟着肃立默哀一会儿。
  刘备笼络人心的手腕,绝对在关羽张飞之上。
  只是关羽只笼络底层、张飞只笼络士大夫,而刘备贫富通杀罢了。
  只见关羽端起一碗水酒,洒在烧柱前的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历数几名今天阵亡军官的功绩。
  刘备和赵云听了之后,也是微微一愣,因为今天的血战中累计死了一个曲军侯、三个屯长,至于队率、什长,更是死了十几个。
  但关羽一开口,首先表功的居然是一个叫傅士仁的屯长,而不是军职最高、杀敌最多的那个曲军侯。
  刘备心中好奇,就听关羽念叨其中缘由。
  只听关羽对着剩下在场的军官们讲述了一番大道理,主要是强调令行禁止的重要性,说过不许出击就不许出击、说过要忍住火力放近了再打就必须放近了再打!
  那个曲军侯,虽然今天杀敌数量是今天战死军官中最多的,但是他一开始没太沉住气,导致阵型混乱了,所以当不得首祭。
  而傅士仁虽然一个敌人都没杀,但他是在严格执行军令、让他只挨打不还手的诱敌过程中被活活射死的,所以他应该得到“严守军纪”的最高嘉奖。
  然后,关羽把刘备为今天之战而分给丹阳营的五十斤黄金赏赐里,单独拿出五斤,占总赏赐金的十分之一,给了傅士仁的遗孀和遗孤作为抚恤。
  全军上下对此决定肃然领受,并无异议。一时之间,关羽手下的两千丹阳兵,对于“军纪”的重要性认识又拔高了一大截。
  原来在关都尉账下打仗,哪怕杀不到人、而是被敌人白白射死的,但你只要是在严格执行军令和军纪,依然可以得到首功和大赏!
  “云长治军,有吴起之风矣。有为士卒同衣吮痈之义,又有厉行军纪之严。”刘备直到此刻,才出声嘉许。
  关羽闻声,连忙转身拱手:“大哥,什么时候来的?”
  刘备微笑抚肩:“刚才跟子龙说,今日要大犒士卒,过来看看,云长如此治军,吾无忧矣。”
  “大哥过奖了,都是分内之事。”关羽表情自矜,但言语依然要谦虚一下,倒不是他跟义兄还虚伪,而是习惯了。
  骄傲而又不好意思骄傲,关羽的老毛病了。
  关羽也意识到自己有点装,连忙岔开话题:“大哥,难峭王授首之后,可要想办法用计劝降阎柔么?如今敌我兵力对比骤变,再想用围困耗粮之法破敌,恐怕费时更久了。
  敌军人数骤减一半,城中存量可吃的时间也会延长一倍,反而不利久耗。要么用计招降,要么就只能强攻了。不知伯雅和子敬如何筹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