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891

  不能忘初心啊!
  如今还是汉灵帝没驾崩的世界,皇帝但凡稍微有点智商,就绝对不会鼓励“谁主动帮我平乱,我就把他平下来的地盘也封官封给他”,那是取乱之道。
  因为皇帝知道,只要他“追认”了一次,那第二天全天下的州牧太守将军,都会主动攻击隔壁的反贼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当初刘备“弃官杀贼”是可以鼓励的,因为你得先弃官,你得先给朝廷好处,皇帝巴不得你弃官后他重新提拔你、再把人情恩惠卖你一遍。
  这两件事的政治逻辑是截然相反的。
  天下的逻辑是分几个阶段的。
  188年就是皇帝让你去哪你就得去哪的威权世界。
  露出丝毫在没有旨意授权的情况下、自发靠武力拓展地盘的想法,都会直接被打成反贼,遭到天下共诛之,之前多少忠义的戏码都白演了。
  以刘备的智商,他只要注意到这一点,就不会产生试图割据青州的妄想。
  从另一个角度说,要是这种妄想行得通,天下也不该是曹刘孙来三分了,而应该是卢植、皇甫嵩、朱儁三分——他们这些年为朝廷收复的地盘,哪个不比刘备多?你刘备算老几?
  要到190年,天下才进化到第二阶段逻辑:你可以借着讨董的旗号抢地盘,但仅限于抢董卓直辖的地盘和亲董地方官的地盘。而讨董诸侯之间内战依然是不行的,会犯众怒被天下群起而诛。
  而且其中只有抢董卓直辖地盘是毫无政治风险的,抢“董卓党羽”的地盘,风险还是很大的。
  主要代表就是孙坚杀了被说成是“讨董态度暧昧不明”的荆州刺史王睿,结果孙坚自己都差点成为朝敌,幸好是摆出非常坚定讨董的姿态立功、加上卖给袁术投效,才躲过了被群殴的危险。
  纵观历史,一直要到192年,天下才彻底进入“抢谁的地盘都不需要理由”的第三阶段。代表事件是刘岱杀桥瑁、而后刘岱自己也战死,加上同年的公孙瓒袁绍龙凑之战。
  从那之后,任何抢地盘才不用背负“背叛讨董联盟”的骂名,不会成为天下公敌。
  李素要是自以为是想靠“先知先觉”劝刘备提前布局抗拒朝廷割据,那才是害了刘备。
  ……
  刘备跟诸葛珪、李素聊了一会儿,反省了自己“急切救民”的过错后,倒也诚恳,连忙追问李素:
  “伯雅,此间战事结束,不知道朝廷会不会派天使来查问细节?到时候接使又该如何应对?可要劳烦你了。”
  李素拱手言道:“府君放心,在陈明战况的奏表中,素自会组织措辞,另外,我们实利捞得也够多了,有些功劳方面,该模糊还是得模糊,该春秋笔法让一让还是得让,这样才能减轻朝廷的猜忌。我们只要实利,少图虚名,适可而止。”
  因为是在外人面前,他也不便称呼刘备“兄”,就喊府君了。
  “李校尉真是少年老成,持重谋国。”诸葛珪在一旁插话赞许,随后趁机话锋一转,“既如此,泰山之祸,就更加只是暂时的喘息了,不可能指望刘将军克竟全功。
  我心已死,恐怕也撑不过这几天了,只能请刘将军勿辞。我身为郡丞,是不能抛弃百姓逃命的,将军一定要带走我的家眷。我若活着,父母在不远游,瑾儿亮儿不肯与城同殉,岂不是成了不孝?”
  话说到这份上,才算是彻底表露了诸葛珪的必死之心,不想挣扎了。
  他的泰山郡丞始终没有朝廷肯来撤他的职,所以他必须尽忠到死,跑都跑不了。
  诸葛瑾诸葛亮是不用为朝廷尽忠的,但父亲不死他们就得尽孝啊!
  大汉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查得那么狠那么严,背负上一个“临危抛弃父亲”的重大不孝罪名,诸葛瑾诸葛亮这辈子还能做人嘛?
  除非是诸葛珪一开始就没把子女带在身边,他们不知道父亲要战死,那还无所谓。已经带在身边再赶走,解释都解释不过去。
  唯有病死,病死了才干净,彻底切断了前者必须忠而后者必须孝的纽带!
  诸葛珪不死就得诸葛家全家死了。
  这也绝了刘备希望诸葛珪活下去的幻想。
  刘备终于是第一次充分认识到了爬到高位后的“树欲静而风不止”。
  “没想到,竟要眼睁睁看着朝廷忠臣放弃求生之念。这朝廷的猜忌、避忌,竟然如此之多,报国真是处处掣肘。”刘备起身长叹,不能说是黑化吧,但至少是心智又往前略微成熟了一步,更多了几分经权揣摩之心。
  李素静静地看着刘备的成长,等他感慨过了,才恰到好处地补上一计:“既然明了了诸葛郡丞的以死报国之心,素有一言,倒也不必避讳了。”
  诸葛珪眼神一闪,转向李素:“李校尉足智多谋,请李校尉言之,我相信李校尉定然是为了我们诸葛一门好。”
  李素点点头:“是这样的,这次我说服臧霸反水、与我们联手杀乌苏时,用的说辞,其实就是以“只要乌苏一死,刘将军就再无留在青州的借口”,来诱导臧霸卖主兼逼走敌人。
  不过,此计多少有揣摩朝廷潜例的嫌疑,我要是在表功奏折上这么写,岂不是成了我们在揣摩朝廷的任官擢黜之道?这些话是不好明讲的。
  既如此,我与刘将军就只领正面杀敌破贼之功,这离间计的功劳,反正在我们的立场上也无法吹嘘,就成全了先生吧。先生身为泰山郡丞、明了泰山各路贼寇内部矛盾、恩怨纠葛,所以在知道刘将军将与乌苏决战之后,星夜使计反间了臧霸。
  此计如果是出于先生之口,那就是先生‘揣测臧霸会相信刘将军会从这个角度担心被朝廷忌惮’,是臧霸以小人之心、信君子之腹,而非刘将军内心真的如此想。而先生也能在死前收获一个离间贼寇、使其中一些贼军反正的定策之功,岂不是两全其美?”
  李素这番计谋,弯弯绕听起来有点多,正常人可能要多捉摸一会儿。
  但诸葛珪和刘备,倒是先后反应了过来。
  妙啊!
  这样一来,刘备就是“一心只想杀贼报国”的形象,从头到尾都没想过“如果乌苏死了后我不退兵,朝廷会不会猜忌我”的问题,真正是“心神无二,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是诸葛珪提醒臧霸、如何才能把刘备逼到“不退兵朝廷就会猜忌他”的境地,臧霸才想明白的。
  刘备淳朴,诸葛珪聪明,臧霸小人。三方人设各得其所。
  这个傻,刘备和李素值得装,装得大智若愚!
  一阴解三结。
  诸葛珪思前想后,最后报之以目瞪狗呆:连这一层,李素都提前想到了么?
  “李校尉之谋,真乃……吾无忧矣。还请李校尉在我死后,收瑾儿当个文书帮办,允许亮儿拜您为师,珪死而无憾矣。珪这便上遗表,详述泰山破贼之功内幕,定然叫各得其所。”
  说着,诸葛珪居然精力都回光返照了一些,拿起笔来草草如飞,把他如何设计臧霸、有离间叛贼之功、而刘备李素又如何在正面战场运筹帷幄、在双方各自没有通气的情况下,靠着天然的灵犀配合击破贼军……大略写了一遍。
  李素在旁安慰:“两位公子,我会视之如弟,为师还是勉强了些。这样吧,素读书只观其大略,对于经义细微之处,并不考究。我看子瑜贤弟文章经学倒也工整,就留他在身边做西席。
  恰好辽东糜子仲,也将其子糜威托付于我教导,我也无暇授课,唯恐误人子弟。那糜威与诸葛亮年纪仿佛,就都跟着子瑜贤弟学日常文章经义、诸子百家。等先学上三年,这些学完了,要学以致用时,我再亲自指点。”
  诸葛瑾诸葛亮,在父亲死后守孝也得守三年。
  李素也怕过多干预诸葛亮的成长会让诸葛亮跑偏,所以最稳的办法就让他和糜威一起跟着大哥学基本功。读三年书再谈别的。
  诸葛珪眼神中闪过最后一丝高光,灵台空明地一笑:“辽东麋子仲派子请李校尉教导?怕也是质子吧。呵呵,李校尉倒是爽快人,知道我快死了,连这些话都不避着我。
  好,有这话我就放心了,李校尉,劳烦您请我那些不肖子女进来吧,我最后交代他们几句。”
  李素这才把那些不能听少儿不宜谈话内容的少年少女带回来。
  诸葛珪也很仗义,不该在孩子面前说的秘密一句都没提,只说:“子瑜!李校尉肯给你俸禄,聘为西席。往后三年,你就教导弟妹们,以及糜竺的公子糜威一起读书。三年之后,能否出仕,就看你自己是否长进了。”
  说完,诸葛珪一一摸了孩子头发,欣慰断气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官场斗争果然来了
  诸葛珪写临终遗表时的神思清醒状态,显然是回光返照的特征。
  所以等心事已了、智谋枯竭之后,瞬间去世也并不奇怪。
  诸葛兄弟姐妹都是有所心理准备的,见状大哭举哀。
  诸葛瑾年纪最大,知道不能光哭,旁边还有客人呢,所以哭了一会儿之后强忍悲痛跟刘备商量:“将军,瑾知将军迫于朝廷法度,在乌苏死后将不得不率军撤出青州。
  不过,地方毕竟未宁、此战溃军尚且四窜,能否请将军将大军借口安民迁延半月再走?若能如此,却是公私两便,瑾也能尽快料理家父后事。”
  说到底,还是大汉朝的孝道礼法太坑爹了。
  诸葛兄弟死了父亲,就算再事急从权,但现在毕竟不是叛军直接围城的状态,要想不落人话柄,停灵七天、做完头七再起灵那是必须的。
  想想看人家顶级大户富贵人家,都是做七七四十九天到断七的,只做头七已经是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
  七天之后,还要扶棺南归,去老家琅琅琊阳都县安葬。
  也幸亏琅琊郡跟泰山郡算是接壤的邻郡,而且阳都县已经是琅琊郡最北面的边境县份,所以此行路程还不算远。
  阳都县位于沂水中游,临沂以上、蒙阴以下,典型的沂蒙山区河谷县城。从奉高过去,要经过平阳、蒙阴、费县三县。以马车扶棺缓缓而行,走三天还是要的。再算上葬礼,前后半个月时间。
  刘备闻言点点头:“收拢贼军溃兵、安抚百姓,本就需要时日,半个月还是可以拖延的,贤侄尽管料理去吧。”
  反正辽东郡来青州本来就是来“就食”的,为了节约点辽东那边的粮食。
  帮青州同胞击溃了那么多黄巾军,在这儿多吃半个月饭怎么了?不应该心悦诚服、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的吗?
  诸葛瑾一边料理父亲的后事。第二天一早,又派了郡中的可靠信使,送诸葛珪的遗表去雒阳。
  因为要通过敌占区,刘备特地派了太史慈再客串一把送信的保镖——倒不是因为太史慈武艺多好,而是他如今军职低微,做这种小事还合适。
  而且太史慈之前就是因为帮东莱太守跟青州刺史打递表的口水官司才惹事逃亡的,所以干这事儿他业务最熟练、道路也最熟悉。
  “府君放心,我定然将诸葛郡丞的遗表安全送到。”太史慈非常有信心地打包票,随身带了足足三壶弓箭,而后拱手策马离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