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891

  城头一名巡视的武将,极为高大雄壮,居然还非常热心地主动给李素引路,看上去像是那种颇为热衷功名、喜欢讨好朝廷上官的上进分子。
  “李中郎快请,卑职并州刺史主簿吕布,拜见李中郎。”
  听到来将自报姓名时,李素微微一惊,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幸好摸到赵云的手就在旁边,这才稳住心神。
  不怕,咱现在跟吕布是一边的,而且左有赵云,右有典韦。
  “原来是吕主簿,素在幽州时,久闻鲜卑与羌胡忌惮吕主簿勇名,有幸一见,不必拘礼。”李素立刻恢复了谈笑风生的状态,拱手回礼。
  他倒是从没动过招揽吕布的念头,主要吕布的人品和忠诚度实在太可疑了,而且这是帮助董卓上位成功的关键人物,也是将来干掉董卓的关键人物,李素可不想把这些蝴蝶效应破坏了。
  他跟刘备做的一切计划,都是按照“靠买做到一方牧守后,朝廷权威崩塌”来安排的,朝廷不崩塌的话,那他可真得“创业未半而中道花光预算”了。所以董卓死前那些可能影响中枢的小动作还是不搞为妙。
  吕布非常热心介绍情况:“李中郎既为使匈奴中郎将,定然是朝廷派来招抚于夫罗的了,恕我直言,这于夫罗在河东、并州等地,每战不先,只知保存实力!搜刮战利倒是从不落后。
  要不是看在他本就受朝廷之命,可以随时助战围剿白波贼,这种友军还是不要也罢!他那一万骑兵,号称单于帐下最精锐,依我之见,还不如我那三千并州汉骑!”
  吕布吐槽的这些,李素当然都知道。
  于夫罗跟那些汉人将领相比,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士兵死多了没得补充——他自称单于,要补充新兵也只能补充匈奴人,没有汉人会为他卖命的,他也不好意思招汉人。
  河东离开北方匈奴五郡已经挺远了,这里不是兵源地,于夫罗还指望靠父亲羌渠留的这一万人翻本呢,这一年多始终打得很苟。
  李素便趁机安抚吕布:“我正为此来,有劳吕主簿带路了,我会说服于夫罗放弃此战缴获的食盐,全部留给你们并州军,补偿贵军作战的损失。不过那些金帛细软,我说了不算,估计于夫罗不肯放弃,我另想办法补偿他们。”
  李素既然要拐走于夫罗去凉州与汉中交界的沓中一带牧马,带太多沉重的食盐当然转运不便,这个人情不如做了。
  吕布闻言大喜:“多谢李中郎斡旋!我代我家使君谢过了。”
  李素趁机说道:“不过我也有一事相问——听说之前贵军与于夫罗冲突,起因是秦宜禄秦军侯夺妻不成反被杀。既然秦军侯已死,想来吕主簿也不至于觊觎同袍未亡人。为了你们两家面子上过得去,那个女子便留在关都尉处,由关都尉另行处置吧?”
  吕布脸色瞬间有些难看,似乎颇为不甘,但想到李素许诺的分赃倾斜,肉疼地答应了。
  罢了,反正本来也就是秦宜禄的女人,又不是他的。
  吕布还以为是李素自己想要留下如此美女,都没想到是关羽刚才偷偷拜托李素的。
  跟吕布谈好条件,李素很快被引到县衙,见到了于夫罗。
  进门之前,李素一伸手,典韦识趣地递上九毦的旌节,然后李素才先让人通报,而后不卑不亢持节入内:“汉使匈奴中郎将李素,见过南匈奴大单于殿下。”
  于夫罗已提前得报,降阶相迎:“有劳汉使远来。”
  这都是几百年来规定的台词,哪怕李素从雒阳来一点都不远,他也得说远来,假装好像现在还在北五郡的王庭里似的。
  李素:“听闻单于助剿艰辛,因粮饷短缺屡与友军、地方发生摩擦,朝廷特派我前来调停,全权设法处断。”
  于夫罗:“孤也久为此事烦忧,孤数次请求陛下助兵平叛,回故土剿灭反贼须卜骨都侯,也为朝廷重新光复河套、河西五郡,然陛下病重不愿理会,朝中大将军、上军校尉也不愿申此大义。
  若非如此,孤何至久困河东、上党,屡征粮饷——有一言,孤不吐不快,先单于是听了陛下旨意、刘幽州私信劝谕,这才派孤率我匈奴精锐勇士南下,助平张纯之乱。若非先单于忠于朝廷导致王庭空虚,怎会给须卜骨都侯逆贼趁虚而入的机会?先单于算是为大汉尽忠、服从汉命而殉国,朝廷怎能不为孤复国?天下道理,抬不过一个义字。”
  李素不希望被对方卖苦情戏摆苦劳的节奏带着走,耐心听于夫罗说完这段话后,就快刀斩乱麻地切换方向:
  “这话我从没否认过,不过咱要向前看,我是来解决单于的困局的——单于应该知道,当初刘幽州给先单于那封书信,正是出自我手,刘幽州招降乌桓丘力居,也是出自我的手笔。但这些事并非出自我本意,我只是奉命而行,大将军召先单于出兵时,我便劝阻过。
  我想,有那么多成绩摆在先,单于应该不会怀疑我的眼光吧。但凡我给人指出的明路,最后都证明我对了。只要单于能像丘力居信任我那样信任,我承诺迟早助单于恢复河套五郡、诛杀须卜骨都侯,但不是现在。”
  李素这么说是有点冒险的,万一对方记仇的话,把他爹羌渠之死的一部分次要原因归咎于李素,那也会导致劝说难度陡然增加。
  但李素相信于夫罗这一年多已经被磨得没那么大脾气了。李素这么说,至少能极大地强调他的“料事如神”,以及“听他劝的人都有好下场”这两点金字招牌。
  商业谈判做标书,还得先摆一遍历史业绩呢,历史业绩越好越容易说服人,谈判筹码也就更多。
  于夫罗想了想,倒也不傻:“你代表的,不只是朝廷吧?”
  李素笑了:“我愿为单于找一处马场,先养兵数年,以待贼情有变。只要单于愿去,汉中太守玄德公,也会为单于提供便利。我承诺十年之内,助单于复位、诛杀须卜骨都侯。
  而且先给单于一亿钱,算是迁徙的安家费。日后若要单于助战,也会按朝廷光和年间征发乌桓突骑的标准,足额发放粮饷。”
  李素一边说,一边有备而来地展开地图,把武都以西、靠近凉州的备选草场范围指点给于夫罗看。
  于夫罗也算熟谙地理,大致一琢磨,就知道那地方质量是可以的,养几万匹马没问题。就是离老巢又远了点,将来需要先指望朝廷平了羌乱,然后从凉州收复河套先。
  如果是一年多之前,以于夫罗的骄傲当然不能答应,当时他还沉浸在父汗刚遇害、以新单于自居的锐意进取状态。只有四处碰壁了一年,才能理解复国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李素也不想一下子就开太高的价,他也是希望更好地彻底同化吞掉南匈奴。
  历史上于夫罗本人虽然没有改姓,可是到了他儿子那一辈就顶不住了,改姓刘叫刘豹,他孙子叫刘渊。
  李素先把对方骗得远离根据地,慢慢磨,对方迟早会越来越心气颓丧,最后不得不改汉名彻底放弃胡俗。
  于夫罗思忖再三:“这事儿,你说了能算?”
  李素笑了:“移囤到如今还在凉州羌贼之手的草场州县,朝廷有什么不肯的?雒阳那边的手续我来打点。单于只要肯走,明日便在军前盟誓一下,我会组织一些之前被俘的白波贼战俘观看,看完后放他们回去,这一点单于应该愿意配合吧?”
  于夫罗摆摆手:“这有何难。”
  关键是要不要迁移和帮刘备打仗,那些仪式性的东西于夫罗才不在乎。
  但李素却知道,只要于夫罗答应了,白波贼存在的法理依据就会崩塌一大截,相当一部分白波贼也就有个台阶下可以投降了。
  毕竟白波出现的最初理由,就是不想为朝廷供养于夫罗嘛,现在于夫罗都走了你们还反什么反。
第一百五十六章
降徐晃,赴陈仓
  李素劝诱于夫罗移镇这笔买卖,表面看起来花钱还是比较多的,似乎会对刘备阵营的资金链产生较大压力——
  刘备之前离开辽东时,手头的钱已经不到三亿了,靠卖辽东找糜竺一次性又注资三亿,勉强凑到接近六亿。
  在雒阳当京官这三个月,刘备上下打点谋求以镇西将军外放,又给李素运作使匈奴中郎将帮李素脱身,整个阵营的买官花费小一亿,可不就只剩下5亿了。
  按照刘备要养3万兵马来算,5个亿也就养20个月,也就是说到190年秋收季节,刘备如果还没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财政,就会资金链断裂。
  眼下直接要给于夫罗一亿安家费,那么刘备的现金流就只能维持16个月。要是再让于夫罗持续参战帮打张鲁甚至后续的反贼,得补上一亿的军费差额,现金流就进一步缩到12个月。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李素原本对于开价还是挺谨慎的,但昨日来之前,关羽却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表示不用太担心钱——关羽在河东当都尉这几个月,竟然靠秉公执法打击私盐,就刮出了好几千万,再加上到时候把杨奉吃下去的吐出来分赃,关羽军拿一亿多是肯定有的。
  这么一算,河东之行实际上算是平进平出,没白来一趟。花河东人的钱,白捡了一个于夫罗。而对本地人民而言,就当是请豪强大户们最后花钱送瘟神吧。
  唯一的区别,只是于夫罗亲自刮的时候,刮的是贫苦百姓,所以逼出了白波贼。而关羽代劳帮刮,刮的则是盐枭豪强。
  这么刮法也不是没有代价,至少关羽成了河东那些名门望族的眼中钉,只因关羽暂时顶着公事公办的招牌拿他没办法。但既然没打算拿河东当根据地,得罪人也就得罪人了,反正得罪完就拍屁股走人。
  ……
  谈判达成后次日,清晨时分李素就让关羽绑来几百个之前俘获的白波贼战俘。
  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宣示了自己的身份,还当众拿出了使匈奴中郎将的旌节、印绶展示,并宣读了朝廷全权授权他请于夫罗移镇、远离司隶的敕命。
  最后,还跟于夫罗当众举办了一个盟誓的仪式,表示于夫罗愿意离开河东。
  这些礼仪细节就不讲究了,反正乱世就这个鸟样,讲究不来。做完这一切,李素就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让他们散播这个信息。
  临走,还对俘虏再三强调,朝廷有和平解决白波贼的诚意,而且他们的军粮也远比当年白起充裕。
  所以只要白波贼放下武器、交还掳掠的财物、并且惩戒一些在掠夺过程中民愤极大的首恶以安抚河东良民。那就绝对可以给其他人一口饭吃,尽快组织生产参加今年的春耕,不会坑杀的。
  当然了,李素绝对不会傻到直接把“官方借贷种子、口粮和农具,组织百姓屯田”这种招数交给丁原或者樊陵。
  屯田这种招数如今还是太新鲜了,对历史走势容易有影响,暂时还是只在辽东或者蜀地那种偏远闭塞地区试点吧。
  而且就算李素肯透露屯田的操作之法,丁原和樊陵也没那么多本钱去组织官方借贷。
  具体到时候能执行成啥样,就看丁原自己的民政能力了。何况按照正常发展,丁原就算真放了高利贷,他也活不到今年秋收回款的时候了。
  贷款放出去,帐还没收,债主人没了,世上还有比这更惨的事嘛?
  这些俘虏放回去后,被围困在长平的六万白波贼彻底出现了混乱,本来就粮食耗尽的他们开始了内讧。
  那些首恶分子当然是不肯投降的,因为他们投降了就什么都没了。关羽说过有可能清算一些民愤极大的劫掠者,给被劫的名门世家出口恶气,谁知道自己在不在清算名单里?
  而且还有一点关键,那就是白波贼虽然被围那么久,却始终还有两三千匹马没有杀。
  或许有人会奇怪:军粮都断了好几天了,怎么还不杀马吃马呢?养马耗费不大吗?
  这就要说到长平这地方的围困状态了,因为毕竟是在几道山梁之间筑土墙自守,而不是被围在城里,所以几十平方公里的草原山坡草原还是有的,让马就地吃草坚持两个月并没问题。所以这些马也不用挤占人的粮草,无非是长官不许杀马吃肉。
  同时,军队规模这么大、包围圈这么稀疏,骑兵真要跑还是可以尝试突围的,只是带不走太多财物,而且主力部队没有马就会被抛弃。那些渠帅也舍不得自己积攒起来的各一两万人马,就一直想坚持再看看有没有变数。
  但到了于夫罗即将离开河东这个消息传开之后,白波贼基层的军心士气直接就不愿再坚持了。
  白波三渠帅中的胡才,知道再拖做多一两天,士气就会全崩,于是选择了主动率军往上党方向突围。
  他带着本部兵马,以及愿意跟他走的,一共两三万人,不计伤亡、不计如此地形下主动进攻一方的地形劣势,疯狂往东北方向突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