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891

  何太后闻言,惋惜叹道:“李卿,你走真能让董卓也走?我听说那董卓极为残暴。昨日护送陛下回宫时,因宫中混乱未息,后来汇报说有一些宫女又被护军裹挟走了……只是尚未查明。”
  很显然,这是董卓进京后,淫欲已经发作了,他虽然没敢直接“夜宿龙床、淫汗公主/宫女”,却已经有趁乱掳走一些的事实。而何太后已经因此恐惧。
  李素一咬牙:“臣尽量,但臣只是一个典范,主要得看朝中公卿。”
  他又说了些暂时安抚稳住太后的话,免得再讹上他和赵云,最后总算把内宫的态度摆平了。
  饶是如此,何太后最后还是表示,即使不能加封赵云为中郎将,也要加军职虚衔。
  最后太后宣召了刚刚今天当上司徒的王允,以及少府黄琬及其下属兵曹的尚书,商定给赵云加“长水校尉”。
  长水校尉为西汉时的北军八校、东汉后并为北军五校的校尉之一。由原长水校尉吸收胡骑校尉合并而成。
  北军各校当中,屯骑和越骑都是南方骑兵,以近战为主。胡骑和长水以北方骑射骑兵为主。何太后显然是用心了解了赵云的情况,知道他在刘备手下时常年领五千乌桓突骑骑射作战,就给他长水校尉,算是显示赵云指挥弓骑兵的能力极强,得到了朝廷的公认。
  而事实上,因为东汉末年北军已经被执金吾和左/右/虎贲等中郎将瓜分了指挥权,并不直接再按兵种划分指挥权,所以长水校尉也就只是个待遇级别,并不影响其他将领的实权,这也是外臣肯接受这个加封的原因之一。
  李素的官职没什么好加的,他已经是使中郎将、太守,再上去就是重号将军和九卿了,所以他被赏赐了价值一千万钱的黄金,另外在他的郫亭侯爵位基础上,加了三百户封邑(五百加到八百。超过一千一般就要乡侯了)。
  搞定了太后的态度之后,李素剩下的活儿就是在丁原和董卓那儿两面演一演,拿到好处,带着毫无瑕疵的美名脱身——
  丁原要他配合,总要给代价吧?
  董卓虽然会因为李素的退出而降低宣称借口强度,但事实上董卓肯定也是希望李素走的,因为李素知道董卓会打吕布牌来解决丁原问题,眼下肯定是其他武装力量走得越多越好。
  至于何太后,即使最后董卓没走,她也恨不到李素头上,只能恨丁原和其他京中武将无能:李素都做了那么大的牺牲、削弱董卓的名份,你们怎么还搞不定董卓?
第一百九十七章
搜刮京师
  安抚住何太后之后,第二天一早李素就带着赵云典韦去了执金吾府邸,面见了丁原。
  李素在丁原面前是最公事公办的,也不太珍惜自己的嘴脸——主要是李素觉得,不管丁原怎么挣扎,等董卓的主力大军进京之后,丁原肯定是没活路的。差别无非在董卓吃相好看还是难看上。
  所以,李素虽然演技精湛,他也懒得在一个将死之人面前演戏,更不愿意因为这种演戏而掩饰自己的胃口、导致所得的实际利益减少。
  两人见礼之后,赵云典韦和吕布都等在门外,李素在内堂落座,开门见山:“建阳公,别来无恙。昨天下午我入宫面见了太后,主动陈情,你应该听说了吧。”
  丁原还有些愧对李素:“李中郎公忠体国,毫无私心,实为我辈楷模。说实话,我还担心李中郎挟救太后之功,另求宫禁宿卫的紧要武职,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素:“谈不上,我本就是另有使命在身,做人要有始有终,如若为了一时富贵,辜负了征西将军未竟之功,与小人何异。不过,我毕竟也是亲冒矢石历险无数,才有今日之局。
  如若不能得到一些对我原本使命有所裨益的补偿,不能帮我更好地完成之前的任务,直接出京实难甘心啊。”
  丁原一愣,他是真没想到李素这么儒雅博爱大家都夸赞的人,还有直接伸手要好处的。
  丁原警觉地说:“你要如何?我仅为执金吾,恐怕给不了你什么。”
  李素:“我此番回到汉中,关键任务就是逼迫僭越之徒刘焉放弃妄想,使蜀地百姓重新安稳,我这个朝廷册封的蜀郡太守才好上任。所以,我当然要一些能有助于我完成此事的条件。”
  丁原摸着胡子狐疑地问:“你觉得征西将军的兵马还不能让刘焉老实?你怕刘焉会断蜀道公然自立、武装抗拒朝廷?你不会是想借吾儿奉先吧!那是不可能的!”
  丁原最后一句话压低了声音,他也不希望门口的吕布听到。拿儿子跟人做交易,哪怕是不成交,也是很伤儿子面子的。
  李素笑了:“岂敢,吕主簿是建阳公心腹,我还是有分寸的。至于张邈、张辽,也是你帐下臂膀股肱、大将军在世时就已分赐要职,想来你也不肯……
  这样吧,我再退一步,你不是执金吾么,京师各军内部人事平调,你总可以操持吧?把你直属嫡系的高顺,平调到左中郎将吴匡属下,如何?
  吴匡此次毕竟负有直接保护大将军的职责,虽然太后说了不追究他与袁绍护卫不力之罪,但吴匡部在攻打南宫时种种趁火打劫行径,还是要整治的。就算不治罪,将其部下各别部司马等军官调换一番,选军纪素著有能者将之,没什么不妥吧?”
  李素没说要直接把高顺调给他,而是说把高顺平调到吴匡属下,大家依然还都是京师守军这个大系统内,确实在丁原的操作权限范围内。
  另外,之所以只能是高顺而不能是张邈、张辽,那是因为张邈张辽二人早在丁原进京之前,就已经被丁原推荐给了何进,何进另外给了他们官职,所以已经提前一步不属于并州军系统了,只有吕布和高顺是跟着丁原同期进京的。
  李素说到这一步,丁原也大致理解了,他狐疑问道:“你难道要挑唆太后追责申斥吴匡?”
  李素叹了口气:“不是我要,而是我算着,吴匡的位置坐不久了。他身上事儿太多,大将军活着时可以帮他压下来,大将军死后……呵呵,清算他又何须我动手?
  建阳公,爽快一点,你就说吧,肯不肯把高顺升半级、调到吴匡手下。我保证,我不会陷害和对付吴匡的。”
  丁原咬着牙想了一会儿:“你李伯雅的远见卓识,我也是素闻久仰了,你这么猜测,定然是觉得董卓不肯乖乖走,走之前也要攀咬掉一些同僚、从中取利……
  罢了,这事儿正是我职权之内,我答应你便是。也请你信守诺言,不要亲自对吴匡下手诬告!还有,若是我能保住吴匡,你也就此作罢,乖乖离京,可否?”
  李素都懒得说话,只是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起身走人。
  丁原也不追问,就当李素是答应了。
  ……
  跟丁原达成交易默契之后,丁原也算信守诺言,在一两天内调整好了高顺的人事安排,把高顺的人马整编制地升半级弄到吴匡麾下。
  与此同时,也挑选了吴匡帐下一个之前攻打皇宫时表现特别不堪的别部司马,申斥训诫一番拿掉,位置腾出来给高顺。
  如此一来,高顺就算是吴匡麾下的别部司马了。
  高顺本人虽然不是很理解,但听说执金吾是想整顿京军,就坦然执行了——
  这就好比是后世的职场人,你原本只是个主管。你的直属上司、原部门经理被提拔为总监,手下有了多个部门经理要管。然后这位总监把你调到另一个部门经理手下当副经理,比主管高半级,依然还是新总监的下属。这种情况下,那个被提拔的人肯定不会反抗,还会感恩。
  不过,丁原没想到的是,董卓那边也没闲着。
  就在丁原布局想削弱董卓宣称借口强度的同时,董卓对吴匡发起了攻击!并且拉拢了跟吴匡同僚的另一位中郎将张璋。
  或许是董卓用了什么巧妙手腕,给张璋许诺了更大的好处吧,也有可能是以武力威逼,让张璋理解到“河东大军数万最多五天就到京城了,早跟我合作将来就多拿好处”。
  总而言之,张璋的态度倾向,逐步倒向了董卓——而在原本历史上,董卓是应该把吴匡和张璋一起拉过去统统吞掉。现在显然是因为实力对比不够大,董卓心中不稳,一口气吃不下那么多。
  所以只敢用最大义名分的姿态,先把确有把柄瑕疵的吴匡踢出局立威、削弱一部分京军力量,然后再只专注确保拉拢住张璋。
  就好比原本是个两百斤的胖子、一顿饭胃口有三斤时,可以把三斤的肉一次吃掉。但如果瘦到了一百二十斤,只能吃两斤。那只能把那块三斤重的肉先削弱切掉一斤,免得自己撑死。
  这天,朝中诸多原本就对吴匡不满、或者对何进生前庇护态度不满的朝臣,在董卓串联下,把“吴匡的侄女儿被刘焉聘为儿媳妇,吴匡跟刘焉有勾结嫌疑”的事儿捅到最上面,再结合吴匡救护何进不力,一起弹劾。
  本来么,何太后已经发话,吴匡如果只是保护何进不力,已不至于降职处分。但数罪并罚、旧事重提全部翻出来晒一晒,就彻底扛不住了。
  吴匡痛哭流涕赌咒发誓,又玩了一把负荆请罪以明其志,但都不奏效。
  最后,还是吴匡回忆起大将军活着的时候,那天他去大将军府上负荆请罪、结果大将军招来了李素对质,李素说过的那番“可以帮助吴将军洗清嫌疑”的谋划。
  吴匡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刻主动向朝廷请奏:“愿意放弃大部分兵权,只带本部嫡系亲卫,随巴郡太守蔡邕、使中郎将李素一起去益州,在李素的监视下帮忙招降刘焉,并夺回自己的侄儿侄女,避免侄女被刘焉联姻,以明自己绝对忠于朝廷之志、绝无勾结刘焉。”
  当吴匡表示愿意放弃兵权自请外放时,董卓一派弹劾他的火力立刻就收敛了。
  董卓本来就是怕京军势大,先赶走一两个就好,他跟吴匡又没有深仇大恨,用不着往死里怼。
  甚至董卓后来对付袁绍、袁术时不也这么干的么——董卓把跟吴匡同为北军中郎将的袁术提拔为后将军,代价则是把袁术赶到南阳,想的就是“我可以给你们更多的利益,但前提是你们得走,不能留在京城碍手碍脚”。
  “给你南阳/渤海一套房,收回雒阳一张床”,这就是董卓处理京中反对势力的主要手法。
  最终,吴匡被允许带领本部亲卫一个营七百人,加上刚来的别部司马高顺的一个营七百人,加上心腹家丁、元戎从骑,共计一千五百人,被李素监督着带去益州劝说刘焉、自证清白。
  除了这一千五百人之外,吴匡在北军担任中郎将时的其他部下兵马,都被董卓系和留任的张璋瓜分了。吴匡本人的官职,则从中郎将级别处分为“步兵校尉”,降了半级,沦落到跟赵云并列。
  丁原想过保住吴匡,可惜吴匡自身黑料太多,公事公办都保不住,只好眼睁睁先看着这一部人马被蚕食。
  不过,处分归处分,吴匡毕竟是刚从中郎将罚为步兵校尉的,他的兵出京办事时,理论上当然可以开朝廷武库拿取装备——事实上,历史上袁术被外放为后将军时,他也是从武库里拿了原本当虎贲中郎将时应得的那一份武器装备的,所以袁术军早期武器才那么精良。
  京师武库,如今按说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金吾卫各有一份。历史上袁术带走了京师武库大约两成的储备,剩下除了零星领取外,其他都被董卓吞了。
  这一次,相当于吴匡扮演了袁术出京时的待遇,也可以领取那么一份。
  董卓看在“反正京师武库也还不是我的,早走一个竞争对手对我谋取后面大局有好处”,也就没有心疼和阻拦。
  北军五校按编制常年有鱼鳞甲七百副配额,五校一共在武库存了三千五百副鱼鳞铁甲,札甲总数一两万,这都是东汉朝廷一百多年来的武器装备积蓄,当然也有很多积年旧货朽烂。
  吴匡就按照惯例领走了七百副鱼鳞铁甲(1)、一千三百副札甲。数量上董卓也没卡他,就是尽量挑年代久远铁锈多的凑给他。
  之所以札甲是一千三,是因为赵云麾下那五百带进城的骑兵参与了救驾,所以可以开恩分配札甲。吴匡一千五百人和赵云亲兵五百人,一共是两千人,能领两千副甲——刘备阵营打了三年多仗,攒下的全部家底,估计都还没两千铁甲呢。
  然后,其余进攻性的兵器,基本上也都是挑了两千套满额:两千杆长兵、两千柄精钢打造的刀剑、还有一千张腰引弩、一千张蹶张弩、一百部床子弩。
  搜刮完这些武器,然后又在卢植的默许、丁原和董卓的不想过问情况下,把东观、兰台的文物典籍彻底搜刮一番,李素就差不多做好离京的全部搜刮准备了。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看到他搜刮武库外逃,居然还蝴蝶效应导致了另外一个人怂包外放了——袁术居然比历史同期早了一点时间,跟董卓达成默契,明升暗外调,升官为后将军,调出京城。
  可能是袁术也预料到这事儿不能善了,想要跑路积蓄力量了吧。他也拿了跟李素差不多多数量的一份,去了南阳。
  九月初一的大朝会时,能制衡董卓的李素、吴匡、袁术三方势力都要走了。丁原显然也没预料到他的谋划会被董卓粗暴的推进逼到如此岌岌可危的墙角。
  “该死!本来只是想循序渐进,刚走一个李素,就用大义名分挤兑住董卓。可怎么就在李素走的同时,那么多战友也跟着走或者被董卓威胁、拉拢了?这节奏不对啊。”
  丁原就像一个原本打算稍稍挨一刀、换取一个正当防卫的正义名声,然后反杀的懂法之人。
  但尺度没算好,让一刀制造借口的同时,董卓居然野蛮地连砍三刀。自己都快丧失战斗力了,就算抓住了正当防卫的大义名分,也已经失血过多砍不动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