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891

  刘妙等人活到那么大,都还是第一次看到华山之险,不由感慨山河险秀。尤其是过潼关的时候,关墙北有黄河,南抵华山,蔚为壮观,前些天郁结在心中的八卦阴影也都一吹而散。
  过了华阴,就不是弘农郡了,算雍州地界。到长安虽然还有三百里,却比之前山区的三百里好走得多。
  李素让人筹备了船只,沿渭河而上,非常轻松,女眷可以全天在船上睡觉。
  只是刘妙久居深宫,不熟水性,上船第一天就晕船呕吐不止,李素给她换了最大最稳的船也不行。不过小姑娘倒也懂事,知道值得此多难之秋,没有矫情让部队缓行,强行忍了一天,第二天就习惯了。
  万年县在长安以东,九月初七,离长安还有一百里时,就先到了万年。大军在此停留休息三天,以便公主安顿府邸、等车骑将军皇甫嵩亲自安排侍卫兵力。
  但是,整顿公主藩府的第三天,雒阳方向就有通报紧急军情的快马传来、往长安送信。
  李素的部队在半路遇到了,特地亮出护送公主的身份,想知道雒阳近况,才得以预闻。
  “执金吾丁原主簿吕布杀原、并其部众投董卓,董卓为三公公推,进位司空!董卓公议以懦弱不孝废天子而立陈留王,改天子为弘农王。”
  除了李素之外,他队伍中其余高层都是大惊,万年公主更是吓得跌坐在地,为母亲和皇兄担惊受怕。
  李素还比较冷静,因为他有些问题很想搞清楚,他就拿了一块金子犒劳信使追问:“这是哪一天的事?杀丁原,难道就没有罪名么?”
  信使看在赏金的份上,也不怕多耽误几分钟:“是三天前的事儿,也就是九月初六。丁原被追责的罪名是‘大逆’,因其违逆司空与三公对天子过错的认定,不承认天子有不孝之举,因此有违大汉以孝治天下之国本。”
  李素算了算,他九月初一就走了,那就是走后第六天,终于发动了杀丁原、行废立的事情。
  这一路上他走了七天又在万年休息两天,但快马加急的信使三天就走完了,所以消息才追得上。
  至于为什么被废皇帝的理由又加上了不孝,李素也是稍微花了点时间才弄清楚:因为“暗弱”跟原本历史上的理由是一致的,这次陈留王跳桥逃生而他不敢,就更坐实了暗弱。
  而“不孝”居然是因为“何太后都跳了,他却不敢跳,导致贼人可以挟持他威胁自己的母后”,这种行为,也被牵强到了儒家不孝的范畴内。当然了,就像曹操杀孔融都能用不孝的罪名呢,董卓想要废立,肯定是稍微沾一丁点边的统统拿来用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
  只不过,这次改立陈留王时的借口,倒不是“聪明好学”了,董卓直接写陈留王“明断果毅,有戡乱定世之德”,把他推上帝位。反正就是因为那一跳,变着法儿把献帝吹上天,好像英勇无畏得天下罕有。
  “皇兄……呜呜呜……”刘妙坐倒在地失声痛哭了一会儿,胆怯地爬到李素旁边抱住大腿,“李中郎,董贼会不会找母后的麻烦?会不会来抓我?在万年还安全么?要么我就住到长安去吧?大不了我从宫女们带出来的财物里,另置府邸?母后让你和赵校尉保护我,你可不能因为母后皇兄都……”
  李素咬着嘴唇:“公主不可造次,去哪儿都一样,依我之见,董卓虽在雍凉广有根基,但他既然已被调任回京,这儿也不是他说了算了。
  天子虽然易位,太后仍算新帝嫡母,董贼谅来也不敢太过造次。临走时太后说他吩咐车骑将军皇甫嵩镇守三辅、兼受保护公主之责,公主难道忘了?
  这样吧,臣有一言,请公主放心:只要车骑将军在一日,公主尽管在长安安住……除非,哪一天连车骑将军都被董卓召入京师,那才说明董卓真有篡逆之心,而不仅仅是废立了。
  那时,公主可趁着车骑将军未走,提前送信至汉中,臣既受太后所托,理当在车骑将军也无法履行职责时,保护公主安全——放心,到时候我会让赵校尉亲自带兵来护送你去汉中的。”
  刘妙神色慌张地思索了一会儿,总算是被这番说辞安抚住了。
  确实,母后预感到大事不妙时,直接托付的人是皇甫嵩。只要皇甫嵩还在,他的保护公主优先级当然高于李素。
  “这李中郎还真是……谨遵朝廷尊卑法度啊,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敢跟董卓对抗,只是因为他愚忠迂腐么?为什么好人都比坏人束手束脚,坏人却总能不择手段?听说皇甫车骑也是对朝廷赤胆忠心之人,可惜也是迂腐不得变通,唉……”
  刘妙想着想着,愈发怀疑起人生来。
  或许只有一种变通的忠心,才能压制住不择手段的逆臣吧。
  李素狠下心,在跟皇甫嵩交接之后,丢下公主带着剩余人马前去陈仓、走散关道回汉中。
注释:
(1)笔者注:野外行军没条件用完全版的。
第一百九十九章
征西将军唯车骑将军马首是瞻
  丢下万年公主这个娇生惯养的拖累之后,回汉中的旅途,再没发生什么值得赘述的意外。
  李素带着四千五百军队、三百辆大车,九月初十从长安启程,十四到陈仓,二十八日到南郑。这两段路程的距离其实差不多,但后半段是秦岭山路,所以比渭河水路慢上三四倍。
  蔡邕蔡琰父女都是第一次入蜀,看了秦岭景致不由感慨几句“南郑之地,真乃天狱”,随后诗兴大发,说些什么什么兮的写景诗句。
  李素也跟着和几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应景——也别觉得古人这么说有多文雅,这些感叹词其实都是粗鄙之语,基本上相当于后世人说“卧槽!真特么高!”
  这一路上基本上不用带军粮,都是靠着朝廷敕命走到哪吃到哪,唯有在陈仓到河池之间那两百里山路,部队不得已带了七天的军粮备着,因为中途一个补给点都没有。
  而河池到沔阳之间这后半程山区,在刘备刚刚入汉中的时候,虽然也没什么百姓人烟。但好在刘备在年初春耕之前,就已经收复了这些地方。
  鲁肃借鉴辽东经验、组织北方逃避羌乱战事的流民百姓就地垦荒屯田。如今已经每隔十几里组织出一些山村。虽然山地灌溉困难、种不了高产粮食作物,但靠着免除山区垦荒百姓前五年税赋,百姓们还是可以靠樵采山货补贴度日的。
  李素走的时候才五月底,当时还没到收获季,如今已经九月,他在外面赶路、办事整整四个月,一路上看到那些屯田点收成都不错,李素也按照刘备的法度,花钱问这些百姓买补给军需,或者用食盐跟百姓交换,尽量不盘剥这些生活在山道周边村庄的百姓。
  只不过换来的军粮都不是什么正经粮米,而是板栗、山药、萝卜、各种野生水果之类的山货,只能是现买现吃,无法囤积。
  李素也发现,在这些山谷屯田点,只要不是冬天,萝卜能占到百姓口粮的将近一半,也是非常不容易了,但谁让萝卜可以在坡地上种呢。难怪历史上日本那种山地国家,白米都是上供给大名的,农夫几乎靠萝卜解决大半生计,蜀地的地理困难程度跟日本山区差不多,竟也不约而同自然选择出了萝卜代粮。
  蔡邕看到这一幕时,还非常诧异,忍不住肃然起敬:
  “刘府君真乃至仁君子,爱民如子。居然给这些垦荒百姓免去税赋徭役,即便大军过境也不无偿征粮,只是用盐铁钱财买粮。如此,刘府君如何筹措军需?”
  李素微笑解释:“蜀道之中,不比它处,运输损耗,远胜征收所得,所以要尽量与民休息,减少徭役运输。在汉中盆地种出四斛粮食,要运到长安只能剩一斛。所以半路上的一斛粮,事实上价值是远远超过南郑县城里的一斛粮的。
  将来如果沿着西汉水河谷,在这些原本没人耕种的山坡地上,开出‘梯田’之法,大军可以通过‘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解决一部分军需,不比大费周章先征收上去赚?所以哪怕免税鼓励沿河谷垦荒,最后花钱买回来,朝廷也不吃亏。”
  蔡邕好歹已经算汉末文人当中数学比较好的了,顺着李素的思路往下稍微一算,就发现果然很有道理,不由赞道:
  “贤婿真乃治世之才,老夫到了巴郡,定然也要设法借鉴,与民兴利。听说巴郡唯有江州、永安等沿江各县相对开化,巴西之地板楯蛮比汉人还多。那些蛮人不耐税赋,要是能想出不必征税而巧用板楯蛮民力的妙法,定然功德无量。”
  李素随口点拨:“这有何难?让他们父子、兄弟之间,五丁抽一常年当兵,其余四个正丁就免除税赋,以亲人的兵役抵税,让他们帮着养当兵亲人的妻小。
  如此,可大幅降低对板楯蛮的管理成本,也省去了先征税后发军饷的复杂损耗。蛮兵在军中只要给口吃穿就行,打了胜仗也不用赏钱,反正他们在外也花不了什么钱,给酒肉犒赏就行。”
  正常仁慈之君募兵都是十户抽一兵,甚至轻徭薄赋一些的二十户抽一丁。李素建议的“五丁抽一兵”,严格来说比例是很高的了。
  但也要看到一点区别:其他诸侯的十户一兵,是建立在“只有当兵的人本人免赋税徭役”,但其他九户不出兵的人家还是要缴税服徭役的。
  李素建议的征发比例虽然提高了数倍,却是让其他连成保甲的亲戚邻居都受益了,把他们的税也彻底免了,所以可以省掉整套征税班子,把行政成本压到最低。这个比例管理起来简单粗暴,也很符合蛮子数学不好、不喜欢算来算去的脾性,应该会有不错的治理效果。
  蔡邕听了若有所思,但随即意识到一些问题:“让蛮人以兵役代替赋税徭役,那岂不是说他们永远不能以钱粮补助地方和朝廷了?有天子明诏让刘焉回京,蜀中定然传檄而定,贤婿为何会觉得将来还有很多战事要打?兵没事儿干的年份怎么办,不是白白浪费人力?”
  李素摇摇头,看来自己这个准岳父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他真以为,有了何进辅佐少帝时的圣旨,刘焉就会乖乖束手待毙了?
  京官就是习惯了朝廷官场逻辑,而缺乏乱世争霸逻辑的思维,脑子一时切换不过来。
  而在李素看来,少帝的旨意,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在军事行动阶段,而是将来打完仗后的收拢人心、治理统治阶段。
  至少,原本历史上的刘备,入川之后可是受到了很多内部行政效率上的掣肘,以及人心的涣散,导致刘备和诸葛亮不得不把蜀汉运作成一个军政府,通过北伐转移矛盾和注意力。
  那都是因为历史上刘备讨刘璋时失去了太多大义名分,多多少少背负“夺同宗之基业”的恶名,内部离心离德不服。
  而这一世,有天子明诏以讨不臣,拿下来之后就是彻底名正言顺了,内耗搞事情可以压到最低。
  但,仗还是要打。
  只不过这些话李素也不必直接跟蔡邕争论,等见到刘备,亲自带着大伙儿到前线视察一番,一切自然一目了然。
  ……
  李素大军未到,先有信使快马通报。
  刘备提前两天知道李素终于回来了,还听说有朝廷派来的、原拟担任侍中的蔡邕、和原任左中郎将的吴匡,来一起帮助完成对付刘焉的使命。
  刘备闻讯不由大喜,非常重视,带着关羽张飞、鲁肃诸葛瑾,从南郑西行二百里郊迎——
  历史上袁绍二百里郊迎刘备,可是直接从邺城迎到了黄河边的黎阳渡。而刘备这次二百里郊迎蔡邕、吴匡,则是直接出了阳平关还不够,还顺着沔水一直迎到了沮县。
  双方一见面之后,刘备就亲自给蔡邕、吴匡把盏、让张飞在旁边倒酒,嘘寒问暖,非常礼贤下士。
  跟李素稍微聊了几句,了解了一下蔡邕、吴匡之所以来的内幕后,刘备敛容正色作揖:“原来竟是大将军原拟以巴郡太守留中不发、改任侍中,却被备收复巴郡,使此敕命得以赴任。
  此备之幸也,亦蔡公之不幸也。备阴差阳错使蔡公不得任侍中清贵之职,还请见谅。蔡公当世大贤,与恩师卢公并列东观,备敬仰已久,如今得蒙清诲。”
  蔡邕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征西将军不必客气,这两年来,朝廷以巴郡太守留中不发之法,骤迁官员以十数,唯独到了老夫身上,天降捷报言汉中已平、蜀道已通,此乃天意所归。
  且老夫离京之后,听说京中颇有纷乱,董卓与袁氏等三公公议废立天子,还议何太后逼迫董太皇太后致其忧死、逆姑妇违孝道之罪,恐怕京师将来也无宁日了。老夫能到巴郡世外之地,治民讲学,教化一方以避祸,皆赖征西将军庇护。”
  刘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皇帝被废、太后被问逼死太皇太后的不孝之罪,顿时大惊。
  他有点不知所措,很想声讨,但又不知道满朝公卿的公论态度如何。
  “这……董卓废立之议,是得三公公议通过的?备自年初出京,当时先帝尚在,也不知太皇太后何时晏驾,竟不知如何评判京中诸事……”
  这也不能怪刘备态度稳重,实在是消息闭塞太久了,李素离开之前,刘备只知道汉灵帝死了,这一圈四个月回来后,带给他那么多消息,他连董太皇太后被何太后逼死都是第一天听说,当然不知道说谁对谁错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董卓废黜少帝之后,并没有如演义所说那样立刻鸩杀少帝。少帝是活到第二年诸侯讨董开始之后,董卓怕少帝成为被人利用的旗号,才加紧将其毒死。
  但何太后被问罪,演义里说她与少帝同时遇害,正史上却是分开的,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因为何后确实身上烂账不干净,有逼死婆婆的罪名,董卓又强行攀亲戚伪称他跟董太皇太后有亲(1),一旦掌权之后,报仇问罪当然是挡不住的了,朝中三公也都陪着董卓走了全套朝议流程。
  刘备不知如何表态,只能叹道:“也罢,朝中之事,再观望几个月,看看其他公卿与地方各镇的反应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