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891

  “不对,怎么会直接传来僰道沦陷的消息呢?僰道在上游,上一次听到的最新消息,是四天前说符节陷落了。符节和僰道之间还隔着江阳,江阳是犍为郡治,怎么可能都没讯息传来?难道是赵云绕过了江阳坚城直接攻取背后的僰道?他连长江航路都不用打通的么?”
  “这……卑职再去确认一下。”王累也发现不对,只是他年轻识浅,专长不在军事上,听说快马信使送来的消息,就急吼吼来通报,竟没有多想。
  一番确认之后,信使也是很无辜,表示他是日行三百里快马兼程赶了好几天来送信。至于江阳没有信来,说不定是没抵抗就直接投降了。
  王累觉得这种恶意揣测不好跟刘焉说,怕污蔑了王商、陈实等犍为官员——要是人家还在奋力血战,只是被包围导致信息不通,你却说他投降了,那不成“郭图行径”了么。
  王累只好再去别处查问找消息来源,试图彻底弄清楚再去回报,结果就因为又东奔西走多耽误了一两个时辰,又有一道新的噩耗传来了。
  “王府掾!我是南安黎县令派来的,昨日上午,刘备帐下赵云,带领数万人马突然抵达南安,已经在攻城了。黎县令命我赶紧来报急,请使君赶快出兵救援!”
  王累听得目瞪狗呆。
  上午才说僰道沦陷,才过了一个半时辰,南安都被围攻了?
  这是什么速度?江阳到僰道有二百里,僰道到南安又有二百多里。而南安距离成都,也只有二百多里了,中间只隔了一个武阳(眉山)。
  “不可能!赵云怎么可能在两个时辰内行军二百里!简直痴人说梦!”王累直接盘问上了。
  信使一呆:“我不知道啊!我是南安派来的,不过……我记得咱黎县令也是刚得到僰道那儿来的消息不久后,就发现赵云的大军来了。信使赶路也要时间的呀。”
  王累捋了一下,才发现这是有可能的——并不是赵云两个时辰赶路了二百里。而是赵云的大军赶二百里所花的时间,跟报急信使赶二百里路所花的时间,差值只有两个时辰。
  但这也很夸张了,说明赵云一路几乎就是全速奔跑过来圈地的,压根儿就没打仗。
  而且信使可以换马,赵云的大军莫非也能换马?那就是一人双马了?这种配置,只在匈奴、乌桓那些胡人部队里听说过吧。
  太可怕了。
  反正王累是益州本地人,他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马。
  王累知道事情紧急,连忙又入内求见刘焉。
  这次刘焉气色倒是稍微好了些,他刚刚用过午饭,似乎是早上处理了些军务,有些消耗,胃口变好了点,吃过饭人也精神了。
  王累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通报:“使君,最新急报,赵云昨日已率军攻打南安,请求使君发兵救援。”
  刘焉手一抖,正在剔牙的牙签扎进嘴唇边的法令纹上,就是一个血点。
  他一咬牙,迁怒于旁边正在给他按压后背两肋的婢女,那婢女本是奉命帮他揉捏活血排毒的。
  “摁那么重!想挤破脓疮不成?拖出去打死!”
  打死了一个婢女后,火气和惊怒倒是消退了几分,勉强保住了自己性命,没有高血压或者毒疮崩裂而死。他喘息平复了一阵,接受这个现实,叹道:
  “长水校尉赵云……不愧是天下飞将。原先听闻十常侍作乱时,赵云独力杀散十常侍夺取宫门,灵思皇后谓之曰勇,我还不信……
  唉,让东州兵与青羌兵、叟兵整顿,即刻出发先去武阳!明日一早,我就乘车亲自赶去,追上大军,我要亲征!”
  王累大惊:“使君,你的身体……”
  刘焉苦笑:“事到如今,我身边还有何人可以督军?庞羲要镇守江油、督战剑阁,除此之外,谁能镇住数万大军不致被刘备招降变节?
  赵云声势如此迅猛,想必是统领了刘备麾下主力,绵竹和成都的两万东州兵,配合益州兵,也未必能全胜。你立刻下令,让庞羲也分一半人马来助战,他要是走不开,就让他儿子带来。”
  事到如今,刘焉用人根本顾不上将才了,他只要忠诚度可靠,任人唯亲也是没办法的。
  ……
  可惜的是,刘焉反应如此迅速,当他的大军赶到武阳县、继续往南安前进时,半路上还是得到了南安已经沦陷的噩耗。
  赵云攻城后,信使花了一天报信,而大军又花了两天行军赶来,已经不可谓不快。但人家赵云就是三天内攻下了南安,你也拿他没办法。
  南安作为成都平原东侧屏障龙泉山的南端,刘焉好歹是留了心腹把守的,也武力抵抗了,最后还是没扛住人心浮动。几乎是赵云的部队用飞梯登上城头的那一刻,旁边的士兵就跪地投降了。
  刘焉的大军在从武阳县南下之后,走到半路上,距离南安还有三四十里,就不得不停下当道扎营。
  幸好这一带地势还不是很开阔,岷江和龙泉山之间的东西向宽度只有十几里,刘焉数万大军屯驻,就地挖掘长堑、将挖出的土堆成矮墙,立营断路,倒也能阻止赵云继续北上。
  刘焉虽然号称能动员十几万机动部队,但那是需要时间的,最初几天能赶到战场的,也就两万东州兵和一万羌兵(青羌兵和叟兵各五千)。刘焉误以为赵云也有两万人,而且如此来势汹汹,南安县城险要之处又丢了,当然不敢直接跟赵云野战,得等等后队。
  赵云之前也是四天推进了六百里,又花了两三天攻打南安,累了七天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也赶紧让部队在南安县城里睡大觉,没力气来劫营。
  双方默契地对峙修整了两天,赵云的部队恢复了体力精力,刘焉也等来了后续援军,前线暂时有五六万人马了。要是再给他七八天动员、集结各县兵力,总数能撑到十一万。
  刘焉军的大致规模,赵云派出的斥候也大致打探清楚了,赵云知道不能再等,再等恐怕连骚扰性地打一仗的机会都没了,只会被彻底堵死在南安县城里。
  “明日一早,留五千幽州甲骑守城接应,五千乌桓突骑随我劫营。四更造饭,五更抵达。”
  五千人的大部队劫营,还是晚点儿去比较好,最好发动进攻的时候天色有点微微亮,免得混乱自相践踏。
  而且赵云也做好了刘焉会严密防守的准备,所以才带弓骑兵劫营,哪怕敌营无法攻入,那就隔墙放箭骚扰然后退走,能诱敌追击那就最好,不肯追击就当是杀杀敌军威风。
注释:
(1)此刻的益州州治就是在绵竹,历史上刘焉死前才迁到成都。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两斩蛮王
  九月二十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赵云率领的五千乌桓突骑,在一个时辰前吃过了早饭,然后静悄悄地缓缓行军来到刘焉的大营之外。
  武阳县以南,龙泉山和岷江之间的谷地不是太开阔,刘焉军已经扎堆了五六万人,平摊在十几里宽的正面上,每里路能有五千人,这个密度和纵深厚度,是不太容易找到空虚弱点来突破绕后的。
  所以行动的突然性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相比之下还是严整阵型、保持整齐更关键。
  赵云此战也是有备而来,因为从江州出发之前,那短短几天里,军师李素给他的部队进行了一番调整,配置了双侧的绳圈马镫。后来江阳、僰道、南安都没有机会野战,也就没有实战验证的机会。
  但赵云在出发之前自己测试了一下,发现对于骑射的稳定度着实有所提高,所以他今天才敢尝试性地突袭一下有长堑和矮墙防护的营垒。哪怕冲不进去,也能集中优势兵力对射压制一下,好歹打掉刘焉的士气,进一步虚张声势把敌人主力持续吸引在南线。
  双侧马镫和木质鞍桥的马鞍,都是对骑射乃至骑枪冲锋有很大帮助的科技。李素之前一直憋着没用,也是考虑到这种东西难度很低,用了就容易泄露,被敌军学走。
  而刘备阵营还未掌握产马地,目前的骑兵主要就是靠带进来的这一万人,加上目前在阴平沓中放牧闲置的于夫罗。之前的入川战斗也不需要骑兵发挥,李素就只给自己的坐骑配了双侧绳圈马镫,借口是自己骑术不好,懒得夹马腹,为了省力。
  这一次,已经打到成都平原腹地了,而且东边的白帝城算算日子差不多也该被关羽的偏师拿下了,长江三峡被彻底扼住,商旅出入都受刘备监管,以蜀道之艰难,蜀地的军事科技只要不对外作战使用,两三年外面的人都不知道,也就可以拿来试试手。
  部队磨合也是需要时间的,新装备要列装,都有一个试手熟悉的过程。李素现在拿出来的依然是绳圈,还不算完全体,所以才能那么快量产,几天时间就弄出几万个麻绳圈。未来肯定还要另外定做,搞成自行车踏板那样的金属马镫。
  ……
  “列阵,分出一曲人马,上前准备挠钩破栅!”
  赵云来到阵前两箭之地,最后确认了一下敌军还来不及在长堑里埋设尖桩、鹿角,只是纯粹的土坑土墙,便下达了冲击的命令。
  也多亏了他来得快,毕竟刘焉立营才两天,时间太仓促了,一切的防御工事建设都是有优先级,肯定是先挖壕堆土墙,然后在堆土墙的同时埋设一些尖桩形成栅栏。
  鹿角施工优先级更低,其实也已经开始了,但十几里宽的正面,只有一小半范围铺了鹿角,对于机动性强的骑兵而言,就等于没有,赵云可以仔细观察后挑还没铺的路段冲。
  数百名骑兵越众而出,分成好多股,把手上绑着麻绳的挠钩飞掷出去,勾住那些埋在矮墙里的尖桩,鞭策马匹奋力往回拉扯,入土两三尺深的木桩在多匹战马的合力拉动下,纷纷松脱倒塌,形成缺口。
  “赵云劫营啦!快快列阵!”
  刘焉军的反应还算迅速,在听到破栅的动静时,已经纷纷出来。但刘焉军列阵还需要时间,所以提前放箭阻挡是来不及了。
  刘焉本人这些天身体不适,又怕吵闹惊扰,所以坐镇后营,他手下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
  前面三营负责督战的,都是他麾下的文职从事,有王累、程畿、秦宓,都不是什么带兵的材料。尤其秦宓,完全是个卖嘴皮子的。相比之下王累、程畿还靠谱点,至少擅长整顿军纪。
  反正跟赵云打仗刘焉从来就没指望手下有谁能跟赵云单挑,只要整顿好队伍、发挥出群殴时的纪律性就好了。
  另一侧,赵云先头的那一曲突骑已经从数个缺口冲入营中,开始趁乱抵近乱射,抽出马刀砍杀,一时间酣战连连,杀声震天。乌桓突骑并不惯用长枪冲刺,多半都是三十步以内的骑射杀敌和马刀顺势拖割。
  赵云却一改身先士卒的状态,而是督阵观察了一会儿,看清了对面部队的构成,才挑选了一处重点攻杀。
  “楔形阵,目标右翼龙泉山麓的侧营,随我冲!”
  赵云银枪一挥,白马当先跃出,后续数千突骑紧随跟上。
  敌众我寡,双方兵力相差十倍,如果全线开花正面硬冲那肯定是送死,就算这些乌桓突骑再久经战火经验丰富也没用。
  所以赵云只对付敌军一部,他知道五六万敌军是没法集结到一个点上来跟他打的,所以在局部战场上,他的兵力劣势最多也就是一打二或者一打三。
  而被他选中的这个倒霉蛋,正是刘焉的心腹王累。他的营区位于大军的最东面,背靠着龙泉山东麓的山坡。王累麾下的士兵,正是刘焉花大价钱招募的一万名青羌、叟人蛮兵。
  赵云之所以选中他,是因为通过刚才短暂的观察,发现这些蛮兵里面几乎没有长枪兵,而是刀盾和其他短兵器为主。
  没办法,益州的蛮兵,几乎都是山地战擅长型的兵种,哪怕青羌兵,名字里带着个“羌”字,但是跟凉州那些擅长骑兵作战的羌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益州的青羌,就是后来的“青唐羌”,位于四川和青海交界的青藏高原边缘——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都知道,后世在四川的西北部,还是有些行政区划是藏、羌自治的,刘焉的青羌兵就是那地方来的,所以也是短兵器为主的山地战高手。
  相比之下,刘焉那几万流亡雍凉汉人组成的“东州兵”,反而是弩兵、长枪兵俱全,列阵反制骑兵很有一手。赵云既然发现了这个特点,当然要挑不擅长克制骑兵的软柿子捏了。
  青羌兵号称刘焉帐下第一精锐,可今天没有山地战给他们打,他们得专业不对口地到眉山平原上反抗骑兵冲锋,只能听天由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