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891

  李素松了口气:原来是全靠同行衬托,所以才不恨我了……
  “公主肯如此设身处地体恤下情,我是真心感谢——这次真不是虚礼,我真是真心感谢。”李素这人比较钢铁直男,唯恐感谢的话再被认为是谨守尊卑之礼的虚伪客套,连忙加上一些粗鄙的语气词。
  要是他会撩妹就好了,肯定能想出其他更多潜移默化取信于人的话术。
  可惜,他虽辩才通神,唯独不会对付女人,工作中也不需要对付女人。
  “噗嗤——”刘妙看了他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发笑,这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好了,这次我没怀疑你,那就办正事儿吧,准备帮我搬家。还有,你是不是真心,我看得出来,不是看你说什么词,反正我就是看得出来。”
  李素:“公主如何看出?”
  刘妙:“这你别管,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看得出来——女子的知觉吧。”
  李素苦笑:“原来是女人的直觉……”
  刘妙微微一愣:“直——觉?曲直的直?诶,这个词不错,好像是更贴切一点。听说你是当世大儒,这个词语出何典?”
  李素:“没有典,我瞎想的,直击疑点的知觉,简称直觉吧。”
  李素打住了这些没营养的话题,然后大致跟刘妙说了一下董卓在雒阳熔铸铜器的行径,换取刘妙“挽救礼器”的理解,这才开始着手行动。
  刘妙听完后,满口答应:“原来如此,那自然是要帮你的,反正不要留给董贼毁坏就是了。这未央宫里,以及太庙,一会儿我都带你到处转转,看上什么就让人拿走。”
  李素:“多谢公主理解,那些日用铜器,哪怕是宫禁贵重之物,也不必多拿,毕竟陛下移驾至此后,也要使用。我们拿走了,到时还要另铸,也是变相盘剥了百姓,我们只拿董贼那粗胚不会用到的东西。”
  李素这一点还是姿态很正的,因为在他眼里,宫廷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董卓不搞破坏,将来等收复长安之后还是回到朝廷手中的,没必要搬来搬去,青铜器那么沉重,蜀道运输又艰难。
  甚至哪怕是未央宫的少量典籍,李素也不觉得要全部拿走——当初雒阳要拿走,那是因为雒阳即将被董卓烧毁。但长安是董卓的根据地,他没放火也不会放火烧宫,留着就是了。董卓也不看书,肯定是继续丢着吃灰。
  除非是非常珍贵、可以确信在雒阳时都没见过的孤本,那稍微拿一点倒是可以的。
  刘妙听了李素这么分析,说不拿她皇兄将来生活要用的,顿时内心愈发觉得李素是个好人,真是朝中众多大臣良心最好的了。
  “要是朝中众臣,人人有这样良善,天下何至于此……你也别一口一个公主殿下了,以后我叫你哥哥,好不好?你可以叫我名字,反正这一年我也看清了,我这个公主其实什么都不剩了,你两次带我离开险境,当得的。”
  李素一边巡视搜刮,一边应付刘妙:“公主……妙妙,你别这样想,一切都是暂时的,等你到了皇叔那里,身份礼遇就会重新贵重起来的。”
  ……
  李素花了半天时间,把未央宫草草搜刮一遍,最后选中了一批在长安陪祀的鼎、簋,还有些尚飨用的徂豆尊爵(2),反正都不是给活人吃饭用的,加上一些祭祀时点灯焚香用的鎏金宫灯、错金博山炉,统统列清单准备打包。
  天子祭祀,当列九鼎八簋,不过周天子的九鼎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找不着了,后来历朝都是重新铸鼎的。
  东汉迁都雒阳之后,长安祭祀仍然不能绝,毕竟西汉皇帝的陵墓还在这边,所以旧鼎也都留着,雒阳那边是光武帝的时候重新铸的,李素就趁机把西汉的九鼎八簋等等全部带走。
  反正留着也被董卓熔成铜钱了。
  除了食器类的礼器,还有“礼乐”所需的错金铜编钟,每套都是六十四件,一共搜刮了十几套——后世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也是六十四件的,这倒不是说汉朝的技术比战国没有进步,才导致汉末编钟依然只有六十四件一套,而是礼法早就限制死了。
  古法天子赏“八佾舞乐”,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女方阵,配乐的编钟也要求是六十四件,所以哪怕汉朝科技发达了,也不会多。
  孔夫子在《论语》里就吐槽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抨击的是鲁国的季孙氏居然敢用天子的舞乐,简直是礼崩乐坏。连“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都是从这里来的。
  搜刮完礼、乐两大类之后,李素又去建章宫转了转,把同类的东西也搜刮上,然后在建章宫又发现了一些那里独有的好货。
  “这个桐人,就是当年武皇帝立的么?上面的盘子,就是求仙长生用的承露盘?”李素指着一个立在二十丈高柱子上的铜人,以及铜人双臂拖着的一个雕纹精美的巨大铜盘。
  “是的,就是武皇帝求仙露调丹药用的,这盘子要七个人手拉手合抱才能围住呢。”刘妙显然对皇宫更熟悉,直接吃里扒外告诉李素。
  “也连铜人一起拆下来带走吧。不过这么大件,半路上走渭水到陈仓还好说,从陈仓翻山实在不好运,说不定得半路藏起来……”
  李素对这东西也没什么兴趣,纯粹是不希望被董卓熔了,想保护文物,才勉为其难拉走,毕竟太大了没有实用价值。
  至于举盘子的铜人倒是没什么艺术价值,而且分量太重,按照记载有二十二万斤重,李素觉得这个就直接熔成钱好了,毕竟也要给皇甫嵩留点沉重的大件货熔钱交差,以掩饰被带走的那些分量不怎么重的东西。
  别看李素带走了几十套九鼎八簋、几十套八佾编钟,这些东西每套都才几千斤,所有收获全加起来也才承露铜人的两三倍重。
  建章宫也转完之后,他们最后在皇甫嵩的默许下,来到西汉太庙,当然也提前把这儿的宦官宫女全部赶开,便于作案。
  太庙里面,祭祀的礼乐之器当然更多,他也带走了一些,但至少每个皇帝灵位前还要留一套,不然彻底断了香火也不好。
  转到最后,李素又注意到一件宝物。
  那是一柄供奉在高祖皇帝灵前的宝剑,放在香木长匣之中。“七彩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
  刘妙非常配合地告诉他:“这是高祖皇帝的斩蛇剑,配享太庙的。”
  李素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抽出剑仔细看了看,就知道这把剑肯定是西汉的时候重新造假、牵强附会铸造的。
  当然了,铸造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太晚,应该是刘邦活着的时候,为了神话自己就铸造的。
  之所以说它假,是因为刘妙告诉李素,按照汉朝的官方宣传口径:“此剑早在商王武丁时就已铸就,后来辗转流落,天降为高祖之父刘太公所得”。
  这摆明了就是神话嘛,这柄斩蛇剑明明是铸造精良的精钢宝剑,用百炼法锻的钢,商朝哪来的锻铁技术?
  不过,即使是西汉初年的,只要不戳破,还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带给刘备应该能有不少正统性加成。
  念及此处,李素心中一动:“好像后世看过传说,说司马炎统一三国后,斩蛇剑也被异姓所得。西晋初年,洛阳武库失火,烧及三宝物“孔子履、智伯头、斩蛇剑”,前二物直接焚毁,斩蛇剑化作白虹冲天而去……
  既然这样,不如咱也伪造一下‘白虹贯月、斩蛇剑飞升寻主’的戏码好了。让军中工匠研习火药已经一年,虽然没造出工程级和武器级的火药,但是造个爆竹看个火光听个响还是能做到的……反正铜器装船起运要几天时间,让随军匠人按方子鼓捣一下,我再自己根据‘焰色反应’加点料,到时候在太庙里夜深人静放个带白光的窜天猴好了。”
  李素念及此,就把斩蛇剑暂时放了回去,准备他一切货物装船完之后,最后再来弄斩蛇剑。到时候刘备就说斩蛇剑是自己从长安飞到汉中认主的。
  一切还算顺利,货物装船完毕之前,随军匠人用目前为止的土法火药配方,好歹装在竹筒里面做出了李素需要的东西——最初的鞭炮,之所以叫“爆竹”,就是因为本来就是装在竹筒子里的,而且竹筒便于束缚爆破方向,让烟火往上喷。
  李素这边,他想来想去,似乎没有哪种金属盐可以焰色反应直接产生白光,要向后世19世纪闪光灯那样直接燃烧镁粉,这个年代又造不出镁粉。
  最后,他只好随便弄了点草木灰和盐,用黄光的钠盐焰色反应和紫光的钾盐焰色反应混搭一下。
  反正汉朝人对“白虹”应该没什么严格要求,那些宫女太监应该也没见过白虹。
  十月初一,李素一切收拾停当,带着刘妙离开长安,离开前夜,太庙里果然白虹贯月了一下,然后斩蛇剑就消失了。
  李素经过美阳、郿县,正要继续去陈仓,半路上却遇到了访客。
  来客是两年前见过的法衍、法正一家,当时他们还帮刘备筹措过军粮。那时法真刚死一年多,所以法衍还没出孝,只有他儿子法正出孝了,才不得不让十四岁的法正操持族中待人接物的事务。现在又过了两年,法家总算是全家出孝了。
  法正借故拦住李素的船队,说是劳军,奉上一些酒食,顺便自来熟地打听一些消息:“李中郎,敢问董卓是不是即将亲自西来长安了?”
  “确有此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李素实言相告。
  “唉……小弟与家父,前些日子听说李中郎过境,车骑将军也被调走回京,就知道三辅之地要不太平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时起,小弟全家就准备避乱,不知征西将军与中郎,身边可还愿意收留故人委以闲职?小弟虽然年仅十六,也会勤于任事的。”
  李素得意笑道:“求之不得,贤弟既决心出仕,可有表字了?”
  法正拱手:“前日家父刚刚为我取字,从此表字孝直。”
  李素:“孝直见微知著,趋吉避凶,定能建功立业。难得你们都提前收拾好了,一起走吧。”
注释:
(1)笔者语:汉桓帝的长女刘华已经三十好几,嫁给了伏完,没有被董卓淫辱。
(2)装祭祖食物的青铜器。
第二百二十九章
散关县长法孝直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高祖兴于长安,传一十二帝,光武旺于雒阳,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朝廷迁回长安,四方乱贼自平啊!”
  这些童谣和解说,李素前几日在长安城里就听过了,后来这几天在野外赶路、沿着渭河坐船而行,不与百姓交涉,倒是没有再被聒噪。
  不过,随着今天船到陈仓、必须登岸寻车、到陈仓城里盘桓修整。车队刚进城门,就听到这几句童谣甚嚣尘上,传得比前些日子更猛了。
  看样子,李儒为董卓的合法性造势,也是不遗余力,不知派了多少人疯狂散布谣言谶纬。
  如此宣传之下,似乎整个关中平原的各个大城市里,富人百姓都已经做好了“关中重为首善之区”的心理准备,而且还挺为此欣喜的。
  李素前世看三国,从未注意这些细节,历史也不会记载小民的反应。如今身临其境,却是多了几分感同身受:看来不管什么朝代,有房阶级听说自己所在的城市要升级、未来房价会上涨,内心都是高兴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但凡想迁都都不容易,故都的房价要下跌,那些囤了几百年不动产的豪门损失得多大。
  “哼,狗贼!”香车内的万年公主刘妙,刚进城时忍不住好奇,想掀开帘子听听外面的民情民声,结果听到的都是愚民被董卓所蛊惑的传言,顿时有些气哭。
  李素在车旁骑马而行,听了这低声啐骂,也只好耐心附到车帘边劝解:“谶纬皆虚妄之言,何必为此生气。百姓也只是无知,或许又是为了小利,暂时甘为董卓所用。
  但我相信,以董卓之残暴,等他真来了长安,不用两年,长安百姓也会像如今的雒阳百姓一样天怒人怨的。”
  “百姓无知,竟至于此。”刘妙潸然泪下放下帘子,不想再聊。
  李素让车队继续前行,带着兵马铜器,进入秦岭山谷。
  刚才李素这番话,一方面是在劝刘妙,一方面也是在内心给自己示警: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一切,你敢相信三辅百姓一开始是稍微有点支持董卓的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