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891

  李素怜爱地帮妻子捋顺头发,这个时代的妹子头发上还抹桂花油,让他微微有些不习惯:“放心吧,没多久了,正月里保证能成亲,到时候就回封地。不过现在,我还得看看云长兄有没有把刘璋送来。
  他那儿如果有变故,我可能还得抽几天去宜都看看,接了刘璋,才好回去向主公复命。”
  蔡琰非常乖巧懂事:“关将军半个月前已经拿下白帝城和巫县,继续东进了,但目前还没有消息回来。夫君远来辛苦,先稍微小住两三日,让信使打探近况再说吧。”
  李素也不推辞,就暂且在城外的蔡府别墅住下。
  城内的太守府,因为地理环境不好,夏天太热不适宜居住。所以今年占领江州后,李素就花钱给恩师在城外山上择地建了别墅庄园。房子本身没什么特色,好在特地打了深井山泉。
  泉水非常冰凉,夏天可以接到府中的水凉榭中,让冷泉从屋顶流下,如同雨幕,带走热量,还特地在屋子正中造了荷花池,把天井之水通过屋檐汇渠引入池中,池底另有暗渠形成小溪流出。
  蔡琰当时就很喜欢这座屋子,毕竟水凉殿这样的设计,汉朝原先是没有的,要到隋唐的时候,隋炀帝、唐玄宗那些以奢靡淫逸著称的君主才折腾这些玩意儿。
  蔡琰见了,当然觉得非常新奇欢喜,还以为是夫君殚精竭虑为了她生活美满才费心设计,对于一个文艺少女而言,能够在闺房里直接看荷花,那是何等的惬意。
  现在好不容易府邸落成,夫君来住,当然要好好伺候了。
  夫妻俩也是自从年初琴瑟和谐以来,大半年都没机会再双宿双飞——李素大半年都在外面为了国事战事奔波,只有五月份到七月份那两三个月,为了钓鱼城围城战役,跟蔡琰一起住在垫江县城。
  可惜,当时因为是盛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巴郡的天气又热得让人烦躁,李素被热带病的阴影困扰,怕体虚气若染病,女色方面都很节制,没什么性致。
  幸亏蔡琰也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身体青涩,更在乎的是精神上的被宠溺和慰藉,对那事儿倒还不怎么食髓知味。夏天那阵子,李素嫌热,每晚只是搂着宠溺,不动她,她也觉得挺开心的,还认为那是夫君怜惜她体质娇嫩。
  “夫君,这几日你就在我这间闺房歇息,打开窗户就能看到下面的残荷呢,虽然已经没有花,却也颇有意境不是。”蔡琰腻歪地搂着李素胳膊,引入自己屋里,明知这些东西都是根据夫君的脑洞造的,还是忍不住要介绍。
  李素搂着妻子笑问:“这是我不在那两个月,天气还热,才让你们住这儿的,如今都快十一月了,住更干燥一些的屋不好么?就不怕这里湿气重?”
  蔡琰一嘟嘴:“不嘛,这里漂亮,湿气还好啦,每隔几日都有婢女在墙角撒石灰吸潮的。你别敷衍我,你先说这天井里的荷池,留着枯叶是不是也挺有意境的?”
  李素紧了紧手臂,摇晃着坐在他腿上的妻子,信口拈来:“那是,我爱妻的审美怎么会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素并非有心剽窃,纯粹是此情此景有感而发,只能说李商隐的一些调调在文艺青年之间太应景了。当初初赴巫山时的“共话巴山夜雨”,再到如今的“残荷雨声”,丝丝入扣。
  而且,由此也可见李素这人读书不求甚解——李商隐的原诗其实写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但李素没文化,他前世是通过读《红楼梦》知道这首诗的,《红楼梦》里林黛玉讹误篡改为“残荷”,他就也以为是“残荷”。
  谁让他通俗没文化呢。
  不过,蔡琰才不在乎什么残荷还是枯荷呢,她听了夫君的信口吟哦,只觉浑身酥软,如在云端,意境缥缈,不由悠然神往地评价:
  “自古只见五言乐府,没想到七言的乐府也别有韵律,而且意境更为曲折、缠绵悱恻呢,一句之中,错落数度。”
  如今没有绝句律诗的概念,蔡琰就当这是一种新的乐府了。
  夫妻俩琴瑟和谐,应和灵犀,不觉忘俗。
  等待信使和人质的日子,似乎也没那么无聊了。
  ……
  话分三头,终于轮到最后一头。
  李素派出信使,打探荆州军消息时,带着五千丹阳兵东征的关羽,也终于肃清了荆州南郡的秭归周边诸县,进一步东进,抵达了宜都和西陵。
  宜都就是后世的湖北宜昌,是长江三峡的出口了,前述的秭归则是在三峡的其中两个峡之间。所以到了宜都,荆州本地忠于董卓、或是被董卓新任命的郡守们,抵抗也变得激烈了起来。
  荆州之地,尤其是荆南,自从桓灵年间就多有宗贼豪帅,这也是历史上刘表刚上任时无法赴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世,刘表跟关羽达成默契、默许关羽割走宜都和武陵,也是要换取关羽干掉宗贼豪帅。关羽反正有兵力,正好在刘表和袁术之间左右逢源,反正只要动拳头就能捞到的好处,他就捞呗。
  这些宗贼豪帅才不管什么讨董不讨董,他们只管站什么立场才更容易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继续当土皇帝。所以如果外来户是讨董的,他们就要拥董把外来户赶走。外来户如果是拥董的,他们就假装讨董,依然把外来户赶走。
  所以,当关羽抵达西陵的时候,荆南最大的宗贼张羡,和董卓几个月前任命的武陵太守金旋,就报团取暖,开始抵抗关羽。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够浪才能引诱敌人来越塔
  刘表到来前的荆南,并不是一片权力真空。
  恰恰相反,这里的格局,比别的地方更为前所未有地弱肉强食、不按官场规则套路出牌——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平四、五两年里,长沙郡爆发了区星之乱,波及了荆南四郡。虽然朝廷任命了孙坚为长沙太守平叛,孙坚也越境把其他三郡的反贼杀了,但朝廷原本派到这些郡的地方官也都被反贼杀光了。
  灵帝在黄巾刚爆发的中平元年,就听何进之劝、下达过“令地方自行备御”的诏书,而稍微懂点这道诏书解读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朝廷要默许一切通过讨伐反贼壮大起来的地方自卫武装的利益。
  这就是荆南“宗贼”势力的由来。
  荆襄九郡,南四郡和北五郡,在区星被灭的那一刻,已经进入了两套逻辑。北五郡强的是世家,南四郡强的是土豪。
  于是乎,荆南除了长沙以外的其他三郡,最近三年的地方官,几乎都是表荆州本地人担当,朝廷也只能顺水推舟承认地方上的自表。
  张羡,就是荆南宗贼的头号人物,历任桂阳、零陵太守。虽然如今名义上只管零陵,但实际上桂阳郡也听他的调遣。
  关羽出峡、抵达西陵时(宜昌),面对的就是张羡和金旋的抱团联军,这两人似乎颇有唇亡齿寒的觉悟,知道关羽来者不善,无法独力抵挡。
  除了这俩郡级的抵抗者之外,其余县级宗贼势力就更多了,为代表的主要有南郡本地的华容贼贝羽、巴丘贼苏代,全都知道不能让关羽冲出三峡,纷纷从各自的根据地县西进,先来拒险要守城阻挡,等待张羡、金旋的援军。
  可以说,整个荆南除长沙外,其余三郡的地主自卫武装都被动员起来了。
  不过,关羽似乎觉得这样也不坏——要是这俩都是“大汉忠臣”的话,关羽身为偏将军、汉中太守,还不太好意思下毒手。如今还是190年年底,打讨董诸侯和汉室宗亲都是会狂跌外交的,容易犯其他诸侯的众怒。
  毕竟现在还不是讨董联盟内部随便混战抢地盘、师出无名的彻底乱世。“率先发动内战”的恶名刘备绝对不能扛。
  宁可扩张慢一点,也要把这个恶名丢给刘岱桥瑁、袁绍公孙瓒、袁术刘表先去扛。等这些人“首倡内战”后,刘备再去“我们被迫拿起武器,殿兴正当防卫”。
  而既然金旋、张羡这哥俩一个是“拥董分子”、一个是“胁迫朝廷承认割据事实的宗贼”,那黑吃黑也就没有心理障碍了。
  奉刘表之命干掉,再还一半地盘给刘表,已经很对得起刘表了。
  ……
  十一月初二,西陵城下,关羽军大营。
  关羽挟连降巫县、秭归、信陵等县的余威,在此竖起大旗,招降纳叛,广缆豪杰义士,为后续的攻城战做准备。
  当然了,他的大营里不光要立自己的旗帜,也要立“巴郡太守蔡邕”的讨董大旗。虽然蔡邕是个读书人,不会打仗,此战更是一个兵都没派来,但关羽军的粮草是从巴郡官仓里拿的,蔡邕有出粮美名,当然要立旗。
  立了蔡字大旗,还有利于广招贤才呢。这可是执掌太学和东观多年的天下大儒,读书人逢此乱世,谁不想投奔蔡邕啊。
  所以关羽也不急着攻城,出兵之前大哥刘备和军师李素,都关照过他:此战除了要在长江三峡出口抢占一个稳固的桥头堡据点,更重要的是把征西将军的仁义美名和求贤若渴形象散布出去,让渴望明主的荆楚贤士发现刘备这个明主的存在。
  刘备也知道,蜀道太艰难了,就算中原大乱,北方混战,中原士人南遁,多半也只会被荆州吸纳,得荆州装不下了,或者确有独特隐情,人才们才会不远千里溯流而上、穿过长江三峡去投奔蜀地诸侯。
  所以,在三峡以外设一个桥头堡,军事交通的战略意义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弄一个“便于人才投靠的遣返收容站”。
  让那些没有盘缠没有决心千里入蜀的士人,或者是顾虑路途不安全的人,可以在南郡周边得到盘缠资助、官方护送、船队运力支持。
  有那么多便民条件,还怕吸引不到人才?
  关羽这人本来是挺“傲上而不忍下”的,对名士非常不感冒。但这次为了大哥和军师的谆谆嘱托,他还是捏着鼻子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
  幸好,最初驻兵这几天,已经有一些附近几个县的小鱼小虾慕名来投,而且让关羽高兴的是,这里面并没有什么“超级大V”名士,都是些还算朴素实干的人才。
  比如枝江县丞董和、佷山县尉李严,前几天就主动率军民来归附,接受刘备统治(1)。
  董和既然来了,他儿子董允当然也跟着。但如今的董允还只是个五岁小孩,估计这辈子是没机会为刘备的匡扶汉室大业出力了。
  这些人关羽都安抚有加,表示刘备刚刚平定巴蜀,很多刘焉系任命的伪官员会被撤换,大批大批的官职出现空缺。董和、李严有率先来投的首义美名,未来都可以在巴郡东部新拆分的永安郡得一大县担任县令。
  李严才二十出头,董和也不到三十岁,如今都是县尉、县丞,能换个大县当县令,当然是非常实惠的升官,所以哪怕是稍微异地任用一下,也还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何况巴郡也不远,跟宜都这边就隔了几百里的长江三峡。
  董和、李严自然是心悦诚服,很快进入状态,为关羽就地筹措军需、参赞军务。
  另外,襄阳郡的宜城县,距此也不远,在西陵西北方,也算是邻县,今天又有些当过县吏、稍微有点实干之才的读书人,弃了吏职慕名来投奔关羽。
  关羽也礼遇了他们,得知其中一个叫向朗,二十四岁,还有两个姓马,是襄阳有名读书人家的兄弟俩,长兄马玄刚刚弱冠之年,二弟马康才十七八岁。他们还有个弟弟马良尚未成年,马谡更是还没出生。
  这些人都比较熟悉荆州本地情况,以及附近的地理人情,关羽远来,也不好贸然进兵,正需要跟这些本地人请教学习,摸清地方上的情况。
  关羽就让董和负责就地搜集粮草、李严负责安顿新附军民,而向朗随军担任作战参谋。
  初步分配好之后,关羽就问新附的向朗:“巨达,你久在襄阳、南郡,对西陵、夷陵等处守将可有了解?他们为何临时打出抵抗讨董军通过的旗号阻挠我们?莫非他们觉得能抵挡得住我的大军?”
  向朗诚恳地介绍:“据我所知,在将军逼降秭归的时候,就有南郡本地的宗贼势力出兵抢占了西陵、夷陵,他们都不是这两县本地的。
  占据西陵的是华容贼贝羽,占据夷陵的是巴丘贼苏代,都受张羡指使、金旋赞助。这俩人算是宗贼和亲董势力的马前卒,如今各拉起了数千兵马。
  将军曾破张举、张纯、白波,威震幽并。我等在荆州,也多有听闻将军威名。我想那贝羽、苏代只要不聋,应该不至于狂妄到自以为能挡住将军。
  不过,他们有坚城可以依托,且此地刚出长江峡口,军势不易展开,难以就地筹粮。或许他们是打着将军运量不易,要从千里之外的长江三峡源头筹粮,想固守消耗将军士气。待粮草稍乏,他们就能指望张羡、金旋率贼军主力来袭,以众凌寡击破将军。”
  关羽听了向朗的分析,捻须微笑,很是得意:“我还以为此二贼有什么妙计呢,不过是如此迂腐之见——巨达,你观我军容,觉得他们这番瞎想有可能么?”
  向朗也报以恭维:“当然不可能,将军仅率五千精兵出峡,且均为步军、水军,耗粮缓慢,纵然他们以为巴郡数月前才新定、存粮、船只不多,供给区区五千人,断无不济之理。不用旬日,他们摸清将军军情,就不会再以为相持可以耗退将军了。”
  李严也在旁附和:“而且,苏、贝等贼少了一点条件,他们以为西陵周边各县都会跟着他们一起坚壁清野抗拒将军。然我与董县丞以二县竭诚来投,两县百姓稍微辛苦一下,供给将军这点人马,还是可以补贴不少的。只看董县丞筹粮是否得力了。”
  关羽闻言也不由点头:“千里出峡,军需确为重中之重,此战若能平稳站稳脚跟,幼宰(2)当为首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