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91

  原来,他后世对于汉朝隶书的字体,也是有所认识的,所以穿越后重新熟悉写字,难免往后世见过的汉隶规矩上靠。而后世流传的汉隶,其实无一例外都是从熹平石经等出处来的,其他的汉隶早就湮灭不存在了。
  但是,在这中平年间,天下其实是有好多家字体的,这些体不仅仅是笔锋、美术上的不同,连通假字都不一样——熹平石经刻印时,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校准通假字,很多字都有六七个版本。
  这就等于说,自从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四百多年,其实又有很多民间流传的古字通假写法复苏了,还有很多是这四百年里以讹传讹再生造出来的。
  汉灵帝刻石经,其实又一次起到了“书同文”的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刻碑认定正版文字的校准。只是历史意义远不如秦始皇重大。
  李素的书法水平,当然远不如蔡邕,他的字至今还有点歪歪扭扭。
  但因为他写的字所有通假法则都是蔡邕这一脉的,所以沮授只是看他选通假字的规则,就看出他是学过熹平石经的,这才怀疑他到过雒阳。
  李素急中生智,连忙编造理由:“是中山督邮的前任书掾,我的授业恩师、胡茂胡先生,生前曾来过雒阳,抄写过太学石碑的体,所以我是跟他学的。”
  沮授闻言,这才没有继续质疑,只是有些起敬:“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督邮书掾了,也能如此治学严谨,自备盘缠来一趟京师,只为抄书,花费可是不斐呢。
  可惜了,若是没有遇害,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为贤良方正之士。既是如此,公事办妥之后,伯雅,你可自行去太学门前瞻仰补正,也算是告慰你恩师在天之灵了。你的字,虽然得了蔡议郎通假之正宗,但笔画实在是太丑了!”
  “小子谨记教诲。”这个建议李素倒是很乐于接受,没办法,谁让他上辈子练书法练得少呢。
  抄肯定是来不及的,二十多万字呢,而且抄也不一定抄得美观。但他是后世之人,完全可以用拓印之法,把碑文偷偷拓下来嘛。
  虽然目前还发明不了活字印刷,但发明一下雕版,甚至只是拓印,还是挺轻松的。
  一行人聊着聊着,就到了鸿胪寺。
  鸿胪寺是九卿中掌管封国、地方使者觐见奏事的衙门,属于九卿之一。沮授被贾琮派来,负责接待的衙门就是鸿胪寺。
  沮授先行入内,把手续办了、递上表章,走程序,这些李素和刘备都是没资格进去的。他们得等到朝廷上具体掌管军事和平叛的主官,需要勘问的时候,才有资格面见奏对。
  刘李等了好一会儿,沮授才办完手续,出来后还一边摇头叹息:
  “陛下不理朝政,一至于此!事涉叛乱,居然都不亲自查问。估计这事儿暂时只能报到中常侍蹇硕,与大将军何进处。咱等着他们召见,勘问详情吧,面君估计是没机会了。”
  刘备闻言大惊,他原先也没资格接触那么高层,也是第一次听说汉灵帝不管事儿居然到了这种程度。
  那估计对于出首者和使者的封赏,也不是皇帝亲自知情的,可能就何进或者十常侍随便商量一下,就决定了。
  真是憋屈啊,算了,等何进召见吧。十常侍刘备是完全不想见。
注释:
(1)笔者语:后世博物馆里全加起来只留下八千多字。
第二十四章
洛阳纸贵
  因为一时等不到召见,沮授在那儿前后奔走的同时,刘备和李素便暂时闲了下来,有了那么一两天的窗口期可以自由活动。
  刘备想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把随行亲兵们多达“一人三马”的战马卖了,换回了120个马蹄金饼。
  然后,刘备就在雒阳,开始了短暂的放松和享受生活,其中细节自不必表。
  而卖马的渠道,刘备本来就认识不少雒阳收马的商人,加上甄家也常年做这个生意,所以正好找甄家的人帮忙居间,多卖了一些价钱。
  刘备和李素出发之前,甄俨可是给了他们一些信物和文刺,让他们生意上有需求要合作,可以随时找在雒阳的甄家分号的人。
  所谓文刺,就是这个时代的介绍信,是写在木牍上的——就好比“名刺”就是的名片,也是用木板刻字防止损坏,谁让这个时代的纸张太脆弱了呢。
  而卖马得来的钱,除了这几天享受生活所需之外,其余部分刘备都非常放心地交给了李素。
  显然,刘备也是懂一点如今官场规矩的,知道做什么都得使钱。既然李素这方面那么有能耐,当然要用人不疑了。
  这没什么好讳言的——因为汉灵帝一朝,不光是买官的人需要给钱,连朝廷因为工作需要主动任命的官员,也是要给“上任钱”的,所以是人人给钱。
  按照《后汉书》,唯一一次有明文记载的例外,是大宗正刘虞改任幽州牧、去主持平叛张举张纯之乱时,汉灵帝亲自下诏,说素知刘虞清廉无财,明令十常侍不许勒索刘虞的钱财。
  除了刘虞,其他灵帝朝的官员,再没见记载能不给钱就上任。
  倒是因为确实清廉、拿不出钱,无法上任而自尽的官员,时有发生。可惜这些真清官没有刘虞的威望,没法让皇帝专门特赦。
  因为刘备的信任,李素手头的钱,加上之前的赏金,膨胀到了200多斤黄金,他一个人根本背不动。刘备就把关羽也派给李素一起行动,客串一下搬运工,顺便保护这些钱。
  ……
  这一天,是他们抵达雒阳的第二天,一大早,沮授来通知他们,说是明日大将军何进要召见,询问张纯贼情,让他们预做准备,但今天还可以自由活动一天。
  李素就准备出门。关羽关心地问:“伯雅何往?我护你一起。”
  李素婉言推辞:“不必了,我今日抽空去太学拓碑,二哥你留下看着钱就行。”
  说着,他只是从行礼中略微拿了三五块金饼零花,就出门了。
  昨天卖马的时候,他也随手在甄家人的商号里,买了一些大张的纸,还有笔墨刷子等物,准备今日趁着一大早,去太学门口的广场,拓几块石经的经文试试手。
  毕竟沮授的教导,他还是准备尊重一下的,这不但对自己有好处,也能跟沮授拉近交情。
  他后世也见过拓碑,所以大致知道怎么操作。
  如今的石碑石头就是黑色的,刻的时候,阴文的字是白色的。
  这样一来,只要上墨的时候足够小心,用已经全部浸润了墨的墨绢先贴一遍后揭掉,确保墨不粘在凹下去的字上,就不会影响碑文本身的阅读。
  至于本来就是黑色的石头,多沾点墨完全看不出来,管理太学的人应该也不会介意和制止。
  李素去得早,加上如今宦官当道,太学生看不到什么出头之日,读书也多有荒废,太学门口竟然没什么人往来。
  李素弄了一大盆墨,先把几张绢帛浸在里面,彻底浸饱了墨,然后稍微晾晾干,往一块石碑上小心地贴了一下。
  然后把墨绢揭掉,再拿一张纯白的白纸盖在同一个地方,石碑上的墨就重新转印到纸上了。
  但是,纸张似乎过于脆弱和易渗,石碑上的阴文字迹笔画又太细。不一会儿,纸上那些白色的字迹部分,就被旁边的黑墨渗透过来,变成了整张纸都是纯黑色,一点字都看不清了。
  又过了几秒钟,因为浸墨太多,整张纸都直接浸烂了。
  “糟糕,这蔡侯纸太差了,拓碑都拓不了。”李素心中暗暗叫遭。
  这种破渔网和烂麻破布造出来的纸,纤维渗漏太过明显了。用毛笔往上写的话,墨量少,稍微渗一下也无所谓,但拓碑时纸面大部分都是染墨的,一下子就渗烂了。
  “对了,昨日在甄家商号拿纸的时候,甄家的管事不是还给了我几张稀罕好纸么,不如试试那个。”李素是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脾气,所以也没颓废多久,立刻就开始想替代办法。
  原来,昨天甄家管事还给了他几张名叫左伯纸的好纸,据说是青州东莱郡那边传过来的。
  蔡侯纸的发明,距今已经七十多年了,大汉各地都有生产。而左伯纸是十年前才被一个叫左伯的东莱人发明的,至今还只有青州生产。
  这种纸比蔡侯纸进化的地方在于,其原料更加讲究,必须用相当比例的桑树皮造纸,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桑皮纸(80后应该都见过,小时候早餐店用来包馒头的那种黄黄的纸)。
  所以左伯纸比蔡侯纸要强韧很多,不容易因为浸水浸墨过多而糜烂,价钱也昂贵不少。
  而且因为汉末只有山东和蜀地是丝织业大州,会大量种植桑树,其他蚕桑丝织业不够发达的州,就算想学造左伯纸也没有足够的原材料(1)。
  像刘备如今所在的冀州,就几乎没有丝织业,也没人养蚕,有了桑皮纸技术也没法在冀州推广。
  李素一番操作之后,也没有重新上墨,就靠着第一次沾在石碑上的余墨,重新拓了一张左伯纸上去。
  观望了一会儿,他发现这次纸倒是没有浸烂,但墨汁顺着桑树皮纤维的方向渗漏延展的问题,依然没法解决。
  拓出来的字体,虽然依稀能看见,但就跟龟裂了一样,看得出一道道树皮纤维纹路都吸到了墨。
  “不行,看来汉朝所有的纸都没法拓印,难怪历史上的碑拓印刷,起于魏晋呢。我记得后世普通的宣纸都能随便做拓碑了,宣纸跟左伯纸的配方有什么差距呢……
  具体好像记不清了,倒是去宣州的宣纸博物馆看过,说各种宣纸都是有楮树皮作为原料的。难道后世最基本款的宣纸,跟现在的左伯纸的差距,就在于造纸选的树皮不一样?”
  李素心中如是默默盘算着。
  他穿越前只是个百无一用文科生,技术的东西都不太懂,连火药都只知道简单的“一硫二硝三木炭”口诀。对于造纸和印刷术,他的理解也都是文科生的理解。
  无非因为外交学院时,有很多附庸风雅贵族艺术的选修课,所以他挺喜欢去各种古文化博物馆晃悠,这些知识也都是在宣纸博物馆看来的。
  “没办法了,要想拓碑,乃至将来搞印刷,帮主公做宣传工作,首先得解决纸的问题。刻印倒是方便,搞不了阳文雕版,就先弄阴文的拓碑雕版好了。一会儿想办法找渠道买楮树皮,再找甄家的商号工坊想办法试造新的纸。”
  心中如此计议已定,李素就决定先收摊回去了。
  今天的拓碑,暂且以失败告终。
  他刚收拾东西,才注意到身后已经围了几个太学生,在那儿指指点点:“哼,真是有辱斯文!太懒了!”
  “天下读书人到此朝圣,都是亲手抄写的,居然还有人想要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直接把字迹印回去!”
  李素也不跟他们计较,非常诚恳地道歉:“是小子学识不精,写字太丑,又没有时间久留京城,因此想把蔡议郎的字原样印回去慢慢习学,见笑了。”
  “你这家伙,把碑洗干净!不然今天别想走!”
  “我马上洗干净。”李素也不觉得尝试新技术有什么丢人的,大大方方把石头重新洗干净。
  那几个太学生看他态度那么好,一时倒也没了继续找茬的借口,顿时觉得无趣,就径自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