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891

  一直到清朝中期,黑火药爆破基本上都停留在“拿棺材灌满满一棺材黑火药,四周封堵严实引爆,才能炸榻大城市的砖石城墙”的程度,而且还得是确保一定要封严实,稍微有点漏气泄压的话,绝大部分爆破威力就被地道泄出去了,根本炸不塌城墙。
  跟后世开矿山的炸药动辄几斤就能破碎数米岩层简直不能相比。
  但李素也没别的选择——如果是兴修水利工程,他倒是可以跟李冰搞都江堰一样,用火烧水泼热胀冷缩的办法把岩石崩裂。但这是挖井,井下氧气不足,放火是烧不起来的,只有自身氧化还原的爆破药才行。
  李素就让工匠用长长的铁钎在板岩上尽量凿缝,然后填塞满装药。他也不敢像现代爆破那样让凿很多分散的孔,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雷管和其他高效的起爆技术,只能是直接点长长的引线,怕结构复杂了爆炸不完全。
  因为没有带足够的火药到江阳县这边来,还等了好几天,从成都的仓库里弄了一大批物资过来。
  而且考虑到未来自贡这地方会有重大的战略开发价值、盐产量高了之后利益也非常巨大,加上要动用重要的战略保密物资,为了管理严密,刘备把他那个跟着他吃了好几年闲饭的堂弟兼师弟刘德然派来了,让他监管盐务。
  技术上的事儿这种庸碌之才也不用管,只要不让人欺瞒刘备和泄密、泄露战略物资管理情报,就行了。这也算是刘备送叔父、堂弟一家一场长远富贵,报了当年叔叔赞助他去雒阳找卢植求学的恩情。
  火药运到之前,李素让人打了四五天的孔,把废井底的板岩凿出足足丈许深的巨大裂缝,然后灌了大约一棺材的粗制黑火药进去,所有人离开百步之外,李素本人更是躲出三四百步,然后才让人点火延烧。
  几声巨响之后,附近的地面都微微颤抖,废井的井壁都塌陷了下去,彻底崩碎掩埋了。
  不过既然是废井,暴力清理就是了,李素让人把所有碎石和土方全部挖走运走,足足搞了好几天,才把塌下来的全部掏空,再把底部变得易挖的部分凿开,至少比最初的井又深了好几丈。
  至于井壁加固,等彻底解决了板岩层、进入正常钻探再说吧。
  自贡的盐井都是很深的,汉末时百余丈的井就很普及了,也就是两三百米,最深的个别能到四百多米。唐宋时能达到八百米,明清更是近千米。
  最深的记录,是清朝乾嘉年间,一直挖到道光初年,挖了90年,一口井挖到1100多米深,比西方三十年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挖石油时都深。
  西方一直到一战结束1920年代,英国人在委内瑞拉开马拉开波油田,都只挖到1200米;1930年代日本人在大庆找油也只挖到1500米,所以没能发现1800米深的油。
  这边疑似自流井的废井才刚刚百米,还有得挖呢。李素不可能等着看它出卤,最多就是想办法突破这个最厚实的板岩层,后续慢工细活就交给具体管事的人慢慢来了。
  按照汉末的工艺速度,两百米以内的,基本上每月都能挖深七八米到十几米。两百到四百米深之间,会降低到每月四五米。四百米往上,就每月只有一两米了,难度是成倍上升的。
  也算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李素在自流井这边督导了半个多月,爆破了两次之后,连砸带挖,居然真的把最难搞的那几丈板岩层突破了。
  工匠们重新尝到了齁咸齁苦的砂岩土,虽然还不湿润,但觉得至少方向是没问题的,最终出成果,至少要等南征结束回来了。到时候情况够好的话能比现在再深二十几丈。
  ……
  在自流井这边暂时没有取得决定性成果,但这十几天李素也没白留,因为贡井那边在后续量产、磨合的过程中,也鼓捣出了一些有用的、可以便于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的好东西。
  原来,是李素让人用足够长直的水力锻压铁棍,配合齿链传动的脚踏机构,终于造出了“人力脚踏式镗床”。
  这玩意儿技术含量不高,比缝纫机都至少容易一个时代,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米兰人就会用了,制造武器铠甲时都用得上。毕竟只是一个旋转的轴加上一个刀头罢了。
  刀头固定不转工件转的话,那就是车床。刀头跟着轴转、工件不转的话就是镗床。
  文艺复兴的脚踏式车床,只能车车木料,也就是跟后世车珠子的简陋机器差不多,加工金属肯定是不行的。这年代也没有给刀具加冷却液的操作,切硬东西很容易摩擦烧红崩刀。
  但李素也不需要他们加工金属,他只是为了实现“不砍断竹子把竹节镗掉”,所以这种脚踩车木棍的破机器刚刚够用,竹节本来就薄,也不是很硬,钢刀转起来很容易扎破。
  这机器一出现之后,工匠们试了试,虽然一开始镗破了几根竹竿,也镗崩了好几套转刀。但后来想了个办法,把竹筒灌点水,稍稍往下斜,竹节那头低一些,好让刀刃转过去的时候沾到水,润滑冷却,果然成功吧竹节镗掉了。
  如此一来,李素就可以用整根毛竹做燃气管,接口的数量也大大减少,原本几尺接一下现在变成几丈甚至十几丈接一下。
  水冷镗的缺点当然也有,就是刀容易锈蚀磨损,但这都是小问题,李素后续让人用当磨刀油的植酸油来冷却,不过只能稍微加一点,毕竟植酸油贵,慢慢磨合总能找到最佳办法的。
  如此一来,李素“降本增效”解决了贡井煮盐的规模化问题后,还顺带鼓捣出了“可以车木头和竹子”的原始脚踏车床。虽然暂时看不出有什么重大价值,也总归是聊胜于无。
  七月十五日,已经不能再为盐务拖延的李素,行色匆匆跟陈实告别,然后带着亲兵、拉了几十船椒盐,去朱提县适应气候,准备南征。
  李素这人从来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说要提前个把月适应南中的气候、缓解水土不服,那就必须足额时间保证。而且到了朱提之后,李素怎么也得休闲静养一阵子来适应,不能直接一落地就办公。
  考虑到自贡井盐的增产进度比他预想的还要慢,李素觉得还是得稍微打肿脸充胖子一下,明明只做到了三分,吹牛也要吹成十分,这样才能对缺盐的南蛮造成最大的诱惑。
  “要不提前假装宣传自贡打出了带火气的自喷井,可以不用人打卤,卤水就自动喷出来,还自带火气煮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去朱提的船上,李素琢磨着怎么提前画饼吹牛。这提前吹的力度,比后世那些初创公司的老板拉风投时都狠了。
注释:
(1)蜀郡目前靠的是邛县和广都的井盐,都在成都附近,还不吃自贡井盐。
第二百八十二章
刚案发就攻下案发现场
  十几天后,朱提县城里,太守庞羲的府邸中,最好的客房被腾了出来,招待李素下榻。
  屋子里弥漫着药材的味道,李素浑身酥麻地躺在那儿泡着药浴,缓解南中的水土不服,桶子都是按他的要求,选了上等混合香木做的,既有樟木的驱虫效果,又有沉香的宁神效果。
  李素倒是没怎么病,但就是恹恹地难受,疲软打不起精神,休养了好一阵子才渐渐缓过来。
  去年年底他也来过朱提,但当时是腊月,所以蚊虫蚤虱都没那么多,不会浑身发痒急需药浴驱螨。
  没想到才到昭通就这样子,要是一步到位到昆明,说不定非得大病一场不可。
  “扶我起来,我还能码……写檄文。”觉得身上的痒劲儿彻底退了,稍稍神清气爽一些的李素,连忙吩咐旁边伺候的护卫士卒。在外打仗,他还是比较与士卒同甘苦的,根本没用婢女。
  倒是一直守在门外的护军都尉典韦有些担心,好意劝道:“都督,你还是歇歇吧,身体要紧,这才刚八月初,我看秋收还得有七八天才结束。”
  李素摆摆手:“我好得差不多了,不用担心。秋收完就开打了,檄文当然要提前准备。而且檄文可不仅仅只是檄文,还关系到前置的骗术——檄文要用得上,也得敌人真的跟你预想的那样倒行逆施踩坑里,不然我写了一堆敌人都没做过的事情,效果也不好啊。”
  一边说着,搓澡小卒已经帮他擦干收拾好,磨墨伺候。
  听说李素彻底康复后,没过半个时辰,关羽张飞也都来探望情况。
  李素正好把他最新润色好的檄文、以及配套的骗术话术,和盘托出,请关羽欣赏一下。
  李素的配套骗术,无非就是前些天琢磨的那个“夸大自贡井盐产能和前景,描绘一幅可以大规模对南中进行椒盐贸易互惠互利”的计划。
  关羽看了之后,别的倒是没说什么,就是提醒了一句:“吹嘘得过一点,倒是没什么,两地道路信息不是很畅通,南中各郡的细作也打探不清楚真相。
  但你写得这么好,在诱敌方面会不会适得其反?我要是景毅,知道从此盐绝对不会缺,只要好好做生意就能拿到,那我绝对不会去抢劫区区几十船椒盐。
  如今南中盐价如此腾贵,一是因为转运困难,二是因为川盐不足。未来川盐只要足量敞开卖,他抢这一票的得利就没那么大了。”
  张飞本来没想那么多,听二哥一说,也连忙附议:“对啊对啊,二哥说得是,伯雅,你怕不是想事事算尽,最后演过了吧。”
  李素眼珠子一转,暗忖关羽到底也是有政治军事经验,但随即他就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云长此论甚善,但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要知道,劫夺财物,不一定是要一郡太守亲自下令的。景毅能做到太守,他有见识,他敢保证他帐下的军头兵痞个个有见识嘛?劫财的大案,只要属下做了,就要太守承担责任的。”
  李素就差直接说:陶谦能忍住,看到曹嵩当大司农多年贪来的家财而不杀,张闿忍得住吗?
  不过这话不能说,因为历史上张闿要明年年底才杀曹嵩呢——不过这一世倒是有可能提前。因为曹嵩搬迁回兖州,是发生在刘岱战死、曹操取代刘岱成为兖州牧并站稳根据地之后的事儿。这一世刘焉战死、曹操上位都分别提前了四五个月,曹操志满意得接老爹一起住,肯定也会适当提前。
  反正张闿杀曹嵩这事儿,现在肯定还没发生呢。
  李素需要的后手保险,就是一旦景毅忍得住,那也得景毅手下出个张闿型的短视武官,就够了。
  关羽听完之后,也是微微倒抽了一口凉气,这也忒歹毒了……罢了,就算是景毅因为不肯主动归降刘备、不服刘备这个刺史的管辖,杀鸡儆猴吧。
  杀这一个太守,换取其他三郡太守和蛮王的慑服,没什么不好。
  散布虚张声势的宣传、提前舆论准备、安排商队诱敌……一手手操作井井有条地安排了下去。而且李素让细作到建宁郡散播的话语,和派去越嶲、牂牁散播的话语,又是两个不同的版本,至于给最远的永昌郡,则是第三个版本。
  这些版本之所以不同,就是为了确保“如果景毅够果断,发现手下人劫杀了商队后,主动把凶手杀了交还给李素”,李素依然可以出兵。
  历史上陶谦可没杀张闿,张闿是被“纵贼”去了袁术那儿,所以不管陶谦怎么请罪,曹操要讨伐他还是有正当性的(1)。
  李素可不敢赌景毅有没有机会杀首恶谢罪,所以他要提前搅混水,以便到时候相关讯息传到永昌,永昌人也宁可相信“就算景毅杀了直接动手的劫犯,也只是在推卸责任、杀人灭口”。
  谁让李素是做任何事情都提前留好PLAN-B的呢,当然要预判敌人面对栽赃时的各种可能预判了(2)。
  ……
  八月初九,一队百余人的商队,带着七八十辆大车,载着满满的花椒盐,从朱提郡最南端,翻山进入了建宁郡最北面的存駬县。
  如果这支商队直接疾行赶路,倒也不会招惹到多大注意,因为各方人士都还不知道车队装的是什么货。
  但偏偏商队的领队似乎是北方人,很不习惯十万大山里的道路,之前来的路上,翻了五六十里山路,就颠簸得有点受不了了,于是就在存駬县城驻留下来,散出消息去,要在本地找船帮转运一程。
  本地也有跑船的商队,是沿着存駬县的主要河流存水拉货的,一开始还以为这支商队要去的是牂牁郡的夜郎县等地,就过来搭讪找生意。但听说居然是去郡治味县,顿时耻笑这些北人不懂地理。
  那情绪,就如同后世的出租车司机,在火车站排了好久的队、好不容易排到了一个单子,结果告诉他只有两公里路一样,让出租车司机很恼火想拒载。
  存駬县的船帮头目嘲讽道:“不知道从这儿再往上游,四十里地就到存水源头,过不了船了?咱存駬这儿的船帮,从来只有往下游跑的。你四十里地消遣我呢?我帮你装船卸船两次的辛苦钱都不够运费!再说你运的什么货?非要去永昌卖?到牂牁的夜郎、谈指卖不出去?”
  商队领袖也不客气:“不运就不运,给乃翁滚远点!乃翁运的是花椒盐,听说夜郎又穷人口又少,吃得下咱这么多货?当然要去永昌了。”
  乃翁就是“你爹”的意思,外来户这么跟本地船帮说话,当然会引来械斗,好一番折腾才算收住手。但关于这支商队的黑材料,却是被远近的地头蛇记恨得清清楚楚。
  几天后,这支商队在强行不服软的情况下,赶着盐车翻越凹腰山上的隘口,结果就在险要之处遭了山贼。
  山贼本来也很有把握——这种时代,要在云贵山里让一队商人消失,简直太容易了。而且他们动手之前都上了双保险,没有穿建宁官兵的衣服。
  但谁知,那支商队的护卫武艺倒也可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