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891

  大象肉不太好吃,纤维非常粗粝,但又谈不上嚼劲和弹牙,全靠量大管饱取胜。唯有鼻子的肌肉非常有嚼劲弹牙,军中厨子专门割了几条干净的鼻子处理好了,特供给李素和关羽等将领享用。
  在县城里休息了一夜,恢复精力之后,汉军才开始笼络残败部族的工作。毕竟哀牢夷总人口有七十多万呢,这次涉案的各部加起来也有五十万人,真正有野心想当土皇帝的也就那么一小撮野心家,其他还是可以感化的。
  考虑到楪榆县只是祝融氏族的根据地,而被杀的木鹿大王、乌戈大王只是客军作战,所以眼下立刻能收服的也就只是祝融氏族,其他两部至少还得花上十几天时间、带着首级和战俘去威慑、传檄而定。
  祝融氏族部众毕竟是亲眼看到了昨天的一边倒史诗大捷,还目睹耳闻了汉军的燃烧瓶和窜天猴弩箭等等神器,士气当然是非常涣散。李素仅仅花了一天时间笼络,就让这个二十多万人的部落选择了直接臣服。
  部落方面还请求李素作为朝廷代表,帮他们选出族长,李素说谁能接任带来洞主的族长之位就是谁。
  李素当然不会客气,故意甄别了一下祝融氏族里那些旁支远亲此前的态度,挑选了个跟带来洞主一脉不太对付、而且血缘关系堪堪出了五服的,立为新的酋长,并且表示授予他楪榆县令的职务。
  而同时,李素对于战犯的核心死硬家属也不会客气,该清算的清算,免得跟李素和关羽已经结下仇怨不死不休的嫡系将来想翻盘。
  反正大家族肯定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总能找到跟当权者不对付的反面派的。
  李素可没工夫考虑祝融夫人究竟是谁生的、会不会被蝴蝶效应波及变成贫贱的奴婢甚至根本没法出生的问题。
  毕竟李素要以边地的长治久安和数十万百姓的心悦诚服、汉化进度为重。而不是什么名将名女收集癖,他的英雄史观也比较淡泊。
  再说了,祝融夫人之所以成为祝融夫人,那也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宗族里随便哪个天姿性情不错的小姑娘,给了那个资源培养说不定都有成长为祝融夫人的素质。
  总之就是大业为重,怀柔效率为重,这种蛮夷女子跟他个人绝对没有关系。
  这一点上,在李素看来,罗本写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虽然本来就是捏造的。但单纯就捏造水平而言,对南蛮的怀柔斡旋戏码,绝对是罗本全书中最差最不靠谱的。
  李素只能批判选择性地接收,绝对不能有“迷信招降历史名人,忽视非历史名人”的固有偏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三国演义》的原文在处理“阿会喃董荼那因为被诸葛亮感化、抓了孟获献给诸葛亮,但诸葛亮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把他放回去,导致孟获一回家就杀了阿会喃董荼那”这个剧情时,简直是把诸葛亮写成了弱智。
  有这么招降纳叛的么?愿意归附的不笼络,非要去笼络死硬的、反而还害死内应?这简直比卖曹无伤都……项羽都干不出来的事情却让诸葛亮干,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94版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上,估计都是觉得原著这段太弱智了,所以改编成“孟获被擒时不知道是阿会喃董荼那出卖他”,也就避免了交代阿会喃董荼那是否有被孟获杀害的情节,算是保住了诸葛亮的智商形象。
  估计是罗本觉得那些蛮夷本来就是编造出来的名字符号,也不用当人看,直接用完就便当的NPC。
  所以,演义的怀柔策略部分,看看也就罢了。
  李素自己上辈子学外交出身的,他对于如何扶持傀儡培植亲汉势力,有自己的考量,而且是专业的。至少在这个点上,他比罗本正规多了。同样的机遇撞到他手上,早就把死硬派杀了扶持反对派。
  在如此思路清晰不迷信原著的指导精神下,对楪榆县周边的安抚整顿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从此祝融氏族就接受了“族中子弟挑出才俊之人、上报太守和庲降都督,由太守和都督决定接任县令的人选”的长远条件,实现了对该地图由“自行世袭”向“地方推举候选人,上级决定谁当官”的统治模式转变。
  而且这也意味着祝融氏族甘愿把自己的势力范围限缩在这一个县的范围内,只占据洱海盆地自己种地。把原本延伸到外面的那部分势力都放弃了,乖乖交给永昌太守任命的其他县官管辖。
  祝融氏族这个样板工程整顿好之后,李素派去比苏县和嶲唐县招降的队伍也取得了成果,因为族长被杀、主力受到重创,这些部族纷纷被李素扶持起跟原族长血缘关系比较远、有点过节的旁支,重新整顿统治模式,也都切换到“家族出候选人,朝廷决定谁接班”的模式,一个个被限制在了县长的地位上。
  最后的博南县朵思大王,一开始就没跟着另外三个蛮王一起干,而是选择了躲起来观望。见三大主力蛮王都接受了改编,他也只好乖乖兵不血刃接受改编,也放弃了“自己决定将来哪个儿子能接班”的权力,显示对朝廷的尊重。
  在李素看来,这就是汉武帝“推恩令”的弱化翻版,不用几代人就可以把哀牢夷名义上“改土归流”了。
  ……
  除了改制各部的政治收获之外,苍山洱海战役的直接军事收获也非常大,虽然消耗了大量昂贵的火药和火油兵器,军费开支成本数千万钱,但缴获也非常值钱——
  没有看错,就是那么一天的战斗,军费开支就达到了数千万。因为如今制造一个火油罐,得从北地郡出产火油,通过蜀道运进来卖、一直转运到南中,一个罐子就价值好几百钱,丢上十几个罐子就是一匹宽幅蜀锦了,而那天的交战,花费的火油罐总数接近了一万个。
  窜天猴弩箭虽然比火油罐便宜,但算上箭矢的成本,一套也两百多钱。
  再算上海量的普通弩箭,李素一场战役打出去的全部弹药钱,就是三千多万的开支,还没算成品运费。幸好是一场就速战速决结束战斗,否则旷日持久拖下去,军需消耗还真吃不起。
  花了这么多钱,缴获方面主要是得到了两千副基本完整还能使用的藤甲,以及战后捕获了一百多头强壮战象,另外就是大量的毒箭。
  至于蛮兵的刀枪和皮甲,价值就差一些。
  长枪大多粗制滥造,而且哀牢夷的枪更近似于“长矛/标枪”两用型,尖锐倒是非常尖锐锋利,但耐久度极低,稍微刺几下就折了。
  藤甲兵用的刀,也是脱胎于汉刀、但还未定型成缅刀,比汉刀刺杀效果更好,刀身修长尖锐,兼具刀剑的优势,但同样耐久度很差,容易折断,只能作为消耗品使用——这跟哀牢夷的练兵思路也有关系,他们的士兵也都是当消耗品用的,拿着刀只要杀了一两个就够本了,根本不考虑耐久度。
  这些兵器收缴了之后作为消耗品临时补充一下还是可以的。
  所以总的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那些平息惊惧后重新控制下来的战象了。
  象奴不够,就问祝融氏族直接要求交人,很快凑了五百名象奴,驾驭伺候这些大象,而且李素都是留了备胎的,不会让任何一批象奴绝对控制大象,以免闹出乱子来。
  另外,物资的缴获也不光光是战场上的那点军事物资,还包括战后接管各个战败部族的府库——打输了仗给点战争赔款总是应该的吧?哪怕李素爱民,不搜刮府库里的粮食布料等民用物资,但纯军需物资肯定是要大量搜刮的。
  按《三国志》,诸葛亮南征好歹还带回了大量金银、朱砂、生漆、兽皮呢。
  李素打开三大战败部族的仓库,发现光是兽皮就累计有二十多万张,这囤积量几乎是每个部民都能分到三分之一张兽皮了,也不知道这些蛮王平时对百姓的搜刮有多重。
  李素为了笼络人心,把占大多数的、累计十几万张的狐鹿獐和野猪羊的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给扶持上台的反对派,另外一部分发散给百姓。
  李素只取走了四五万张大型硬质皮革,以牛马和熊为主,还有犀皮、象皮各两三千张,鳄鱼皮足足四五千,甚至连虎都有好几百,估计是孟加拉种——
  这些当然都是蛮夷早就杀了的,不是李素的人杀的,李素内心还是想保护犀牛的,而猛虎也仅限于威胁人类的情况下允许百姓反击,鳄鱼倒是不怕杀完,随便杀就好。而且他也不得不承认,汉末野生动物确实是多,尤其是哀牢热带丛林里。
  把这些珍贵的硬皮全部搜刮了之后,李素还正式下令了限制猎杀犀牛的规模,并且免去了哀牢夷将来贡品中的犀皮和犀角这两项。另外,也让他们别捕杀貊兽了,宣传貊兽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凶恶,不会对人产生威胁。这次他也在木鹿大王的府库里看到了总共十几张黑白相间貊兽皮,全部收缴要求以后不要再杀。
  除了皮革,三大部族的府库还累计搜剿出几万升生漆、几千升灌装密封好了的箭矢淬毒树汁、黄金数百斤、白银数千斤,加上五六千匹作为驮畜的牛马,一起运走。
  至于朱砂和矿石那些粗重之物,因为分量太多,李素都懒得统计了。他甚至打算将来直接在不韦县或者滇池县设置炼铁作坊,直接把南中的铁矿石和无烟煤炼成成品再通过牛栏江-金沙江北运,这样也好省掉至少七八成的运力消耗。
  这顿搜刮都属于对抵抗者的正当惩罚。
  做完这一切,李素带着一百头战象开道,当做仪仗显示汉军的天威、也威慑蛮夷不要在起异心,然后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进了永昌郡的郡治不韦县。
  新任永昌郡守李既和不韦县令囊习、县丞吕凯恭恭敬敬带着人出城迎接,欢迎王师入城、永昌重归朝廷治下。
  “都督讨平哀牢四部,使永昌汉夷百万重归朝廷,真乃造福一方。永昌军民自灵帝初年道路阻隔以来,已历近二十年,重得太平皆都督之赐也。”李既口称盛德,给李素把盏敬酒。
  “听闻都督与关将军以天兵神迹以寡敌众大破战象数百、藤甲兵万人,军势之盛,实乃空前未闻。”其余县令、长史诸多官员也跟着吹捧。
  李素勉强应付这些虚礼,一直熬到进了城,到太守府里下榻,才松了口气放下架子:“我住不了多久,就交代几个事儿,后面半年就要看你们自行安排了,今年再过冬的时候,我才会再来督导验收——这地方实在太炎热了,才三月份我就受不住了。”
  李氏祖孙三代也有些尴尬,拿出薤叶芸香(一种金银花)和枸酱的凉茶、甜汤请李素消暑,一边表示都督有什么种田安排尽管吩咐。
第二百九十九章
克竟全功思北归
  抵达永昌郡治不韦县的第三天,在接受了李太守等人的盛情招待、也稍稍适应了气候恢复体力后,李素就勤政地展开了对当地的走访考察。
  李素是当天凌晨起了个大早,离开县城往西行进勘探。
  中间有一小半路程可以骑马,剩下的就只能由向导搀扶着徒步。一路上都是高低不平的丘陵,但是倒没有多少险峻的高山深谷,一直到傍晚时分,终于翻过最后一道丘陵,眼前豁然出现一条滔滔大江。
  “呼——累死了,这条河就是周水了?”
  这就是李素对永昌郡未来种田和基建规划的关键所在——打通身毒海贸商路。
  负责担任向导的年轻县丞吕凯连忙回答:“都督,此处确是周水,《尚书·尧典》传言其出自极西之地的不周山,故名。都督辛苦了,喝点水吧。”
  周水就是后世的怒江,所谓出自不周山明显是扯淡,李素知道地理常识,怒江也好澜沧江也好,都是跟长江一样,出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的。
  永昌本地人都以为周水上游估计最多也就只有一千多里,但实际上怒江流到云南南部已经经过了两千公里、或者说四千里远了,真正到下游从缅甸入海反而只剩一千多里了。
  李素让人擦了把汗,又铺开了帐篷遮阳休息,喝水吃东西恢复体力,毕竟走了大半天了,今晚肯定不可能回县城,只能在这儿扎营。丘陵下面的江边虽然有一两个散居的微小原始村落,但看起来都只有十几户人家,肯定住不下李素出行的数百人亲兵卫队的。
  两个士兵帮他揉捏打了绑腿的小腿,李素这才继续问:“我们今天走了多久?这里离不韦的直线距离有多远?”
  吕凯:“咱今天走了七十里,从县城过来直线应该是五十里,山路得绕一下。都督若是嫌远,想造船货通掸国,去县东的沧水之畔造船厂也是可以的,沧水离县城只有三十里地。而且沧水同样往南流入掸国,最后也会入海。”
  沧水就是澜沧江,流到缅甸、泰国之后就是湄公河。虽然对于跟掸国人经商这一点来说,走沧水和周水是一样的,但李素却知道:关键一点在于湄公河最后是在中南半岛东岸入海的,这样一来岂不是最终还得绕一次千里迢迢的马六甲海峡才能去西方?
  所以,宁可在不韦县城这边多走四十里,绝对不能为了节约这四十里山路多走两千六百里海路。
  “绝对不行,你们不谙地理,要去身毒只能走周水。”李素直接否决道,吕凯等人也就不再出声。
  事实上要说路更近,还是走更西边缅甸境内的伊瓦洛底江、从后世的缅甸首都仰光入海。只是从不韦县要去伊瓦洛底江,还得再往西翻一道高黎贡山,那山就是后世中缅边境的界山,全程都是相对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大雪山。汉人实在是过不去,所以才折衷。
  反正怒江也是从中南半岛西岸流入印度洋的,不差这稍微几百里。九十年前哀牢国叛汉被灭时,死硬不肯归降的那部分哀牢夷,翻过高黎贡山重建掸国,据说“翻山死者十之七八”,那是“直接减员五分之四”的恐怖后勤惩罚。
  即便是李素现在脚下的怒江,对汉人来说,要抵达也已经很不容易了——不韦县城的北门外,就是背靠着“怒山”山脉的,而怒山山脉就是隔离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
  如果从不韦县城再往北一百里,怒山山脉就已经是高耸入云的雪山状态了,根本无法翻越。只是刚好地壳运动到了不韦县附近时,地壳的“皱纹”突然舒展了,从相对高度三千多米的大雪山,骤然降低到了只有三四百米的丘陵,这是天赐中华的地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素一行抵达周水之畔时,除了一开始因为运动劳顿而觉得炎热,而扎营休息之后,很快就觉得气候还可以接受。
  李素在帐中点起灯火,准备用晚膳,就跟吕凯、囊习、李恢等人谈笑:“我在楪榆县时,宿营下榻之处濒临叶榆泽,都没觉得这么气候高爽,没想到此处比楪榆又往南了四百里,反而凉快了些,也没有毒虫蚤虱的滋扰,是何道理?”
  吕凯解释:“自然是因为此处离不周山不远,往北数十里就是大雪山,如何会炎热毒虫?便是南中常见的瘴气,在这不韦县周边,也是不存在的。
  我等久闻都督怯热、厌恶瘴气,特让此间猎户准备了些洁净的冰饮,调制枸酱,请都督赏用。”
  说着,这些本地人为了讨好李素,居然还奉上了一罐像沙冰一样的冷饮,用了南中珍味的枸酱(拐枣酱)和薤叶芸香花露,这些都不奇怪,前几天在县城里李素也吃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