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891

  算好了时间之后,李素很快开始想第二个关键问题:该怎么应对。
  “不管董卓死没死,现在都不是武力解决的好时机,所以只能是虚晃一枪表个态,摆出我们尝试了进攻,至于战果是不重要的。而且这次佯攻表态,一定要避开将来真正北伐的路线。
  这一年多来,我一直让法正在主持修治陈仓道,也在散关县屯田收容流民,那里是内定将来北伐的路线。这就意味着,这次的佯攻绝对不能走陈仓道,剩下的也就是褒斜道和子午谷了……”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有四条选择,最西面还有祁山大路,但李素没有这个选项,因为走祁山大路去的是天水,那儿还在韩遂的手上,并非董卓的地盘,只有前三条路是通往董卓直辖地盘的。
  而因为董卓的根据地就是长安,长安也是兵力最雄厚的,所以子午谷路线就愈发显得自杀了。如此算下来,李素没怎么费脑,就发现只剩褒斜道这个选项了。
  “只能劝刘备走褒斜道了呀,不过还好,真走褒斜道也算师出有名。首先褒斜道就是历史上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时的那个“栈道”诱饵备胎。咱既然将来也要暗度陈仓,现在当然要明走栈道了。而且褒斜道的出口就是郿坞。
  郿坞是董卓原本修筑了用于安度晚年的,防御设施非常坚固,但驻军不一定多。而且董卓如今被王允骗去长安,他的嫡系主力部队比如飞熊军这些,肯定也离开了郿坞跟着他去了长安,这是一个郿坞防务力量最薄弱的时间点。
  既然如此,我军在不可能真攻下长安的情况下,摆出攻郿坞的姿态,也够彰显大义了。另外一条就是一旦沿着褒斜道走到一半,听说董卓真死了、事情有反转,我们还好随时收兵。
  而万一我们真走得太快、董卓死了我们却没来得及得到消息,那也不亏,万一能赶在吕布之前进郿坞,或者是吕布仅仅急着弄走貂蝉、没有足够兵力和注意力把郿坞里贮藏的钱财都搜刮走的话,咱也好跟着捞一票,那可都是董贼准备吃下半辈子的搜刮所得啊……”
  在内心把这些政治账算完之后,李素已经彻底坚定了他在刘备非出兵不可时,劝刘备如此出兵了。
  当然,军事账李素还丝毫没算呢,因为他本来就打算是“摆摆样子,打不过就跑”。
  但为了负责任一点,军事会议还是得开,军事账还是得公事公办一会儿在会上算一下。
  ……
  刘备让鲁肃召集紧急会议的同时,他自己也没忘先去做一件大义名分的事情。
  跟李素共事多年,刘备当初那些不计较虚礼和大义名分的毛病也改了不少,开始讲究起朝廷体统了。
  所以他第一时间回到自己的南郑侯府,回到后宅的一处偏院。
  看到刘备回来,他那俩原本正在说闲话的小妾,糜贞和甄姜纷纷起身相迎:“夫君今日难得早归。”
  刘备阴沉着脸:“妙儿呢?有些噩耗要跟她说。”
  糜贞连忙引着刘备去偏院,找到了万年公主。
  万年公主刘妙被接到南郑的时候是一年多前,所以现在已经十三周岁,又懂事了不少。看到庇护她的叔父进来了,刘妙连忙起身以礼相见:“见过皇叔。”
  刘备在花园里的石桌上一坐,叹息痛恨地说:“今日散关法正回报,陛下居然因为重病,觉得自己并非天命所归,想禅让大汉天下给董贼!董贼四五天前已经从郿坞启程去了长安,说不定现在已经登基了。”
  刘妙大惊,几乎晕倒:“什么?协弟怎会如此?他一介孩童,怎么懂弃置祖宗基业!而且董贼如此残暴,就算屈服,怕是也根本不会留他性命!”
  刘妙的这番见解,竟也跟历史上曹丕篡汉的消息传来时,一些死忠汉室臣民的看法相似。觉得董卓真要是得手了,最多忍一时,但迟早会把废帝这个不安定因素给杀了的。
  刘备也被侄女提醒,咬牙切齿道:“这就不知道了,还得等消息。不过,我已决议兴兵救国。既然陛下生死不知,唯有以汉室为重,宗亲是否能带兵进京的忌讳,也是顾不得了。”
  刘妙赶紧发自肺腑地表态:“我们兄妹弟三人本就福薄,受命于危难之际,已故的皇兄欲求为寻常富家翁而不可得,惨遭贼臣鸩害。何况皇弟这次亲口昭告天下自承无人君之德,皇叔肯出兵,是天以皇叔救大汉四百年江山。”
  刘备微微点头,又跟侄女儿说了些亲戚之间关心的话,这才去侯府的前堂参加军事会议。
  刘妙身为公主,人微言轻什么也帮不上,但刘备作为“监护人”之所以坚持来说一说,也是显示自己对皇室的忠诚,而且将来后人问起这段史料,也多个权威的旁证人,可以证明“刘备惊闻董贼篡位时的第一反应,究竟是怎么样的”。
  也算歪打正着,幸好刘备说了这番话、有了这番接见,要是晚了一个星期,谜底揭开大家都知道董贼死了,所谓皇帝禅让江山只是王允的一场戏,那刘备这番忠义的表演也就没机会上演了。
  现在,至少上到公主,下到阵营内的普通谋士将领,都是真真切切看到了主公的忠义无双的,不管外人信不信,对于凝聚团队人心士气有极大的帮助。
  刘备真是不放过一切笼络人心的机会,但他也确实是真心的。就好比一个人真要是演了一辈子,你就不能说他是演的。
  ……
  刘备出来的时候,鲁肃、法正、徐晃、典韦这些文武都已经在等候了,李素就更不用说。此外还有一些近两年新降的、原本刘焉手下的文官,比如郑度、程畿、秦宓,他们资历职位都比较低,也被刘备吸纳到了身边,跟来汉中公干。
  场面话也不再赘述,文武们都已经知道现状,刘备就开门见山让商议讨贼方略。
  李素很想直接报答案,但演还是要演一演的,只好按部就班先等法正介绍情况。
  刘备:“孝直,你久在散关,处理的军情细作比较多,你先说说董贼麾下各中郎将如今驻防的情况。也怪我一直以为大战尚远,居然这几个月都没关心军情。”
  法正非常干练地出列回答:“禀主公,如今董贼麾下有四员中郎将,分驻“秦之四塞”。
  五官中郎将牛辅屯安邑,防蒲阪津,其下有校尉李傕、郭汜;
  虎贲中郎将吕布屯蓝田,防武关,其下有校尉张辽、张济;不过因为吕布兼职禁中宿卫,武关道防务实际常年由张济处断;
  右中郎将段煨屯华阴,拒潼关、弘农、崤函,其下有校尉王方、都尉杨定;
  左中郎将董越屯陈仓,防散关,其下有校尉樊稠。”
  李素也很久没关心军情了,所以法正的介绍他听得很认真,很快就注意到了和原本历史不同的部分——本来董卓手下如今应该还多两个中郎将,分别是胡轸和徐荣,但徐荣被李素提前蝴蝶效应弄回了辽东,而胡轸去年上洛之战被赵云夹击杀死。
  与之相对应的,是带着胡轸余部撤回长安的吕布,终于积功当上了中郎将,也不得不说,董贼这家伙对自己的义子都还挺吝于封赏的。就因为吕布是并州军,现在才机缘巧合当上中郎将。
  同时,也因为李素的蝴蝶效应,导致讨董联盟在司隶地区的势力范围比历史同期要大,朱儁至今还守卫着雒阳周边的残破之地自称河南尹呢,跟董卓正式决裂。
  而董卓也因为不想再跟朱儁多消耗,所以主动退缩了一些,在崤函道只留了一个中郎将段煨以守潼关为首、兼顾弘农。
  因为如果按照原本历史的话,崤函道方向董卓会放两个中郎将,除了段煨外,董越也该在渑池,为的就是把三百里崤函道彻底握在自己手中,现在则是改成收缩只守一个出口,中间一两百里山区不要了。
  而董越之所以被抽调到陈仓,原因也很明显——历史同期的刘焉太弱了,董卓根本不屑于防备,而现在的刘备比同期刘焉强势得多,陈仓当然要重点防,值得专门派一个中郎将坐镇。
  李素听完后,摇扇摸着胡子总结:“如此说来,我军北伐,安邑牛辅和华阴段煨都是远在数百里之外。有可能截击我们的,首先就是散关道口的董越,其次是蓝田子午谷口的吕布。如此看来,我军要象征性地北伐,只能避开陈仓道和子午道了,没得选,我看就派几千人出褒斜道,到郿坞摇旗呐喊虚张声势,也就是了。云长翼德都不在,不可能真的打赢的。”
  鲁肃闻言,忧虑地反问:“真走褒斜道,军粮运输如何保障?褒斜道可是栈道。”
  李素:“就带半月之粮,能奇袭因粮于敌,就搜略四野寻找敌军小部队野战打一场,挫敌锐气扬我军威就够了,粮食不够直接撤。”
  刘备一听就很不甘心,但鲁肃和法正却已经双双附议:“我们也赞同伯雅之议,如今汉中仅有士卒数千,根本不可能跟董贼决战。我们出兵小胜即走,只是为了显示我们讨贼的决心,让董贼看到他刚刚篡汉就有人敢仗义而战。”
第三百零三章
征西将军又来共襄盛举了
  看到手下主要资深谋士都支持“出褒斜道栈道稍微打打意思意思”这个立场,刘备内心的愤懑也再次消停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不甘心、却又不得不接受。
  他只是本着最后一线希望,继续向秦宓、程畿、郑度他们询问,但这些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最多只是稍微提了一点如何从褒斜道运粮的技术细节问题,也都被李素一一解答。
  这场军事会议的调子就算定下来了。
  “既如此,公明,你领汉中兵三千,随我出褒斜道奇袭,小战即退,不必恋战。”刘备拍板下令,竟是打算亲征来摆这个姿态。
  这当然又遭到了李素和鲁肃、法正的一致反对。
  鲁肃、法正完全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主公不可!此战既是佯攻,只求表示汉贼不两立的姿态即可。如此兵少粮寡,怎能亲涉险地?”
  但这种说辞没有考虑政治牌,刘备明显还是没放弃。
  最后还是李素兼顾了政治牌,劝道:“这样吧,若是主公真想亲征,我也不拦,但眼下董贼是否真的得逞,还是另有变数,一切都还未知,主公身为一方牧守,不可轻动。不如我与公明轻兵进取,顺便打探消息。
  若是确认了董贼确实占据长安、郿坞空虚,再快马信使由栈道报信,主公也可先从南郑北上褒中,到褒中县以北的箕谷南谷口屯兵。如此,离北谷口武功水一带也不过一百五十里。如若得我回信,便可引兵接应,如此也算是主公亲征过了,更利于随机应变。”
  李素这番话里显然是夹带了别的意图的,也就是“如果发现是王允的计策得手了,那就立刻通知刘备不用来了。”
  只不过这些话按照真实想法说出来容易被切片研究,所以李素套了层皮。
  鲁肃、法正觉得让刘备先屯兵栈道的南谷口待命,一来也确实摆出北伐的姿态了,宣传效果足够好,人家确实离开了南郑出兵了,只是部队走得慢嘛。二来只要李素不让刘备出谷,就不会有真的危险,于是他俩也附议。
  刘备摸着胡子想了想,最后问道:“伯雅,你不谙阵战,如今带兵那么少,还是奔袭,可要小心!”
  李素:“我虽不善战,一生唯谨慎,不会自捣险地的。”
  刘备回忆起了李素这些年来的苟怂姿态,顿时很是放心。
  当天上午刚开完会,李素立刻派人快马去褒中县通知,让准备午饭和后续数日的干粮,然后就立刻带着徐晃、典韦和三千汉中本地新兵出发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自从去年冬季攻势时,李素为了帮关羽演戏走建宁郡的味县山道运粮,发明出了带刹车杆的独轮车后,这种山地运输车辆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扩散到了刘备军阵营各处。
  因为独轮车的存在,北方军阀确实用不上,就是给蜀地和南中政权用的,所以哪怕技术扩散了也没多大为害,当然不用保密等级太高。
  最多也就是未来荆南或者扬州的军阀打武陵蛮、山越蛮夷有点用,碍不了什么大事。
  所以,汉中盆地这边的官府,从今年开始也组织军屯工匠们造了一些独轮车。李素行军到褒中县的时候,褒中县令已经把车和行粮都装好了。
  而且还是选择了减少一个车斗,每辆独轮车只装一个装满了炒熟干粮的大麻袋,而且是横跨轮架装的,载重大约是260汉斤——而当初关羽在味县战役的时候,是在车轮两边的车斗上各放一口麻袋,载重量有400汉斤。
  李素带上这些军粮,就能直接继续北上。如此一来,他也就省掉了专门区分搞“木牛/流马”的麻烦了。
  稍微提一句:因为“木牛流马”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历史上众说纷纭,所以很多读者因为搞不明白,索性连正史的一切线索都弃用不信,但这其实就忽略掉了几个很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虽然正史对于木牛流马原理的记载不可信,但对于其用途、使用范围却是非常明确的:
  诸葛亮最初几次北伐,走的是祁山大路,所以可以直接走大型牛车,根本就不用发明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的运力肯定也是不如牛车的。
  是从走陈仓道进攻郝昭那次开始,因为改走了陈仓道,牛车开不过去,才发明了“木牛”,而当时根本还没有“流马”的影子。
  而“流马”的使用,已经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褒斜道出武功水、在郿县以西的五丈原屯兵,才临时发明的,为的就是“褒斜道的栈道承重能力、宽度连木牛都承受不了,所以只能临时设计一种比木牛尺寸更小、压力更小的运输器械”,这才有了流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