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891

  所以房子修一修,来年回来种个地,还有前途很快恢复。
  不过,算明白账归算明白账,刘备心里的不甘心并没有彻底消弭,他还是期待地追问了一句:“真要准备一年半之久才能消灭傕汜的话,兵马岂不是都闲置下来了?伯雅,你素来多有备案,这次怎么不给个上中下策让咱选选?愿闻其次。”
  李素一阵无语:“入蜀以来,益州虽没有长期全面战争,但每年总有几郡处于战乱,中平元年战汉中、巴郡,初平元年下蜀郡,初平二年与今年下南中。彻底让益州全境与民休息一年不好么?备用方案唯有劳民伤财过于此者,不知其次。
  非要在这一年半里动兵的话,得看袁术、刘表是否愿意配合我军讨伐逆贼,如若找到他们与贼勾结或者不愿讨贼的罪过。吊民伐罪夺南郡、襄阳、南阳,倒是可以由南阳攻武关、将来实现从益州与荆州两路夹攻关中——
  入武关夺长安,乃高祖皇帝当年依怀王之约初定长安之法。由陈仓夺长安,乃高祖被封汉王后二攻关中之法。
  但若是袁术、刘表不给我们吊民伐罪的借口,还不想大军闲着,那只能在南中略兴偏师、彻底征服牂牁郡,并让子龙平定荆南零陵、甚至传檄交州。舍此之外,实无师出有名之征。主公若是不甘心,可询之子敬、孝直,非我可知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毕竟年轻,未必洞见天下。”
  李素也觉得到了这个份上,应该主动表示一下谦退的姿态,让刘备兼听则明也好。
  毕竟已经不是区区征西将军的幕府了,未来可能要汉中王吊民伐罪拯救天子,该摆出一副小朝廷的样子。这样李素既好避嫌,又好轻松,何况鲁肃也未必会跟他意见相左。
  刘备连忙说将来会考虑的,但现在别多疑。然后,刘备又接上一句:“那若是完全息兵养民,这一年半里,这些士卒难道就拉去军屯么?可惜蜀郡等地早已田亩拓殖殆尽,除了山林之外几无荒地,数百年号称天府,无处可垦啊。若是如曹操、孙坚等,我早就让士卒专心屯田了。全部派去修治梯田,又不能快速回本。”
  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开发率确实太高,而且成都平原包括巴郡一共四百万的人口,至今还没有受到过大的损失,也没多少田空出来缺人耕种。
  相比之下,曹操在兖州,因为青州黄巾军的反复洗,倒是有很多荒可以开。
  十万壮丁吃着军饷不干活确实是个事儿。
  李素想了想,分析道:“若以士卒服徭役,无荒可垦,也可略加兴修水利。去年今年两年,我在蜀郡数县依托水力大兴工商,应该颇有建树了,此番回到蜀郡,正要找公达、子瑜验收。
  而岷江航运至今整顿不畅,在犍为郡南安县(乐山)岷江与沫水交汇处,依然要卸货陆运换船。若能在南安比照都江堰之法,修堰导流、平缓涡流,既利航运,又利灌溉,还能多造水车缫丝纺纱、碾米锻铁,为百年大计。
  另外,我恰才所说“劝袁术、刘表共伐李傕郭汜”的借口,也可虚实相应而用。如若袁术果真不臣,伐之可也。如若没有借口,我军届时也可假装骄纵,放出风声说“蜀道艰难,由褒斜重修栈道伐郿不易,欲先图南阳、效法武关道入秦故技”。
  这样,将来我们真动手之前,也可麻痹李傕郭汜,让他们以为我们实则暂时还无心北伐,只想与袁术争夺地盘,以李傕郭汜之贪婪而无远志,我们缓图之说不定还会诱发他们自相残害争利。总之就是真要打傕汜的时候对外假装声称打袁术,真要打袁术对外就声称打傕汜,该做的只做不说,该说的只说不做,虚实妙用于此为甚。”
第三百二十四章
权摄汉中王
  被李素如此反复劝说,刘备也彻底熄了连年用兵的念头,决定暂时内修政理,彻底消化一下地盘,同时示敌以虚,让敌人自己麻痹,甚至自相图谋。
  这个计策的要点,也跟“郭嘉遗计定辽东”差不多——历史上曹操攻破乌桓之后,不急着讨伐公孙康,结果就是公孙康、袁尚自相图谋起来。对于内部本来就不团结的敌人,逼急了容易抱团,缓图容易自我兼并,这是古今皆然的。
  何况李素知道李傕郭汜内部本来就会生出嫌隙,只不过历史上这种内乱要到195年才彻底激化到“一个劫天子,一个杀百官”的程度,但李素完全可以催化加速,让他们在194年就提前被离间。
  刘备和李素窃窃私语地谈完之后,一直在不远处观望寻找拍马屁机会的法正,也终于敏锐地逮到了这个空档。
  他虽然听不见刘备跟李素说了些什么,看观其神色,法正也估摸出这是在谈未来的大局战略方针。看刘备那不甘心的表情,应该是被劝诸如“徐徐图之”之类的话了。
  法正便心生一计,想起了当初五丈原之战后,李素跟他聊起的那事儿:当时刘备是刚刚救驾失败受伤回来,法正就想劝刘备“既然皇帝被挟持了,王允也被杀了,没人听主公辞让,不如顺水推舟正式受诏称汉中王”。
  而李素那时候以“自古未闻败战而晋爵为王者”劝阻,让法正别莽撞,至少要等一场可以让天下人服众的军事大胜之后,才能讨论这事儿。法正觉得也有道理,就按下了。
  “看主公的样子,杀了董越樊稠之后,应该暂时是无力再北攻张济了,也不知需要屯田积谷内修政理多久。不如趁这个机会,再劝主公奉诏称王,也好名正言顺,也便于内修政理时革除弊政。”
  如果只是州牧,依法行政处理内部军政事务是没问题的。但要搞变祖宗之法的大刀阔斧改革,还是差点火候。
  历史上孙策孙权就没敢怎么变法,而曹操很多新政是当上了司空才推行的。刘表、刘璋也没什么底气变法,都是在自己地盘上因循旧制为主,这都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想到这儿,法正就趁机上前敬酒劝进:“主公,今日赖天子洪福、主公英明、将士用命,我军斩获原董贼麾下中郎将董越,并叛军诸校尉之樊稠,虽未竟讨伐傕、汜,迎回天子之全功,但也足以示海内以震慑,让天下不尊汉室之贼常怀惧怖。
  考虑到蜀道艰险、秦岭难越,叛军彻底控制关中之后,要想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尚需数年积劳,当此国难之际,为让天下讨贼义士人心凝聚,主公宜尊奉天子故诏,称汉中王!”
  法正此言一出,满场的喝酒笑闹之声很快平息了下去,随后是乱糟糟的劝进附议之声。
  “主公,非常之时,且假权宜、不辞谤詈,法正之言是也。”
  不过,也有一些人虽然附议,还悄悄嘀咕了几句,主要是觉得法正年轻识浅、人微言轻,这种话不适合他第一个来说。
  毕竟现在的法正还不是四十岁的高级谋士,他的官位还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县令呢。
  劝人称王的功劳,怎么能让一个县令得到,就算他家是右扶风名士望族出身,在五丈原和陈仓道两次战斗都立了功,现在应该稍微升一升,那也没多大空间。
  而今天鲁肃又不在场,因为鲁肃还在河池县呢,只有法正因为献上樊稠的首级才出差赶上来沔阳,其他刘备身边谋士文官确实不多。
  张飞只是嚷嚷了几句赞成,也没多想,武将里面甘宁、典韦也没有政治敏锐,只管起哄附议,还是徐晃比较有脑子,拿胳膊肘捅了捅张飞。
  “有什么你就说,挠什么挠。”张飞一抬胳膊把徐晃拨开。
  徐晃低声说:“此议由一县令首倡,主公不怕儿戏么?在座诸人,当请右将军劝行。”
  张飞这才醒悟,端着酒瓮走到李素旁边,说了两句。
  而刘备此时也已经先拒绝了法正的提议,说道:“陛下虽有明诏,可我本意是要辞让的。而且陛下封我为王之因,乃是念及救驾勤王、廓清京师之功。如今功业未竟,提前称王,岂非为天下人耻笑,孝直,汝欲陷我于不义耶!”
  李素等刘备驳斥完了之后,这才离席拱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不可拘泥俗礼,以免天下义士心中惶惑无归。若忧功业未竟,可先‘权摄’汉中王,不设坛祭告祖宗,且昭告天下,待收复长安之时,由天子亲自定夺成礼。”
  刘备本来也是有点意动的,又怕自己只有一个益州就那么嚣张被天下人怀疑。听说可以加“权摄”二字表示谦恭,一下子就觉得好受了。
  权摄嘛,就是“在完成收复长安的过程中,暂时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凝聚讨贼义士人心”,不得不暂时当一当。等收复长安之后,会把“辞让”的表章再给皇帝看的。
  如果皇帝那时候接受了刘备的“辞让”,那刘备就可以功成身退。
  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加上之前五丈原奋力救驾受伤、后来又杀了一个董卓麾下的中郎将,歼灭四部叛军之一,确实够份儿了。天下谁再敢叽叽歪歪,都可以用“又不是我不辞,我说了进长安后就辞”这句话顶回去。
  而这时候,一个最近俩月很久没露面、始终处于流浪状态在刘备这儿吃闲饭的文官,也跳了出来附议李素,表示这个方法完全符合朝廷礼法和期许。
  这人就是当初来宣旨的朝廷使者、黄门侍郎钟繇。他今天也是来庆功宴上蹭酒的,因为李傕郭汜的作乱,钟繇根本就回不到朝廷,只能在汉中长住了。
  钟繇诚恳出列奏道:“右将军之论深合朝廷礼法。在下可以作证,当初天子下诏之时,曾亲口对臣言及征西将军当受此封之功德,王司徒生前与三公集议,公论也是如此!征西将军权摄汉中王,足以告慰天子蒙尘、及三公忠义英灵!恢弘志士之气!”
  朝廷钦差都把话说这份上了,刘备还能怎么办?
  刘备:“既如此,你们商议一下,权摄之法当如何操办,勤王未竟全功,当一切尽量从简以示勤勉。元常既为天使,此事由你操办。”
  “谨遵汉中王敕令。”钟繇还是很谨慎的,他毕竟是中央的黄门侍郎,暂时不能对藩王称臣。
  另外,根据礼法,“敕”这个字亲王级别的已经是可以用的,只不过不能叫“敕命”只能叫“敕令”。只有“称制”才是皇帝垄断的,跟“制”搭配的有“诏”,只要不用那些字眼就不逾制。
  不过,除了钟繇以外,其他人就不用考虑避嫌了,法正赶忙第一个又跳出来:“臣法正,参见汉中王!”
  ……
  此后三日,无非是繁琐的庆典、酒宴,虽然刘备说了一切从简,但还是把众人折腾得不轻。但总算是顺利地“权摄”了汉中王。
  汉中百姓无不钦服,南郑、沔阳两处全城张灯结彩,而且刘备又宣布了一次全境范围内的减税,作为称王的惠民政策。只不过汉中因为需要屯粮北伐,所以减税是用“只免除人丁算赋,并减少对田赋的无偿征收,改为按定额价出钱问民间买粮”。因为汉朝的税制是既有人头税又有田税的,人头税不算额外价税的话,大约是壮丁每人每月十枚五铢钱,一年是一百二十钱(1)。
  刘备称汉中王,就是把汉中的四十多万百姓、折大约二十五万壮丁、一年内总计三千万钱的人头税免了。粮食依然照收,还官府出钱买你余粮。
  武都、阴平、上庸全加起来,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也有三四十万人,也比照汉中处理。
  而蜀郡等南方四郡,就不是这样减免了,考虑到运输的困难,李素建议对蜀郡等地的免税以免粮食实物税为主,而该收钱和蜀锦的要照收。甚至可以拿蜀郡收上来的铜钱和蜀锦来买汉中百姓的余粮。
  不过这就涉及到一个“汉中百姓和蜀郡百姓会觉得双方被免税的程度是否一样、力度是否公平”的问题,地方的士族豪强肯定也会算账。这样就便于李素在汉中王继位后,立刻推行全面的“租庸调制”改革了——
  你们不是嫌弃“一年免两斛米”和“一年免一百二十钱”之间,免粮的吃亏了免钱的赚么?那大家公议一个官方折算价,以后大家可以按县为单位,挑选自己觉得最划算的组合。那些纺织业大县按商定好之后的官方指导价全交蜀锦也没问题。
  当然这只是个雏形,真要搞税制改革还有很多细节要捋。
  免除部分税种、为期一年的王令颁布下去之后,果然各郡都极为拥护,各种上报祥瑞上报功勋的庆贺表章层出不穷。
  而因为众将并非都在南郑,刘备也频繁下敕令加封各处文武,各有升赏。尤其是赵云在宜都,关羽在南中,都要千里驰书劝勉。
  赵云那儿暂时没什么事儿,而关羽则是在刘备派出劝勉使者后不久,就发来了捷报——原来,关羽在八月初的时候,就从南线的永昌郡北渡泸水、沿泸水奇袭越嶲蛮王高颐。趁着高颐的主力部队当时被张飞骗在北线大渡河附近,把高颐的老巢会无、邛都等县全部光复。
  高颐八月中旬才匆匆回防,但险要与老巢都已丢失,想要夺回不成,又野战失利,被关羽斩杀。
  八月下旬,越嶲全境都已平定。去年就已经投降刘备的越嶲蛮将鄂顺担任都尉,帮关羽把高颐的余孽杀了,还分辨其他原先被高颐压制、可以用的蛮部酋长,帮他们把所有儿子都送到滇池,接受建宁太守顾雍的文化教导。严格执行“谁更汉化谁将来才能被放回去继任酋长”的羁縻政策。
  只是因为路途太远,关羽全胜的消息直到九月底才传到汉中。
  刘备闻言愈发大喜,再次连番大宴群臣庆功。
注释:
(1)所以桓灵两朝的人头税是三十多亿,因为折合成人头税人口三千万。实际上是壮丁两千万,女人和七到十五岁的男性少年加起来折合一千万壮丁。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王无小事
  李素原本以为,等“权摄汉中王”的典礼仪式全部办完、文武群臣该赏都赏、北线陈仓道布防完备、百姓该减免都减免之后,他差不多就能回成都了,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主持经济改革税制改革上。
  毕竟算算日子都农历九月过半了,很快就要进入冬季,过冬当然要去南方稍微温暖一点的地方才舒服。
  哪怕是刘备这个权摄汉中王,现在名分已经到手,也不会长期住在南郑。成都多舒服啊,北伐至少还有16个月,中间都可以垂拱而治与民休息。
  不过,李素还是低估了法正等文官拍马屁的水平,也低估了钟繇等朝廷使者,以及其他礼法派幕僚对刘备私生活的关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