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891

  谁还敢说刘备受汉中王受得逾越?
  伊籍只能彻底放弃这次的外交使命。
  李素还留他饮宴招待几日,礼数上丝毫不差。刘备也假装躺在病床上接见了他一次,只是没精力跟伊籍谈正事儿,抚平伊籍内心的郁闷,然后在伊籍的一再坚持下,才放他没过上元节就匆匆回去。
  可惜的是,伊籍后来回到襄阳,也并没有得到刘表的好脸色。
  得知任务完全失败,又自取其辱后,听伊籍还帮刘备说好话,刘表就如同历史上派遣韩嵩出使失败后那样,对伊籍大怒训斥。
  只不过,伊籍毕竟是刘表的老同乡,都是兖州山阳郡人,所以两人的亲密度和韩嵩显然不能比。刘表也不可能流露出要斩杀伊籍问罪的倾向,最多只是责骂罚俸,并且勒令他以后不能在襄阳散播吹捧刘备的言论。
  伊籍郁闷无比,也只能乖乖受罚,注意言行。
  这些都是后话了。
  ……
  刘备和李素当然没闲心关心伊籍回到荆州之后日子好不好过。
  送走伊籍之后,成都的新年欢庆气氛愈发浓烈。刘备军阵营的文武,都知道赵云算是彻底拿稳了长沙郡,可以把刘表和荆南目前还自治状态的零陵、桂阳也彻底隔离开来了。
  有赵云在那儿稳扎稳打,新的一年里,汉中王对于荆南地区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是无穷大。
  成都城里张灯结彩,只等好好庆祝一下今年的上元节,官民同庆——谁让镇南将军关羽除夕的时候还没回到成都呢,以至于汉中王看在兄弟情分上,除夕都没怎么庆祝,今年的重头戏都拖到上元节了。
  关羽已经发回消息,他自己会在上元节左右,快马赶回成都。而高顺也会带着驻扎南中的后军,以及众多在南蛮地区发现的物资、物种收获,一起在二月初送回成都献礼。
  好消息都扎堆来,刘备简直又一次有飘飘然的感觉了。
  上元节之前的这些日子,成都城上上下下,都在忙着清点胜利果实的工作,轻松而欢快。
  正月十四日,关羽终于带着嫡系的两个营护卫,坐船在南安县登陆,而后骑马回成都。刘备亲自出城南五十里,到武阳县(眉山)附近郊迎,庆祝关羽在南中将近一年半的征战驻扎后,彻底凯旋归来。
  “二弟,愚兄表你为镇南将军,果然不负众望。”
  “大哥何必说这些见外的话,那都是应该的。”
  “二哥你就别谦虚了,来来来,咱兄弟上元节必须喝得抬回去!”
  刘关张一番扣肩搭背的互相推搡,外人也插不进话。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总算说完了交情,关羽郑重地从身边亲兵手上接过一个木盒,然后在刘备面前展示了一下,再交给刘备身边的随从收好。
  关羽拱手解说:“这是伪越嶲太守、蛮王高颐的首级,他的族人也都被清缴了。我依兄长之令,这几个月在当地培植了几个新的蛮部酋首,以都尉鄂顺为监督,互相牵制。
  越嶲之地今年入冬之后,已经承诺选送数千叟兵兵源为国效力。加上当年咱从刘焉的五千叟兵里接收的俘虏,未来也可凑起上万叟兵。”
  如前所述,当年刘焉治蜀的时候,手头的蛮夷强兵主要就是五千青羌兵和五千叟兵。
  青羌是川西北雪区的山民,而叟兵其实就是越嶲郡的大凉山区蛮族。所以越嶲郡被平定后,经济上其实完全没有价值,但好在可以跟巴郡的板楯蛮一样,提供一股新的山地战蛮兵兵源。
  刘备账下的蛮族,哪怕昆明黑夷、哀牢白夷、巴郡板楯蛮、越嶲叟兵、武都阴平青羌,各出一万人,都能有五万蛮兵了。
  刘备验收了这些战果,连连点头嘉许。
  说完越嶲的事儿之后,关羽又让人带上来几个俘虏不像俘虏、降官不像降官的少年人,向刘备奏捷道:
  “这几个是牂牁太守刘宠以及当地豪酋的嫡子,我回师路过朱提的时候,刘宠派使到凃水边请降,说愿意听从号令,让子嗣至江州接受蔡公门徒教授学业。看来,是大哥正式称汉中王后威名远播,让那些首鼠两端之人不得不以礼来降。”
  这事儿是回程的路上才发生的,所以关羽也没提前派出信使通知,刘备也是直到此刻才刚刚得知。
  不过想想这也很合理。南中四郡当初之所以要各自为政,一方面是不知道刘备的真实实力,不知道刘备有没有能耐讨伐天高皇帝远的穷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刘备只是“益州刺史”,不是朝廷正式册封的益州牧。
  而192年下半年以来,刘备的身份已然发生了变化。益州牧算什么,连更进一步的汉中王都拿到了。有了名分,又有了南中另外三个郡先后被平定,最后剩下最穷的牂牁,也就不想再找死了,直接乖乖投降。
  南中之地,算是彻底打服了。
  “喜事啊,云长出征,孤就是放心,总能有意外收获。”刘备感慨万千,然后才向那些牂牁人质看去,说些安抚宽慰的话,让他们将来在巴郡江州好好学习生活。
  那群人当中,也不都是牂牁人派来的人质,还有一名送降表的使者,是个年轻文官的样子。
  刘备就跟他单独多攀谈了几句,问他的身份。
  使者依礼下拜:“零陵野人刘巴,因躲避战火隐居牂牁,为牂牁府君刘宠所遣,参见汉中王。”
  刘备居然已经听说过刘巴,正色扶起他:“原来是荆南大贤刘子初——前年云长平定武陵时,击溃伪零陵太守张羡,就曾让人寻访零陵贤士,先生当时可是避入了牂牁道?何期今日还是来投,也算是天意了。”
  原来,历史上刘巴就是籍贯零陵,然后在荆南地区被刘备拿下后,从零陵、武陵走牂牁道入蜀隐居。没想到这一世刘备提前了十七年抵达荆南,刘巴也提前走牂牁道到大山里隐居。可惜最终所有的周边郡县都被刘备占领了,刘巴野人避无可避,还是来出仕了。
  牂牁太守刘宠强拉此人为使,显然也是听说过了刘备在找刘巴,所以献上刘巴估计能有好果子吃。
  地盘大了,地位高了,招人就是爽,贤士想隐居都没地方躲了。
注释:
(1)这一次刘备的汉中王府设在了南郑,所以成都这边算行宫。虽然成都行宫未来的建筑规模和奢华程度,不会比南郑的差。
第三百四十章
南蛮物种大交换
  刘巴的到来,对刘备而言只是又把一个大名士揽入帐下。考虑到刘备的实力和威望已经远胜于历史上刚刚平定蜀地时的状态,所以多一个刘巴也不至于太惊喜。
  毕竟现在的刘巴还不到四十岁,即使再被士林看重,无非也就是“荆南第一名士”的逼格,不至于名贯荆益。历史上他要再隐居养望二十年,才被刘备录用。
  历史上的刘巴,主要的贡献是参与了《蜀科》的制定(1),刘巴负责的是财政和金融政策部分,对发行“直百钱”这项非常有争议的金融政策负有主要责任。
  后来法正病死,刘巴接任了法正的尚书令职务,干了两年,很快也老死了。
  如今这一世,益州的经济政策改革有李素倡导牵头,有充足的蜀锦储备,当然不用走直百钱的搜刮百姓路子了。
  所以,看到刘巴出现的那一刻,李素已经想好如何利用这个新来的工具人了:正好,新的一年要实施租庸调制税制改革,就让这个刘巴当出头鸟拉仇恨和包装粉饰政策,有些李素还没公布的想法,也可以让刘巴引诱李素想出来。
  历史上《蜀科》的制定过程中,拉仇恨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承担者,那就是法正,法正睚眦必报借口杀了好几个反对派、自己个人承担污名,还搞了不少威胁人的事情。但现在才十九岁的法正显然太年轻干不了这种活。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有点远,也有点煞风景。毕竟明天就是上元节了嘛,大王和关羽张飞一派和睦,这种欢庆场合说这些干嘛。
  李素也暂时收摄起心神,等刘备兴头过了之后,才凑上去跟关羽嘘寒问暖。
  “云长这一年多辛苦了,我回来之后,全赖云长稳住了南中局势,才没让咱之前的气力白费。来,云长,且满饮此殇。”
  李素一副《三国演义》电视剧上,曹操端着冒热气温酒的姿势,给关羽把盏庆功。
  关羽也捋着胡子接过一饮而尽:“南中这点辛苦,何足道哉,董越樊稠狗贼攻打汉中时,也多亏你们了,同饮。”
  大伙儿喝了一圈,并辔而行有说有笑回成都。一路上也就刘备超出别人半匹马,其余三人都是不分彼此。
  关羽骑了一会儿,想起去年初夏李素北上之前交代他那些事儿,就顺口聊起:
  “伯雅,这看书真是够杂的,一卷《尚书·尧典》几卷《山海经》,就能知道那么多蛮夷之地的物产。《山海经》我也看过,怎么就没找到呢,至于《水经》,更是听都没听说过。”
  李素听这个闲聊扯淡的开场白,就知道关羽肯定是找到了一些南中甚至掸国境内的特产物种了,才有此感慨。
  李素立刻凑趣捧哏:“不知是找到何物了?我看的《山海经》比你们全嘛,还有就是我岳父家中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和《汉书》的西南夷列传都比你们详细,我所知自然多了。”
  原来,李素当初离开南中的时候,都是假托“从这些古籍上看到”身毒和掸国极南之地有一年两熟到三熟的稻米品种,有长绒棉,有其他一些特产。
  当时他还差点儿说错了,把《水经》都作为挡箭牌用了一下,但其实《水经》要到魏晋的时候才著书呢,而《水经注》更是北魏郦道元才写。
  幸好汉末民间藏着的没有印刷传播的古书孤本太多了,而李素又有蔡邕这个岳父,所以他说漏嘴了也不要紧,一口咬定蔡邕家里的藏书有这本《水经》,刘备关羽也不可能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查出真相。
  将来为了圆谎,只好李素亲自让老婆写一本《水经注》,然后假托说《水经》原书是无名氏所作,已经佚散,到时候直接往外传播注好的扩写版。
  反正历史上《水经》原文字数本来就不多,一部书也就万把字,就要记录天下水系,还没后世五章网文篇幅长呢。李素当初治理泸水的时候已经写过《大江正源考》,以后再增增补补全部归并到《水经注》里,就说水经原文只有几千字,也很容易伪造。
  废话少说,关羽感慨了一会儿李素的博学之后,很快拿出了干货:“我整顿南蛮上路一年,让土人深入周水、西随水寻访,以蜀锦贸易,并未找到你说的那种“在南蛮极湿热之地可一年三熟,移回江南也能一年两熟”的稻子,不过却也打听到了消息。
  哀牢白夷的酋帅朵思大王,深入周水往南一千五百余里,当地土人说在其辖境以东数百里深山中,听说有蛮部可以稻米一年三熟。
  昆明黑夷的孟信,派人深入西随水千余里,竟然抵达了交趾郡治龙编县。还从龙编继续往南沿海搜索,问询交州土人,皆无一年三熟之稻米,但听说九真、日南郡南境,或有此类物种。
  据土人所言,五十多年前,顺帝之时,日南郡土人、象林县功曹佐吏,杀害朝廷排遣的县令,割象林县自立为王,称林邑国。而后数十年,林邑国往南沿南海之滨继续扩张,如今土地之广已过于整个日南郡,与交趾仿佛,其国中传闻有稻米一年三熟。”
  李素闻言,难得地精神一振——这应该就是让宋朝达到一亿人口的占城稻了!
  这两年平定南中,开发南蛮贸易,终于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毕竟让整个华夏的长江以南地区,种水稻从一年种一季跳变到一年种两季,这个对国力的提升实在是太大了。虽说双季稻每一季的生长周期短,产量也比单季少一些,所以两季加起来也不可能有单季两倍的产量,最多是一点六倍到一点七倍,但也非常可观了。
  关羽提到的周水就是前文所述的怒江,是李素让永昌郡的李恢他们着力进行贸易建设和殖民探索的重点区域。
  而“西随水”则是红河,从云南流往后世的越南首都河内入海,也就是现在的交趾郡治龙编县,如今是士燮的地盘。
  说句题外话,如今的交州,并不存在一个“交州牧”级别的强力实权人物,其实是每个郡各自为政的松散统治状态。士燮也只是交趾一个郡的太守而已。
  很多三国志游戏上,把士燮列为交州的土皇帝,那都是后来的事儿了。全靠士燮寿命长,熬死了几个刺史,另外诸如苍梧太守吴巨等同僚或者也熬死了,或被刘表、孙权等拉锯干掉,才导致士燮慢慢做大上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