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891

  原本想冒死偷越去蜀郡进货新式蜀锦的商旅,也不再冒险突破咱的封锁了,就乖乖在巴丘港进货。这里已经是益荆扬豫徐五州富商汇聚的进货地了。
  他们也都理解了我们为了对刘度、张津用兵,防止商人通过湘江资敌而封锁商路的行为。而且听说几个月之内都去不了巴丘上游,很多商人的船队规模反而大了,来的船也不拘样款。
  好几家富商都说从咱这儿进货蜀地特产,价钱比去蜀郡当地买,也没贵几成,还省了他们自己找适航逆水的大船、通过长江三峡了。虽然单程少赚一点,却省事,安生。以后就算荆南之战打完、解除封关,他们也愿意继续在巴丘进货,只求咱以后也要保持供货。”
  李素听了甘宁的解释后,也是啧啧称奇,对自己的封关举动造成的蝴蝶效应,感慨不已。
  没想到后世岳阳这地方算不上什么著名的商港,就因为他“临时海关”的封锁举措,竟提前成了商旅胜地。
  之前他还以为,因为宽幅蜀锦的供应量被限制,他还要屯着绝大多数蜀锦打益州的“租庸调法汇率保卫战”呢,所以巴丘这边诸葛瑾每个月最多给几千匹新货放出,商人们稍微尝到点甜头安抚一下后,发现卖完了,也就会碰壁走了。
  现在看来,青瓷那些的市场竞争力也非常强悍啊,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巴丘盛况,着实出我意料,我一时兴起,且登高眺望商港盛况,附近可有烽火台?”李素吩咐道。
  甘宁连忙拍马屁地一指:“将军请看,湖口江边,巴丘最高处,可不就是有烽火台么。这几个月,为了观察军情,防止诸侯商船偷越,我还特地在原本的土台基础上,又加高了三层,按城楼望楼形制。将军要观景,登楼即可。”
  李素满意地点点头,在甘宁引路下安步当车,登上巴丘山顶,准备眺望商港繁荣。
  巴丘这个地名,本来就是因为有一座洞庭湖口的高耸小山,所以才叫“丘”,因此烽火台不用层数盖太高,视野本身就不错。
  登楼之前,李素心中一动,才想起一个事儿:卧槽?这巴丘楼,莫不是将来就成了岳阳楼?
  其实,历史上的黄鹤楼、岳阳楼,最初都是东吴时期造的军事建筑。岳阳楼的前身就是历史上215年鲁肃出任横江将军、东吴都督,屯兵巴丘时修的。鲁肃请关羽“单刀赴会”的那次酒宴,也是在这座江边的楼台上。
  而黄鹤楼是223年,也就是孙权派陆逊在夷陵抵抗刘备时,在江夏郡修的。当时是孙权对陆逊能否击退刘备心存疑虑,所以在敌后沿江要害之处层层设置烽火台警戒。
  李素心中也不禁有些感慨:“历史上关羽在荆州各处要害修的烽火台,因为被吕蒙白衣渡江,成了笑柄,最后都湮没无闻,反而是孙权和鲁肃修的那些留下了传世之名。
  不过既然有我在,咱修的军事前哨,怎么可能沦落到被‘白衣渡江’的下场呢。别说是假商人,就算是真商人都让你一个都过不去!乖乖进老子的货,走私者斩!”
  李素心中思绪飘飞,忍不住技痒,就让甘宁拿文房四宝。
  “笔来!”站在巴丘楼顶,吹着长江江风和洞庭湖湖风,李素爽朗地大吼一声。
  时间正是六月天,烈日当空,幸好这座楼有飞檐遮日,李素身着最轻薄的天衣无缝五色锦袍,被风吹得猎猎飘飞,身上也不见汗。
  手里的折扇呼呼作响,腰间的玉带、金鱼袋都环佩叮当,翡翠相击的声响好不清脆,一派当风飘逸的仙风道骨之感。
  可惜没有照相机,身边也没有画家。李素都有点后悔没带老婆来了,要是带上擅长书画的蔡琰,那逼装得多美滋滋。
  甘宁把一根蘸了浓墨的提斗大笔恭敬交到李素手上。李素就找了三楼那面朴素的石灰墙,直接“唰”地在墙上龙飞凤舞起来。
  “初平四年春,赵伏波破贼长沙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修巴丘楼,南遏张、刘,东禁资贼宵小,百商汇聚,风化肃然……”
  “予观夫长沙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后面都是一些写景的句子,也不用完全靠李素现编,他也记不太清了,就随便写几句,似是而非跟范仲淹的差几个字也无所谓。反正文采肯定是不会差的,篇幅倒是比范仲淹少了一半。
  李素也不屑于多写景物,直接跳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乐而乐,不亦快哉!”
  李素当然不需要“吾谁与归”了,他是官场的赢家,而且他向来是主张做官要既造福百姓也自己享乐的,这并不冲突。
  谁让他做大蛋糕的本事厉害呢?为什么非要分蛋糕、民得利多他自己就得利少?
  写完之后,他对文章很满意,冷静了一下才意识到字还是稍微有点丑——虽然比几年前要好多了。
  主要是他岳父和妻子对他的书法实在太不满了。这几年闲下来他老婆就逼他写东西,一起切磋,说他的字太丢蔡家的脸了。
  李素就笑着解释:“风太大,笔太重,有些笔走龙蛇了。”
  甘宁又不是很懂书法,连忙夸赞:“右将军之字如长枪大戟,快意森然,龙飞凤舞,飘逸俊朗,灵动不凡,凡夫俗子不能及也。”
  李素丢下毛笔,从旁边的亲随端的盘子里拿过茶盏和酒杯,各自斟饮了几杯,正在兴头上,忽然看到远处江面上有一大队船只靠近,行船法度森然,纪律严明,不像是商人。
  “快去看看,来者何人?”
  甘宁连忙警戒,不一会儿后过来回报:“报将军,是孙使君官营的商队,领队者是周瑜,他们的商队应该是上个月被我军堵住、进了货赶回去之后,心中不服,这次派了周瑜带兵来交涉、进货。”
  李素:“晾他也不敢造次,把周瑜请上来吧,我就在这巴丘楼上见他。”
第三百七十一章
逐渐迪化
  “好风,烟波渺茫,浩浩汤汤,云梦大观,果然不凡。可惜当年孙使君当长沙太守时,我还不曾出仕,竟于今日长沙郡让于他人之手,才得见此景致。”
  得李素召见后,周瑜带着一行同僚、随从,登山巴丘,沿途不免眺望观景,周瑜心中遂有如此感慨。
  他毕竟年轻,十九岁,还没游历过太多地方,作为淮南人士,竟然连大海都没见过,原本见过的最为烟波浩渺的景致,就是在长江边上,或者是合淝边上的巢湖。
  汉末的洞庭湖还是云梦泽,规模比巢湖大好多倍,登高远眺,视野确实非常震撼。
  一旁一个三十来岁的都尉级武官,职衔算是跟周瑜平级,闻言也是冷哼不服:“我当初就说,使君缺粮直接抢就是了,怎能为了钱粮将长沙之地让与他人?
  飞地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不了连豫章郡江夏郡一起抢过来,打通一片,不就不是飞地了么!连俺老家零陵郡都能打回来!”
  这名都尉正是黄盖,也是孙坚手下唯一一位他当长沙太守时招募的将领。黄盖籍贯零陵,孙坚平区星之乱的时候,也打到过零陵、桂阳境内追剿区星残部,黄盖就是那时候从军的。
  相比于程普、韩当那些孙坚讨黄巾时就跟随的幽州将领,黄盖算是周瑜来之前,孙坚军中最习水战的了。这次孙坚派周瑜来长沙进行外交交涉,考虑到黄盖最熟悉当地情况,就派他带兵来护航,与周瑜一文一武搭档。
  过去这半年多来的征战中,尤其是渡江攻打周昕,黄盖也颇立了一些功勋,升至都尉。只不过他是武夫出身,没有仕途基础,要一刀一枪搏杀上来。
  而周瑜出身世家,起步就是十八岁察举征辟当居巢县长,一年内从县长到都尉,所以此时此刻两人已经是官职平级了。
  再过几年,周瑜只会愈发高升,远远把黄盖甩在身后,这就是科班出身的好处。
  而黄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当然对孙坚出卖长沙的行径是比较有怨气的,谁不想衣锦还乡呢。卖了长沙,黄盖就永远打不回老家去了,只能帮出身吴郡的孙坚打回孙坚老家。
  周瑜心里对这点门清,语气平和地劝阻:“公覆不要怨言了,长沙之事,那是使君亲自决定的,并不是我挑唆。而且袁术刘表都不是易于之辈,使君刚刚崛起,岂能因小失大树敌过多?”
  黄盖见周瑜又拿孙坚压他,冷笑一声:“怕只怕某些人挑唆主公卖了长沙,说是能外结强援,最后却被人耍了——人家就跟你一锤子买卖,现在拿着真金白银再来进货,都不肯卖给我军,反而只跟其他诸侯做生意。
  刘备、李素向来狡诈,这半年才卖给我们几千匹锦?他们只能产那么多?剩下的还不是卖给刘表、袁术,让他们倒卖赚取差价,获取钱粮充实军力!”
  原来,孙坚此次之所以派了一拨水军过来护送商船队交涉,就是因为孙坚阵营是知道李素的蜀锦产量,也知道李素这儿还有其他不少好东西的。
  四月底的时候,孙坚来进货的船队被挡回去了,孙坚就开始怀疑李素是玩“均势政策”,不希望荆吴之地有一家独大,所以在钱粮上制衡刘表、袁术、孙坚三方。这次再来,就让周瑜好好摸摸底细。
  周瑜脸一黑,黄盖指责他对联刘的外交工作做得不好、没能为孙坚换取长期的钱粮贸易利益,要是不能给个解释,周瑜在孙坚阵营里,未来对外交路线的话语权也会大大降低。
  周瑜一咬牙:“放心,我们不就是来干这个的,今天定然要让李素给我们一个解释!”
  周瑜黄盖争吵之间,巴丘山也爬完了,湖景也看够了,周瑜登上巴丘楼顶,李素已经摇扇摆茶酒招待。
  ……
  周瑜肚子里正憋着一股被黄盖质疑的气,所以见到李素的时候,态度也比较生硬。
  “右将军!别来无恙!瑜自问跟你还算是够朋友,之前拿咱周家的名声,在孙使君面前担保,说汉中王与右将军和我家使君,同为讨董诸侯中最赤心忠于朝廷的盟友。
  长沙郡既然守不住,交给汉中王治下,必有长久之利以报我。你们就是这么对待盟友的么?我们拿钱来买锦,你们还阻隔商路,封禁长江。
  我们今日来,也是先礼后兵。若是贵军再限制出货数量和速度,我们可就只有以水师扮演将贼,截杀贵军卖给刘表和袁术的商船队了!我这是拿右将军当朋友,才直言不讳的!”
  因为周瑜态度不太好,所以他背后的黄盖也是怒目按刀而立。可惜黄盖的威慑力显然不足,因为李素身后,典韦和甘宁看到黄盖瞪眼的样子,也反瞪回去,两人都按着铁戟。
  说句实话,李素虽然智商高卓,但他还真没想到周瑜这个不速之客,居然是为了这个目的来的。
  啥?就因为老子不发货,你要发动战争?
  嗯,严格来说也不算发动战争,而是“你不发货,我就发放私掠许可证”。
  李素还没笑,甘宁先忍不住笑了:“哈哈哈,周都尉好雅兴,自从甘某执掌巴丘江防以来,还真没听说这长江之上有哪家江贼开张的。你若是愿意,尽管试试,甘某很想知道这世上有没有江贼能逃脱某的手心。”
  “兴霸,不必无礼。”李素谈笑着制止,但也不会责怪,他知道甘宁这是“锦帆贼”的兽血又开始沸腾了。
  周瑜在水贼的祖宗面前威胁要动用水贼,难怪甘宁忍不住。
  周瑜听了甘宁的话,也阴阳怪气地赞道:“原先曾经江湖传言,甘校尉锦帆贼之名威震长江,瑜还不敢相信。现在看来,流言果然不假,失敬失敬!”
  甘宁得意一笑:“原来某锦帆贼之名,连吴会之地都传遍了么?那还真是威震长江了,多谢告知。”
  周瑜脸色一黑:这人没有羞耻之心的么?当众揭破他曾经为贼的履历,居然丝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果然不是累世簪缨的门阀子弟啊,荣辱不分!
  周瑜也懒得再跟荣誉感三观不正的人纠缠,转向李素,硬的不行来软的,好言好语聊合作,希望李素给个准信,承诺优先给孙坚供货。
  李素本来就没跟刘表、袁术合作,都是孙坚周瑜自己脑补出来的。
  虽然孙家到了孙权时忒不是东西,但有一说一孙坚孙策人品还行,暂时远交近攻表面兄弟一下也没毛病。这父子俩暴力是暴力了一点,但玩心计方面容易被盟友利用。
  所以,李素也愿意跟周瑜保持友好。
  李素:“公瑾有所不知,我们和孙使君的友好合作,是非常有诚意的。目前不能给你们供货更多蜀锦,也是事出有因——我愿意看在公瑾你的面子上,承诺不优先给刘表和袁术供货。
  不过。听你刚才的话,这宽幅蜀锦之利,恐怕不止三亿五千万钱吧。是不是你们出货的时候,实际上卖得比我们作价的多得多,所以才心心念念还想掏钱进货?还有,如今即将秋收,之前那笔钱粮,应该是能撑到秋粮下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