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9/891

  面前这种从汽锅鸡转型而来的怪胎,一看就是诸葛亮那种物理学了半吊子,对基本原理稍有了解,但又不知道什么是“大气压”的人,才初生牛犊搞出来的。
  结果顺着这条歪了的科技树强点,才有了这种“铁锅盖上接满牛肚”的怪胎,完全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还别说,自从上个月研发完了这款“最小可用版本”的蒸酒釜之后,诸葛亮也顾不得继续改良优化、技术迭代,就很满足地宅回实验室里,开始鼓捣他的“大气压实验”了。
  就在刘备来之前五天,诸葛亮设计了一个很搞笑的实验,他用两个圆弧形的大铁锅盖、中间放上一点水、架在火上猛烤让蒸汽喷出来。
  等最热蒸汽膨胀喷得差不多之后,诸葛亮在中间接口处用生漆和明胶封死(1),然后再等温度冷却下来,里面剩下那点蒸汽冷凝收缩。
  结果第一次,因为铁锅盖太薄,冷了后直接凹陷进去挤扁了。第二次诸葛亮就换了口厚实的铁锅,重新搞,这次没瘪下去,然后他就用了牛马拉铁锅,用到每边六匹马的时候才把两口铁锅拉开。
  诸葛亮得意洋洋请李素去看实验、宣布“蒸酒喷气后如果不补充冷气,负气压要十二匹马才能拉开”这个实验结论的时候,李素差点儿惊掉了下巴:
  这不是马德堡半球哦不是僰道半锅实验么?
  无非是铁球换成了锅子,而诸葛亮因为没有“抽真空”的技术条件,所以选择了跟热气球一样“通过烧热让锅里的气膨胀先泄露掉绝大部分”。
  之所以最后六匹马就拉开了,那也是因为里面毕竟不是真空,不是零大气压,估计还残留了0.3/0.4的大气压,才那么容易拉开。
  李素当时就决定把这条实验结果写进历史书里,让蔡琰补充到蔡邕的《后汉书》里。
  “初平四年冬,诸葛亮年十四岁,于犍为郡僰道县,测得烧煮排气法压紧之密闭铁锅,拉开负气压所需力,至少为十二匹战马。”
  ……
  刘备当然没兴趣听后续的物理实验和理论了,所以李素说的后半段话他基本没往心里去,然后注意力就被刚刚冷凝出锅的烈酒给吸引了。
  大釜打开之后,匠人们多人合力,把釜侧倾一个角度,先把上层内胆的高浓度酒液倒出来存好。
  然后再把整个大釜倒扣过来,把下层内胆的积液通过用来过蒸汽的“烟囱”倒出来。
  刘备好奇地问:“这蒸完了之后,下面留下的不都是水么?”
  李素:“不,下面的只是酒精绝大部分没了,但不会彻底蒸透蒸完的,还会剩点儿。丢了也可惜,所以搜集起来。而且酿酒的时候,米饭里酿到酒液里的成分,也不都是酒,还有各种糖和其他不能蒸成气的重质,也都留在下面的废液里了,所以这个废液比较甜。”
  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还有其他产物,以及没有发酵完的麦芽糖,所以剩下的废液等于是有高分子量重酯和其他营养杂质的麦芽糖浆,比醪糟更低度一些。
  “真是神奇,拿来喝喝看。”刘备一挥手,就有人给他端过来,他拿打酒的角子舀了一角,凑到嘴边慢慢咂,果然还挺甜的,虽然酒味很淡。
  刘备品尝的同时,工匠们已经把大部分好酒都封存到坛子里了,还有一些要供验收直接喝或者请大王带回去的,就装到精美的天青色瓷瓶里,瓶口用蜂蜡密封。
  刘备拿过一瓶,先看了天青色的瓷瓶,已经觉得颇为雅致:“好酒好器啊,真是不错。”
  拿着瓷瓶直接喝了一口后,他差点儿没拿稳就失手了,幸好赶紧攥紧才没掉,轻轻咳嗽两声。
  “好酒!如此醇厚浓辣。”没见过三十八度白酒的刘备,差点儿就呛到了。
  抹抹嘴,长出了一口浊气后,刘备爽朗地笑问:“这酒如今有几处作坊?可定名了么?”
  听刘备这么问,李素才想起另一个事儿,说:“目前有两县有烧酒坊,一处就是这僰道县,另一处是隔壁江阳县。我私下里揣摩了两个名儿,这僰道烧酒,就叫五粮液,江阳县的嘛,就叫江阳老窖。”
  刘备又喝了一口,有点上头:“江阳老窖……倒也罢了,这为什么不叫僰道老窖要叫五粮液?”
  李素:“其实是臣一时兴起,想要志念一桩近日的盛况——就在前几天,刚刚秋凉的时候,昆明顾雍派来船队,从涂水上游的牧麻县出发的,运的是永昌李恢今年秋收刚刚在掸地极南之地找到的“林邑稻”。
  据说在林邑稻能一年三熟,在永昌郡种一季也不过百日就能抽穗灌浆。以此生长期度之,就算运回蜀郡,也能一年种两季。这事儿我也刚想上报呢,前几天听说之后,就决定把僰道烧酒定名为五粮液,以志僰道此地南接泸水,未来可有源源不断中原未见的南中谷种抵达,互通有无,丰禳天下。”
  刘备一听李素说的“南中奇珍物种”今年终于到了,也兴奋起来,他当然知道轻重缓急,知道高产作物可比酒值钱重要多了:
  “好啊,如此盛事,确实值得纪念,这僰道烧酒,就叫五粮液了,好彩头。自司马迁、司马相如以来,汉人皆以泸水为毒水,西南夷为畏途。
  还是伯雅你眼光好,泸水才是大江正源,南中之地,竟有如此丰阜的物产。以后这僰道港还要好好扩建,继续扩大南中贸易。”
注释:
(1)自贡的天然气井就是用这个密封的。
第三百八十二章
刘备牌卤肉饭
  幸好刘备不是什么嗜酒如命之人,他喝酒更多只是为了氛围,喝着舒坦就好,不用追求高度。
  所以仅仅在僰道享受了一晚烈酒和盛宴、舞乐之后,第二天刘备就把心思收回来了。
  听说有南中的“双季稻”运抵僰道,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所以他拉着李素非要视察一下,看看双季稻长什么样子。
  粮食这种东西,哪怕是作为种子运输,也不可能只运一点点,否则按照三十倍到五十倍的繁殖率,要多到能在蜀地大规模种植,不知道要拖延多少年呢。
  所以李恢和顾雍还挺给力,李素带着刘备到码头粮仓看货的时候,刘备看到了七八条每条载重上千石的粮船,仓库里还已经堆了一些卸下来的货。
  刘备看到这个规模时,也是啧啧称奇:“这么多?一共多少分量?李恢他们出了不少力吧?听说南中的路很不好走,有些地方还是要翻山的吧。”
  李素:“这儿才一万石,今年还能再这么多,一共两万石,明年二月就能春耕种下去了。运输确实不易,主要是永昌的不韦县到叶榆、昆明,都得走陆路,八百多里陆运呢。
  其中有两三百里连车都不能拉,就靠大象、滇马驮运,幸好顾雍治理民政倒也算得力,他担任建宁郡守以来,深入民间教化生产,派汉人兽医教了昆明夷如何用滇马和驴子杂交骡子。总算让当地黑夷也跟汉民一样学会了养骡,此畜山区驮运比滇马还好用。才把那么多粮米特产运到昆明。
  相比之下,今年李恢负责的掸国到不韦的水运,倒是比去年便捷了不少。自从去年冬天不韦那边的造船厂,也学会了糜家造船工匠们刚鼓捣出来的“龙骨造船法”后,他们也造出了能在周水中航行的、载货数千石的大船。
  长度超过十丈,宽仅为两丈,长宽比可以超过五倍,在周水狭窄之处也不会有触礁危险。而且激流中上下前后纵向颠簸也不大,不像去年那样有颠散架的。”
  众所周知,船体越胖越宽,对于横摇的稳定性有好处,而越瘦长,对纵摇的压制效果更好。在怒江那种水势汹涌的地方,船只行驶最需要抗浪的就是纵向颠簸,而且需要龙骨结构来提升所能抵抗的最大扭矩。
  所以没有益州军的造船技术改良,光靠原本哀牢土人的活动范围,还真不好蔓延到怒江入海口、也就是后世缅甸港市毛淡棉周边。
  而现在,从李恢发回来的奏报看,他们已经在两千一百多里的“周水”(怒江)航线上,成功设置了足足六七处“殖民屯垦点”,每处间隔在两三百里。
  给拓殖营配发精良的兵器、铁器农具,充足的粮食给养和牲畜,专找肥沃的河谷冲积平原烧荒堆淤开垦,已经成功扎稳了脚跟。
  整个过程也没死多少人,因为汉人去的并不多,就算拓殖营里有汉人,也都是类似于李恢家族等永昌郡本地人。
  而其他三成拓殖人口是昆明黑夷,由孟尝孟信提供,六成哀牢白夷,由朵思大王等归附较早的哀牢蛮王提供。云南的气候跟缅甸南部差距已经不大,给蛮夷以精良铁器加持,在热带雨林中杀出一条路来并不太难。
  也正是靠着这种拓殖,才从东南亚的散居掸族部落那儿弄到了足够的双季稻贸易。李恢买的两万石双季稻,累计花了几万斤的铁质农具交换。
  当地的掸人和哀牢夷连铁器都没有,还停留在刀耕火种,而且气候炎热也不需要保暖的衣物,除了铁器以外其他东西对他们根本没什么吸引力。北部山区的哀牢人或许还缺盐,而南部平原地带的沿海沼泽丛林,就连盐都不需要了。
  ……
  李素一边给刘备解释,还把李恢的奏章原文指点给刘备看——其实这些东西刘备都有收到,李素这儿的反而只是抄送,他还不至于“欺上瞒下、截留奏章”。只是刘备不喜欢读书看奏章,所以都是让属下挑要紧的讲解给他听,懒得自己读文绉绉的原文。
  理解了弄到这些东西的不易后,刘备也很好奇这种新粮食本身有没有什么特征,会不会跟目前的稻米搞混,所以亲自拆了一些粮袋验看。
  看了之后,他倒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两种米长相就截然不一样。
  “这种林邑稻的米怎么这么细长?咱汉地的米比它粗短一些吧?”
  李素:“大王所见甚是,正是如此。林邑稻要稍长一些。”
  原来,长江流域自古的稻米品种,更接近后世的“粳米”,而林邑稻扮演的相当于后世双季稻里的早稻,也就是“籼米”,籼米确实要比粳米颗粒长一些,口感也没有粳米软糯。
  一般稻米有个比较普遍的规律,就是越粗短越圆的口感越软糯。糯米就是最软糯的,而糯米也是最粗短圆胖的,粳米、籼米逐渐变长,口感也逐渐变粗,烧饭的时候要加更多水。
  口感最没有粘性的米,就是后世抖音上经常看到的“印度美食”短视频里那种印度咖喱饭用的米,长得跟四季豆似的,但糯性差到跟吃石灰粉差不多散,一点都不黏。
  李素知道这里面的问题,现在既然遇到刘备来视察了,他当然也要提前打好预防,让刘备意识到“新农作物虽然高产,但味道不一定好吃”的弊端。
  乱世嘛,高产和好吃,养活更多人和提供更好饮食质量,本来就不能得兼,必须取舍的。
  所以他让人摆了几个菜,又煮了一大锅林邑稻的米饭,让刘备亲自尝尝。
  刘备还有些责怪:“这些粮米运来多么不易,可谓是万里迢迢,都是要拿来做种粮的,为何现在就要拿来吃?”
  李素:“大王不必担心,两万石呢,拿几石给众臣尝尝没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要让大家意识到此米的优劣特性,才好让他们用心推广,遇到问题也能向百姓解释。这米的口感,不如咱平时吃的好吃。”
  刘备听了这个解释,才坦然坐了下来,拿过一大碗米饭,就着兔肉吃起来,一入口,他也果然觉出差距来了。
  不过刘备也不愧是个有品味的吃货,吃了一会儿之后,他就给出了点评意见:“此米既然高产,能多种一季,无论如何还是要推广的。至于口味,对于喜欢精粮的膏粱子弟而言,或许不能接受,但贫苦百姓应该不会在意。
  而且,伯雅,你今日这配菜不得法,蒸饭配烧烤的肉菜,那当然显出此米的粗散。但若是熬粥、或者以汤、茶泡饭而食,米质的粗散就无所谓了。明年各郡县官吏劝农的同时,也要宣讲新米的吃法,让百姓多做粥和泡饭——来,去让庖厨做个豉酱的卤肉来,再试试。”
  李素倒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没打算吃这种米,也就没想到“如何扬长避短把这种新米煮好吃”的问题。
  被刘备点播了之后,他还一愣,但完全没耽误吩咐厨子立刻加菜。
  厨子当然不会让大王多等了,很快弄了一道酿造发酵的传统酱油烧的卤肉酱汁来,刘备直接用卤肉酱拌饭,有油汤浸润之后再吃,果然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难怪热带地区米质粗散的多季稻,一般都是做比较潮湿的盖浇饭吃法,不是湾湾卤肉饭就是泰国、印度的咖喱汁盖浇饭。
  连跟着李素的刘巴、诸葛瑾,吃了都连连叫好,发自内心地说:“大王真是体察民间疾苦,只是吃一顿饭,都能想到让百姓苦中作乐的办法。”
  刘备也不居功,随和地摆摆手:“孤也是贫寒到十四岁,从小吃苦过来的,这点还是容易想到的。你们诸人,小时候的贫苦,未必如孤这般需要精打细算。寻常百姓连豉酱猪油的卤肉也未必吃得起,但做汤泡饭更容易掩饰粗粝是肯定的。”
  一边说,刘备也不浪费,把碗里剩下的那点籼米卤肉饭扒拉干净,肉汁也吃干净,这才放下碗筷,喝了口汤,又想起一个问题:
  “伯雅,今年运到的这些存粮,大约能播种多少田亩?每一季都留种的话,要多久才能推广到益州全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