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891

  孙子曰: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打击溃战就是要趁着敌军疲惫士气低落要回撤的时候打。但是要衔尾追击为主、“归师勿遏,不能拦头打免得敌人狗急跳墙跟你拼命”。
  可惜,作为参谋的法正立刻指出:“郿县守军当初来援,就有不少骑兵,还有一些额外马匹。如今守城不需要骑兵,李别回救多半会把骑兵带走,我军骑兵都被马校尉带走了,恐怕追之不及。”
  张飞这才想起,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只好改变计划:“可惜,罢了,到时候带仅有的骑卒,还有步履矫健快捷的士卒,与我追杀一阵,能击溃多少算多少。
  然后咱趁着李别刚走、敌军军心涣散,围攻王方!咱在郿县设砲车、砸城墙,也不止一日了,想来郿县城防本就摇摇欲坠,到时候正好是一鼓作气的良机!”
  这个建议法正没有再反对,王平当然更不可能反对,就照着执行了。
  法正只是最后提醒道:“也别光顾着追杀李别,到时候能抓一些俘虏回来,如果有军官,就审问一下,李别具体是得了什么令、让他们回撤长安后有什么安排。跟我们截杀信使缴获的是否一样。
  如果有所补充,就把全面的信息急报大王,说不定右将军和荀参军能利用这个情报,想出更多打击李傕主力士气、在后续决战中捞更多优势的妙法来。咱歼灭李别多少人、能不能拿下郿县,都不是关键,能对大王那边的主战场有所裨益,才是最关键的!”
  张飞一愣,倒是对原本合作不多的法正有些肃然起敬了:“孝直说得是!还是你见微知著,会看大局,我只知厮杀,光顶着李别王方了。”
  张飞坦然承认之后,就集结了几百个骑兵、还有王平的一部分轻步兵,立刻渡过渭河,沿着郿县东门外机动。
  李别在城里的瞭望哨也不傻,应该是很快把张飞的异动通知了李别,李别也不敢再多准备,几乎是第一时间能集结多少骑兵和骑马步兵,就立刻急吼吼带着出北门逃跑。
  张飞绕路追赶,想要拦腰截杀咬下来一口,最终还是收获不大,只截了一个尾部。大约一千多人的后队,被张飞截断了。
  张飞骑着膘肥体壮的健硕黑马,挥舞丈八蛇矛大开大阖猛冲猛杀,虽然身边士兵不多,但李别的后军还真没有张飞一合之敌,一盏茶的工夫就被张飞连杀数十人。
  偏偏李别的前军知道张飞后面的王平轻步兵人数众多,怕回头跟张飞的先头部队纠缠住、被王平的后军追上,所以也不回头帮助战友,就眼睁睁看着最后队尾的战友被张飞凌虐。
  而队尾的李别骑兵也丝毫没有战心,就想迂回绕路逃跑,被张飞追得一哄而散。就是利用张飞分身乏术、无法同时追杀几个方向上的逃跑李别骑兵,只能认准了一队痛殴。
  浑然像后世英国人的运输船队,听说北宅来袭、全部作鸟兽散,导致哪怕被追上也只有一个方向的目标全灭。
  张飞恨恨地击杀了数百敌兵,抓了几百个俘虏,自己几乎毫无损失,收兵回营。准备开始趁着敌军士气低落,全面围攻郿县。
  俘虏立刻被送到法正那里,严刑拷打逼问、而且是隔离防止串供,跟张飞之前缴获的密信一对照,参详核实,写成秘奏,让快马信使送去刘备军前。
  ……
  刘备正是在四月初九、也就是在泾河高原开阔地带,跟李傕郭汜剑拔弩张对峙的第二天,收到的法正来信。
  当时,决战已经迫在眉睫了,刘备想的是如果能再拖一两天,等战象到了就总攻,如果李傕郭汜实在跑得快,或者没耐心了,那么等不到战象也得打了。
  法正的密报送来,让刘备极为重视,立刻展开细读一遍,颇为惊喜,又觉得有些突变太大、难以捉摸后续大局进展,所以立刻喊来李素、荀攸共同参详。
  刘备语气激动而又略微忐忑,指着地图说:
  “伯雅、公达,快来看孝直密报!应该是好消息啊,袁术居然出兵,沿武关道攻破商洛、逼近蓝田。李应李儒在长安,应该是已经无法可施,才分别召集李别、董承堵口蓝田,不能让袁术的兵马越过冢岭山和峣关。
  我们都能得到这条消息,李傕郭汜想必也是得到了李应急报,说不定比我们还早一两天得到。如此一来他们肯定更加急于回撤,之前之所以没有表露出来,肯定是怕被我们看出破绽,也怕扰乱军心!
  但咱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若能在战前对敌军大肆散播袁术出兵的消息,敌军在决战中肯定兵无战心!你们也一起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还有就是,若是袁术真到了长安,咱又该如何应对?原先都没想过袁术会勤王,孤也一时不知应对。”
  刘备口中提到的冢岭山,是华山西南、秦岭东北的一条山岭,连接华山和秦岭。冢岭山跟秦岭交接的位置,就是武关道的北口、秦末汉初时的峣关。
  众所周知,从南阳到蓝田的武关道一共有六百里长、穿越秦岭山区,中间有商洛二县。所以武关道上有两座关隘,南端谷口的叫武关,如今在袁术手上,北端出口的就是峣关,在西凉军手上。峣关就在蓝田县南郊不远,商洛陷落后西凉军全靠死守峣关才能堵住袁术。
  而且,四百年前,刘邦先入关中为王、灭秦,走的就是从南阳先武关、后峣关,最后是击灭了峣关的秦朝守军,才入咸阳降子婴。
  所以这次刘备和袁术的部队进攻关中的路线,还真好就是巧合、恰好应了刘邦先后两次入关中的军事路线,这对于关中军阀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毕竟大家都读过历史,都会借鉴历史,遇到敌人走历史上成功过的路线来攻打你,肯定会紧张。
  打个比方,要是曹操、朱儁从函谷关方向攻过来,西凉军才不在乎呢,朝中公卿也不会人心惶惶。因为历史上就没有强攻破函谷关灭秦的先例,秦地诸侯就有心理优势。
  荀攸听完之后,第一个兴奋起来,摩拳擦掌地比划了一番,已经开始恭喜刘备:“恭喜大王!我料袁术此举只是逐利而来,想趁着关中大乱分一杯羹。
  但袁术绝无高皇帝之才,麾下也无良、平之才。如今李儒既然急调李别、董承支援峣关,仅凭纪灵的兵力,应该不足以击破峣关。我们可以尽受其利、不临其害。退一步说,就算袁术最后攻破峣关,也不是目前纪灵的先头部队做得到的,还需要时日。
  袁术不可能抢在我军之前抵达长安,只要我军击破了李傕主力,就可以全军势如破竹沿泾河直趋漆县、池阳,然后转向槐里,由渭水供应粮道,攻打长安。
  甚至决战顺利的话,还能让征虏将军提前以偏师拿下郿县后,就直趋槐里、细柳。到时候只要敌军主力溃散,仅以征虏将军的兵力逼近长安,都不用担心粮道被断。”
  荀攸这番话让刘备稍微宽了点心,他对于袁术的出现能打击李傕郭汜士气这点利好,是非常欣喜的,怕的就是袁术摘桃子。
  现在荀攸说袁术来不及摘桃子,刘备就彻底开心了。
  不过,他也是跟李素搭档七年多来,形成了思维惯性,此刻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和变故,只听到荀攸叨叨了半天,李素却有点呆若木鸡没有发表意见,不由还是有点心里发毛。
  这几年刘备都习惯了,李素觉得有毛病,似乎就真是有毛病。
  刘备愀然不悦问道:“伯雅,你怎么看?何以不置一言?莫非是不同意公达的看法、觉得袁术会有威胁?”
  李素这才惊醒,尴尬回答:“哦,倒也不是,我只是一时意外,震惊过度,失态了。”
  原来,李素赫然发现,他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分析能力还真不如荀攸了。
  李素自忖他的大局观,以及对历史前进正确方向的理解,在这个汉末已经无人可以跟他比了。
  但是,要说“知人之长短、善于分析敌人”的能力,凭良心说,李素的真实水平是值得商榷的。
  换言之,他可能有时表现得“对人性无所不知”,但那是建立在他读过史书、大致知道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人设,而不是自己分析。
  不靠先知,全靠自己独立分析的话,他的“知人”最多也就“智力值90”的程度,说不定更低一点。
  而这一次的突发事件,显然就挑战了他的软肋——因为他根本没想到,袁术这么一个丝毫目无天子、在李素刻板印象里就该狂妄到想自己当皇帝的诸侯,也会来勤王救驾!
  袁术怎么会救驾?怎么能救驾?他不嫌弄个皇帝在身边,做什么决策还要每天请示,很烦吗?简直人设崩塌啊。
  所以当刘备让李素评价这事儿的影响时,李素都不知道怎么推演了,因为他连袁术的出兵动机都想不通,就更想不出袁术的决心、支持力度有多大,是有枣没枣打一杆,还是铁了心砸大本钱。
  刘备看他表情数变,却始终一言不发、忽喜忽忧,不由愈发急切追问:“有什么惊讶就说出来嘛,跟孤和公达一起参详,自己想怎么想得明白!”
  李素这才稍微缓过点神来,诚恳地说:“此事,确实请大王恕臣智数短浅,也可能是偶有一失,臣竟不能揣测袁术为何会坚决出兵勤王,也就不知道袁术的决心,简直无法分析。
  臣……臣只是觉得,这实在不像袁术本心做出的决策,究竟是他帐下谋士花了多大心机做了多大的局蒙骗其主出兵,还是受了什么别的人挑唆……”
  他指出这个问题之后,刘备倒是觉得没什么,但荀攸很快也凝重起来。
  思索良久,荀攸感慨道:“右将军都自称智数短浅,我辈岂不愈发惭愧。右将军的“不明、不知”,境界俨然已高过我辈的自以为明、自以为知。
  确实,袁术为何会出兵、为何是在这个时机出兵,确实蹊跷。我只分析了他仓促出兵打不破峣关,却没来得及想更多更深远。不过,这些倒是不会影响我们和李傕的决战,咱还是可以用这个消息打击敌军士气。”
  荀攸这番话,非常中肯,就好比一个程序员在搞不清原理的情况下,也不妨碍他按照面对黑盒的心态,来直接调用其功能——不管袁术内心怎么想,至少利用这个变量的方法、手段和效果是不影响的。
  没必要知道黑盒的内部原理。
  刘备听了荀攸的解释,也又宽心了一些,知道伯雅贤弟并不是觉得他和荀攸的商议不可行,只是没搞清楚敌人的动机心里藏着事儿。
  刘备拍拍李素肩膀:“伯雅你也太多心了……天下万事万物,岂能都穷究其本心。适可而止就是了,有闲心多想想这几日的决战。”
  李素没有回答,继续拿着法正的秘奏反复看,又看了其中写的李儒让李应调兵董承、李别回长安、增新兵调防、协防蓝田峣关,种种细节。
  李素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但架不住他知道“历史人设”,所以看到了李儒这一系列操作,最后从结果逆推来看,似乎是董承、李别、段煨三人,都强化了在长安中枢的军事存在、强化了在中枢的武力权柄……
  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念头,就从李素脑中冒出来了:不管这事儿是这三人里谁暗中促成,甚至是给袁术带话、引诱袁术了,至少这三人是袁术入侵的直接受益者。
  受益者,就有动机去促成。
  而段煨是历史上最后杀了李傕、护驾的功臣,算是西凉军中可以争取的忠义之士。
  董承则是历史上护驾东归的外戚,也有后来的据说衣带诏事件。
  李别倒是不可能,他就是李傕的侄儿,铁了心跟李傕一条道走到黑的。
  段煨和董承,都有动机!可段煨人在安定,跟李傕、郭汜一起带兵在军前,他本人没有机会,难道是他手下还有什么实权的、想搞事情的部将?
  或者,就是董承了!董承的嫌疑,比段煨更高。
  李素想了半天,心里有了点成算,但他依然没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刘备,因为他没有证据,他也不能直接拿先知先觉当证据,甚至都说不出推演的过程。
  就在李素觉得这事儿就这么过了、别再揣摩,有多少黑盒功效就用多少,他的脑子里忽然又是灵光一闪。
  “我真傻!我干嘛要告诉刘备是董承嫌疑更大、是董承想搞事情呢!既然我没有证据也猜不到,我就鸟枪法广撒网嘛!我直接告诉刘备,董承、段煨都有嫌疑,那不就行了!这样说不定还有利于离间段煨,在李傕郭汜与咱的决战中直接倒戈!”
  想明白了这一点时,李素心中豁然开朗。
  他终于抓到了“黑盒的原理应该探究到哪一步”的具体尺度。
  比荀攸的黑盒尺度更远一两步,但依然不用彻底搞懂!
  李素精神一振,就如同前世解开了一道奥赛数学题似地拱手喜道:
  “大王!我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我以为,既然袁术此辈,不像是尊奉王室的,那么他此番出兵,肯定是有人在诱惑他!
  或者说,就算没有人在诱惑他,但只要我们对外说是有人诱惑了他,别人也会相信是有人诱惑了他!
  既如此,我们便可如此施为:我觉得,此番袁术入寇,对于西凉军中的段煨、董承二人,都是有间接好处的。他们虽然要抵抗袁术,可能还得多打仗,但也暂时强化了中枢兵权。
  据我所知,西凉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说不定这是段煨、董承想从李傕郭汜手中分走权力,或是保护陛下、或是给自己留退路才策划的。”
  刘备听到这儿,忍不住打断:“这有些牵强了吧?只能说他们确实因为袁术的入侵而暂时强化了在长安周边的兵权、或者说他们的驻军也因此被允许更靠近长安驻扎,但也不能因为他们受益就说他们勾结袁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