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891

  还有几千人估计是找不到尸体了。有的被大象踩地里了,益州军本着仁义之师、入土为安的想法,也懒得再挖出来斩首计功。就粗略清点一下、直接再泼几锹土彻底埋了。
  还有些就是最后被追得直接掉到泾河里淹死的,或者不自量力想游过河结果体力不支淹死,又或者是被夺船而逃的李傕友军推下河、或者翻船溺亡,不一而足。
  保守估计,死者至少有两万多人。
  还有数量不亚于此的伤员,哀嚎遍野。重伤也没那么多药物来救治了,只能放任不管,轻伤能救就救一救。救人之前也得看先来后到,要甄别这些西凉兵的身份统属。跟着段煨的士兵优先级高一点,没有劣迹的新拉壮丁优先级也高一些——
  这个可以通过士兵的口音来判断,安定郡本地的口音都是刚拉的壮丁,最无辜。关中口音的从军也大多不到两年,西凉口音的那就没说了,只要是断胳膊断腿开膛破肚都只能放弃治疗。
  大灾之年,粮食的短缺迫在眉睫,等到秋收的时候只要没有收成,大部分关中百姓都会面临食物链断裂。伤员要恢复需要的营养远比救活正常人还多,物资普遍不够的年代也没有办法。
  西凉军被歼八万,刘备的益州军伤亡也是很可观的,杀敌四万己方也付出了足足六七千人的战死、还有更多的负伤。
  主要是赵云和马超的骑兵队,在两翼那都是硬碰硬的硬仗,没有战象的支援,也没有敌军全军崩溃后的大规模顺风仗,光这两支部队就战死了三千多人,占全军总阵亡的将近一半。
  各部步兵部队,死者也有三千多人,还有一千多是呼厨泉的单于亲卫骑兵,不是汉人。
  战象部队,累计被刺杀射杀大象四十几头,这是抗伤害扛得最多的部队,后半程一直作为突击尖刀冲杀在最前面,好多战象被杀时身上和竹甲上密密麻麻插了百余根羽箭,有些还扎了二十多根断枪——都是西凉长枪兵被踩死射死之后,插在象身上的枪矛被折断了,留了半截在象体内。
  还有三十头战象也各种带伤、或是伤后不受控制逃跑了,无伤和皮外伤的也就三十头。三百名象兵死了一半多,战象凡是死了的,上面的弩手和驭手肯定是被愤怒的西凉人乱枪捅死乱刀分尸。战象活着的,驭手和弩手也有被敌人长矛标枪所杀的。
  考虑到这些士兵的特殊贡献,每个战死的普通象兵都立刻得到了刘备许诺的每年一百石俸禄抚恤金(相当于一个乡长的俸禄),负伤活下来的也能得到“日食二斗”的额外工资补贴,直到退役。
  饶是刘备关羽这些打了十年仗见惯了生死之人,统计到最后都颇感心理负担。
  黎明时分,刘备还没休息,召集了关羽赵云,和李素荀攸,坐下来稍微喝点御御寒,顺便合计数目:
  “按段煨的说法,战前西凉军实打实有十七万,此战歼灭八万,段煨倒戈三万,那就是减去十一万,李傕郭汜还有六万人么?”
  李素纠正道:“我特地问了马超,郭汜逃走的人马应该没那么多,可能也就最多两万。李傕的部队除了少量骑兵之外,其他都是挤泾河的粮船走的。我们俘虏了李傕的粮官,问过粮船队的规模,运走一万五千人最多了,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超载翻船。
  所以,还剩六万兵马是不可能的,我估计还有一两万人是没有被成建制包围,在崩溃的时候四散逃走了,说不定有一些会归队,但也仅限于西凉军嫡系。那些壮丁和农兵肯定是能逃走就不会再给李傕卖命了,多半是就地归农。”
  刘备算了算,这么一解释,貌似还差一万多人缺口,就忍不住追问:“那还有一万多人呢?”
  李素笑了笑:“那得问段煨了——刚才入夜时分,我带着典韦去他那儿安抚巡视,按说他嫡系兵马只有三万,今日一战也折损数千,还有混乱中没跟来的。
  但最后他收兵清点,却有四万人——白白多出来的一万多,我估计就是李傕张绣的兵,把区别身份的麻布巾一扯,装成段煨的兵了。”
  其余众将听了,都忍不住觉得奇葩,不过好歹账目算是合上了。
  刘备满意点头:“那就是实际上逃散和撤走敌军五万人,其中两万是确定往泾阳方向,去了西北。一万五回长安,还有一万五算他有六七千能归队,还不一定都是归李傕,那么最后能回到长安的,也就最多两万残余之敌——
  眼下,我军总该全军急追、直趋长安了吧?郭汜在泾阳的两万人,暂时也别管了,免得因小失大,伯雅公达,你们觉得如何?”
  荀攸今晚一直没捞到机会开口,此刻立即表明态度:“大王明鉴,郭汜已成癣疥之疾,他的两万多兵力不能影响关中战场,我估计他也不敢、不愿再为李傕而战,我们一鼓作气先拿长安要紧。
  不过,部队可不能一直沿着泾河进军了,我军最多轻装快进到临泾县或者漆县,就必须折向正南,去郿县与武功方向,与张将军会合,我军随身行粮不过五六日,就算加上段煨营中余粮,也就撑七八日。必须从泾河沿岸南退到渭河沿岸,沿渭进兵。”
  否则哪怕长安就剩三万人守城,也是能轻松撑到刘备随军粮食吃完的。要是漆县、池阳再有人死守拖时间,大军还真会陷入断粮的危险。
  刘备点头:“公达所言甚是,就修整半夜,然后轻装行军。”
  吩咐完之后,刘备像是想起了什么事儿,咬牙切齿地追问:“对了,今日抓到贾诩老贼了没有?听说连张绣都被子龙射伤了,贾诩总不能跟着张绣跑掉吧?”
  这事儿还真没人回答得上来,荀攸连忙去问了一些处理战俘审问工作的军吏,才得到了一条貌似可信的情报:
  “听李傕军战俘说,贾诩是随着李傕中军的,一起跟着到泾河边撤退了。不过有人看到贾诩的船载了人之后,立刻往西北岸冲滩了,他渡过河骑马往上游而去了。可能是投奔郭汜。”
  这老贼还真是数易其主,看来是觉得张绣今天跑不了了,就果断抛弃了张绣这个工具人。而觉得郭汜有机会逃回西北,接收张绣的地盘、以及郭汜军自己残留在陇西北部的几个县,贾诩就果断改跟郭汜,逃回大西北老家盘踞。
  可惜现在长安要紧,大西北暂时没空管了。
  李素看了看地图,用讨论的语气分析:“我军如今占据了街亭、华亭,郭汜无法通过。说不定他和贾诩为了躲过我们回到大西北,会从泾阳再往北,一直从固原绕过陇山山脉最北端,走北地郡羌人盘踞的大草原回武威。”
  北地郡在东汉末年早就不是朝廷实际控制的区域了,实际上就是羌族或者南匈奴经常来游牧的地方。水草倒也有点儿,相当于后世的宁夏。
  不过郭汜要从这儿过,他的随军补给肯定不够,区区泾阳和固原两个县提供不了那么多粮草。所以郭汜要想不饿死,必须沿途抢劫,抢羌族部落甚至是南匈奴须卜骨都侯的个别部落,夺了他们的牛羊吃肉补给。
  刘备看了这个敌军逃亡路线,倒也不怎么担心了。就算郭汜跑成功,肯定也要损失一些兵马,让这些西凉乱兵跟羌族和须卜骨都侯互相残杀内耗抢劫,也算是把凉州羌乱的不安定因素内耗掉一些。
第四百三十二章
荀攸的迪化段位
  结束了这场持续一整天的史诗大战后,四月十三日一天,刘备军都在打扫战场、收编俘虏、修整恢复。
  毕竟作为战胜的一方,他们也不可能管杀不管埋,任由自己的后方遗留诸多隐患。所以就算内心再想乘胜追击咬住李傕,行动上依然不能急。
  而且他们也需要时间确认郭汜的动向,威慑郭汜不敢在泾阳多做停留、而是尽快把郭汜逼得往北面的固原机动、绕大远路绕过陇山山脉北段。
  否则,要是郭汜真觉得有机可乘,再鬼鬼祟祟抄刘备后路。或者非要等刘备主力离开之后,冒险尝试重新突破华亭-街亭路线回西北,都会给刘备制造不大不小的麻烦。
  郭汜在泾阳只停留了一天,还真就如荀攸李素预料,往固原去了,刘备军这才好整以暇往东南方顺流而下,四月十五拿下安定郡治临泾——这儿倒是有一部分前些日子大战逃散的李傕军士卒驻留,还有当地县尉和曲将的几百士兵,但看到大军到来就直接投降了。
  见临泾防备如此松懈,刘备才彻底相信李傕是马不停蹄一路往长安赶,沿途各处都没敢设防节节抵抗。
  既然如此,刘备也可以放松一些戒备,让赵云和马超带领骑兵主力先走一步,加快跑马圈地的进度。
  当天晚上,部队高层在临泾城里驻扎,士兵们住不下,还是在城外宿营。刘备就很随和地把赵云马超等人都召到太守府中,一起用个晚饭,顺便交代一下他们后续的行动计划。
  因为大灾之年,刘备也挺俭朴,以身作则,吃的是大象肉和战死的马肉,觉得腻了就配点烘地衣、稍微撒几颗盐。
  李素当然也是跟着一起搭伙,不过他饮食比较养生,还得配点粗粟米饭。他觉得烤地衣吃起来口感跟后世日料寿司店烘海苔差不多,就是苦点粗点。
  而象肉很是粗散,口感还不如马肉。战死一头大象可以产出一万汉斤左右的肉,那天打扫完战场后,每个士兵都能背上几斤肉。
  刚吃着烤地衣包粟饭烤肉,感觉跟吃寿司差不多,门口忽然有人求见,原来是荀攸行色匆匆地往里冲。
  刘备包着野菜叶烤肉,一边招呼:“公达,不嫌马肉酸冲,一起吃几口?咱行伍出身,不忌这些,连伯雅都吃得下。”
  荀攸一脸惋惜,叹了口气,接过刘备包的烤肉,找了个空案坐下:“大王!刚才下午看到临泾无李傕的嫡系兵马将领防守,我就觉得不对劲。刚审问了一下投降的郡守、长史、郡丞,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咱还有心思在这儿闲着。”
  刘备放下肉:“如何?”
  荀攸:“大王你想想,若是李傕只是想死守长安、恢复实力。无论他是要与长安共存亡,还是另谋出路,他应该把临泾、乃至后续的漆县、池阳都毫不设防么?
  稍微留点兵马,一路迟滞我军,哪怕将领人心浮动,抵抗不久就投降了,那也能拖延我们好久——至少我军行军不能带攻城器械,每到一处要临时打造。就算临泾、漆县每处只能守三五天,也能拖住我们好久,这就是重要的喘息之机。”
  听荀攸这么说,刘备也从一开始的喜悦中察觉出点不对劲儿来:“对哦,李傕如今新败、惨败,要重整旗鼓需要不少时间,如果留少量心腹牵制迟滞我军,是惠而不费的。怎么临泾作为安定郡治,都放弃得那么彻底呢?伯雅,你以为如何?”
  李素一脸懵逼,他是真心没想过这个问题,主要是他觉得长安已经唾手可得了,刘备就算日行五十里,到了长安,稳稳攻城,以长安的坚固,也最多守半个月,绝对抗不了一个月。
  现在似乎不用使任何计策,李傕都垮台定了。
  但被点名了,他也只好回答:“是我一时大意,觉得大局已定,竟没有再深想……”
  “还有你也大意不察的地方!”刘备伸着食、中二指、朝李素笑谑了一句,倒也没有追问。
  他也是习惯觉得李素无所不知,所以遇到理解不了的事儿就下意识问了。
  荀攸则是多心地暗中观察了李素一眼,似乎在那儿脑补什么,见李素确实不回答,他才不再卖关子,向刘备解释:
  “大王,我以为,李傕之所以如此不管不顾、狂奔赶回长安,定然是急于清算段煨留在弘农的部将,以及安集将军、国舅董承!
  大王和右将军难道忘了么?当初说董承与段煨留在弘农的部将勾结、引袁术入寇、以从李应李别手上分享长安兵权,那只是右将军想出来的欺骗段煨、逼迫段煨临阵倒戈的计策而已!”
  刘备仔细听完,稍微想了想:“确实是计策,没错啊。你是说,李傕也当真了……”
  荀攸:“当然!那天决战之时,段煨可是在阵前喊出来的,他与董承并受密诏讨贼!我们骗段煨七分、他自己却信了十分!还这样公然在战场上喊出来。
  说不定段煨都觉得长安的局势已经被董承掌握了大半,说不定段煨以为右将军料事如神、已经让张将军从郿县直扑长安成功,所以才如此笃定!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尝试让轻兵倍道兼行直扑长安,说不定能赶上长安内乱,至少也是赶上“李傕突袭清洗董承和段煨部将”。
  唉,说不定我们那天的计策,被这么阴差阳错传了几道,反而害了无辜的董承。也罢,董承本来就是阿附董卓阿附西凉军的谄谀之臣,真死于李傕内讧清洗,也就罢了,反正长安我们是迟早拿得下来的。”
  荀攸说到这儿,李素才意识到自己确实是因为之前的泾河高原决战大胜,而麻痹大意了两天,居然连这点都没想到——
  其实仔细想、往那个方向想,还是容易想到的。关键是他不走心,用计之后“管杀不管埋”,没考虑到自己计谋对无辜第三方的后续影响。
  有点儿类似于计谋排污不环保,伤害了花花草草。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思维定式、刻板印象”的锅。因为李素潜意识里董承就是一个“不管我有没有出现,都会接受衣带诏的存在”,所以他下意识里已经把董承当成一个为鲁莽勤王而死的死人了,从来也没想为救董承而花费脑细胞。
  而且,泾河原决战那天,战场上那么混乱,段煨军离李素的位置很远,就算段煨军齐声鼓噪,李素也听不清他们喊了什么,也就没想董承卖没被卖。荀攸是战后找段煨了解情况、审慎排查,才了解到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跟刘备稍微道句歉、自罚马肉三块还是必须的,李素敛容吃肉道:“千虑必有一失,这一点上,公达细心于我多矣。大王能兼听则明,实乃朝廷之幸。”
  刘备和蔼一笑:“难得如此,何足道哉,明日就让子龙倍道兼行,按计施为便是。”
  ……
  吃完晚餐之后,李素回到城内被征用的驿馆歇息。荀攸也跟他一路,住李素隔壁一间院子。
  刘备军出征,凡是在城里临时驻扎,都是约定俗成把驿馆留出来给随军的参谋文士居住,也是考虑到文士普遍爱干净。驿馆虽然不如太守府或者县衙条件好,却胜在打扫勤快,不用使用其他人日用的器具。
  既然同路,回到驿馆之后,荀攸让侍从沏了一壶茶,到李素院中小坐闲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