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91

  只要对方允许他拿大头,哪怕被经营者分走三四成利润,李素也是能接受的。
  后世很多初次创业者,总是疑神疑鬼怕投资人听了他的创业创意后、剽窃他的企划另外找个人单干,但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猜忌。
  因为对于投资人来说,除非他就投了很少几个项目,他自己有精力亲力亲为下场经营。
  否则的话,他把你的创意剽窃后,他还得再找职业经理人、再找团队、再从头磨合项目……那还不如就直接用眼前这个已经把一切初期问题想明白了的团队呢!无非就是估值占股上稍微差点百分比嘛!
  反正职业经理人都不是亲儿子!都是干儿子!干儿子二号和干儿子一号有区别么?
  李素就是把这个道理想得很明白很透彻了,所以才对甄家商号放养。只要对方别想不开做假账黑他钱,那就合作下去呗。
  ……
  拿到钱之后,李素也在心里默默盘点了一下自己控制的资产。
  之前进京那次,刘备卖了七八十匹战马,加上之前结余留在李素这儿的钱,价值两千多万。刨去这些日子在雒阳打点的各种花销,再加上张亮分的六百万,总额接近三千万。
  明天就要给刘备买官兼买名,花掉八百万,那就还剩2100万。
  不过,李素刚才问张亮兑换了500万铜钱,而非200万,也就是说他这几天是有打算再多花300万的,那就只剩1800万了。
  因为带的钱太多,回去的路上李素也不敢一个人走,他特地请了关羽一起来,横刀立马护送运钱的牛车队。
  关羽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由好奇地多问了一句:“伯雅,你多换的这300万……是另有他用么?我不是管你,就随便问问。”
  刘备吩咐过,钱的事情,留给李素就随他用,不查账,所以关羽问话之前也要表个态,以示他并不是违背大哥的交代。
  李素微微一笑:“兄长放心,钱肯定都用在正道上。这三百万,我是想着等县令实授后,到西园给翼德也补个县尉,就跟大哥同县,这样也好便于执掌地方,不让外人掣肘。
  四百石以下的官,本来朝廷就是可卖可不卖的,含糊处理了也没人注意,说不定大家也会当成翼德就是靠真本事打出来的县尉之职。”
  关羽闻言便觉得有些不值——反正翼德在大哥手下做事,有官没官有区别么?
  不过毕竟是自家兄弟,人家升官关羽也不好阻止,所以话就没说出口。
  李素却看在眼中,已然大致猜透关羽的心思,他便分析道:“兄千万别觉得这钱花得不值。有官位在身,战时调兵遣将才更为名正言顺、部署也更加愿意听命。
  其次,这也能让大哥麾下那些后来的军官士卒觉得更有奔头,更甘心效死力,人心也更为凝聚。”
  说白了,就是要让团队里其他人产生一个印象:“跟着刘老大混,只要老大有肉吃,你们也能分到汤喝,大家好好干,迟早都有官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百万李素觉得花得值。
  关羽想明白这番道理,才心服口服地叹道:“罢了罢了,是某太过轻视虚名,贤弟此举,确实深谋远虑。”
  李素笑道:“若非兄如今滞留京师,无处立功,不然也为兄长谋个一官半职。武官比文官管得松些,五百万的别部司马,都是可卖可不卖的。到时候弄个三四百万钱不动声色送到西园,朝廷另以勇武善战为借口授兄别部司马,含糊混过去,岂不美哉?”
  关羽义正辞严拒绝:“某不屑为之!”
  李素看他那么坚贞不屈,想了想还是别跟关羽提这种事儿了。
  大不了将来时机恰当的时候,自己神不知鬼不觉把事儿办了。
  有些事情还是不知情比较舒坦,可以一直“真香”下去,知情了反而容易伤自尊。
  ……
  第二天一早,李素分两次,先给了刘虞八百万,然后又往西园送了三百万。
  各自行事都很隐秘,交接也非常巧妙,总之就是能确保对方收了钱肯定办事。
  就让刘备集团“骄奢淫逸、贪婪堕落”的恶名,都由我李某人背负吧!其他人都不知情!
  作为代价,就是刘备集团的活动经费,也全部由咱支配!
  刘虞拿到钱之后,也不含糊,直接送到某个地方,然后求见了天子。
  听说是大宗正求见,皇帝刘宏还是非常给面子的,挺快就召见了。
  入内之后,刘虞直接要求屏退左右,刘宏也从善如流,把十常侍的人都暂时调开了。
  十常侍似乎知道刘虞想干什么,也知道刘虞没威胁,很有眼色地退远。
  刘虞拱手陈情:“陛下,臣以为,如今天下大乱,不可堕志士报国热情。明日朝议,当实授宗亲刘备正六百石官职。此人如今骤得盛名,为天下志士关注。只有让他无偿得官、才能一并鼓舞那些关注他的志士。
  臣今带八百万钱前来,求陛下授其官后,再下明诏声明其并未花钱,给天下报国志士留点念想。”
  刘宏一开始还有些懵逼,都没反应过来,为什么刘虞明明是多给了钱,态度还这么客气。稍后才反应过来,那两百万钱是额外下诏的劳务费。
  还是大宗正忠心为国啊!其他公卿怎么就没想到这样为朕分忧呢?
  “此议大善!朕便恩准所请!宗伯,以后还有这样应该弘扬的义士名臣,尔等应该及时劝谏于朕!”刘宏欣喜准奏,似乎在为自己发现了一条新的财路而兴奋。
  反正大汉朝的吏治都烂到根子上了,举孝廉制度已经荒谬到了各种疯狂作秀和利益输送卖人情。
  就算朕不卖,地方上的太守们就真的毫无私心举荐贤才么?举上来的一样是关系户啊!而且那些关系户送的好处,还被手握举荐权的太守赚走了!
  这多让刘宏心疼?
  在他看来,他是皇帝,天下的官位都是他拿来做人情的筹码,凭啥要让地方官上下其手?
  皇帝直接把官卖给个人买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不好吗?
  可惜的是,他的兴奋并没有引来刘虞的响应。
  刘虞语气沉重地叹息劝谏:“陛下,天下有多少真正的道德义士值得如此明诏特赦,您还不清楚么?而且人一多,必然行事不秘。
  到时候大家心知肚明,知道别的“明诏特赦”的人也是给了钱的,甚至是比平常人给得更多,那么那些志士的名声,恐怕会更受摧残!
  老臣此议,只是偶尔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还请陛下……唉。”
  刘宏又有些失望:“罢了罢了,那这种举动,便少做几次吧。朕今日便授宗伯特许,从此以后,凡是要恩旨特赦、免贡上任的清官,都由宗伯上报。该当如何,好自为之。”
  卖官也是有不同的销售渠道的,平时哪怕是西园卖,刘宏也得给十常侍这些营销部工作人员分提成点数,这是古今皆同的,不可能让宦官们不拿钱白干事。
  宦官并不是坐着收钱的,他们也很辛苦。要跟官员讨价还价、商量扣率。淡季还要主动打折促销、拉拢转化潜在客户。比如崔烈就是典型的“可买可不买”的潜在客户,是因为遇上大促、折扣力度大才没忍住掏钱。所以一定要给宦官一些好处,鼓励他们抬价和促销的积极性。
  所以,如今再特许刘虞,也不过是刘宏在这末法之世,最后再多开辟一条秘密销售渠道罢了。这条销售渠道不会被其他经销商指控串货,还能卖出高价,岂不美哉!
第四十三章
刘涿郡亦知世间有孔融耶?
  四月初一,例行的朝会日。
  三公九卿,乃至十常侍把控的内廷、少府诸臣僚,统统其集南宫正殿德阳殿,参加朝议。
  确切地说,是“集议”——朝议分两种,有皇帝亲自参加、有君臣奏对的叫“廷议”。只有百官自行议论、最后出结果到皇帝那备案一下,叫“集议”。
  而刘宏近年来已经很少参加廷议,今天当然也没来,大臣们早就习惯了。
  但只要皇帝最后盖章确认了,臣子就不能指责皇帝“不勤政”。至于这个章是刘宏盖的还是张让赵忠帮忙盖的,外臣也不知道。
  或许是议题的关系,最近几期,十常侍和他们的爪牙都比较收敛,大臣们主张的议题,也都很快通过。
  因为如今属于“贼情扩大期”,朝廷需要讨论很多点将平叛、稳定局面的人事工作。而十常侍手下的嫡系普遍不如外臣善战,在这种时候一贯要蛰伏。
  随着最终的“集议会议纪要”被圈定、送到内宫让皇帝备案确认,不少朝臣都松了口气。
  不过,理论上他们还不能马上散去。而要等“会议纪要”送到内宫、陛下按流程用玺之后,才算集议正式结束。所以放松下来的大臣们,也就在德阳殿上窃窃私语。
  “子干,看来最近十常侍倒也有所收敛,我等的任命奏请都通过了,总算是大汉之幸呐,他们居然没有在点将时作梗。”尚书郑泰庆幸地跟同僚卢植小声耳语。
  卢植却显得没那么乐观,他忧心忡忡地叹道:“公业,你还是嫩呐——三年前,黄巾贼初起时,他们不也是潜伏爪牙隐忍。
  当时我奏请陛下废除党锢、任用清流,开始也是一一准奏。可半年后呢?等我与张角相持于广宗,张让赵忠是如何派遣左丰等贼欺上瞒下、揽功推过的!若非皇甫嵩挽狂澜于既倒,当年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郑泰闻言,立刻默不作声,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
  他的资历比卢植短,三年前黄巾贼刚爆发时,他还不是尚书,所以卢植提起旧事教训,他就没法接话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代入卢植描绘的灰暗前景,与卢植一起心情沉重。
  十常侍每次都是等官军和反贼进入相持阶段后期、即将展开战略反攻时,才会活跃起来,下山摘桃子,在定性分功劳的时候多捞一票!
  两人的沉重叹息,很快引来了其他无所事事的朝臣。
  一位九卿服色的高官,凑过来用指点的语气说:“子干、公业,何必自隳其志,满朝正直之士,难道不会吸取三年前的教训么?
  刚才你们也听到了,上个月大将军请陛下颁给羌渠单于的敕命,羌渠单于已经回信了,即日将点起南匈奴骑兵南下、月余便可到幽州助战。这次讨伐张纯,朝廷使出全力,狮子搏兔,不会给张纯长期相持的机会的!咱定能在十常侍抢功之前,便抵定胜局!”
  卢植、郑泰闻言立刻转身,恭敬应对。原来说话的人是少府黄琬。
  很多人容易把汉朝的“尚书”跟后来隋唐“三省六部制”时期的尚书搞混,以为尚书是非常大的官。
  但其实汉朝的尚书,最早只有正六百石,是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名下的属官。在汉武帝时,少府执掌的是内廷,其下设有“六曹”,每个曹各设尚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