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891

  既然李素也有做功课,他当然可以轻松反驳。
  李素对刘备奏道:“大王,此事臣尽有所知,已经竭力避免,并且总结了蝗毒的特性,只是京兆尹与户曹派往各县各郡的文吏责任心、能力参差不齐,难免有宣讲贯彻不到位的,我已经着令邓芝统计备案,秋后会根据执行力酌定各县治绩。
  蝗虫一物,本毫无毒性,最多只是有些不洁的虫卵、细瘴,加热即可解毒。蝗虫由伏蝗变为飞蝗后,毒性略增,但也是可以消弭的,一般我们昭告各县,伏蝗够饥民食用之时,可尽食伏蝗,将飞蝗焚为灰烬,伏蝗实在不够,依然要饿死人,才推荐吃飞蝗。
  对此,本府在推广之前,做过诸多对比实验。就算不得不吃飞蝗,最优自然是油炸以解读,但贫民无油,也可明火干烤。只是干烤不易加热均匀、内外熟透,而且费时费柴,哪怕夏夜在田间烧秸堆也不足以顺便烤熟足够蝗虫,所以民间偶尔有百姓以大锅水煮。
  其实若只是水煮,但凡煮透煮烂,无非口味不佳,也未必有毒性,但还有些百姓为了掩饰口味,或因劳作汗流过多、身体缺盐,煮蝗汤时,未沸即加盐,甚至有秸灰混入,这才导致两物相合产生剧毒,这是百姓与宣贯的小吏无知所致。”
  这番话,简直是李素今天驳斥中,最难让听众接受的,主要是他束手束脚,没法把后世人人听得懂的初中化学知识拿来说。
  李素对蝗虫毒性的认识,其实也不算深,完全是后世穿越之前刷抖音,看到那些巴基斯坦、中东、阿三国闹蝗灾,然后评论里的人说吃蝗虫、另一些说飞蝗有毒不能吃,然后他看热闹学来的。
  当然了,李素是个有好奇心的,他还不至于直接听键盘侠,所以看过之后也不忘百度一下,至今依稀记得。
  飞蝗之所以有毒,是伏蝗成熟之后,体内可能会产生微量的氢氰酸——非洲飞蝗氢氰酸浓度更高,国内的其实已经好很多了。
  氢氰酸虽然也有毒,摄入过量肯定会死人,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氢根不稳定,加热后氢氰酸就分解了,所以油炸炸透是比较安全的。
  真正怕的是用水煮,尤其是锅里还没煮到足够氢氰酸分解的温度,而蝗虫的身体结构又已经煮烂、氢氰酸散布到了汤里,达到一定浓度。
  而如果这时候往汤里加盐,氢氰酸和钠离子结合,把氢元素置换出去,形成氰化钠,那毒性就瞬间提升百倍。氰化钠有苦杏仁味,是明显的毒药。
  更可怕的是如果汤里混入了烧秸秆形成的草木灰,或者煮锅的锅底灰,那玩意儿里面有钾盐的成分,硝酸钾。
  钾离子与氰酸根反应生成氰化钾——这玩意儿就更不用解释了,比氰化钠还猛得多。看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间谍为了防止被俘,毒牙里藏的都是这玩意儿,咬破之后几十秒内毙命。
  所以吃飞蝗本身没问题,关键是用煮的必须小心,不但不能加盐加草木灰,连水质本身都有要求,不能有高浓度的钠离子钾离子盐,就算迫不得已煮熟了吃,也要把汤倒了,因为盐和氰酸根的反应都是在汤里进行的。
  ……
  可怜李素空有一身学识,却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无法通过化学常识来讲解,幸好他还有“实验数据”,就跟张义逐条驳斥,提醒张义注意那些上报上来的死法,基本上九成五以上死者都是吃了煮的蝗虫才死的。
  还有顶风作案好奇心爆棚、因为干活流汗太多想喝口热汤,作死往汤里加盐。
  张义逐条看过来,发现貌似这个规律还挺明显,只好从实验结果将信将疑。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缺乏科学素养,觉得李素这是倒果为因、信口开河、事后诸葛亮,看着死亡记录临时总结的。
  李素面对这种指责,当然只能学习姚崇了。幸好他也是早有准备。
  “诸位!子不语怪力乱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李某有此格物致知之识,自然是一以贯之,岂有粉饰之理?你们不信我早就总结出此种规律,可敢跟我一试?
  我今日还真就准备了一石长安城外刚刚扑获、扯了翅膀小腿的蝗虫。我们就在这京兆尹府内实验,我以无盐油炸。彻底炸透,亲自食之,若是有毒,我自当毙命。
  你们若是不信这毒性的原理,也不用你们吃煮蝗虫,毕竟吃煮蝗虫毒死的人已经有几百个了,你们就喝一口加了盐的水煮蝗虫汤——你们不是不信这毒性因煮汤而起么?不是非要归咎于蝗虫本身么?抿一口加了盐的汤,我这灭蝗之法就作罢,可敢!来人,架锅!”
  李素也不跟他们废话,直接让人在府衙大院门口架起一口油锅一口水锅,当众表演,以安人心。
  张义略有退缩,但又不好下台,想了想,顶牛说道:“老夫一把年纪了,若真是盐汤致毒,就当老夫殉国以救百姓了,比就比!”
  不一会儿,油锅热得快,李素这边已经炸好了,李素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当众吃了十几只扯了翅膀和头、小腿的蝗虫——他虽然不怕毒,但也要讲究口味的嘛,谁让他是个美食爱好者呢。
  刘备看李素这么慷慨,也忍不住当众表演,从李素这儿吃了一点,刘备都带头了,其他要讨好刘备站队的官员当然也吃。
  水锅热得慢,还没煮开之前,李素又让人加了盐,张义一咬牙,看水开始沸腾了,拿勺子吹吹,抿了一小口。
  李素看他这人还算仗义,只是太迂腐无知,罪不至死,拉着他胳膊制止他喝完:“慢慢喝,先歇一会儿,要是觉得晕,就抬下去歇着吧,别急。喝急了救都救不回来。”
  “老夫不怕!”
  张义还要死撑面子,但李素不会给他机会,让人摁住他,不给他一次性多。
  没几分钟后,张义果然渐渐晕了过去,李素也没有解药,只好让张义家人抬走,慢慢等这点毒性自己代谢掉。
  “府尹还真是有把握啊,果然是知天命之人,天道有常,他都知道,连这些都懂。”
  “大王也真是爱民仁君啊,还敢亲自吃油炸的蝗虫。唉,大汉看来有救啊。”
  “蝗者,皇天之意也,往年那些灾异谶纬之学,都说是天意降罪人君失德,才有蝗灾。按说今年的蝗灾、地震、旱灾,来得也都算早,李傕作乱、天子逃跑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尤其是最后天意震破长安城墙那个地震,更是高皇帝在天之灵不满子孙弃社稷百官宫室而逃、惹得李傕狂性大发。这种灾异,归咎天子就行了。
  汉中王居然亲自食蝗,反对灾异论,不趁机归罪旧的三公。可见大王这是真心有周公之德,不求诛锄异己,不屑于培植党羽。可笑那些旧臣还人人自危,以为其有异志,真是鼠目寸光。”
  京兆尹府门口围观的小官小吏们,纷纷如此这般窃窃私语。普通百姓还没资格到这儿来,但哪怕没有庶民捧场,今天这场闹剧也已经有几百人远远围观了。
  结结实实又刷了一波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戏码。
注释:
(1)“府尹”作为正式官职,要宋朝才有。汉末对郡守敬称都是“府君”,但京兆尹与河南尹是特例,可以被敬称为“府尹”。
第四百五十四章
诸侯之间也是要竞争拉拢的
  当一项政治哲学理论,对一个阵营有好处的时候,统治者利用它,并不能证明就真心信仰它。
  就好像历史上,德国人美国人一开始也是不提保护知识产权的,也不信奉什么狗屁亚当斯密自由市场。而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乖乖执行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谁让他们是后发国家呢,要先山寨别人,有了体量规模,自己成了国际贸易主导者,再来大谈知识产权、自由市场。
  功利主义统治者眼里,哲学家不过是一群草完就扔的工具犬罢了。
  信仰,得是一套理论明明暂时对你还没好处,甚至对你的假想敌有好处时,你依然坚持它,那才叫信仰。
  而刘备在兴平元年五月底、在这一系列抗击天灾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坚持灾异和人君失德没关系,坚持以积极抗灾、人定胜天的姿态面对灾异”的操守,着实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也第一次让内部官僚、百姓、乃至躲在弘农的皇帝、外镇的其他诸侯,都看到了刘备和李素是有原则的人。
  李素不仅平时疯狂驳斥“天人感应”,而且在“天人感应论现在明明对刘备有利、能利用它来借故换掉失德皇帝”的情况下,依然驳天人感应。
  就在刘备和李素亲自当众吃蝗虫,并且让李素陈明灭蝗的科学道理之后,没过几天,当时的所作所为和辩论因果,就传到了弘农的刘协那儿。
  刘协虽然早已比较放心,知道刘备大概率不会害他,但也正是到了这一刻,才算是完全、彻底放心。
  而且刘协本人也是完全发自内心真心诚意地相信了“殿兴有福论”,从此全力作为中央朝廷的官方意识形态,不遗余力推广,把皇帝仅剩的那点权威劲儿,都往这事儿上使。
  毕竟这对刘协自己就有好处。
  李素也就进一步从一个被皇帝夸为“知天命”的高级文臣,渐渐上升到了“头号官方意识形态权威”。
  而对刘备来说,虽然暂时没有好处,但如果他最终还是得了天下,就会得到一个权威性更稳定,官僚和武将阶层也更不敢谋逆谋篡的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的态度可谓是还没得天下,就已经在为未来会得天下的人添砖加瓦。
  而且,这种权威性,并不怎么影响百姓真活不下去的时候揭竿而起,反正百姓不读书,一个王朝如果最终真因为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尖锐该被人民推翻时,那什么哲学理论都是扛不住的。
  这种“殿兴有福”带来的权威性,对付的主要是读过书的权臣,和武将的不臣野心,也就是对付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赃不匀篡逆,对划时代的革命没多大影响。
  李素一贯坚信,乱世分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狗咬狗。统治阶级内部分赃不允导致的战乱,对百姓不是好事,只要还是皇帝统治,单纯换个姓没法带来社会进步。
  他从来不反对革命,反对的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种狗咬狗的屠戮。
  ……
  长远收益不是一两天看得出来的。
  不过站在李素个人的角度,那天舌战群儒之后,他的忙碌却并没有结束,反而才刚刚开始。
  蔡邕刘巴的到来,意味着一连串新的动作,新的布局,李素有N多事情要交接,忙得脚不点地。
  连眼巴巴从南郑赶来伺候他的美婢,都没工夫宠溺。
  五月二十七日,会议后三天,大司农张义彻底恢复了健康和精神状态,然后刘备也没为难他,只是借蔡邕的公议,上奏皇帝把张义平调为太仆。
  毕竟九卿死了从贼了六个,只剩下三个活着,平调的空缺还很多。太仆管的是皇帝的銮舆,有时候还掌握京师军队的马政、后勤。
  张义只是仗义执言,提提意见,不能因言罪人。
  不过实际操作中太仆职权可大可小,如今皇帝都跑到弘农了,让张义去弘农随朝,给刘协开车,其他掌握北军后勤的工作分给其他人,也没什么不对(1)。
  其他挡道迂腐的官员,也论其心迹,纷纷处置。如果只是迂腐,那就调任闲职,保持待遇,如果是阴怀恶意,只要被抓住把柄,李素自然会直接一撸到底震慑。
  张义被调走之后,刘协身边好歹有一个司徒一个太仆,三公九卿各一人,也不能说刘备亏待架空他了。
  大司农的职位出缺,刘备也不打算补上,就让李素暂时以京兆尹的身份,代管大司农的属官。
  三辅长官名义上跟九卿平级,但实际上京兆尹和河南尹比九卿略高一点。就好比直辖市市长理论上跟部长平级,但实际上只有津门市长(右扶风、左冯翊)跟部长平级,京城市长高于部长。
  所以李素不需要大司农的官职,只要让刘巴他们直接向他汇报工作即可。
  二十七日一整天,把张义遗留的问题交接得差不多之后,眼看天色已晚,李素依然勤政不辍,留刘巴继续商议后一阶段的一个赈灾杀招,以及拿出邓芝的情报,盘算如何清算那些躲在张义、王必身后搞事情的关陇门阀。
  ……
  深夜时分,京兆尹府的书房里,灯火依然未熄,李素把一张名单放在案头,推向刘巴一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