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891

  先汉成帝之时,赵氏姐妹骄淫无后、霸宠后宫,使成帝无嗣。荧惑守心后,成帝暴毙于赵氏姊妹床笫之间,帝位落于哀、平支属,渐为王莽所控制。故在天子无嗣的情况下,外戚辅政之祸,首在“辅政外戚一族的后妃无后,而嫉妒不使其他后妃有后”。
  我大汉以孝治天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陛下感董氏救驾之功,后妃暴亡而不立新后,莫非车骑将军阻塞王路、隔绝内外所致?董贵人无后而亡,莫非还要使陛下也无后么?还是要他董承再有一个女儿成年、送进宫中当皇后,陛下才能有后?!”
  阎象这番话非常有杀伤力,而且偏偏天象和道理确实站在他这边。
  他和袁术商量好的对策,那就是这次主要攻击董承!说董承已经“蜕变”了,虽然四月份的时候董承确实救驾了,但半年过去后,董承也“屠龙英雄渐渐长成了恶龙”,变成了皇帝身边的既得利益者。
  而刘协在皇后、贵人统统被杀后半年,还没立新的皇后、妃子,只是跟一些跑回来的宫女这么凑合着乱搞,解决后宫生理需求,也确实不太成体统。
  这里面,董承也确实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要说没有私心也是不可能的。
  站在董承的角度,他千辛万苦把皇帝救出来,还搭上自己女儿一条命,董承也是有权力欲的,他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摘桃子、送女儿入宫抢走新皇后的位置,那他董承不是白干了么?
  是的,刘协给了董承“车骑将军”的高位,已经很对得起他的付出了。董承如今在朝中的名义地位甚至比袁术还高,仅次于刘备和袁绍。
  但董承心里清楚,他这个高位是不稳的,要是无法持久成为第一外戚家族,区区一个车骑将军的虚衔,随时都会拿掉。所以他也在想怎么把局面拖住。
  当然了,女儿的问题其实好解决,因为董承自己也年纪不算太大,三四十岁年纪,董承有地位也能多找女人,一年之内就日出一个新女儿,然后养大,也没难度。这样和稀泥混几年,再过个十三四年把新女儿往宫里一送,到时候刘协也还不满三十岁,再找个十四岁的皇后也没问题。
  事实上,董承都不需要刘协等那么久,董承前几年自从被董卓提拔后,有了钱财地位,就开始辛勤耕耘,后嗣数量明显增多,所以他身边现在已经有几个三岁以下的小女儿了,再养十年就能当皇后。
  刘协也大致知道董承在想什么,他也不想刺激董承,想保持目前的微妙平衡,所以只解决生理需求不给宫女名分,唯恐“刚死了老婆就立新皇后新贵人”刺激到了董承,君臣之间也就保持了这个微妙的平衡。
  当然刘协也绝对不可能真的十年不立后妃,他只是稍微让董承情绪稳定个一年半载的。
  结果,这就成了袁术认为“皇帝被外戚挟持”的把柄。
  面对阎象如此攻击性的咄咄逼人言论,今天原本置身事外的董承自然是大怒,他几乎立刻挥手示意武士上殿,把这个胡言乱语的诸侯逆使推出去斩首。
  “阎象!你竟然君前如此放肆,这是欺君之罪,武士何在!”董承气得胡子都抖了起来,自从他成为救驾第一功臣,哪见过别人这样栽赃他啊。
  “哈哈哈,董承,你果是欺君之贼。我阎象生是汉人,死是汉鬼,仗义执言,死又何惧!陛下,你是不是被董承兵威所挟持,所以不敢再妄立皇后、繁衍皇嗣?陛下,我知道你迫于兵威不敢说,你要是被董承所挟,就用目光暗示臣便是……”
  阎象貌似义正辞严地吼着,被掌管朝议礼仪的宦官拉了下去。
  阎象要是穿越者的话,说不定此刻就该说“陛下你要是被董承威胁了就眨眨眼”。
  还别说,他这番忠义的表演,还真让不少人动容,大鸿胪王朗立刻越众而出,跪下求情:“陛下!阎象所言虽然悖慢无礼,可看在他是一片忠心赤诚,为皇家后嗣着想,仗义执言,不可妄加议刑。否则恐怕天下州牧、外镇将领,真要疑惑陛下是否受胁于人了。”
  王朗这番话,潜台词就是:董承要是真敢因为阎象劝皇帝“立皇后的事儿不能耽误”,而杀了阎象,那就是坐实了董承挟君的罪名,到时候袁术可以理直气壮分分钟再清君侧一把,甚至连在雒阳的朱儁都没借口阻拦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协没儿子,死了老婆还不赶快娶,人家说得句句在理啊。
  不管天象对不对,阎象的建议是很站得住的。
  而王朗这个大鸿胪等于是外交部长,虽然跟自己的臣子诸侯之间的交涉严格来说不算“外交”,但王朗最近习惯了“安抚外藩”的思维,遇到事儿他不能不挺身而出。
  刘协也连忙顺水推舟,示意制止:“不得对阎卿无礼,车骑将军,你也操之过急了。不管天象如何,朕不能寒了远人之心。”
  在朝堂之上,他也只能先这么说,而等退朝之后,刘协自然还会再私下里安抚董承,表示:朕心里还是支持你的,之所以对阎象和颜悦色,只是为了安抚袁术,不给袁术出兵勤王清君侧的借口,希望卿理解朕的苦心。
  由此也可以看出,董承最近跋扈确实是渐渐有些跋扈,皇帝都没开口,他已经敢在朝议的时候招呼宦官们把阎象赶下去了,这个草台班子的朝廷,严肃性确实又降低了一个台阶。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历史上献帝东归过程中那一年,在弘农举办的朝会,都是嘻嘻哈哈全无礼仪,场所往往就是找个土墙的院子,甚至外面还有好奇的西凉军士兵扒墙围观,想看看皇帝上朝是什么样的。朝廷不在首都,威严性和礼法严谨程度肯定有一轮暴跌。
  董承被刘协劝住,也只好先忍了阎象,不予发落。
  刘协稳住后方,再和颜悦色对阎象说:“卿与卫将军建议的正肃后宫,重建气象,确是正理,朕虚心纳谏便是。不过,卿等所言关于车骑将军的揣测,朕以为并无根据,不如各退一步,朕整肃后宫,卿等也别为难车骑将军了,如何?”
  阎象还不死心,还想死谏撩拨一下,一脸义正辞严:“陛下,天象示警,陛下就该彻底虚心整改,这还有什么商量的?难道陛下还要跟天意讨价还价?恐非人君之德!”
  刘协脸色很是难看,他知道袁术要是得手了,攻击瓦解了董承护驾的合法性来源,那他这个皇帝恐怕就更没人保护了。
  段煨不过是个反正的西凉将领,就算原先没有跟着李傕一起残害百姓,但光靠段煨主持朝廷中枢所在地的防务,四方诸侯肯定都是不服的,到时候又是一堆的军阀进京,大汉就彻底完了。
  但刘协几个月前刚刚下过罪己诏,显得他对天意还是比较尊重的,现在人家拿天压他,直接驳回丝毫不敬天意,也很容易被诸侯抓住把柄。
  思之再三,刘协几乎用商量的口吻说:“此事还多有可疑,天意之解读,岂可听一面之辞?而且天象之细节,也未必如卿所言。还是搁置数日,等召至灵台令诸葛亮,再问其详。”
  阎象知道皇帝这是在拖延时间,但对于这个程序正义的要求,阎象还真不好闹事,否则就是他和袁术不占理了。
  所以他就表态,愿意等皇帝召来诸葛亮,再具体推敲“这个凶相究竟具体是怎么个凶法、如何解读、天要皇帝如何整改”,这些细节问题。
  不过,临了,阎象还是又拿出了一招撒手锏,代表袁术向皇帝建议:“陛下,卫将军还有一谏,如今陛下体恤四方不宁、不愿扰民征集秀女,但后宫不可不建,因此卫将军希望陛下降职,召各外姓牧守、外镇将领,于辖区拣选秀女,送至弘农,由陛下亲自定夺各授后妃之位,陛下以为如何?”
  刘协看了看董承,一咬牙:“此议甚善,可以先予施行。”
  刘协当然知道,他这么一答应,就意味着他至少要封袁术的女儿一个贵妃了——袁术这么建议,当然不会傻到为人作嫁、真在豫州和南阳挑选民间美貌女子送来了。肯定是从袁术自己的女儿或者侄女儿里面挑个年纪合适的。
  这样,袁术才好在外戚身份这一层关系上,把董承挤开。估计袁术也不是个在乎女儿性命死活的,女儿送来之后,肯定巴不得被其他后宫或者外戚欺负,那样袁术就有借口带兵勤王了。
  以这道旨意安抚住阎象及其背后的袁术后,朝廷足足等了五天,暂时把这件议程搁置着,等诸葛亮到了弘农,再具体讨论。期间刘协也趁着拖延的时间差,做了些别的准备。
  阎象有些焦躁,但也没办法,只是在内心暗恨:这诸葛亮好大的架子,皇帝派人召见,肯定是日行数百里的快马接力,一天多就能到长安。他回程却要走将近四天?三百五十里路,骑快马赶路要那么久么?
  诸葛亮这是不把皇命当回事啊!没说的,到时候得先说道说道诸葛亮的失职。
  好不容易等到了五天后,也就是十月十一日,诸葛亮终于紧赶慢赶,进了弘农,通报之后,被请来参加朝议。
  双方在行宫内排定后,不等诸葛亮说正事儿,阎象直接跳出来了:“陛下,臣弹劾新任灵台令诸葛亮目无王命,荒疏携带。身为朝廷职臣,蒙召觐见,日行不足百里,如此怠慢,其行其术岂可信赖?”
  刘协很想诸葛亮拉他一把,但诸葛亮走得确实太慢了,有点说不过去,刘协也只好温言询问:“诸葛卿,卫将军主簿所劾,你有什么解释么?为何蒙宣召姗姗来迟?”
  诸葛亮还有些不习惯地、用拿折扇的姿势拿着笏板,拱手奏道:“陛下,臣迟来事出有因,皆因天使言及,陛下宣召为问荧惑守心吉凶、天象征召,而臣近日作得一器,可使不明历数之人也看懂星象原理,只是此物颇为沉重,臣请了许多车马帮忙搬运来弘农,故而迟误。”
  刘协连忙顺着话给台阶:“原来是事出有因,如此说来,诸葛卿也是勤于政务,就不追究迟误了。”
  阎象在旁眉毛一挑,不想让诸葛亮蒙混过关,插话道:“陛下当兼听则明,不可被诸葛亮一面之辞所蒙蔽,他既然说迟到是为了搬运解释天象的重器,何不让他带上殿来公示,让诸公卿开开眼界——诸葛亮,你敢么?”
  阎象最后几个字放低了音量,那是单独挑衅诸葛亮的。
  他不想放过这个直接用道德谴责秒杀对手的机会。
  诸葛亮微微哂笑,但没有出声,依然恭敬地问皇帝:“若是陛下许可,当然可以带上殿来公示。”
  刘协原本还想给诸葛亮留面子,不知道诸葛亮的斤两。现在听当事人都说得那么有自信,就准奏了:“来人呐,把灵台令从长安带来的天象重器抬上来。”
  不一会儿,一个几人合抱大小的、雕刻着二十八宿的天球,加上里面几道同心的行星黄道盘、还有同轴底座、转动把手、传动齿链系统,全部扛了上来,诸葛亮还当着众人的面重新把各级传动的地方检查校准了一下。
  阎象在旁边反而看得目瞪口呆,想喷又不知道怎么喷。
  这玩意儿怎么用的?太专业了不好喷啊。但貌似光看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第四百八十一章
诸葛之算,恐怖如斯
  阎象发现诸葛亮带来的设备不似假货,太专业了自己也不会用,就知难而退,暂时不从器物层面喷了。
  而是把话题引回前几天就准备好的、对星象的解读上面,发起讨论。
  毕竟辩论就是要扬长避短。
  阎象说道:“诸葛令史,我等在颍川民间,九月时见荧惑守心,卫将军因之警谏陛下……敢问此天象果有之乎?你身为灵台令,不会没有记录吧?”
  阎象中间还啰啰嗦嗦说了一段“此凶主天子为外戚控制、后宫不宁、子嗣不利”之类的描述,因为跟他五天前说得差不多,就不复述水字了。
  诸葛亮仪态潇洒地静静听完,那气度完全不像是个虚岁十五的少年人,最后气度雍容地果断回答:
  “荧惑守心,我确有记载。而且天象细节、逆行度数、徘徊日数,都有详述。不过,荧惑守心之寓意,我以为未必如前人所载——今人对荧惑守心之解读,多以太史公司马迁著述为准,而后三百年未有更易。
  而司马迁所著,又受同时董仲舒影响甚深,三百年来,天数有变,董仲舒之说已屡遭右将军驳斥,天下咸知。先帝时便称右将军所驳为知天命,最近陛下又再次重申。天人感应已斥为邪说,毫无根据,卫将军何故拘执天象之虚,妄论朝政。”
  听诸葛亮这样侃侃而谈提到李素驳斥过了“天人感应”之后,阎象下意识还是有点心虚的,他知道普天之下有一个人他肯定是辩不过的,那就是李素。
  诸葛亮只是提到了李素的学说,就让阎象骨子里有一股发毛的阴冷,差点儿错觉李素在场。好容易镇定了几秒钟,才意识到这不过是引用。
  “我怎么这么没用,被人提到李素都会怕,有什么好怕的!李素已经是益州牧了!不在朝中!这个诸葛亮不过是狐假虎威!”阎象手在袖子里轻轻掐了一下自己的掌心,暗示自己镇定下来。
  恢复平静之后,阎象故意绕开李素的学说,下意识朝西微微拱了拱手,说道:“诸葛令史!灵台令所掌,不过是天象观测、记载,至于如何指导时政,还需与太史令、太常卿会商而定吧?你也想一言独断么?我们先谈星象的具体表现,如何?
  请问,此番荧惑守心,荧惑在心宿何处停滞、何处逆行、逆行几度、停滞几日?不是我不相信你,听说你才虚岁十五,你所观,不会有误吧?”
  诸葛亮一点也不生气,拿出一张记录:“九月初二出现守滞,位于心宿主星东一度,守滞三日,逆行四度,耗时五日,与心宿主星西三度再次守滞四日,而后恢复正常顺行。前后凝滞两度合计七日,逆行五日,共十二日至九月十四解除——有什么问题么?”
  这些具体参数,其实没什么意义,只是证明诸葛亮的工作质量、专业水准过硬。
  这个数字,跟阎象从黄承彦那里得到的观察记录也略有不同,也跟阎象自己最初的观察有点出入。阎象暗忖:莫非是我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这个星象异常,所以看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初几天的观测期,造成了累计误差?
  但阎象又转念一想:诸葛亮年少,没有名望和资历,反正天象已经消失过去了,无法复现,我直接咬死了说诸葛亮数据不对,然后让陛下允许黄承彦上殿,我也帮腔,咱都更加年纪大资历老信用好,把诸葛亮挤兑走不就好了?
  这一招在往年或许不好使,但阎象最近暗中打听过,诸葛亮上任交接工作时,貌似有些不愉快,太史令系统内的其他官员跟他也不对付,说不定记录就会有疏漏,其他副职、助理也没法给诸葛亮作证,倒时候还不是谁一方人多谁就是真理?
  反正已经无法复现了,嗓门大的有道理!
  阎象想了想,说道:“陛下!臣以为诸葛亮欺君!据臣五日前所奏,此番荧惑守心出现时日要晚三天,而且全程在心宿主星以西守滞,主皇太子无着、天下不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