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7/891

  最好的状态就是多养一点工人,以工业拉动蜀地,然后确保蜀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刚好够蜀地所有人吃,农民的余粮够养活本地的工人,这样内循环不用往外运粮也不用把外面的粮食运进来,蜀道难的损耗就被降到最低。益州只要源源不断给朝廷提供工业品作为地方税进贡就行了,工业品附加值比粮食高得多了,运输成本也就不在乎了。
  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李素才想起今天还有正事儿没来得及打听呢,不过他抬头一看,发现茶楼老板娘已经去伺候别的客人了。李素就扫视了一圈,让甄尧请了其他几桌一些工场主模样的客人,过来拼桌聊天。那些人见有人请客,也乐得吃白食。
  李素问起他们,如今都安县这边的织锦工场和水车工坊,是不是都能比较饱和的接到活。前些年造织机造水车的工匠,今年闲置情况如何,工场有没有给扩大产能的新订单。
  那几个被问的人,也确实是本地的工场主,也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商业机密,便爽朗地炫耀:
  “织机都没怎么添置,织坊当然生意好了。反而是这两年趁着冬天农闲涌进城赚外快的工人越来越多了,机器没变多,他们还得抢活儿干,工价反而更低更有赚头了。
  去年的工价大家都是瞄准了诸葛家的,一天五个时辰,给五枚五铢钱,现在旁边的工坊都降到只给四个钱了。诸葛家倒是硬气,还是给五个钱,但这样一来大家都抢着给诸葛家织锦,诸葛家的打工机会也更珍惜了,很多织工自发每天多织一个时辰,实际上快六个时辰才赚五个钱。
  至于水车工坊,生意也很好,一直没停工过。那些造水车的木匠也没怎么闲着,咱这儿也好,南安县那边也好,好像今年都有些新需求,听说又是诸葛家鼓捣出来的。”
  这些工场主或者以管理层自居的“工场掌柜”,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丝毫没有为剥削压榨工人而觉得羞耻,反而为今年机器少工人多而沾沾自喜。
  终于轮到工人狗咬狗内卷了。
  李素倒是有些不忍,但他也知道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不会出言指责。供求关系嘛,始终是这样的。
  不过,工场主们说造水车和造机器的木匠们没太闲着,水车作坊也没停工,这还是让李素挺欣慰的。
  因为他印象里,水车的建设进度应该是超前于织机的,瓶颈主要在于配套的水利设施,而非水车本身。所以只要南安县那边乐山堰彻底完工,今年一年之内水车星罗棋布一拥而上配套,要是织机不变多,肯定缫丝产能要溢出于织锦产品,出现“丝太多,织机消化不了”的问题。
  现在居然有所缓解,看来是有人下了功夫了,值得鼓励。
  他们正聊着聊着,茶楼门外又进来一个外地人,不过看着不像是商人,而是书生剑客模样,应该是四方游历那种。他来这儿似乎也不是第一天了,而是有几天了,老板娘一看到就过去招呼。
  这书生剑客看起来钱不多,没点那些早茶热蒸菜,而是要了兔肉冷盘和低端的大叶苦茶,刚坐下不久,听到李素这一桌在聊些国计民生的话题,那书生也忍不住凑过来听热闹。
  这种场景,在茶楼里实在是很常见,君不见后世21世纪成都的茶楼,有些稍微地段偏僻点的,还挂着“聊国际形势请上二楼”之类的牌子。茶楼里嘛,都是这种侃大山的,哪怕拿着月薪三五千,也要聊聊叙利亚乌克兰形势。
  那书生听工场主们给李素介绍了几句、而李素也点头赞叹之后,忍不住插话:“这位兄台,你不觉得这事儿非常难做到么?我是外地游历到的蜀中,到这郫县、都安一带,也有好几天了,我一直在观察,我从没见过缫丝的水车,到冬天还能有工可以开。”
  李素本来也想多了解一些情况,随便示意对方坐下,一起尝尝早茶蒸菜,顺便问了对方身份。
  对方也不藏着掖着,拱了拱手,拿出个匕首插着豉油蒸羔羊肋排吃,吃人嘴短,直接就说:“在下颍川徐庶,曾化名单福,流浪于袁公路治下数年。几个月前随南阳友人去长安,见了汉中王治下气象,又听闻友人说了右将军弟子、灵台令诸葛亮才学风度,颇为仰慕好奇,所以一路游历至蜀中。”
注释:
(1)怀疑他晚年新娶的年轻老婆跟刘禅有奸情。
第四百九十一章
敏感的人看啥都敏感
  如今这个时空,李素还有什么大人物没见过?所以徐庶的出现,已经不能让他惊讶了。
  他甚至没有一星半点其他穿越者似的沉不住气表情波动,听了徐庶的自我介绍,只是淡淡地顺着话题往下继续聊:“那老弟倒是盘缠不少,从关中再游历来蜀地,不少钱吧。”
  李素这么淡定,另一方面也是他怀疑徐庶是不是看出他的身份了,或者是知道他今天出巡,所以故意过来制造偶遇求官,所以多问两句敲打一下——李素那么谨慎的人,从来是不欣赏巧合的,他的人生不会跟那些小说里写的那样,微服私访一下就有什么奇遇。
  他很厌恶那种有意外的生存模式,这不符合他喜欢“万事皆在我掌握中”的智商优越感。
  一边问,李素也用手势微微制止甄尧表明身份,不急。
  徐庶也不尴尬:“是那位友人资助的,看阁下是读书人,说出来你可能也听过,南阳名士黄承彦。在下师从同郡德操公,道号水镜先生的,黄公与家师为友。两月前,我们被袁术所迫,游历三辅,黄公不得不襄助卫将军主簿阎象朝觐天子,陈述星历吉凶。
  归来后黄公感慨不已,说是朝中新任灵台令诸葛亮,如此年少,对天文地理历数算学的精妙,已世罕其匹。便生出观望汉中王帐下诸臣、伺机则贤投效之心。只是黄公家住南阳,难以舍弃家族,故而给了在下一些钱财,让我先游历考察一番。
  我启程之前,黄公还私下求见过灵台令一次,据说那诸葛亮之谦逊,也是世罕其匹。御前辩天完胜,却丝毫不居功,还说自己所学,不过是蒙右将军点拨,他只是下了些推算的功夫罢了。我这才不远千里来蜀中看看虚实。”
  李素静静听着,倒也欣慰,因为他是真不知道诸葛亮十月份的时候在弘农闹出了多大动静、刷了多少名望。相隔超过一千五百里,讯息传递非常困难,刘备偶尔有公文或者书信给李素,也不会刻意提诸葛亮这样的小角色最近的表现。
  徐庶看李素微微点头的样子,笑道:“兄台似乎对诸葛令史的成就很是好奇、得意?”
  李素打太极地反问:“猎奇之心,人皆有之嘛。还是继续说说你吧,既然是来蜀中游历、查看右将军之理政,怎么在这都安县徘徊不去?”
  这一问非常巧妙,既是把话题歪楼歪回去,也是顺势让徐庶解释今天的巧合——要是说不出你在都安县长期滞留观察的价值,那今天就不是偶遇,而是徐庶有预谋的显摆。
  徐庶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回答中说谎,但李素可是谈判专家出身,他从对方的表情语气眼神中可以轻松判断有没有说谎,那是李素的老本行。
  徐庶也不以为耻,坦荡说道:“我开始去的郫县,想了解一下右将军,就登门求见,一展所长。不过一到成都周边,我就发现此地百姓富庶,民间颇重工商,不愧天府之称,加上盘缠尚多,好奇多看看,倒也不急了。”
  这是直截了当承认自己也赶路辛苦了,想多玩几天,看这儿生活条件太好了。
  徐庶说到“成都的美妙生活”,似乎是想起了前几顿吃的美食,口水有点下来了,于是先停住不说,拿起筷子先夹了两个汤包,咬破点皮子慢慢吸汤吃下,又吃了块豉油粉蒸排骨。
  甄尧在一旁看这厮居然敢让使君干等着、自己说得流口水就先开吃,也是颇为不忿,想要出言训斥他无礼。
  不过李素微微用折扇柄挡了一下甄尧的手肘,甄尧才没出声,只是改为帮李素有斟了一杯茶,用眼神暗示李素也别闲着,趁着对方吃的时候喝口水润润喉。
  解了馋之后,徐庶抬头,把刚才低头吃东西时往前掉的发带,重新往后一甩,嗦了嗦牙缝,喝口茶漱漱口。
  李素看在眼里,确认这家伙的江湖习气还没改,果然是多年逃亡养成的痞性。作伪是不可能这么自然这么细节的。
  然后徐庶才接着说:“观察了几天之后,我也看出来了,蜀地如今工商大兴,主要是很多以水力替代人力的工巧之物,被大规模推广。而且右将军看起来也是真心重视民生,诸葛郡丞也好,他们家的商号工坊管事也好,无论技巧还是管束,都颇有巧思建树,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远的不说,就说这诸葛郡丞依令巡查各县工坊开工情况,确保冬天都能有工做,百姓农闲能找到活干,就非常不容易。我就没见过冬天还能让水车作坊有足够活儿干的,非得好好考察一下,以解我疑。”
  李素听了,还在顺着徐庶的思路推演,一时没有开口。甄尧看李素都有点疑惑,还以为是李素想问不好意思问,所以他连忙装小白开口问:“这有什么奇怪的?”
  甄尧是李素的助手打扮,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很有文化的人设,所以他问些小白问题不会丢李素的人。当帮闲就是要有眼色,领导要面子的时候就拿自己的面子顶上去。
  徐庶果然略微轻蔑地一笑,指着甄尧说:“这位小兄弟怕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需知夏蚕最晚八月份就收了茧,蚕茧收下来之后如果半个月内不煮死,蚕蛹就会破茧而出,丝也就废了。而煮完的茧也不能存放太久,最多十日就要抽丝缫丝,不能放着,否则会烂的。
  这就导致,虽然冬天农闲是一年中织锦的旺季,但织锦的前一个生产环节九月前就该结束了。织锦工坊该在九月大量收购囤积缫好的生丝,储备够一个冬天和来年早春织锦所需要的丝。
  如今都腊月初了,这些缫丝水车还在开工,难道不奇怪么?所以,肯定是诸葛家弄了些别的新巧之物,可以补上没有蚕丝可以缫的季节的“产能过剩”,不至于空转。我虽然志在求官报销,不过也不吝于多了解一些生财之道,说不定遇不到明主,还能有条富贵的退路呢——
  这位兄台,看你们也是富贵人家,你这人看着有修养,英气不凡,不过身边这些,都是商贾俗人了,你们难道就不好奇,不想也发掘一下这里面的商机?这几年蜀地可是出了多少好东西了,哪一件拿到川外不是货殖数倍甚至十倍的,我要是帮你们刺探到个商机,换比盘缠不过分吧。以我的眼光敏锐,我认为值这个价。”
  徐庶这么说,一旁的甄尧居然有些惭愧。因为他家就是超级巨富,家里织坊也开了两万台织机呢。
  可惜生意都是家里的掌柜们在打理,他是要举孝廉出仕的,或者指望混混半个外戚(1),甄尧居然从来都没算过“每年几月份才有蚕丝可以缫”这种基本问题,真是四体不勤的膏粱子弟。
  李素倒是没什么,只是淡然哂笑:“你对自己的眼光很自信啊,观察倒也确实敏锐。不过这点程度就敢开价,是不是草率了些。算了,不演了,我想知道诸葛家到底做了多少惠民的尝试,找来问问就是了——
  我,李素。废话少说,看你这人倒也干练敏锐,能是司马徽的弟子,应该也略有才学,给你个益州牧从事,历练干干,若是果有建功,将来还不是前途无量。
  不过我挺好奇的,你为什么在长安时不直接找汉中王投奔寻个差事呢。当然你现在要是想回去,我也不拦你,汉中王可是至今礼贤下士从不苛待。”
  徐庶愣了一会儿,上下打量了许久,对于李素的突然摊牌也是有些意外,飞速思索着如何应对,才缓缓说道:
  “汉中王确是当世明主,不过我是戴罪之身,大王身边名门权贵不少,多有不便。而且今年关中凋残饥荒,一切民政以休养生息为主,没有出兵建功的机会,也没有大兴土木或者改革弊政的打算。既如此,听说使君擅能创新,来这儿一年,说不定更有机会——使君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不知使君能否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李素:“你觉得我不像?”
  徐庶:“使君气度不凡,只是太意外了,不敢相信。”
  李素:“那你还怕我害你不成?你有什么值得我图谋的?我请你一路吃喝玩,回郫县自然能给你证明,现在却没带信物。”
  徐庶这才打算相信,反正有人报销旅游也不坏,他也带剑略有武艺,如果遇到寻常商旅起歹心他也不怕。他只是下意识扫了一眼李素随行的所有人,看到典韦的时候,感觉到一股危险的气息,往后挪了挪腿脚。
  典韦却不爽徐庶观察他的实力,捏着拳头:“我还没怀疑你是刺客呢!不过有我典韦在,你这种再来十个敢有异心,也叫你全部变成肉泥!”
  徐庶这才相信,这肯定是李素了。因为典韦揭开斗笠那凶恶样实在太经典,哪怕徐庶不知道典韦长啥样,也瞬间觉得“典韦就该是这样”。
  而且对方如果是临时起意要伪装成李素,也不可能那么巧带个这么特型的保镖。
  “江湖传言右将军护卫最为严密,甚至当年连安南将军都给他做过护卫,应该假不了了。”徐庶心中暗忖。
  一行人吃喝够了,李素就让徐庶跟着,他刚才被徐庶的分析勾起了兴趣,也意识到诸葛家确实做了很多确保工人开工率的有益工作。
  不过,李素觉得有些奇怪:这些事儿,不是靠行政组织调度就能完全解决的,而且诸葛瑾之前也没跟他提起,那就不像是诸葛瑾能搞定的。如果是诸葛亮,倒是完全有实力做更多惠民利国的两便创新,但诸葛亮今年年初就随军北伐了呀,如今是灵台令,哪能分身千里之外的事情。
  李素决定好好视察一下诸葛家的产业。
注释:
(1)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甄姜不是正妃。
第四百九十二章
四两拨千斤
  李素一行离开茶楼后,继续信步闲游,沿着都江堰上的复道飞桥过了岷江,从西岸调头再往南边下游视察。
  原本都江堰上横渡岷江的桥梁,要到宋朝才修建。不过本时空如今就有桥了,就是李素治蜀这几年里花钱修的,技术上完全也可以实现。
  因为岷江在这一区域被堰一分为二,内外江最窄的地方都只有三四十丈宽(70到90米),这已经符合古人修建索桥或者单券木质拱桥复道的条件了。
  李素造这两座桥的时候,结合了拉索桥的向上张力施工法,让工匠在两岸立了坚固的石塔张索,起到类似后世斜拉桥桥塔的作用。
  同时也兼顾了拱圈支撑的优势,花了不少钱让樵夫在青城山上找到了好多主干粗壮坚固部分就长达十五丈以上的参天巨树,然后每三棵树互相榫卯嵌死形成拱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