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891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出气放血效果肯定是不如后世三棱军刺或者四棱锥的效果好的。
  李素也只是基于物理常识这么建议,他其实并不知道四棱锥枪式的枪头,后世到宋朝的时候,就被写进《武经总要》了,就是受唐代陌刀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破甲效果较差的长枪相结合,鼓捣出来的,算是一种触类旁通。
  当然了,既然这一世是李素建议的,张裔自己去想办法,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未必就是宋人《武经总要》上写的那样。
  这样改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缺点就是原本用枪的高手可以用枪头两侧开刃的部分,抖出枪花用侧刃划割要害来伤敌。改成四棱锥的枪头后,就算四条棱都开锋,毕竟刃的深度没有原来扁平枪头深了,哪怕划到敌人脖子,伤口最多也就入肉半寸,然后就会被十字形的脊挡住,割伤深度会锐减。
  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四棱锥头的枪肯定造价要比普通长枪贵两三倍,也不可能全军都换装这种枪,只要给一部分专门反制重骑兵的枪阵配属这种装备,有的放矢专打针对性敌人,也就扬长避短了。
  张裔对于使君的种种教诲非常珍惜,把所有意见都记录了下来,准备明年慢慢一项项整改。
第四百九十六章
承诺不首先使用大杀器
  “夫人,为夫这套钢甲是不是很威武?外面是明光胸甲配嵌合鳞甲,内衬是兕皮合猪婆龙皮合鞣的。还有这个斗篷,是永昌太守李恢送的身毒国白虎皮做的,寒冬腊月穿着着实暖和,太合适了。这折扇换成镔铁扇骨的,也刚刚好,跟宝剑金冠很配哦。”
  随着督导张裔的活儿结束、时间也临近年关了,李素自然要准备回成都。拿到最新的铠甲之后,他自己也忍不住试穿了一天,就回来跟老婆显摆,展示自己难得的出将入相风度,顺便让老婆收拾行李。
  “粗鄙之状,不过如此。”谁知,蔡琰只是微微抬头瞥了他一眼,就又低头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在那儿写不知道什么东西,看着像是一篇汉赋。
  李素微微惊愕:这是吃火药了?
  但李素也没多想,往蔡琰旁边一坐:“我渴了~”
  绣瑟连忙过来倒茶,被周樱一把劈手夺过壶,亲自斟了一碗,却不端过去。
  李素等了几秒钟,一扭头才注意到周樱端着茶碗看着他呢,他这才知道妹子是有话说,便一板一眼地亲自踱过去接过茶碗。
  周樱趁着李素喝茶,用蔡琰听不见的低声“还在生气呢,那天夫君说姐姐作的诗是粗鄙之语。她说你穿铁甲是粗鄙之状,是要你认错呢,这都没听出来?快认错,认了就没事了。”
  李素一阵无语:那不都他闭关忙公事之前的事儿了嘛?都过了好几天了,自己都回来了还记着仇呢?
  李素:“不会吧?还记着呢?真的假的?”
  周樱急得微微跺脚:“你吼她了!女人多久都记得呢,快!不然就是我提醒的了,不诚心了!”
  李素虽然直男,却也知道当机立断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话说到这份上了,他也当机立断。
  不就说两句好话嘛,早说两句顶晚说十句八句的,自己不是怕老婆,是为了节约。
  他立刻把刚刚到手的身毒白虎皮斗篷解下来,走到蔡琰身后,不由分说给妻子披上。
  蔡琰一抖肩,忍不住微微抽泣:“谁要你的粗鄙之物了。”
  李素大义凛然熟极而流的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虎皮是杀伐之物,披在我身上当然是粗鄙之物了。但是披在夫人这种锦心绣口的奇女子身上,它也沾了文雅之气。
  说不定这头白虎就是冥冥之中知道夫人乃著汉纪《西南夷列传》的旷世才女,白虎作为身毒特产,唯恐埋没于史,这才自投罗网、以求物种留名于史呢。”
  李素只是不用心哄女人,只要有人提醒他用心,他把智商合见识往这个领域堆,就没有拿不下来的。
  这样彩虹好话地调教了一番,蔡琰找到了台阶下,就乖乖不生气了。她伸过面前的这张纸,给李素一个机会,让他点评一下她新写的这半篇赋如何。
  李素接过一看,果然比当初船上随口瞎占的要工整不少,骈四俪六,纯粹是赞扬僰道这等原本蛮荒之地,如今市井、工业如此繁荣。
  “四港吐纳,九市龙鳞,百舸千帆,襟带泸岷。汉夷神巧,毕集一邑。其中乃有象雄之曜、夜郎之兕、哀牢象牙、林邑嘉禾,殊方异类千里而来,或逾昆仑极巅,或渡不周弱水……”
  既然没有歌颂工业污染的句子,李素还是可以赞一赞的,他略一思索,就悟出了老婆这篇赋是模仿的班固的《西都赋》——
  其实别说蔡琰了,从东汉早起班固写完《西都赋》之后,直到西晋左思写出《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这个典故之前,中间两百多年的文人,在写文赞美城市繁荣产业兴旺这种课题时,都没跳出这个文体风格。
  知道了对手的套路,李素当然懂该怎么赞美了:“夫人此文,怕是过于班固《西都赋》了,若是流传回成都,引来士人传抄刊印,怕是又要让成都一时纸贵……”
  既然“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典故历史上就是赞许左思在这类赋上超越了班固,那李素用来形容老婆,当然是丝丝入扣。
  而且他知道蔡琰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要跟班昭比比历史贡献、文史留名,现在夸她查过了班固,蔡琰怎么可能不乐开花。班昭毕竟只是帮兄长班固完成了一些扫尾性的补充工作,超越班固不就等于远远超越班昭了。
  蔡琰果然听了大喜:“哼,原谅你了,那天的打油诗确实是我写得不好,不怪你。”
  蔡琰服软得这么彻底,并非她好糊弄,她其实也有想到过“老公是不是故意在拍我马屁”的可能性。但她不觉得“成都纸贵”这样的意境想象,会是一个想拍马屁的心灵肮脏之人在这种肮脏动机下想得出来的。
  那美好图景描绘得如此情真意切,肯定是发自肺腑的赞美。
  加上蔡琰没听到刚才周樱的悄悄提醒,内心那股对手指画圈圈的怨念也就彻底消散了。
  周樱在旁边看得暗暗汗颜,李素明明是在抚慰蔡琰,她却感同身受地面红耳热腿发软:夫君真是太厉害了,他只是不屑于哄女人,一旦认真起来,肯用心,简直是一句话就能让才女被击中心坎。
  偏偏就是不肯用这个心。
  ……
  第二天一早,心服口服的妻妾婢女们全部收拾整齐,行李搬上船,返航回了成都。李素带了二十套铠甲,准备过年设宴的时候送给武将们当礼物。
  他也不会全部送完,毕竟如今留在成都的只有张飞级别最高,总得留个一半以上,到时候送长安那边的贵客。
  返程要逆水行舟,船多开了两天,五天后才到成都,已经是腊月下旬。
  李素让人在州牧官署和自己侯府里都张罗起来,到时候要密集宴客和听取述职,很多在外地奔忙的官员,也会在这时候回成都。
  汉朝的时候官场就是这样的,你做到地方上的一把手,听取下级官员汇报工作就是在一场场的酒宴之间——就像历史上刘备在刘表那儿的时候,遇到丰收之年,秋粮丰收冬藏入库之后,刘表就得请九郡官员吃饭,刘表病了就得请刘备代他陪喝,不然哪来的机会被蔡瑁做手脚跃马过檀溪。
  刚布置了一半,张飞先带着一群武将来凑热闹蹭好东西,李素就先拿了几副铠甲给张飞。张飞看了眼前一亮,满意地收下,只是嫌弃这铠甲外面的氧化层还不够致密,不像玄甲那么黑,谁让他穿惯了玄甲呢。
  李素笑骂着让张飞回去吧甲片打磨到毛糙亚光,让它锈一个月再抹保养的植酸油,就有那效果了。
  除了张飞之外,还有严颜张任这些目前留守蜀中的将领也领到了铠甲,一个个感谢而去。
  李素看着他们一个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心中暗道:再等等,将来成本要是允许,给你们想办法弄全身板甲也行,但现在先用这个凑合吧。至少比现有的鱼鳞甲合札甲,防护肯定是更好的。
  至于板甲,李素心里当然知道板甲的防御力更高。而且西方历史上制作最精良、关节活动最灵敏的那批板甲,对人的活动出招制约也微乎其微。但那不是没法用冲压工艺大批量标准化加工嘛,太贵了,历史上要不是子爵伯爵起步,也用不起那种灵活精细度的板甲,所以不是李素目前急着要解决的问题。
  将来有闲了,给顶级武将开小灶的时候,可以考虑,但他现在解决的是近万人的重骑兵的整体装备升级问题。
  那个贵不是体现在钢材用量上,而是甲胄工匠的人力成本上,顶级精良板甲连一个肩关节的罩甲的六道弧形钢片都要做到每一道尺寸、弧度曲率不一样,那不得让钳工一锤子一锤子砸?那得培养多少工匠?花多少时间掌握每个部件的加工尺寸心得?能和那种随便找个人都能开的冲压设备比么?
  后世21世纪,走在深市三和人力市场外面看看,都知道,冲压工的技术要求有多低,还有去招三和大神日结的,150块一天,干12个小时以上,临时工,只要会把金属放进去、压完后拿出来就行了。
  打发走了武将之后,李素很快又迎来了述职的文官潮。
  各郡太守倒是没什么意外事情要汇报,有些太守还是李素今年刚刚提拔上去的。
  腊月底的最后两天,轮到典农中郎将国渊回到成都、上门拜访述职。李素隐约预感国渊这人擅长钻研,非常务实,肯定会给他带来一些干货的难题,以及额外的收获。
  李素的期待果然没错,国渊这两年负责推广林邑稻的种植,还推广身毒长绒棉,两者最多分别有种了两三年了,果然积累了不少问题,但成绩也是显著的。
  两人一见面,李素就亲自给国渊斟茶斟酒,勉励嘉许:“子尼,这两年辛苦了,不过再坚持坚持,明年朝廷要动兵平灭郭汜了,你从最初小规模教导百姓种植身毒白叠花,也有三年了吧?
  你也说了,白叠花需要气候干燥多阳光,蜀中不好多种,明年稻河西走廊,正好广种,也利于朝廷归化羌民。你再辛苦两年,等羌民都习惯了种地穿棉衣,我向天子禀奏,担任大司农刘巴的副职。将来如果九卿调动,民政劝农、与税赋度支分开,你和子初都有九卿之望。”
  国渊虽然有很多想吐槽的,但大领导都先封官许愿堵他嘴了,他也就暂时不埋怨了,先把敬的酒喝了。
第四百九十七章
准备北伐凉州
  在新年的忙碌中,历史的篇章悄然翻到了195年,也是这个时空的建安元年。
  国渊的年底述职,最终给李素提了不少困难:
  比如在蜀地种棉花有多难、而如今诸葛瑾诸葛芷为了解决“成都平原冬天水车闲置”的事儿,又必须在益州补偿性地发展一定量的棉布产业,免得工业资源浪费。
  这个问题,李素跟国渊最终讨论的结果,是让他安排人去相对干燥的巴西郡找嘉陵江两岸支流灌溉便利、气候又相对干燥的区域,种植棉花。
  而且可以利用棉花作物吸水快、田地不需要蓄水的特点,挑山谷河流坡地种植,别浪费平地种水稻。
  众所周知,后世蜀地也就重庆周边夏天比较燥热,无降雨时间足够长,而成都平原是不可能的。这么安排,也算是资源充分配置了。
  除了蜀地种棉花的问题之外,国渊的第二个难处,是他发现“双季稻连续种了两年后,就开始出现地力下降,而且施肥都不一定补得回来”。
  这个问题也是汉朝人不可能有解的,因为他们之前还没有如此狠地压榨过地力,也不可能跟后世种双季稻的宋朝人那样精耕细作大量施肥。
  林邑稻引入益州,不过两年,第一年因为只有不到两万石的种子量,所以推广种植的面积还不到一个郡,大约也就几个县。194年的时候,才推广到益州大部分水稻产区都种。
  所以,有“连续种植两年”实验经历的,大致也就是犍为郡治江阳县周边,和朱提郡邻泸水的一些县屯田区。国渊能那么快发现问题,可见工作态度还是很细致的,每年都在试点田严密统计产量。
  要是换一个不负责任的一点的屯田官,要么放卫星随便吹牛谎报,要么无所谓不报单产,那样都得耽误不少时间,说不定将来还导致百姓因为种植技术不得法而减产。
  因此不管这次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国渊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就凭这个态度,李素就额外赏赐了他黄金二十斤,而且表示会在届时给刘备的表章中,说明国渊的认真工作态度。
  然后就是具体的解决了,李素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无非是借助那些泛泛而谈的经验。他首先提出了“一旦出现地力下降,别忙着休耕养地,可以种两年双季稻后,轮流套种一季黄豆”,毕竟大豆的固氮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点常识李素还是想得到的。
  但是黄豆产量低,还不到种稻米的一半,农民亏肯定是要亏的,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李素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让国渊在那些山坡河谷屯田区,分类种植——比如几年前李素组织国渊在嘉陵江和泸水两岸屯田时,都是沿着江一长溜低洼平整的水浇地种稻米,高坡不平的地方种茶树和萝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