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6/891

  “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这两年前就有了,阿亮在北伐李傕之前半年造出来的,木车床。你们可能没关注过,但绝对用过这玩意儿造出来的军械。凡是前年开始,我军大批量集中新造的枪杆,就是这个东西生产的。
  不过,我敢把它拿出来再炫耀一遍,肯定是有了新的妙用——不光机器是发明,使用方法也是发明嘛,咱不能重物轻人、重机器轻思想。首先,这次的机器我又改良过了,刀刃更平滑、切削刃口更长,而且是半斜半平,每次踏板转动转轴,切削起来更快了,而且适合削更细阻力更小的东西。”
  李素这么说,其他看官不像关羽那样直接看到实物,当然不太容易理解。
  但是只要一句比喻,所有人都会心领神会——李素改良过的木车床车刀,模仿了大家小时候削铅笔的卷笔刀刀刃!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卷笔刀削铅笔的切削量,要比金属机加工车床的切削量大多少,对于要切的厚度比较薄、杆子比较细的小物件儿,加工速度自然是暴涨。
  用这个东西造箭杆,自然比法正那时候在五丈原扎营诱敌王方雷叙、造诸葛弩矢更加快捷了。
  更关键的是,卷笔刀的结构让机器本身重量降低了很多,体积也变小了,更便于携带运走——这一点当初法正守五丈原大营时是不重要的,因为法正是打营地防守战,机器摆在高原上、旁边就地砍树劈成木棍造箭,不存在机器运输问题。
  李素这次,却是要关羽马超用大篷车把削箭车床运着走的,机器本身从三百汉斤减轻到一百汉斤,优化就很明显。
  李素说着,先指着一部关羽已经很熟悉的诸葛弩,说道:“当年李陵带五千步卒出塞,遇匈奴八万之众围攻,吃亏就吃亏在后勤不利,无法补充,一日尽矢五十万支。
  如今咱要追击郭汜,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哪怕将来前几战都未能斩杀郭汜,我们也要做好跟霍去病一样追杀到居延海的心理准备。
  若是如此,郭汜跟其他畏惧大汉重新掌控西域的羌族部落联手,消耗我军,恐怕箭尽之时,我军便危矣!所以,箭矢的补充要跟军粮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们带箭的话,怎么带都是不够的。那就多带诸葛弩和这种造箭机,专造削尖的木棍,没有铁箭头,给诸葛弩那种耗箭大户用。
  戈壁上虽然没有树木,但直到酒泉郡、酒泉县之前,我们好歹左侧靠着祁连山行军,祁连山麓有大量合适的树木可用。咱不管攻打武威、张掖、酒泉三郡过程中消耗了多少箭矢,都能在前线就地取材造补回来。”
  关羽很快听懂了,李素这个计划也是结合实际情况的,在打到酒泉之前,都要带着机器走,进军到哪儿就砍树砍到那儿就地补箭。但是到了酒泉之后,要是郭汜还能跑,那就得略微修整了。
  到时候估计要在酒泉郡住几天,疯狂造箭把辎重塞满,然后这批车床就留在酒泉城里了,后续军队轻装不带生产设备直扑居延海。
  还真是缜密的计划啊。
  就在关羽以为这一切都够了的时候,李素又顺着刚才的思路,给他开了一个头脑风暴。
  “自从决定带这些削木车床上路后,我又想到了一个触类旁通的小改进——去年我军跟李傕交战后,敌军不也充分学到了我们马镫的设计么?
  哪怕西凉穷困,郭汜用不起金属马镫,但他肯定也会吃亏记苦尽量弥补,我觉得他军中骑兵,今年肯定也不缺木头削刻的硬质马镫了。至于高鞍桥的木质马鞍,肯定也全面普及了。到时候西凉骑兵的骑枪冲杀威力,怕是不逊于我军。
  之前也说了,弩只能用来防备敌军骑射游斗远战,让敌军不敢与我们对耗,逼着他们近战。但进入近战之后,擅长马镫高桥马鞍长枪冲刺的骑兵,也不是好对付的。往年汉军旧制,骑枪多在丈八寸到丈二,列阵破骑的步枪长不过丈六。现在敌军骑枪冲刺变强了,我们最好的反制就是把步兵枪阵的枪杆再加长——”
  李素这番话里,涉及一个常识,那就是张飞的“丈八蛇矛”,其实都不是一丈八尺的,那个太长了,根本挥舞不开,速度灵活性不够,那玩意儿实际上是一丈零八寸。吕布的方天画戟也不过是一丈二尺。那实际上也不短了,张飞的武器有两米五,吕布的武器有两米八。
  正是这样的对抗环境,让华夏军中的步兵反骑长枪一贯也没再长长太多。最长的步枪一丈六,也就三米五不到,也已经很罕见了,更多主流的也就刚刚三米出头。
  而更早的西方马其顿方阵,希腊长枪兵就动辄四米四米五,可见东方的骑枪对抗烈度没那么高,所以没有“军备竞赛互相升级”。
  学华夏的日本人,直到中国进入宋末明初的时候,也就只有“两间枪”到“两间半”,日本人一“间”是一米六左右,所以两间也就三米二枪杆,两间半四米。
  以至于光荣游戏《信长野望》里面,对于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发明“三间枪”(四米八)、信长继承并进一步加长到“三间半”(五米六),还大书特书为一个大名的特色科技,号称让长枪足轻战斗力暴涨。
  关羽当然也知道“敌人骑兵骑枪冲刺威力更强、因为马镫也能换用跟步兵一样长的丈六尺长枪”时,步兵应该更加“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那样才能在被骑枪刺死之前先下手为强。
  但枪杆越长越重,要是不加粗太多的话,还容易折断。目前的金属枪头也不太适合更长太多的枪杆,一旦受力扭矩变大,枪头本身也很容易变形。(当然关羽不懂什么力矩分析,他只是根据战斗经验常识这么认为)
  “枪杆陡然加长,太容易断了吧?枪头也不合适。”关羽不无忧虑地说。
  李素拿出一个他去年回益州时跟将作左校张裔鼓捣出来的四棱锥枪头,得意地想请关羽观摩,但想了想似乎马超更懂长枪,临时手一转递给马超。
  马超果然识货,眼神一亮就注意到了其价值:“此枪头四棱开刃、锥尖锋利无比,若是用来破甲,怕是极为犀利,而且坚韧异常,完全不担心变形或者折断,哪怕及远力衰,也能轻易扎伤着皮甲之敌。四棱凹陷放血、防止枪头被皮肉筋骨粘滞,入肉后继续深刺的阻力也更小。
  只是可惜挥舞切割的伤害更低了,也不能靠舞抖枪花杀敌——不过对于武艺不强的普通士卒来说,本来也不指望他们抖得好枪花,刺杀就是了。我就不用了。”
  对于武艺高强的用枪骑兵武将而言,不需要这方面的改良,他们更看重武器的灵活多用性,他们的武艺能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棱锥枪是给有纪律无枪法的小白用的。
  马超说完这些后,关羽也陡然回过味来,一拍大腿:“妙哉!既然这个枪头比旧枪更能轻易穿刺、还不怕折断变形,再配上可以更换的木杆,那就彻底不怕损耗了——伯雅你肯定是指望用那些削木棍的机器,到时候坏了多少枪杆就沿途砍树粗制滥造,把完好的精钢枪头换到新木柄上,把枪杆也当成消耗品。”
  李素见关羽已经看穿揭开谜底,他也没什么好卖关子了,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来,咱把枪杆再加长五尺,甚至更多一些,也无所谓。
  最后,我还让张裔改良了一些伐木的锯子,便于把树木从沿着树干纵轴的方向剖开锯开,免得树木沿着纹路乱裂浪费材料,还降低加工成品率。当然这些都不值一提了,改善并不很大。”
  包括诸葛弩的箭矢,他目前在益州打造好运过来的铁箭头,也都是尾部有点凹陷空心的,如果有必要,到时候能够把钢箭头套在削尖的木箭头外面,重复利用,只在最激烈的战役中动用这些高杀伤力储备箭。打完一场战役后可以搜集没有损坏的铁箭头换新箭杆。
  一旁的马超,则是全程被李素的新枪头新枪杆所吸引,急着去试试手——李素这次带来的主要是机器和机器图纸,但也有一些已经加工好的超长枪枪杆样品,所以马超可以直接上手试。
  他先拿了根还算保守的两丈长枪杆,挥舞刺杀了一下,李素都看得啧啧称奇——马超居然能单手拎着两丈长枪杆的尾端,然后狠辣地往前平推刺出,中平一枪,始终扎在一条高度水平线上,枪体的重心似乎都没有上下摇摆。
  “厉害啊,不愧是马超的枪法,这力量也是够稳健狠辣的了。”李素暗暗称奇,他是见过赵云枪法的,相比之下,赵云的武艺当然不比马超差,但赵云以轻灵缜密见长,马超更多的是狠辣果决。
  李素就这么呆呆地欣赏了一会儿,直到马超试到一根两丈四的枪杆时,才单手平刺出现了不稳、上下摇摆,但马超换了双手握枪后,很快又稳住了。
  “两丈四的我单手提枪尾都刺不稳,普通士卒双手肯定也不稳了。我看就做两丈到两丈四之间,让军中长枪手多试试。”马超拍拍手,下了结论。
第五百零四章
谁都想不到
  李素跟关羽马超商议之后,敲定了生产计划,很快就忙活起来。
  在四月下旬这个农闲季节,整个临洮县城里几乎所有的劳动力,和陇西郡其他几个县的成年男性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动员了起来,上山砍树、处理板材。
  古代徭役征发光是往返赶路就容易浪费好多时间,所以能就地解决的事儿尽量就地解决,因此本地人被征发的比例高一些,也是很正常的。
  关羽和李素的规划,是临洮县里凡是十岁以上的男孩都得两人一组上山拉大锯,女人十五岁以上当男孩使,不过考虑到女人体力弱,就让她们做相对精细的分割木材。
  除了临洮以外的其他陇西县城,女人和小孩就暂时不用干活了,留在家里处理杂务吧。
  而隔壁天水郡的徭役就不用赶路几百里过来了,反正伐木加工木材的活儿在哪里都能干,干完后直接让人把木料拉过来。
  李素也不让他们白干,是严格宣布了租庸调法规则的,反正今年的征发期限比较紧,没有超时多少。就算偶尔有超的,或者是不该到服役年纪也来做木工的,那就减免户调,把本该交的铜钱和纺织品免了。免够之后就放回去,或者官方给钱给绢继续雇佣劳动。
  李素还趁机给如今只在蜀地有生产的棉布刷了一波存在感,把原本应该给百姓发绢的报酬改为发棉布,或者是承诺等今年沓中屯田的棉花收获后改发棉花。
  按说棉布成本肯定比丝绸低得多,但因为百姓们没见过,而且西北苦寒之地的人不在乎纺织品的轻软细滑,更在乎毛茸茸暖和一点,所以李素拿便宜货买劳动力大伙儿都还挺接受的,觉得自己占到官府的便宜了。
  事实上,如果是将来棉花大规模种植、棉纺业发达了之后,那棉布的材料成本肯定连最便宜的丝绢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考虑到纺织的人力成本,并不能等比降到织绸缎的五分之一,所以综合下来最终布料售价是最便宜丝绢的三成,也就差不多了——
  棉布纺织也是要归档一根纬线就操作一次的,所以女织工的劳动频率并不低。但总的来说织单位面积棉布可以比单位面积的丝绢少归档一半次数的纬线,那是因为棉纱纺纱的时候可以捻得比生丝粗很多。
  比如要是粗一倍的话,棉纱每寸宽度只要归档二十根纬线棉纱,而丝绸可能得有四十根纬线生丝,那就等于女工少干一半劳动量了。而李素为了节约劳力,也是在跟诸葛芷商量纺纱机造法的时候,让诸葛芷尽量纺粗纱。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不是完全没有,因为纱粗一倍就意味着布的厚度也要厚一倍,单位面积用掉的棉花分量就多一倍,原材料消耗更大。但李素综合考虑之后,认为棉花只要大规模种植就很快会不值钱,权衡还是决定纺粗纱织厚布。
  毕竟棉花是直接地里长的,跟羊毛蚕丝那些动物纤维比少了一级食物链传递效率损失,便宜五倍十倍都是轻松的。而且汉末的北方人也不像后世宋、明那些朝代商业社会彻底发达后,讲究奢靡折腾,追求棉布细密,他们只要毛茸茸保暖就好了,棉布织厚了正好棉袄里面稍微少填充点棉花,总用棉量差不了多少。
  按照这样的估计,将来大批量生产的五尺宽幅棉布,大约可以卖接近一千钱一匹——对这个价钱没概念的,可以回忆一下几个参照物。如今的五尺宽蜀锦卖价依然要六千多钱,五尺宽的没有花纹的素绢帛也要两千五到三千钱一匹。所以棉布已经是丝绸的三分之一价格了。
  果不其然,西北的服徭役百姓们超期干活后,稍微拿到了官府给的几尺棉布,以及更多的“秋收后再发棉布”的白条,或是优先给他们发明年的棉花种子,当地百姓就开心得不得了。
  “这新布真是又暖和又毛绒,穿着比丝绸都舒服。只有西羌和楼兰人龟兹人的毛线布比这好,但毛线布可贵呢。”
  “是啊是啊,关使君李使君真是仁厚之人呐,帮忙多砍十天八天木头,就多给好几尺棉布。”
  这里必须说一句——汉末原本虽然没有棉纺技术,但毛纺却已经有了,而且就是在西羌流行的。华夏文明最早有成熟毛纺织布机械记载的,大约就是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在养羊剪毛织布的西域多国有。
  至于北方匈奴大草原上,匈奴人虽然也养羊,但不像羌族那样培育出了绵羊,不好剃毛搓绒,也就没法织布(羊毛也要用绵羊之类的长毛,才能跟棉花里的长绒棉搓棉纱一样搓成毛线。山羊的短毛没法搓毛线,只有到了近代才能做山羊绒)
  所以,陇西的百姓们,好歹还是知道“羊毛线布料”这种东西的存在的,只是太贵了用不起。而且羌人即使学习了汉人的纺织技术,他们的毛纺器材依然是非常原始,基本上就是那个纺锤搓捻制造毛线,然后跟织十字绣似地拿挡板提纵器控制经线开合,也就停留在汉人先秦战国时的纺织科技水平,连汉地的脚踏式织布机都没有。羊毛布料的价格其实比丝绸还贵,但供需都很少。
  汉人则因为自己不养绵羊,没有大规模纺毛线织羊毛布料的需求,懒得为羌人那点破产量研发机器。反正这时代也没有专利保护制度,汉人能工巧匠就算发明出只对羌人有用的好用机器,羌人也不会付他专利费啊。
  李素则是在征发徭役伐木的过程中,亲自深入民间,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由很是感慨。他知道他有诸葛芷的纺纱机和织棉布机,那些东西都只要稍稍调整,就能改成对毛线毛布生产同样适用的。既然如今西凉即将成为他的领地,给自己人逐步扩散一点技术也是好的。
  毕竟棉花的种植不可能一年内就彻底推广开,而养羊这种活儿也不可能在西凉绝迹,既然如此,能让过渡期那几年里民间的羊毛也充分利用起来,何乐不为呢。
  棉花需要的灌溉还是比较多的,只能在河谷两岸种一长溜儿,祁连山高处坡地乃至弱水、浪水右岸的大片戈壁,还是不适合种棉花的。河西走廊以东以北,降水稍少的草原,将来还是得养羊。
  ……
  李素就这么和关羽整军备战、疯狂制造后勤车辆和木车床、备用车轮、可替换式枪杆箭杆,忙活到了五月上旬。
  造车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慢一些。主要是为了水陆两用,车底要用好几条直通头尾的三丈长弧形厚木板制造、确保中间凹陷有船一样的稳定中心,所以比平板车底加工起来慢多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水陆两用才是西部大篷车的精髓,要是到了河里稳定性不好可就抓瞎了。调整过之后,李素估计到五月中旬开战的时候,最多造出五六百辆这种大篷车。即使工期拖到六月份,也就增加到七八百辆。
  原计划的上千辆肯定是做不到了。
  不过重新核算之后,关羽觉得打武都之前五六百辆大车也够用了,将来去张掖酒泉七八百也能凑合,毕竟单车载重量大了那么多,一车一万五千汉斤以上。六百辆就抵得上传统两轮单牛大车三千辆的载重了。
  到时候第二阶段追击的骑兵部队不会超过两万人,怎么都是够补给的。
  ……
  五月初十这天,他最后跟李素合计了一下,让李素继续坐镇临洮大本营,继续生产任务,一直到六月初都不要停,也就是继续开工至少二十天。
  而关羽自己,会带着步兵主力部队,在五天之内做好出击准备,先逐步沿着洮河往北推进到金城城下,跟可能出现的韩遂军稍微打几场野战。如果韩遂不敢出战,那么在五月下旬也会完成对金城城的包围,并且开始打造攻城器械,为后续的攻坚做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