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891

  那两个羌族部落的旗号,马超久居西凉,倒也认识,分别是蛾何部和蛾遮塞部,都算是有部民几万户的大部落了,分别世居壻水和谷水源头的祁连山谷中,各占一条山区河流,所以出兵时每部能出五千人以上甚至近万人,也不奇怪,那都是老弱只要会骑马都能上。
  这也是西凉胡汉杂居的常态:河流流出祁连山,进入平原戈壁后,有汉人在这里造县城,而河流上游崎岖的山区,汉人不想去,种田也困难,就有羌族部落聚居。
  这些部落基本上是谁代表汉人统治者就反抗谁,所以马腾想要统治这些羌人时他们就反马腾,郭汜刚来的时候也反郭汜。但现在听说刘备李素对胡人部落的控制欲比郭汜还狠,他们就跟郭汜暂时联手,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实则就是来玩平衡的。
  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里,直到后来诸葛亮、姜维时代,还有一个叫“俄何烧戈”的羌族武将,被描绘成忠于汉室,带领自己部落跟魏军血战。罗本写这些角色也是有历史原型的,但实际上“蛾何”与“烧戈”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两个部落的名字。
  所以哪怕比诸葛亮姜维北伐提前了三四十年,这些部落该叫什么名字还是叫什么名字,并非那些武将变年轻穿越了。
  李素之所以没有提醒马超特地拉拢其中某些部落,而是让马超自行裁处,也是因为李素认清了这些羌族部落的特性:事实上这些人没有谁是忠汉的,他们只是谁统治当地就反对谁,希望借助汉人的内战而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只不过历史上三四十年后是曹魏在这儿统治,所以他们中某些部落联合季汉,又有某些部落跟这些部落有仇,顺带联合曹魏,这都是随机的,不存在哪个部落天生忠义人品好。
  现在既然马超打过来了,未来要为刘备阵营在这儿建立秩序,那么这些死硬的首鼠两端的部落,肯定都要敲打、分化。
  不光“俄何烧戈”是这样,之前的河湟氐王杨千万也是这个道理——杨千万历史上也有跟夏侯渊作战的纪录,所以到汉中之战前,是跟刘备阵营有共同利益的。
  但李素绝对不会因为盲信《演义》就对杨千万手软。既然现在他跟着韩遂干,该杀就杀毫不客气。
  李素心中始终有一条原则:民族大义、胡汉之战,是高于阵营内斗、汉族军阀之间的派系斗争的。不管内战中是否利用胡人,利用完了、最后都要实现汉人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如果是共赢的“西部大开发”,这是可以有的。但不能因为这种利用,而割让汉族本来就固有的利益出去。
  羌人如果将来肯臣服,他们的利益福祉的增长,只能是与天斗与地斗。通过改造自然、李素教给他们先进生产方式,比如种棉花,这样做大蛋糕,大家有温饱,绝对不能容忍把汉人原有的东西抢过去。
  他相信如果历史能够假设,诸葛亮北伐成功了,以诸葛亮的民族气节,利用完了杨千万和俄何烧戈等人,也不会靠长久出卖汉族利益去拉拢他们的。
  ……
  “郭汜明明兵力比我们多那么多,为什么要分兵、搞前后阵应敌?这不是给我军各个击破的良机么?难道是贾诩那个老贼有什么深不可测的阴谋,以至于我们都看不懂?”
  马超看到自己这边两万四千人,对付对面两万加两万的前后两阵,不由有些纳闷,在下令全军冲锋之前,还是忍不住问问清楚,看看庞德马岱有没有想法。
  庞德年龄比马超还老四五岁,虽然不怎么懂兵法,但战场经验还是丰富的,他评估之后说:
  “郭汜应该不是很怕前后阵被我军各个击破,他的步军在前阵,羌胡兵在前阵的两翼,骑兵主力在远离战场十几里之外。就算我们击溃了郭汜的步军,也不可能连累到他的骑兵一起被冲散的。
  可能是贾诩希望我们追击,然后另有阴谋吧?难道是有把握“诈败诱敌、然后回头三面掩杀”?不过这里只有左翼接近祁连山,地势起伏,右侧是荒漠戈壁,根本无法伏兵。
  最多是蛾何或者蛾遮塞部的援军还没全部露脸,还有后军会等我军追击后,从壻水或者谷水山谷冲出?”
  庞德的分析,完全是站在战场要素的角度,别的远见他也不可能有。
  马岱虚心地等庞德说完,才思忖着说:“我军今日也派出了不少辎重车运送新收割的麦子,顺便作为步兵破骑的阵势。贾诩让郭汜如此,莫非是不想用骑军硬抗步兵车阵,所以像诈败之后,引诱得我军步骑脱节,他好集中兵力跟我们的骑兵作战?”
  马岱帮马超执掌步兵和辎重部队、车阵,他就琢磨这点东西,自然也就只能从这个角度分析问题。
  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揣测,其实比庞德更加歪打正着一些——贾诩就是劝郭汜“集中消耗马超的骑兵部队有生力量,别跟马超的步军车阵弩兵对耗。”
  骑兵对付带车阵的强弩手,阵地战本来就讨不到便宜,拉开距离放风筝才是最好的。
  马超想了想,庞德马岱所言都略微有些道理。要是右将军今天能在场的话,那就好了,肯定能看穿贾诩的阴谋。
  但右将军不在也没办法,谁让马超和关羽是两线作战呢,李素没有稳定后方之前,也不敢贸然离开金城。这世上也没规定离开了右将军的指挥,他马超就不会打仗了。
  贾诩要是真这么设计的,这个本钱未免下得太大了,郭汜军的前军步兵会再初战中就损失很惨重的——除非郭汜根本没把他的步兵炮灰部队当人看,死再多都不心疼。
  “既然郭汜那么客气,我们也不用手软了。也不用担心什么步骑脱节,小弟,你好好守住车阵,看为兄与令明先破郭汜步军!”
  马超看不出贾诩有什么好怕的,就选择了直接莽上去。
第五百二十四章
马超骑脸怎么输
  马超没有看穿贾诩的谋划,所以就全军冲了上来。
  对面的郭汜军中,负责今日统领步军的几个将校,也是如临大敌,准备硬扛这雷霆一击。
  双方看似都莽撞,但实际上还是莽中带稳,并非胡乱送死。
  马超敢以骑兵冲击步兵密集方阵,自然是因为这二十天的相持下来,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而郭汜敢让己方的步兵部队率先消耗,也是以常理度之、出阵前给部队的武器配置阵型配置都做了专门调整,就是奔着消耗敌军骑兵来的。
  郭汜前军这一万五千人的步军,主要由郭汜的心腹部将伍习统帅,另外还有两员偏将崔坚、胡猛,都是些史书上只配在“李郭内讧”中露脸一次名字、然后就再无事迹的大众脸。搁三国志游戏里,也就武力统帅刚刚60点的水平。
  不过,从这支部队为此战配备的武器来看,就知道他们一开始就没打算跟马岱的汉军步兵部队交战,一开始就准备打退却战黏住马超的骑兵——他们当中一个刀盾兵或者别的用斧锤的短兵都没有,全员不是配枪矛就是配弓弩。
  具体来说,这些枪矛手又分成两类:一类是用一丈六尺以上的双手长矛、然后不配盾,可以相对快速移动的,便于退却诱敌。
  另一类用的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之间的单手枪、另一只手要配盾,以便顶在第一排,防止以密集阵应急骑兵时,马超逡巡骑射消耗郭汜步兵。
  步弓手和骑弓手对射,如果大家都是松散阵型,步兵肯定更占优势。步兵的弓弩拉力更强威力更大,而且骑兵的马匹庞大会增加被弹面积,互射肯定是骑兵吃亏。
  但骑兵如果是可以灵活切换远战和近战的状态,那么步兵为了防止被敌人冲锋,肯定要用非常密集的阵型。这种时候,骑兵以帕提亚圆环阵那种散阵跟步兵对射,步兵还不架盾的话,那就是骑兵占便宜了,因为步兵站那么密骑射只要火力覆盖乱射都能全部蒙中。
  所以,“第一排的枪矛兵武器要短一些,便于单手灵活使用还能配盾”,这几乎是几百年来步兵将领总结出来的破敌军远近两用骑兵的标准战术了。
  早在战国末期,秦军面对的只是胡服骑射的赵军骑兵,就已经这么干了,当时这种第一排的短枪配盾兵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铍兵”,铍的刃口比矛要长,矛只有八寸的刃,铍能有一尺二到两尺,后来的斩马剑、槊、陌刀等长刃长兵器,也是从铍发展而来的。
  (想起原来大学里,有个同学卖弄说:元素周期表里读半边的金字旁形声字,都是后来造的。然后我就举例告诉他:第一句氢氦锂铍硼就打脸了,铍是一种兵器,这个字秦朝就有。)
  ……
  看到马超即将冲到面前,伍习还是有点担心的。不过他就这样亲自率领了三千类似铍兵的长刃短柄配盾矛兵,挡在第一线。
  后排及两翼让崔坚带领双手长矛手策应。胡猛则带着弓箭手居中,等马超进入射程后,就立刻开始放箭。
  “嗖嗖嗖”地箭雨破空之声,让郭汜军气势为之一振,不过马超军的一万八千骑兵,前排的八千人根本丝毫不惧,一点减速的意思都没有,箭矢叮叮之间纷纷落地,只有少数射中马匹的腿部才能阻挡骑兵。
  郭汜的西凉军有一部分从长安武库带出来的弩,但随着逐渐消耗,如今在军中占比已经不高,因为回到西凉后,当地工匠技术太落后,已经没有继续生产弩的能力,用坏一架就少一架。所以郭汜军的远程破甲能力并不强。
  马超军这边,一万八千骑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有钢盔、钢制胸甲的铁骑兵,其中的精锐还额外配了肩、腿部位的锻铁镶嵌甲,大约八千骑。这些骑兵没有携带弓箭,只是拿着各种长度的枪矛,尤其是背后还跟波兰翼骑兵一样插着形似靠旗的扇形枪杆。
  对这个没印象的看官,可以想象一下《倩女幽魂》里李子雄演的左千户。
  后续的一万人还没来得及配置那么精良的甲胄,依然是皮甲为主,胸甲有多少剩的就配多少,但不是制式装备,后方产量还没跟上。这些部队携带了弓箭,但没有多带备用枪矛。
  既然马超的前军如此重甲,当然不会特别怕郭汜军的覆盖射击。
  “铍兵踏盾!”伍习看远程攻击几乎没有阻滞,也是口中微微发苦,让铍兵全部用一只脚踩住大盾后面的支木,用膝盖为盾的抗冲击力量加码,然后铍架设在大盾中间的凹陷处,杆子往后抵住地面,只在盾外露出数尺。
  铍的刃与杆结合的部位,还有一圈类似于剑柄护手一样的凸出,如果架在盾上的时候,铍被冲击力撞得往后挪,这一圈护手状凸起就会勾住大盾的边缘,除非大盾跟着铍一起倒下,或者是盾、铍杆碎裂断裂,要不就是这一圈护手被撞崩,否则铍是不会单独被顶飞的。
  伍习的应对不能说有错,这是抗冲击效果最稳的,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兵器的有效杀敌长度,但只要第三排甚至第二排的双手长矛兵帮着一起守,问题不大——步兵的矛和铍,比骑枪可是长太多了,不差这一点。
  可惜的是,伍习刚刚按经验做好应对,短短几秒钟后他就意识到不对劲了。
  “马超军的骑枪怎么这么长?他不怕夹不稳或者折断的吗?自古哪有骑枪长于一丈二尺的!”伍习看到马超挥舞的新式武器抵到近处,才瞬间冷汗都下来了。
  “杀!”马超把一柄两丈多长没有金属枪头的尖木棍,靠着沉重战马的高速冲击力,直挺挺扎在一名郭汜军曲军侯的头盔上。
  虽然木枪尖无法扎穿铁盔,但巨大的冲击力全部由这根枪杆传导过来,还是直接导致那名叛军曲军侯的脖子直接被巨力扭断,脑袋连着头盔“咔嚓”一声往后歪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
  其他马超身边的亲卫骑兵,没有马超那么精准的枪法武艺,所以他们只是纷纷捅到了叛军的胸口肩膀、或者干脆直接捅在大盾上。巨大的冲击力让数十名叛军铍盾手人仰马翻。
  “马超的骑枪居然比我们的铍兵更有武器长度优势!”伍习瞬间如同当头一盆冰水,泼得透心凉。
  但他随后又发现了一丝新的希望:马超军的这种新式长枪,果然耐久度不行,这么长还要传导那么沉重的巨力,很多只是捅了一下就折断了。
  “断得好!让你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还不就是占了一枪的便宜,就等着撞在铍阵上被捅上一堆透明窟窿吧!就算有胸甲,只要捅别的地方照样扎穿!”伍习内心恶狠狠地诅咒。
  可惜短短几秒钟之后,他又发现情况有所变化。
  马超的先锋部队骑枪捅断后,并没有直挺挺往盾阵上撞,而是利用了兵刃长度保持的距离,拨转马头往盾阵的两翼横掠而过。
  木骑枪被撞断时,马匹与盾阵的距离还有一丈半以上,花了马匹两三步的距离抵消冲力后,加上木枪撞断拿一下卸掉了大部分前冲的力量,骑兵斜着掠阵而过,后面第三排开始的叛军长矛,依然没有距离输出。
  当然打仗肯定免不了伤亡,战术思想再好、战前排练再多,实际执行层也有不到位的。少数刹车距离和卸力把握不好的马超军骑兵,还是跟叛军盾阵距离太近,直挺挺撞了上去,撞翻几面盾牌、压死撞死几个铍兵,然后自己也被巨力掀飞,落入敌阵,多半是凶多吉少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马超军骑兵的骑枪都在第一波冲刺中就断了,那些没断的士兵,就继续拿着两丈长的杆子斜刺里继续疯狂扫击盾阵、破坏敌军的防御,直到骑枪断碎,然后再跟战友们一样,从背后那五根形似靠旗的扇面群枪中抽出一根来,继续作战。
  原来,这就是马超军这些日子里,结合李素给他们的车木棍的车床,发明的新战术。
  今天的作战,他们每个人都带了六根武器,手上拿一根背上背五根。
  一根是传统的带有金属枪头的短杆骑枪,两根是两丈长的木质消耗品骑枪,这三根里一根拿在手上、两根交叉背在背后,这样枪杆的长度不至于拖到地面,也不至于戳到马背。
  而扇形靠旗中间的三根,则要短一些,因为这三根如果太长的话,延长线会戳中马背,所以做成了只有三四尺长的标枪。
  标枪的棍子有三指粗,便于握持和发力,也让丢出去的标枪有更大的重量和惯性。而枪头部分的那一尺多只有箭杆粗细,便于削尖和确保扎中敌人后这段细的部分折断在肉里,防止敌人捡起或者拔除标枪后丢回来——
  这个设计思路无疑是李素指点马超的,完全抄袭了古罗马标枪那种“确保一次性使用,扎中敌人就自毁断在肉里”的设计。
  而且这种工艺,如果是让手工匠人削木头,非常难加工,其他军阀也不可能模仿制造,舍不得在消耗品上花那么大精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