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5/891

  诸葛亮这么说,呼厨泉的抵触才暂时稍稍消退了一些。而事实上是马超占据了银川盆地这块河套最肥美的草原后,把鲜卑、河西羌、伪匈奴都得罪了个遍,哪怕马超想“到此为止”也是不可能的。
  到时候三族肯定会联手来报复,所以不管怎么样,马超都得对三族联军再打一场反击战,保卫自己吞下去的果实。
  但到了诸葛亮嘴里,这事儿就变了味儿了,变成了是马超非常仗义,帮呼厨泉消灭敌人、让呼厨泉可以再往北方荒漠草原发展。呼厨泉就算到时候出兵跟那些联军死磕,也不再是帮马超的忙,而是帮自己的忙。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呼厨泉两年前就跟着刘备北伐成功,被封到北地郡了,怎么种田发展了两年还是只有一个北地郡”,认为呼厨泉发展太慢了。
  但实际上这并不慢,因为两年前灭李傕时接收的北地郡,只是大汉朝维持农耕文明统治模式的北地郡,只有富平县等几个县。
  相当于历史上北地郡全盛时期最南边的一个角而已,面积不足北地郡全盛状态的两成。前面已经说了,全盛状态的北地郡占整个河套地区四成的面积,是非常庞大的。
  如果单纯算面积,全盛的北地郡比三辅(京兆、冯翊、扶风)加起来还大,只不过都是不值钱的草原高原(后世的黄土高原。陕北的黄土高原属于上郡,甘、宁的黄土高原属于北地)。
  呼厨泉果然被忽悠得有些感激:原来马超是来给他帮忙的。
  他想了想,问道:“不知马将军要如何配合我军,帮助我们收复更多失地?若是真能如此,帮助我们一两年内收复剩余河套四郡,汉中王大恩,我们南匈奴永不敢忘。哪怕将来只是子孙世代在河套为郡守,尊奉大王,也不敢再有奢望。”
  诸葛亮:“那你们就做好出兵准备吧,马将军或许会在五六月间发动对河西诸羌残部和鲜卑步根度、伪匈奴赀虏骨都侯的进一步追击。
  河西诸羌跟你们没关系,步根度和赀虏骨都侯却是跟你们在朔方、五原都会形成竞争的。只要重创他们,到时候单于继续往北追亡逐北,收复朔方五原还不是举手之劳?哪怕云中郡,也有可能染指。
  不过,云中郡毕竟是河套五郡最东北的郡了,靠近并州,跟袁绍的地盘接壤。汉中王只能保证他许诺你去云中,不代表袁绍会不会派出并州吕布趁虚抢夺。如果到时候赀虏骨都侯等伪匈奴主力被歼灭,你们却动手慢,被吕布抢了先,就不关我们事了。”
  被诸葛亮一提醒,呼厨泉也意识到这并不是只有三方争夺河套的世界,不光刘备会派马超来,袁绍也是有可能要进一步扩张地盘的。
  袁绍去年跟曹操打了一仗后,把新地盘消化掉,今年也没有别的仗可以打了,只要袁绍想再扩张,只能往河套东北角的云中动手。
  呼厨泉心里梳理了一遍,最后发现漏掉了一个郡没谈,狐疑地说:“河套五郡,不是还有一个上郡么?刚才贵使没有提到,也算是任由我军收复了吧?”
  诸葛亮:“事有先后主次,大王希望你们到时候追击赀虏骨都侯为主,先拿朔方五原。至于上郡,或许河东的张将军会从壶口以上,渡过河西帮你们光复。
  上郡之地,不比朔方,还是可以农耕屯垦的,适合汉人耕作,你们的人要来,也得耕作纳税,服从调度,不能过度放牧。”
  最后这个条件,其实还是诸葛亮出发之前,李素建议他这么谈的。
  上郡这地方,就是后世的陕北,严格来说是可以作为农业区的。毕竟延安和南泥湾也都是能种田开发的。
  但是一定要有节制地国家规划生产,不能过度砍伐也不能过度放牧破坏生态。否则历史上的下场已经很明显了——
  肆意破坏到唐朝的时候,陕北就成了黄土高原了。到了宋朝,别说上郡故地了,连三辅中的冯翊郡,以及西边的安定郡北半部地区,都变成黄土高原了。
  这种破坏的进一步影响,就是历史上唐末五代破坏后,整个关中此后一千年都成了贫瘠的穷地方,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崩溃太严重了。
  秦汉的时候上郡发展不多,主要是因为上郡和冯翊郡之间的边界正是黄河中游的壶口瀑布。所以黄河航运到了冯翊和上郡边界就断了,仅仅为了壶口瀑布以上、上郡黄河沿岸那点田地和农业聚居区再造船再搞内河航运,太不划算。
  历史上,反而是战国中期,上郡这地方属于魏国的河西时(吴起帮魏国开拓的),反而比较繁荣。
  因为魏国人在黄河对岸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要开拓,河东有汾水等内陆航运,魏国人的船从汾水开进黄河之后,可以兼顾壶口瀑布以上的河西土地开发,所以反而是魏人开发上郡比秦人成本更低。
  如今,河东之地往北一直到汾水流域,都是去年张飞杀了白波贼元凶郭太后夺回的,所以张飞等于是拥有了历史上魏国吴起开拓河西前的根据地,他再模仿吴起故事渡过黄河开发上郡,节奏非常完美,比任何从其他根据地出发的汉人农耕军阀都成本更低。
  说不定,今年剩余的河套四郡胡人大肥肉,就要遭到马超从黄河上游顺流而下打击、张飞从黄河中游逆流而上打击、中间没有黄河的高原草原区有呼厨泉带着归汉的南匈奴全骑兵往北扫荡、最东北角黄河东岸靠近并州的地方还有并州防御使吕布来抢地盘。
  步根度和赀虏骨都侯这些人,就等着面对马超张飞呼厨泉吕布的四路围殴吧。谁让如今的大汉朝还有皇帝活得好好的,诸侯们没有借口发动内战呢。在内战爆发前夜,刘备袁绍两大最强诸侯的怒火只剩这一个宣泄口了,只有这一个风口可以吸纳“过剩投资”,被围殴待遇高一点,也没办法了。
  还是那句话:撞在了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热钱过剩和热军事实力过剩是一样一样的。热钱过剩风口公司就要被热钱砸,热军事实力过剩步根度就要被四路大军群殴砸。
  不过,呼厨泉见诸葛亮又找借口东一块西一块占地占便宜,心中也是憋屈。这样下去,刘豹被刘备彻底汉化成了汉朝的官员,北地郡等于是去匈奴化了,上郡要是再落入张飞之手,也去匈奴化。到时候所谓的河套五郡,继续保持匈奴生活游牧生活方式的,其实只有三郡了。
  不过,诸葛亮轻易注意拿捏到了他的情绪,开出了另一个好处,也算是不白拿上郡:
  “我出使之前,大王说过,只要接受了这个条件,贵部将来可以垄断往草原贸易棉布茶叶等稀缺物资的特权。而且,上郡虽然到时候张将军会亲自去打,但看在你们协助预先消灭敌军主力的份上,事后可以给贵部五万套棉袄的资助。
  这些东西,对于夏秋决战后,冬季追击的效率提升,可就多太多了。去年冬天郭汜残部在居延海边苟延残喘、无法越野,还不是气候恶劣所致。但马安西能够千里奔袭、雪天追杀郭汜,与军中装备棉袄不无关系。
  你们要是有了此物,到时候入冬了,吕布的并州兵无法冬季深入朔方,你却可以冬季翻过阴山,这优势还不值上郡这边的一个许诺么?何况上郡也不是用你的兵打下来的。”
  诸葛亮开出了那么多物资援助条件,呼厨泉最后终于是全盘接受了。
  但其实这里面诸葛亮还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占了很大一个便宜——棉布面世在诸侯间外贸市场上,这还是第一年。所以今年棉布的市场价是非常夸张的,三千钱一匹。
  就跟宽幅蜀锦出现在外贸市场上时,明明在蜀地只卖六七千钱的东西,到了二袁的地盘上能值一万多钱,一个道理。只不过棉布现在的刚需溢价更高,因为棉布配棉絮做成棉袄,能对北方地区的冬季战略机动形成战略优势。
  不过,如果棉布产量上来了,或者是大规模投放市场倾销,这个东西还是会很快跌下来的。毕竟棉花的成本很低,普及之后能有低端丝织品三成价格就不错了,以后还会更低。
  李素要是真把能做五万套棉袄的棉布,大约是折合两万匹,全拿去卖,市场价格肯定会下跌一波,到时候五尺宽的布两千钱一匹都保不住。
  但他不投放市场,以目前的市场价作价援助呼厨泉,呼厨泉这种蛮夷又不懂经济学和数学,就当是自己占了“一匹起值三千钱”来评估自己的收益、并给出交换条件。
  这就跟李素当年卖了三万五千匹宽幅蜀锦给孙坚、买来一个长沙郡一样操作了。无非上郡更穷一些,延安比长沙卖得便宜多了。
  呼厨泉觉得自己又占了挺大一个便宜,盛意拳拳地表示全盘接受诸葛亮的意见,还设宴款待诸葛亮。甚至比诸葛亮来之前拿到的谈判底价成交还高一些,呼厨泉也不自知。
  在大帐门帘外警惕观察着动静的典韦,原本都闲得淡出鸟来,等里面终于谈完了,见呼厨泉一副占了大便宜的表情和和气气请诸葛亮喝酒吃羊肉,典韦也是心中诧异。
  “这诸葛令史出使的水平,不比右将军低多少啊。虽然没听到他们里面具体谈了什么,匈奴人好像很服气……幸好我路上没有看不起他。”典韦心中暗忖,也把回去之后散播诸葛亮吃瘪的笑话的心思抛在了脑后,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喝酒吃肉,别的事情忘了吧。
第五百六十二章
奢靡不亚于隋炀帝
  马超张飞呼厨泉吕布后续如何群殴剩余河套四郡的蛮夷胡虏,跟诸葛亮并没有关系。
  刚满十六周岁的诸葛亮,还不至于懂这方面的野战调度方略、并狂妄自大到过问战术细节。更何况这场战役要发生,快则准备一个半月,慢则两三个月。
  至于吕布那边反应过来后会不会摘桃子蹭一点果实,那就反应更迟钝了,起码比马超动手晚两个月以上,要是吕布不来那是最好。
  诸葛亮是跟着李师来毕业旅行、行万里路见识河山壮阔的,每样事情浅尝辄止积攒点经验就够了,挑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见识,样样事必躬亲绝对是忙不过来的。
  所以说服呼厨泉之后,他在南匈奴大营里也没多住,就待了两三天,顺便摸清呼厨泉的实力和物资贸易方面的需求,然后就带着典韦回程了。
  而呼厨泉对诸葛亮挺感激,也丝毫没担心诸葛亮刺探军情,谁让诸葛亮掩饰得好呢。他的每一项视察、了解,都是掩饰在“我是为了知道将来跟你通商时你最缺什么、什么最好卖、货物的物资配比比例该怎么搞”的目的之下的。
  等于是一趟出使,既干了外交部的活儿,也干了商务部的活儿。谁让诸葛亮家族本身也已经是大豪商了,他对外贸也非常懂行。
  呼厨泉帐下类似户曹的幕僚同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具体细节就不必多水了,反正是那种才干和名声连傅干都不如的庸才,诸葛亮秒了对方也胜之不武。
  四月初八,诸葛亮离开南匈奴大营,四月十二,即将回到银川郡。路上这四天,典韦也是小心翼翼,一改之前来的时候的倨傲,诚心诚意说了一些佩服的话:
  “诸葛令史虽然年少职微,才干却是不凡,已经有右将军好几成的风采,典某算是服了。”
  诸葛亮也不托大,毕竟对方品秩比他高得多,而且此行他也是确实收获不小,有很多地方是随机应变改了来之前的谈判预案,所以他诚恳地说:
  “典将军过誉了,说句实话,来之前,我也觉得这些小事儿,学不到什么,对于李师的决策,也多有觉得不够尽善之处。亲自执行游说之后,关键是探查了呼厨泉的实力底细后,我才知道李师比我更稳妥持重。”
  典韦不懂,只好直截了当追问:“哦?何出此言?”
  诸葛亮稍稍勒了一下马缰,减慢一点速度,让耳边的风声变轻一些,便于用更轻的声音谈论领导:
  “典将军,我问你个问题,你说,如果你有办法,让呼厨泉和步根度、赀虏骨都侯他们先火并,火并到两败俱伤之后,再让平西将军和安西将军夹击攫取上郡、五原,你会选择这么做么?”
  典韦没怎么想:“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听说步根度他们吃亏之后,就是奔着找马超报仇去的。不过真要是能做到,让呼厨泉和步根度两败俱伤,咱都不用花什么代价,就拿下河套至少两个郡,为什么不干?”
  诸葛亮无奈摇了摇头:“其实,我来的时候,是想过一套诱骗手法,能够在到时候安西将军与步根度决战之前,引诱呼厨泉先上的,让他们两败俱伤。
  但是,看了呼厨泉的军容,以及他在河套胡人牧民各部落间的威望,我才知道李师的想法更对,我们不应该透支呼厨泉,更不能为了一时多让一些胡人自相残杀,就败坏了大汉朝廷的信誉。
  呼厨泉前年刚到北地郡时,他在长安城内先跟李傕最后的死硬残党卑利骨都侯血战了一场,当时剩下的单于亲卫骑兵,怕是四五千之数都不到了。可是我们这次深入探查之后,看到的是什么?呼厨泉本部就能集结起来至少一万五千骑!说不定是两万人!
  这里面有多少是河套原本从贼的伪匈奴投诚回来的?可见,南匈奴单于这个招牌非常好用。呼厨泉也好,刘豹也好,他们最大的价值不是他们手头现有的那几千或者万余骑兵,是他们对剩下那几十万目前还敌视大汉的河套匈奴牧民的号召力。
  而草原上的胡人是打不完的,夏有荤粥(xun-yu,也写作“獯鬻”),商有鬼方,周有猃狁(xian-yun),秦有匈奴,如今还有鲜卑。但凡匈奴、乌桓内附汉化,转为耕作之民,空出来的草原就会有新的野人去放牧。
  所以,控制住熟胡的势力,也守住朝廷的威信,在不失外交威信信用的框架内,尽量让熟胡心服口服地去打击生胡,才是大汉的长治久安之法。
  用李师的节奏,呼厨泉拿回一个北地咱就拿走半个当银川郡,他拿回第二个郡我们就让他心甘情愿吐出来一整个郡。他拿回来四个后再吐出来两个。不管呼厨泉扩张到多少,都白分给我们一半,他还继续扮演恶人降服伪匈奴屠戮鲜卑,这才是最好的。”
  这,就是诸葛亮这次出使,对他个人成长的最大收获。之前那些建功立业,只是对朝廷对汉中王有价值,但实际上对诸葛亮本人来说太轻松了,类似于打游戏杀了个灰名怪,没有经验值。
  而他刚才总结的这些,虽然没有功劳、不算任务成就,但却是他自己最大的一块“练级经验”,也帮助诸葛亮建立起了更稳健的胡汉观和民族融合观,知道将来要怎么个基调驾驭胡虏。
  当然了,“民族融合”这个词后世很多看官印象不好,主要是被玩臭了。在李素和诸葛亮这边,融合肯定是蛮夷仰慕汉化的利益,主动汉化、见面送一半,没有别的潜在意思和存在形态。
  ……
  诸葛亮功劳与经验都满载而归地回到了银川城,把好消息带给李素和马超。
  李素自然是盛大给他接风,所谓践行的饺子迎风面,拿盐池手抓滩羊和蒜叶萝卜拉面招待诸葛亮,还稍稍请他喝了几杯低度的庆功酒。考虑到诸葛亮的年纪,绝对不能多饮。
  接风之后,李素还把河套这边的后续战略计划,写信让人送回去告知刘备,便于全局统筹。
  马超则是得知了诸葛亮谈回来的让呼厨泉助战的条件,开始对应地筹备战斗力量。
  并且准备下个月问关羽从兰州城再调集一些精锐骑兵过来,甚至包括一部分去年从郭汜的西凉军骑兵战俘中收编的年轻士兵,到时候合兵一处、示弱诱敌寻找步根度等人来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