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891

  汉武帝时用民过重,这个问题愈发凸显,董仲舒就写了一部《春秋繁露》,拼凑出一套“天人感应”,把他自己的私货塞到了儒家的皮里,彻底击败了道家法家:
  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纲君父夫。把天上的一切自然天道,跟人间的施政得失对应起来。只要天道没变,没有重大灾异,就说明如今的天子仍然受到天的眷顾,有“天命”在身。
  天下人都被天人感应愚民之后,很多人明明都活不下去了,但因为相信“现在天还没有灾异,说明皇帝还没昏庸到被天抛弃的程度,咱现在造反肯定是送死,不如再等等”,谁都不敢当出头鸟。
  但这也有问题,那就是天灾迟早是要发生的。风调雨顺之年倒是隐忍了,大灾之年却更加人心惶惶。
  幸好,汉武帝当时还有第二招,那就是杀相谢罪。
  西汉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实相虚君。这就带来一个好处,因为丞相大权独揽,事情没做好就能追责。
  而且天灾往往是暂时的,比如一次大地震后,立刻杀一个丞相,只要地震没有马上跟着来第二次,那皇帝就可以说他的举措有效:你看,丞相被我杀了之后,天就不再立刻降下第二道灾异了,说明我杀得对,杀完后问题也解决掉了,天命回到我身上了。
  汉武帝一朝12个丞相,杀了6个,另外还有5个或罢免、下狱、或畏罪自杀,只有公孙弘在任期上善终老死。
  以至于丞相就是个消耗品,杀到后来武帝任命谁当丞相,那大臣都跪下来求饶。
  但这一套也仅仅是在西汉中期运行得不错,后来随着相权的分散、上天的灾异无法明确应对到某一个具体的相身上时,就开始渐渐尾大不掉。
  东汉就玩得更烂了。
  ……
  上面这些,李素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然后他重点陈述应废掉“天人感应”的理由:
  “蔡公,此一时,彼一时也,先汉之时,天人感应之所以能安定天下人心,都是因为当时独相专权、天子不问细政,遇灾异则能归咎丞相。虽丞相多有冤枉,但好歹不致使天下百姓怀疑朝廷的天命。
  如今,外戚专权时,无论有何灾异,都不可能杀大将军谢天下,宦官专权时亦然——这事你是最清楚的,10年前,你因何罢官?还不是因为各地上报台风、冰雹、地震、蝗灾四重灾异,天子下诏罪己,你也上书言事,归咎为“妇侍干政”,弹劾多人。
  可是你的弹劾有效果么?没有。就因为如今不是独相,最终结果就是掌权者曲解天意,归咎于朝廷争斗中弱势的一方,残害弱势以搪塞天命。天下大事沦落至此,天灾天命已经成了强者打击异己的工具。”
  这番道理,后世稍微懂政治哲学的人都清楚:一派单独掌权,最大的好处就是出了事儿没法推卸责任。
  而两派轮流就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懂王某个事儿没做好,他就甩锅说是前任没做好、他们四年前埋的雷今天才爆发。
  但这种浅显的道理,对于汉朝时候的文人,却无异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这……天人感应之利弊,居然能如此分析?”蔡邕微微瞠目,他自幼学习圣人之学,笃信不疑,以至于从来没想到以这个角度怀疑过。
  李素严肃地追加:“还不止于此——朝堂上无法确权明责,还只是开始。一旦朝堂归责不利,民间就也有贼子开始利用天人感应。
  张角之流,乃至如今益州的米贼,哪个不是宣扬天命灾异之变更、无法由相权更替归责宣泄,从而引导黔首直接质疑汉家天下?”
  蔡邕瞳孔迅速地一缩一放,居然无法反驳。
  事实上,凭良心说,汉末的种种天灾导致的困难,虽然也应该改朝换代,需要来场大战宣泄马尔萨斯人口压力。但毕竟从灾害程度上来说,还不如明末的小冰河时期剧烈(2)。
  可为什么汉朝人对天灾的“忍耐力”比明朝的百姓更差呢?说到底就是汉人相信天人感应的反作用爆发了。
  灾异无法归咎,大家就相信天命要变革了。
  天灾对汉朝的打击,是物质层面的物理打击,和人心向背层面的精神魔法打击,所组成的双重打击!
  李素现在要做的事情,如果真做成了,等于是给大汉王朝套了一件魔免装备。
  这还仅仅是“废”这个阶段的贡献,后面还有“立”的阶段,那就更复杂了。
  以蔡邕目前跟李素的交情,李素还不会把“立”的细节跟对方说,要先看对方第一阶段的表现。
  但可以稍微提一句:如果那个“立”的工作也做好了,效果就不仅仅是“魔免”了,而是“魔法反弹”,可以从此为将来一切要叛汉的反贼额外加持一道凝聚力DEBUFF。
  从此以后,没有人再能通过精神煽动类的魔法攻击毁灭大汉,只能通过加倍努力的物理攻击毁灭(比如要是遇到超强的异族入侵,那还是有可能灭的,野蛮人不会听你哔哔天命,无法用政治哲学煽动,这就属于典型的纯物理攻击,出什么防装都没用)。
  蔡邕思之再三,觉得李素所言果然道理深微,但影响太大。
  天人感应都已经被天下人信奉了快三百年了!哪能说改就改?动了那些鸿儒学阀的利益怎么办?天下读书人世代传家的学问,从此都要改,都要重学一部分,他们不会反抗么?
  蔡邕深呼吸了一口,叹道:“别驾真乃不世出之奇才,微言大义,当世罕见,老夫适才着实小看你了。然此事牵连过广,你尚且年轻,不知其中阻力。
  试想,若是你我质疑天人感应,使天下读书人都要重修经义,这得是多大的动荡?多大的靡费?他们肯乖乖就范么?天下已然大乱,如此破而不立,恐非吉兆。”
  李素推心置腹诚恳说道:“此事困难,我也早有估计,但并非完全不可为之。首先,蔡公若有意与我共襄盛举,可徐徐细思,董仲舒之法何处可留、何处当删、何处当改,使删改的篇幅尽量变小。
  而且,自武帝以来,历代先帝独尊的乃是“儒术”,而非“董术”,我们继续尊儒、托名复古,去董而归孔孟,我们只打击“天人感应”一点,不及其余,未必不能与守旧之辈一战,此其一也。
  董仲舒之学说,本就牵强附会,其所著《春秋繁露》,文笔哲理都远不如同时的太史公、司马相如,完全是因为迎合上意,能为帝王所用,才将此拼凑之作,列入经传。蔡公若肯推敲文意、细思哲理,又有我从旁指点方向,可在文理上胜过董仲舒,此其二也。
  最后,当今之世,上至天子、下至官僚、世家豪族,其实皆苦天人感应久矣。以天子立场,如今天时不正,连年灾异,废除天人感应,可断天下反贼一臂,使其无法妖言惑众。
  于众臣而言,虽然如今擅权一派可以借助灾异打击异己,但他们也要担心有朝一日天子驾崩、朝中洗牌,万一天道循环,自己失势敌人当权,也用灾异归责之法陷害他们。这等于是双方各退一步,各自废去一种陷害弱者的招数,各方都乐见其成。”
  李素说的最后一点,就好比是一群官互相攻击,今天虽然一派政治斗争赢了,但如果有人建议:从此所有因为贪钱而获罪的人,不许判死刑。
  那么相信斗赢了的这一方,也是会支持的,谁知道将来他会不会沦落到斗输的那一天?谁不想给自己多留条后路呢?
  蔡邕听到这一刻,已然觉得一切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这李素怎么可以这么奸?把圣人之学解剖得如此鲜血淋漓?
  生而知之者谓之圣。
  这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者呢,否则以李素的年龄阅历,根本无法解释。
  “别驾真乃天纵之才,老夫愿奋此残躯,共襄盛举——老夫并非为名利,也不是为了圣人之名,只是为了使天下百姓少受乱局之苦,教化天下人心思定。”
注释:
(1)董仲舒之前,还有公孙弘先被汉武帝赏识,就是因为公孙弘从《公羊传》中详细论证出了“使天下大统一的人有至德”。
(2)汉末主要是瘟疫多,农业绝收远没明末多。
第五十八章
此功配享孔庙
  看蔡邕终于选择了合作,李素嘴角终于扬起一丝微笑。
  “成交——这里有些许纲领,蔡公可细细揣摩。洞见天道,公不如我;著经驳董,我不如公。你我精诚合作,庶有济乎。经成之后,我会派可靠信使来取,到时候你我联署姓名,刊印天下。待天下鸿儒认可,再行破而后立那一步。”
  说罢,他从袖中抽出一卷来之前刚写的草稿,放在案头,告辞飘然而去。
  蔡邕虽然心痒难挠,但也知道双方的关系还没密切到能窥探对方心中万世天道的程度,也只好先忍住好奇,亲自起身送他出门。
  李素心中,当然是早就笃定了“破天人感应”后,如何“立”的对策。
  稍微提两句,他的大杀器,就是后世刘基、宋濂、方孝孺从儒家经典里,为朱元璋论证出来的“殿兴有福”神术,堪称帝国时代统治人民哲学的最高究极形态。
  “殿兴有福”说起来太复杂,就挑核心的一点,那就是把“天子当有天下”的德,分成了两部分。
  首先是跟公孙弘论证的《公羊传》一脉相承的,仍然是“谁统一了天下,使百姓不用再打仗”列为最大的德,配享有天下。
  同时,也承认“天命有变、存在朝代更替”这个大家都承认的点。
  但最关键在于,刘基和宋濂极为创造性的加入了一条反推:既然“使天下不再打仗是至德”,那么使“天下重新开始打仗”就是“至失德”,是要被天谴的,这种天谴,就能抵消掉“天命”。
  因为朱元璋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缓称王”就意味着他的反元资历比较浅。如果反元是“至德”,那就该红巾军早期领袖来当皇帝,他杀小明王也会成为大罪。
  所以,朱元璋才弄了这条“哪怕之前的朝代已经到了该被推翻的程度,彻底失德了,但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依然不得好死。因为第一个造反的人使百姓从和平状态重新进入了战争状态,是要遭天谴的”。
  如此一来“反元晚”这个弊端,在这套话术下,就变成优势了:他和刘邦都属于知道暴秦/暴元无道,天命变了,但他们不愿第一个跳出来把百姓引入战乱。他们是其他反贼已经把百姓引入战乱后,出来收拾残局的,所以收拾残局的人才既有统一天下的天命,又没有首引战乱的天谴。
  这就叫“首倡必谴,殿兴有福”。
  而且历史上这套理论也有很多事实论据:秦第一个大一统,改变了之前的现状,所以秦不得好死吧?
  秦是暴秦,反秦有理,但陈胜吴广第一个起义,所以他们也不得好死吧!就该苟到最后才出手、眼见天下已乱、“被迫拿起武器拯救人民”的刘邦来得天下!
  所以第一个篡汉的王莽该死、黄巾军的张角也该死、隋最初改变现状所以短命。
  杨玄感、黄巢……乃至朱元璋身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统统该天谴灭亡。
  第一个造反的都是主动挑衅,被迫收拾残局的人才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者得天下。
  当然这些事实论据,凡是张角之后的,李素目前暂时用不上。但刘基宋濂那套哲学神术理论、论证过程,他却可以直接照抄。
  只要蔡邕第一阶段完成得好,他就把这个一劳永逸的“立”慢慢放出来。
  凭着这份功劳,李素在汉灵帝驾崩之前,能捞到的赏赐升官,想都不敢想。看看汉武帝当年对公孙弘和董仲舒的赏赐有多重,就知道了。
  而且这种神功是跨越朝代、死后是要配享孔庙、一直配享到君主制在华夏结束的那天——说句难听的,哪怕李素死后几百年汉朝还是亡了,但只要华夏还有君主制,新皇帝也依然需要利用这套理论警告臣民。
  即使未来千年还有朱熹王阳明,后世文庙里李素的神像也是要立在朱、王前面的。
  ……
  蔡邕送出足有百步之远,这才恋恋不舍准备与李素告辞,最后居然都路遇了在外面闲晃待归的顾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