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891


第六百一十五章
最强大敌
  关羽拔营的同时,对面的蒋义渠和文丑也发现了这个情况。
  蒋义渠原本可以借着骑兵的机动力优势,快速绕后到关羽侧背足够远的地方,然后再重新往北渡过洛水截击关羽后路的。但随着关羽也开始后退、而且一边后退还一边严密防守洛水北岸,让蒋义渠的迂回速度与效率大大降低了。
  加上关羽军中忽然放出的“关羽中箭,被蒋义渠的幽州突骑射伤”的消息,烟雾弹重重,蒋义渠愈发不敢自作主张冒进求战。
  他还得把前线遇到的情况、通知昨晚刚从虎牢关外的酸枣赶到文丑军中的监军审配,听听审配的意见,虽然两部只相距二十几里地,但信使往返也需要延误一些时间。
  (注:袁绍经常派心腹的谋士担任监军,沮授是各军的总监军,另外颜良文丑这种带几万人出征的部队,也有临时监军。这次的监军是审配,河北派谋士,跟颜良文丑合作多次了)
  审配慎重思索了一下之后,建议蒋义渠加速绕后,甚至绕到靠近雒阳城东的时候,再北渡洛水阻击关羽后路,这样应该能拉开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关羽耍诈。
  一旦发现关羽军战力未损,也可以及时变招避战。甚至可以考虑先分兵进雒阳城受降,接收雷薄的改编。
  蒋义渠执行了审配的方案:既然关羽可能是示弱诱敌有诈,那就稍微再绕远一点,应该就可以躲避关羽的诈了。
  五月初九剩下的半天时间,就在这种运动战中度过。
  文丑为了拖延关羽的速度,偶尔派出轻兵正面骚扰、让关羽必须结阵而退不能用行军更快的长蛇阵。但关羽治军严谨,把这些拖时间的骚扰都一一击破,行军速度也不得不放缓了一些。
  傍晚申时,蒋义渠总算绕到比关羽更靠西二十里的位置,都看到雒阳城东面的城墙了。
  蒋义渠觉得已经拉开了足够的距离,一方面分出一些人,大约三四千人,喊开城门放一些袁军骑兵进城受降、控制住部分城门。
  另一方面,他带着剩下的一万两千骑兵,从雒阳东门外北渡洛水,宛城对关羽侧翼的直接威胁。
  洛水毕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部分河段有百余米、折五六十丈的宽度。在雒阳城东,更是有一段特别宽的,足有三百丈——不过别看这地方宽,也正是因为宽,所以水浅流缓,水量都平摊了。
  蒋义渠的一万多骑兵要在别的地方渡河,还得专门找船,到了雒阳城东这段宽而浅缓的河道时,就可以找浅滩让马匹徒涉而过了,淹不死。只是要走慢一些,小心谨慎。
  蒋义渠乃至颜良文丑那些河北将领,原先也没打到雒阳来过,他们对周边的地理了解肯定更加流于理论,要靠同阵营的其他在雒阳做过官甚至带过兵的前辈指点。
  比如袁绍本人,加上淳于琼,这俩人当年都是雒阳西园八校尉之一,对雒阳周边的用兵地理就极为熟悉。但袁绍高高在上,大部分没来过雒阳的河北将领战前需要这方面的地理知识细节,只能请教淳于琼。
  蒋义渠决定在这儿渡河,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结果。开始渡河之后,他才意识到部队过河的速度比预想的要更慢一些。
  三百丈宽的河道要让马匹慢慢徒涉过去,没半炷香的时间根本走不过。并行的马匹数量多了,容易踩到旁边不够浅的淤滩陷下去。并行得少了,又没有足够的战友马匹分摊洛河水流的冲击力。
  一开始的尝试阶段,因为不熟悉水文,淹死冲走的骑兵和马匹都有好几十个。
  蒋义渠这般缓缓渡河的时候,忽然就注意到东边北岸有数千骑兵狂飙而来,而他的部队正好处在会被“半渡而击”的状态下。
  “关羽?他怎么可能来得这么快?他的军中最多只有五六千匹马,我军跟他们都对峙两天了,怎么可能不知道?
  刚才正午的时候他为了撤军,马队还都分配去拉那种奇怪的大车,怎么可能还有充足的马力突然加速来袭击我?而且这个骑兵行军速度,怕是比前天他斩杀颜将军那一战时还快吧!这怎么可能做到的!”
  蒋义渠心中充满了郁闷,还有一点绝望,他觉得自己留出的提前量裕量足够大了,跟关羽至少有二十多里距离,全军渡个河肯定是应该来得及的。
  关羽就是临时变招,难道他集结部队、构成战斗队形,这些都不要时间的么?怎么可能做到那么兵贵神速?
  直到关羽的骑兵杀到近处,蒋义渠心中这个疑惑才解开——关羽引以为傲的胸甲骑兵,居然连锻钢胸甲都没穿!其他那些会导致部队过于沉重迟缓的装备,也都有所省略,马匹的皮质胸兜也没装备。
  关羽这是临时调整了自己的铁骑兵的装备,硬生生获得了近似于轻骑兵的机动力、同时又继续采用重骑兵的战斗战术方式么?
  把刘备阵营近战重骑常年依赖的铁甲,在特殊的具体战场环境下临时脱掉换取在更快更好的时机赶到战场,这一手谁能料到?
  虽然没有了铁甲,防御力确实暴跌,可你架不住蒋义渠的部队刚渡河了一半啊!轻甲的劣势与半渡而击的优势一抵消,依然还是明显占优。
  蒋义渠惊恐之中,还看到了关羽本人标志性的红面长髯、还有那柄醒目无比的青龙刀。哪怕还隔着近百步,看不清楚其他细节,蒋义渠依然感到一阵不寒而栗。
  他并不知道,关羽这只是来鼓舞士气稳定人心、虚则实之的。从头到尾,关羽都是单手提着刀逡巡奔驰指挥手下冲杀,他自己根本不上,因为右手的伤势让他根本无法用力。
  即使是不受力状态下的骑马奔驰,因为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关羽都觉得右臂伤口处隐隐作痛,或许此战虚张声势完之后,这儿的伤口又会崩裂、导致又要多拖好几天才能愈合。
  不过,关羽的出现,本身效果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袁绍军骑兵在战前都听说了“关羽前天中箭了才急着快速轻装退兵、把营帐等辎重都丢了”。所以只要关羽露脸,就能让袁军骑兵纷纷有一种“我们又中计了”的恐慌感。
  让成千上万人心里都多这一根刺、士气和战斗意志遭到打击,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BUFF,比关羽亲手斩杀百人效果还好。
  蒋义渠哪有胆子确认关羽有没有本事亲自冲杀,他自己身边列好阵的亲兵又不多,就果断在关羽离他百步远的时候、就开始疯狂撕扯脱掉自己的铁甲,然后噗通一声跳进洛水里试图潜泳藏匿行踪、回到南岸。
  结果蒋义渠显然是高估了自己作为一个河北将领的水性,他虽然稍微会游点水,但“潜泳”这种技术动作显然要求过高了,一个不慎没掌握好,就被冲到了洛水下游。
  幸亏他是大将,旁边的士兵们都盯着他保护,大喊让南岸还没过河的士兵捞人搜寻,最终好歹是没有淹死。他只是昏迷了一小会儿,被士兵们找到捞起、驮着锤背呛水,苏醒过来,没有成为丢人的溺死大将。
  “咳咳咳……我昏了多久?”呛出河水后的蒋义渠,又躺了一会儿缓了缓神,才意识到刚才又打了一仗,连忙关心军情。
  “校尉,在您溺水昏迷那段时间,我们已经被杀败了,北岸骑兵死伤逃散数千,其中好多是被赶下洛水淹死的,我军至少又折损了两三成的骑兵,不过再捞捞或许还能多救回来一些失踪的。关羽军已经通过了,我们根本不敢再追击。”
  蒋义渠恨恨叹息,却也无可奈何,他身边可没有贾诩,不知道“胜兵追败兵失败后,可以考虑用败兵再追胜兵或许还能赢一次”的道理。
  既然连输两场,蒋义渠和文丑都失去了信心,只敢合兵一处慢慢跟在关于后面、离得远一些,只求礼送出境,把这个瘟神送了。
  ……
  关羽摆脱了文丑和蒋义渠的贴身追击之后,终于快速行军,往小平津来路的方向稳健撤退。所有的马匹也再次腾了出来,用于拉大篷车。
  毕竟黄河是自西向东流淌的,关羽撤军的路上这些篷车都是在岸边用马拉着走比较快,下河划的话需要逆水行车,所以能走平坦的河边陆路就尽量走陆路。
  然而,关羽好不容易斩颜良、杀败蒋义渠并吓得他投河呛水、还逼远了文丑,但他却终究没有安全抵达小平津。
  就在关羽略微松懈的时候,小平津方向有一股败兵凄惨奔逃而来,关羽心中一惊,连忙拦住去路找败兵中的军官问话。混乱中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一个浑身是血的偏将,正是被关羽留在小平津守渡口的郝普。
  关羽急问:“怎么回事?袁绍军这么快就从河内对我们发动了进攻么?还是函谷关的原袁术旧部突然发难了?你在小平津渡口也有两千人,函谷关那点人奈何不了你才对!”
  问归问,关羽还是很体恤下情的,让让给郝普喝了点水,对方稍稍喘息后才哭诉:“将军,是吕布部将魏越、成廉以精兵先渡,攻占了小平津渡口,就是今日午后的事儿。
  敌军当时为了劝降,还对我军攻心,说此刻怕是清水河口与东垣也分别被张辽他们袭取了。还说……还说吕布会亲自来取将军首级,张辽会拿下河东全境。”
  关羽怒斥:“这不可能!斩颜良不过是三天前的事情,也就是说我军与袁绍军正式发生冲突,也不过是三天前!袁绍如果要对我们全面开战,信使往还、决策不要时间的么?吕布从上党或者野王集结部队、行军过境不要时间的么?
  现在这时间,以袁绍之优柔寡断,他能听到颜良死讯、并且做出全面开战的决策,派出信使通知吕布,就很不错了,说不定都还没通知到吕布呢!吕布的大军怎么可能就出现在河东郡内的清水河了?”
  愤怒归愤怒,但小平津渡口被夺应该是事实,关羽短暂的愤怒之后,就陷入了神经紧绷的思考:敌人对后方的侵袭已经到了何种深度?归路被断怎么重新打通?
  明早是五月初十……徐晃那一万人,顶得住吕布张辽么?
第六百一十六章
不是徐晃无能,而是“阴间归来”的贾诩太狡猾
  两天前、五月初八,也就是关羽刚刚斩了颜良的次日。
  河洛主战场往西北二百多里外的河东郡-上党郡边境,一支两万人的兵马、步骑各半,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悄咪咪从上党郡一侧的阳阿县。
  从旗号来看,这一路的领兵大将,正是吕布麾下的张辽,去年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加封他为护匈奴中郎将。张辽的部队穿过太行支脉王屋山的蠖泽谷,进入河东境内,又进一步往王屋山与中条山交界的黍葭谷扑来。
  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大致可以用两山两河来归纳:
  作为太行山支脉的王屋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构成了上党和河东的边境。王屋山以西以南的降水,都被汇流为清水与湅水两条河,分别往南注入黄河。
  而清水与湅水之所以是两条河而不是并为一条,显然是因为这两条河的源头之间,还有一道分水岭。这条分水岭便是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中条山和王屋山呈“入”字形交叉。那一撇就是中条山,那一捺就是王屋山。(看清楚是入不是人,捺比撇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中条山也是王屋山的支脉,两山融合的位置有个地壳挤压断层形成的峡谷,名叫“黍葭谷”,适合大军或者商队穿越王屋山和中条山。
  黍葭谷以西的王屋南麓降水,都汇聚为湅水往西流。黍葭谷以东的王屋山南麓降水,都汇聚为清水往东流。
  关羽军从河东出征时,所需的一切后勤军需物资,都是从湅水源的闻喜县周阳邑码头上岸、往西走陆路穿过黍葭谷,穿越累计近百里的山谷陆路,然后到清水源的东垣县重新下河。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卡断了黍葭谷,就可以让关羽再也得不到河东腹地、包括郡治安邑送来的各种物资了,到时候不用打仗,光靠断粮断箭就能让关羽的部队慢慢自行崩溃。
  不过虽然黍葭谷的位置很重要,但却往往不是河东地区军阀在执行“防止上洛军队后路被切断”时,最重点防守的点位——这主要是因为,打河东不一定要走上党,还可以走更南面、与河东同样紧邻黄河北岸的河内郡。
  一般情况下,上党和河内这两个郡,历史上都会属于控制赵地的军阀。既然如此,赵地军阀肯定会考虑后勤成本最节约的方案。
  而河内郡与河东郡的边界,主要也是由王屋山的最南段构成的,在河内郡最西边的轵县西境,有一个穿过王屋山的山谷,山谷的东口叫轵关,山谷的西口叫箕关。
  走轵关和箕关后,沿着黄河北岸尽量挑相对平缓的地区逆流西进,同时还能借助一部分的黄河水运为大军提供补给,可不比从北面王屋山-中条山交叉口的黍葭谷更便宜?
  毕竟走黍葭谷可完全借助不了水运后勤之利,全部得翻山奔袭,随军物资也都要用骡驴驮运,连车都不好用,王屋山在黍葭谷的坡度还是比较陡的,地形断层又严重,用大车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去。
  ……
  “没想到黍葭谷虽然难走,徐晃的防备倒也相对松懈,我们趁夜而来,他们毫无提防就让我们通过了。虽然摔死了几十个人,大军能推进到此,到也可以接受。”
  五月初八上午,随着张辽翻过黍葭谷沿途的最高点、中条山东山隘口,他才算稍稍松了口气,对于吕布派给他的那个卑鄙龌龊参军谋士的恶感,也稍稍缓解了一番。
  毕竟只要过了最高点,后续都是下坡路,容易走,敌人也不可能在山谷两侧设伏了。
  张辽的心中,隐隐然升起一股激荡的自信,他觉得眼下的局面,跟他去年冬天昼伏夜出出雁门平型口、奇袭三百里外的鲜卑步度根时,简直如出一辙。既然去年冬天大胜了,今年再遇到这样的局面,他的部队自然是士气高涨,上下一心都很自信。
  凭心而论,这也不能怪他对面的徐晃疏忽,而是黍葭谷这个位置本来就有一部分是袁绍阵营的吕布早就实控的。
  在徐晃没有得到刘备阵营与袁绍阵营开战的外交消息的情况下,他也不好冒着破坏外交关系的风险,贸然深入山区布防,只能是偶尔派出斥候在不被吕布军发现的情况下哨探假想敌的兵力部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