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891

  张任微微倒抽了一口凉气:诸葛司马这是明知道在这儿立营护船容易被淹,依然故意坚持在这儿立,等着敌人觉得有机会野战歼灭我军、或者至少是野战中分割包围消灭城外营寨的部队、再攻下兵力折损过半的安邑。
  打仗诱敌嘛,都是这样的,防守方如果有万全的把握,那进攻方压根就不来进攻,没人会那么头铁。一定要制造信息不对称,让没希望的一方看到希望。
  不过,张任想明白前一个问题后,很快又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
  “这……诸葛司马,我没听错吧?你是说,我军要演出“为了打通关将军退路粮道而不惜代价反攻”的姿态,那不就是说……其实我军没打算不惜一切代价打通关将军归途?
  关将军身为前将军,跟大王关系何等亲密,而且您现在被任命为关将军司马,若是不救关将军,就算我们击退甚至歼灭了张辽,怕是都难以逃脱大王的怒火,这边的这些小胜怕是也算不得什么功劳了。”
  诸葛亮:“那个我自然会另想办法,相信能够想到的。只要我们及时把安邑还固守着、没有被敌军夺取的消息设法通报给关将军,稳住关将军麾下的士气,以关将军带兵之能,以三万大军再多撑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还做不到么?
  到时候,我们再随机应变帮关将军另想撤兵路线,全师而退。至于强攻夺回闻喜、东垣、清水河口,试图一路打通旧的粮道,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张辽来了闻喜,吕布还没出现呢,这条旧路沿途,至少会有五倍以上于我们的敌军,我们还要攻坚?肯定要另想办法。”
  ……
  诸葛亮这番话绝对理据服,不光张任吴班都接受了,连他们进城之后,徐晃听了也觉得有道理。
  徐晃居然就暂时听取诸葛亮的意思,把如何救回关羽的指挥权事实上交了出来。
  当天剩下这点时间,张任带着兵在那儿拆魏续的营寨、把木料布料回收到下游码头重新搭起来、分兵挖壕取土夯墙。
  典韦把侯成丢进地牢,刚才怎么打晕的,现在再怎么打醒,怕打死还泼了几盆冷水,然后细细逼问了敌军的部署。
  侯成挨了一个时辰的毒打,把他知道的都说了。
  按照他的说法,闻喜县如今是否有被张辽攻陷,他还不敢确定,因为他出发的时候确实没攻下。但更东边的河东郡领土,包括东垣、蠖泽、端氏,肯定是全部被张辽拿下了。
  按照他们的计划,在张辽第一波得手后,吕布还会从河内与河东接壤的轵关-箕关一路给张辽派出更多援兵——
  张辽和贾诩第一波的时候没走轵关-箕关路线进军,只是因为怕打草惊蛇。蛇都彻底被偷袭打成重伤后,不用考虑突然性的问题了,这条路当然还是要走的。
  另外,侯成的这番交代,也暴露了另一个重要的信息——张辽的随军谋士里面,有疑似贾诩的人存在!
  这条情报非常重要,因为在吕布军高层,知道这个信息的也就是那些心腹领兵将领,最多不超过十几个人。中层的都尉甚至更低级的人,根本就不知道。
  侯成要不是被典韦毒打得实在太狠了,烙铁竹签拔指甲,夹棍穿掌上洗刷,几次差点儿断气又泼醒,也不至于交代得那么彻底。
  拿到这个口供的时候,诸葛亮也是有些庆幸,更为他从李师那儿学来的谨慎感到窃喜——贾诩藏得那么深,居然还是被人得知了其存在。
  而他自己因为谨慎,从头到尾都没在侯成面前露过脸,甚至连典韦拷打他的时候,都没暴露过诸葛亮的存在,只提到了带兵将领中有吴班和张任。
  哪怕是典韦代打这事儿,典韦在拷打侯成的时候,为了自己的脸面,也是把自己说成吴班的护卫部将,帮吴班出头。
  诸葛亮了解完情况之后,发现可以利用的点似乎更多了。
  诸葛亮想了想,吩咐道:“好好给侯成治伤,别让死了,但严格控制他和人接触,狱卒送饭也不许说话,以后或许还有别处用得上。另外,让徐将军派斥候去闻喜再侦查一下,务必明早回报,搞清楚闻喜有没有被张辽攻陷。”
  一切有条不紊地安排了下去。徐晃也确实又派斥候,根据侯成的口供补足一些材料。次日清晨就确认了闻喜县确实被张辽攻下了。
  主要是城里兵力不多,精兵只有一千多人,剩下都农兵。更关键的是他们士气低落,目睹徐晃受伤溃败、又听说关羽在前方被围危在旦夕,敌军源源不断会袭来。
  这种时候,小县城没有主心骨的强硬将领督导,确实很容易顶不住猛攻的压力投降,类似于历史上关羽被奇袭荆州时那样,也不能怪任何人。
  诸葛亮知道后,也没过多怨天尤人,闻喜丢了,那就进一步摆出自己急躁的姿态,用安邑诱敌。并且要想一条“我军最前线据点只是安邑”这个先决条件下,依然可以把关羽接回来的计划。
  这也算是帮诸葛亮排除了一些注定没法去试的干扰项了。反正客观条件就这样,没得选。
第六百二十一章
放着历史书白读都不读,活该他找死
  诸葛亮是在五月十一击溃的侯成魏续、次日一早就彻底探明了敌情。
  加上诸葛亮难得熬夜一通宵、根据目前的情况估算对策,按照不同敌情发展分别预案,总算是大致想到了几套“如何在安邑以东领土全部丢失的情况下,接应关羽有序撤退”的计划。
  具体到时候执行哪一套,诸葛亮也不好断定,因为他不知道关羽那边现在究竟形势有多困难,不可能铁口直断。所以诸葛亮是把应对各种他想得到的情况的预案大致分类简述,请人给关羽带消息的时候顺路带去。
  等于是把传说中才存在的“锦囊妙计”,变成了现实世界中可行的“参谋部作战计划”,有“上中下策”可以选——这个上中下不是按关羽的个人喜好分的,是按照到时候的具体敌我态势分的。
  毫无疑问,诸葛亮把锦囊妙计升级到近代德系参谋部模式,正是他师从李素期间学到的东西。毕竟李素不止一次凭借先进理念做“假设敌情有各种情况,我分别做PLAN/A/B/C”的事儿,诸葛亮近距离观察后,也去芜存菁吸收了做事方法。
  诸葛亮这几套撤退方案的具体细节,暂时不表,反正有好几套最终是浪费用不上的,说了也是水字。
  单说他在十二日中午,就从安邑派出了一小撮密使,都是从典韦身边挑的精锐勇士,让他们负责带信。
  为了保密,诸葛亮只是把目前安邑的情况用文字写了下来,至于他帮关羽想的撤退方案,则完全没有流于文字,只是让他们背熟到时候口头转述,这样就算信使半路上被抓了也不会泄密。
  选的这些人个个至少是以一当十的武艺,也装备了好马和相对灵活的精良铁甲、斩马剑、弓弩。此外,还每人带了好几个充了气但并不沉重的羊皮囊。
  这些皮囊可以在渡黄河的时候,配合少量的木棍绑扎在一起、形成羊皮筏子。
  诸葛亮给他们安排的报信路线,是从安邑附近先翻越某些相对平坦的中条山山口、抵达黄河北岸的河东郡大阳县附近。
  大阳县目前还在刘备阵营的控制下,张辽还没分兵去打那么偏僻的地方。那地方位于三门峡的北岸,有路可以沟通郡治安邑,只不过崎岖无法行车,只能走人,某些路段骑马也不行,得下马牵着走。
  抵达县城之后,这些信使要往下游稍微走二三十里险峻陆路,其中一部分路段都是在三门峡北岸的峭壁上,通过整个峡谷区、以及“中流砥柱”的砥柱山后,黄河两岸地形才会从悬崖变成有滩涂。这时候,这些信使才能伐木扎筏,把羊皮筏子放下去漂流而下。
  密使小队的负责人拿到羊皮囊的时候,还好奇地求教:“为何要跋涉山地数十里,带着这些充气羊皮?虽然不重,但体积累赘,翻山不便,怕是容易误事。要在黄河上漂流的话,到时候咱砍伐树木扎筏也来得及,很快的。”
  显然他并不是质疑,只是怕累赘误事。
  诸葛亮耐心解释:“我已经在你们小队中,安排了两个跟关将军在西北征战过的精兵,这皮筏子怎么用,到时候听他们就是,术业有专攻嘛。
  你们河东本地人对这东西不熟,但是关将军和马将军在西北征战时,在兰州就见过氐族蛮王用羊皮筏渡黄河,在银川郡时也见过河西羌用,马将军自己也用过。
  这些东西浮力比竹木更大,而且关键是我钻研改良之后,发现羊皮气囊便于贴合人身,哪怕船筏崩散、抱着木头还有可能沉溺,羊皮气囊却能连缀穿在身上,只要不破不漏气就淹不死。哪怕身上穿了铁甲,只要算好充气浮力的分量,也能抵消。
  张辽已经打到闻喜,想必吕布的其他将领也已经占领箕关以东的黄河北岸,甚至占了南岸的小平津渡口。正因为如此,你们给关将军报信非常艰险,用大船极有可能暴露,只有木筏配合羊皮筏,才有可能化整为零躲过。
  如果最后段敌军巡河封锁实在严密,你们就弃了木筏,把羊皮囊解了,套在身上趁夜游水漂最后几十里,实在不行就爬上南岸,翻山小路过函谷关以北的群山。
  我相信关将军现在的位置,要么在小平津;要么在小平津以南、背靠函谷关北侧群山边缘的位置。函谷关北面的山其实是有河滩或者山间险路可以行走的,只是不能过车马,所以无法运粮,不能用于大军征战。
  你们不得不爬山的话,就把马匹抛弃好了,但羊皮囊留几个,到时候也便于证明你们的身份,让关将军肯相信你们带去的口头建议——没有在凉州征战过的人,是不会想到用这个的,这也算是信物了。”
  诸葛亮想的非常周到,从怎么赶路、怎么避过敌人耳目送信,到最后怎么留信物取信于关羽,都一举三得想到了。
  而且,他这人因为这一世跟着李素,理工科天赋点得很满,对于那些民间生存经验智慧的产物,只要落入了他眼里,总能结合他从李素那儿学来的物理知识改良一下,更加系统高效。
  这不,当初跟着李素西行毕业旅行见识的普通羊皮筏子,就被诸葛亮改成了“羊皮筏气囊兼可拆卸单独穿戴救生衣”。
  嗯,这么说可能有点给诸葛亮脸上贴金了,这玩意儿其实也不是百分百出自他的智慧。他那么繁忙的人怎么会想那么细节的事儿呢——所以,其实是诸葛亮提出了物理模型,高屋建瓴总结了原理,然后让未婚妻黄月英实操设计的、再给军中工匠量产。
  不过,理论模型是诸葛亮脑洞出来的,也就够了。做衣服这种裁缝设计的活儿嘛,本来就是女人干的,哪有男人做裁缝时装设计的,黄月英不设计救生衣谁设计?
  因为非常昂贵,这儿玩意儿一套就要好多张羊的皮,所以也不能大规模装备,就是给特种战的渗透秘密信使渡河潜伏用的。
  设计完之后,最后在装备之前的试验里,诸葛亮还发现了这个羊皮囊救生衣的另一个用处——气囊如果背在背上,容易被弩箭射爆,但也能挡那么一两发强弩。
  这玩意儿,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一次性反应装甲,至少效果比日本战国时期那些精锐骑兵“母衣众”背在背上的空心布囊“母衣”防箭效果好得多。
  不过诸葛亮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反应装甲或者母衣了。他也不希望这个功能用上,因为是一次性的,太不划算,射穿就漏气了。
  安排好一切之后,诸葛亮还跟他们预定了时间。
  因为是不管不顾埋头赶路的信使,没有意外的话,两天之后的五月十四,他们必须找到关羽的部队,建立联络。如果沿途敌人在黄河上战船巡哨密集,能漂流的路程比较短,要翻山,那就加一天,那样也得确保十五日送到。
  对这个要求密使小队没有异议,全部立了军令状,表示一定五月十五联络上关羽。联络不上估计诸葛亮也没机会执行军法,肯定是死在半路上了。
  ……
  话分两头。
  诸葛亮尝试通过安邑-大阳县这条道路,与关羽重新建立联系,并为关羽的撤退路线探路的同时。
  这两三天里,张辽和贾诩也不会闲着。
  同样是在五月十二日,张辽一早就非常不甘,因为昨夜魏续带着败兵回来了,把刘备阵营派了“至少万余规模的援军驰援安邑”这个噩耗带了回来。
  还告诉张辽:派出去监视的部队折损了三分之一,他和侯成领了六七千人执行这一任务,有两千多人折了。
  张辽板着脸责问:“我让你们哨探牵制为主,还大多都是骑兵,遇到强敌可以避战的,为何还折损如此之多?违我军令轻进易退,不行军法何以服众?来人,先把魏续拖下去杖责二十以儆效尤。”
  魏续苦着脸求饶:“张将军不关我事,是侯成去截击敌军的,我只是接应,还帮他收拢败兵。那侯成原本也是退得回来的,结果他见阵战或许打不过,就起了贪心不愿走空,尝试与敌搦战斗将,谁知被人击落马下擒拿了,否则也不会败得那么彻底。”
  听魏续输得情有可原,贾诩也开口帮他求了句情:“文远勿要急躁,既是事出有因,还是仔细盘问多了解敌情为上。杖责就记下,让他戴罪立功。”
  贾诩说着,转向魏续:“你且说,敌军规模究竟如何?有多少骑兵多少步兵,战船几许?都打了这么一场败仗了,要是这些都看不真切,就活该杖责了。
  还有,那侯成斗将被擒时,具体情形如何?那敌将武艺果真非比寻常?还是仅略强于侯成?敌军领兵主帅、先锋分别是谁,可有打听到有随军谋士?有没有抓到敌军战俘拷问他们为何会这么快出兵?”
  贾诩问得非常仔细,一看就是做计划非常有条理缜密之人。
  魏续为了免于挨打受刑,也是把知道的都说了,不知道的也找来当初在现场见过侯成斗将被擒经历的侯成亲兵,仔细描述。
  贾诩知道了带兵将领有吴班、张任,在脑子里过了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