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891

  关羽知道自己几乎是坐在了一个火山口上,只是不知道火山口什么时候爆发。他已经不能再相持消耗了,必须马上突围,哪怕放弃全部战马和物资也在所不惜。
  ……
  就在这样一个表面“静坐战争”、暗中岌岌可危的状态下,十五日这天午后,关羽用过食物正在营中午休养伤。门外有他的参军赵累忽然来报,说是抓到了几个自称安邑那边来的密使,是前将军司马诸葛亮派来的。
  关羽平时很勤奋,不太午休,如今是因为七天前手臂中箭还在养伤,所以多睡一会儿。听了赵累的汇报,他立刻打起精神,让关平做好警戒,把自称密使的小队带上来。
  不一会儿人就带来了,赵累也站在旁边,手里拿了一封类似书信的口供——诸葛亮让密使带话的时候,怕泄密,并没有流于纸面。但赵累和关平遇到这些人之后,隔离盘问,把口供问出来,就相当于重新形成了书信,也便于关羽阅读。
  关羽尽量寻找信物,问了诸葛亮的情况、长安的情况以及刘备为何会派诸葛亮增援。见他们对答还比较稳妥,最后还看了诸葛亮发给他们的羊皮气囊救生衣,其中两人提到在西北跟着关羽灭韩遂的战役细节,关羽这才相信他们不是敌人派来动摇军心的。
  确认之后,关羽急切地问:“那安邑现在究竟如何?张辽偷袭河东有么有得手?得手了多少地方?”
  赵累代为回答,脸色也是憔悴中带着喜悦:“将军放心,我都问过了,安邑还在我军之手,安如泰山。”
  关羽捻须叹息:“那就好,我放心设法撤退吧。”
第六百二十三章
诸葛三策
  确认了河东郡只是丢了东部半壁、郡治安邑还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让关羽极大地松了口气。
  他甚至顾不上看赵累整理的那份口供撤退计划,而是想先把“河东目前还大部在我军之手”这个消息先通传全军,把全军上下人心惶惶的士气重新鼓舞起来。
  毕竟前面三天贾诩教吕布的“四面楚歌”之计,对关羽军士气打击太大了。
  然而赵累却赶忙制止了他:“将军!要不还是先看看诸葛司马的计策吧。我刚才问口供的时候,大致了解过了,诸葛司马的计策很细,是根据我军如今的军情优劣、分上中下策的。
  似乎“我军知道安邑没丢,敌军也知道我军知道了安邑没丢”,和“我军知道安邑没丢,敌军不知道我军知道安邑没丢”这两种情况,诸葛司马是分别有两套对策的。
  要是将军现在把我军知道了安邑没丢这个好消息通传全军,士气固然是鼓舞起来了。可人多嘴杂,士卒未必懂得保密,若是后续作战中有人被俘,敌军也会很快知道我军知道安邑没丢了,诸葛司马的部分计策选项说不定就用不了了,还是先看看计吧。”
  关羽愣了一下,好悬没反应过来。毕竟他打了十几年仗了,还真没见过这种不断二分法细化的“参谋部作战计划”。
  只能说诸葛亮的思维太缜密了,搁21世纪简直就跟程序员们“IF遇到什么什么条件,则执行某一段代码”的模型差不多,穷举各种可能性,然后再“ELSE剩下的情况里,又IF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再ELSE再如何如何……”
  “三年前攻长安时,阿亮偶尔灵光一闪,倒也确实调度有方,帮了大哥和我不少。不过这三年他都是跟随伯雅习学、揣摩那些内政官的事务,怎得会对兵法战策有如此缜密的钻研?
  不过,伯雅自己深谋远虑算无遗策,肯那么看重他,必然是个天才了。或许是最近这一年,伯雅带他游历天下,倾囊相授,又得了什么秘传愈发开窍了吧。做事喜欢分情况给预案,这也是伯雅的风格,原先还没见别的谋士如此。”
  关羽心中如是暗忖,心理建设了一番,才接受了这个设定。
  然后他就在赵累的帮助下,开始分条件解读诸葛亮的计谋。
  “阿亮为我军分情况设想了三条撤退路线,最好的情况下,如果吕布和颜良文丑爆发矛盾、吕布怠工推过,两军包围防区之间漏洞很大。
  则可以考虑直接诈作弃车马翻谷城县崤山北坡、绕函谷关险峻撤退,以此吸引吕布争功、全军南渡黄河。而后我军实际上趁北岸空虚,利用篷车可以从浅滩下水、不需要渡口的优势,在小平津以西、寻常兵家认为无法渡航之处突然下黄河北渡,摆脱追兵。
  为防吕布追击,还可分敢死军准备引火之物,顺流冲击小平津渡停泊的吕布军船只,迟滞其追击。但此法会放弃放火的敢死军,此偏师为掩护主力撤退,必然全军覆没……
  随后我军主力可沿着清水河、东垣、闻喜,即当初进兵的原路撤退,安邑守军有把握诱敌击败闻喜的张辽,纵然不能全歼张辽收复闻喜,也必然可以逼张辽死守闻喜不敢出城野战阻路。”
  关羽看完第一条之后,唯有苦笑,这个情况太理想主义了,把他目前的境遇预判得太好。诸葛亮写的时候都不知道颜良已经死了,设想的吕布和文丑蒋义渠出现内部矛盾的情况,事实上也没那么严重。
  当然这条计策的撤退路线从路况来说是最好走的,等于是跟当初进军前的原计划一样了,可惜执行计划的条件不满足。
  关羽只好往下继续看。
  诸葛亮信中规划的第二条路线,也是要走黄河水路的,但是到清水河口时不会拐进清水河、也不走东垣县,而是继续往黄河主干流上游逆行,中间甚至还要在某些河段在北岸登陆,找中条山南坡相对易行的路段,走一段陆路,甚至借此绕过水路航行难以逾越的砥柱山和三门峡。
  看到这儿时,关羽的眼神也微微有些发亮。
  确实,要论对水陆两用大篷车的灵活应用,这世上应该没有比诸葛亮更强的了。毕竟这玩意儿就是李素提出构想、诸葛亮设计完善的,作为实际发明人,当然对其妙用精熟无比。
  而且关键是关东诸侯之前没有跟篷车打过交道,就算这几天跟关羽作战见了,但也没见过关羽用这些车下水,所以关东诸侯肯定对其两栖性能了解不充分,也不知如何全面防备。
  刚才的上策里,诸葛亮就提到了“要下河也要找平常船只无法靠岸的乱石滩地形,发挥篷车的下水通过性优势、阻延敌军水军追击速度”。
  现在更是天马行空到让关羽可以考虑在特定情况下,“反复渡过黄河河面,在南北岸反复横跳避敌人”。
  这里面具体细节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但总的原则就是利用水路交替,绕过一些单纯走水过不去的地方、或者是单纯走陆过不去的地方。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因为历史上就在二百年后,东晋末年刘裕北伐灭十六国中的后秦时,就用过水陆并进、把东晋的战船强行靠在黄河北岸中条山山坡一侧,用民夫拉纤拖过了三门峡天险。刘裕也因此成了史书记载的人类第一个把战船开过黄河三门峡的军事家。
  因为三门峡附近,是南侧崤山的悬崖更为陡峭,那是连纤夫立足的地方都没有的,不可能拉船。但北岸中条山的南坡相对平缓,有些地方是可以纤夫拉纤的。刘裕也正是因为要保护北岸的纤夫,才让步兵登陆摆车阵打出了“却月阵破北魏骑兵”的战例。
  (注:历史上刘协东归走到弘农时,就是在三门峡附近遭到李傕郭汜追击,南岸的汉军被西凉军几乎全灭,董承就是在三门峡以下找了条船,把刘协运走。当时是用了十几匹绸缎打结连缀,绑在刘协腰上吊下悬崖的。后宫后妃都是让外戚背在身上吊下去,三国志和演义都有明确记载。连皇帝都得吊崖逃生,可见南岸崤山的三门峡是绝对天险不可能通过。)
  现在关羽有水陆两用的大篷车,虽然危险一点,但刘裕的民夫能立足的地方,把车强行推过中条山山坡、翻越三门峡再放下水,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无非就是上坡的时候要卸货轻载、把货都人力背上山,空车让战马拉,否则全载重的车肯定是拉不上中条山山坡的。关羽要是能做到,并靠此逃出生天,也算是人类行军史上的壮举了,能跟刘裕和奥斯曼穆二世相提并论。
  敌人要是追着追着看到他走这条死胡同跑了,估计表情会跟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上、蔡瑁追刘备追到檀溪里、结果追着追着的卢马一个西游记串场特效、跳到檀溪对岸悬崖上一样震惊。
  这条路线,好处是也能全师而退,同时也能酌情配合上策里说的“我军走了之后,派敢死队顺流烧毁小平津敌船拖延敌追击”的补充计划。
  坏处只是路比上策更难走,路上肯定要摔死人,士兵体力消耗也极大,同时每次渡过黄河都是一次变数,不知道有什么意外,要领兵大将的临场随机应变指挥能力极强,否则一个闪失就容易遇险崩溃。
  关羽内心觉得这个可以考虑,后面的执行细节还非常繁琐,他就暂时不去看,先看下策的撤退路线。
  下策的撤退路线,就最稳了——把上策提到的“假装要走崤山北坡陆路翻山撤退”这个“佯攻”变成“主攻”,真的走这条路撤就行了。
  坏处吗,关羽也很清楚,不用看都知道了——主要是被追击的这六天里,关羽自己也在想怎么撤。他自己就想到过这条路。
  这条路要抛弃全部战马、车船和物资,铁甲如果太沉重不易翻山可能也要丢掉一些,不丢铁甲的话翻山时摔死的人数估计也是最多的。
  函谷关以北,确实是有山僻险峻小路可以走人,只是不能过车马,所以没法作为大军进攻的战略通道,正常攻打时不破函谷关主路,翻了崤山也只有被围敌后饿死的命,但用来逃亡还是可以的。
  关羽迟迟犹豫没选,也是觉得要抛弃的东西太多了,舍不得资敌,还想僵持待变——毕竟六天前刚开始追击战时,他军中的箭矢还有百万支以上,粮食经过补充也能吃个二十天。
  既然如此,以他的带兵经验,肯定是内心设了一个警戒线,比如粮食吃剩不到五天了、弓箭数量少于二十万支了,那就得考虑这个撤兵路线。否则物资没花完白送给吕布多亏?
  吕布想要,那也得射给吕布不能送给吕布!让吕布来人肉借箭!
  除了消耗品要基本用完,真到了那一天,这些篷车关羽也会全部一把火烧了,带不走也烧不毁的东西也要想办法砸碎、掩埋,总之要尽量破坏隐匿以免资敌,铁甲这种实在不容易破坏的哪怕费点事沉黄河也好。
  不过,现在既然诸葛亮的中策也很有希望满足实施条件,关羽觉得这个“所见略同”的下策还是先放放吧。反正下策不用学,他自己就会。
  先看看怎么促成中策实施的全部先决条件。
第六百二十四章
量子叠加态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现,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现
  关羽决定了使用诸葛亮中策规划的撤兵路线后,再展开细看,才发现下面的各种假设条件依然是一大堆。
  也亏得诸葛亮派来的这些密使能记得那么清楚,同时也多亏赵累帮他整理口供的时候,梳理得那么有条理——
  据赵累说,诸葛亮应该是让这一小撮密使分别记了上中下策,而且还分主次,比如诸葛亮觉得用到概率比较大的计策,就多让几个人记,这样万一路上死了或者有人忘了记不全,也能查漏补全。
  同时,诸葛亮对于路上这些密使万一被擒所准备的说辞,其实也非常严密。一旦被抓,就说他们只是“安邑守将派去了解关将军近况如何、想知道能不能救援关将军”,这个说辞很合理,袁绍阵营的将领多半都是会相信的。
  实在还有多事儿的,那就再多交代一句,说他们是“想把安邑还没被张辽偷袭得手这个好消息告诉关羽,帮助稳定关羽的军心,以免被四面楚歌之计瓦解”。等到这个本身就真的不能再真的口供被问出来之后,哪怕是贾诩亲临都不会怀疑更多了。
  好在路上也没有使者被抓,只是有人淹死摔死,都是有同伴目睹确认死亡的,不会泄密。
  所以,关羽在决定执行诸葛亮的中策后,还可以具体细分,按照中策下面的“敌军不知道我军已经知道安邑还在我手”这个分支IF条件锦囊执行。
  关羽看到这儿的时候,内心不禁彻底叹服:“诸葛之智,当真不亚伯雅。”
  他深呼吸了一口,继续往下揣摩。原来,诸葛亮的计划分支条件,说来也挺容易理解:
  如果敌人以为关羽不知道安邑没丢、或者说中了“安邑已丢”这个四面楚歌之计,那么敌人肯定会坚信关羽最终的撤退路线是往函谷山路抛弃车马辎重伤员轻装撤退。
  这时候,关羽就该先虚晃一枪,假装往南撤、满足敌人的预期,拉开撕扯包围敌军的注意力、吸引其主要围堵方向往南,然后实际掉头往北撤。
  如果敌人知道关羽已经知道安邑没丢、或者说“四面楚歌”计被识破了,那么敌人肯定会相信关羽还是有可能往北撤的。这时候关羽实际就可以先往南虚晃、然后实际往北撤。
  当然这些都只是大致的思路,实际上执行还可以随机应变有更多细节。
  比如诱敌做假动作的时候,别全军出动而是分兵,让偏师假扮主力、主力扮猪吃虎装作偏师,如此如此……这里面的细节,还是要关羽自己拿捏补充,诸葛亮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
  毕竟诸葛亮也没亲自治军和战术指挥的机会过,他知道自己的临场微操肯定是不如关羽这种打了十几年仗的名将的,所以诸葛亮提供的建议都不涉及任何微操。
  或许有人会诧异:关羽不是已经被包围在崤山东麓、瀛水河畔了么?不是就剩几个营地了么?他还哪来的闪转腾挪做假动作的机会?敌人只要团团围死他不就彻底没戏了?
  这就要涉及到古代征战的一些军事常识了,那就是凡是几万人以上规模的部队被围,是不可能真的被围困逼迫到只有一个营地的狭小空间内的。被包围一方也会尽量依托地利设立多个营地、拒险而守,为自己争取更大的防御纵深。
  比如还拿四百多年前白起围赵括的例子来说,赵括四十万人,最后是被围在丹水、韩王山、百里石之间的三角地带扎营。后人拿百度地图看一下就知道,那片三角地带的边长几乎等于高平市到长治市距离的一半,超过五十里。
  往近了说,可以设想一下原本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刘备伐吴其实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多人,但确实是“分四十余屯”,绵延非常广。当然这个例子和此刻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夷陵之战中刘备是进攻方,他屯兵纵深大很正常。
  但无论如何,关羽毕竟也是一代名将,他此前虽然是且战且走后撤,依然是很注意自己的防御战略纵深的,这样遇到敌人强攻才有弹性防御的收缩空间。就好比历史上他攻樊城时,还要别立多寨、被徐晃攻的“四冢寨”看地图就离他主寨很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