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891

  如今关于钱和税的变法基本上到头了,后面重头戏是关于人和官的变法,理应由司徒担纲。谁让李素现在还不是人和钱都管的丞相呢,有人分权,就得演戏。
  过几年等他名义年龄也超过三十周岁了,再立点儿诸如灭掉某个诸侯的大功。而钟繇到时候也老了,至少五十几岁,把李素再升一级,变成钟繇荀攸的直属领导,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注:李素现在名义年龄周岁二十八虚岁二十九。实际因为他出道的时候就虚报了三岁,所以是周岁二十五虚岁二十六。)
  钟繇说完,满朝文官鸦雀无声,先短暂观望了两秒。等刘备亲自开口垂询:“兹事体大,三公可有集议?司空以为如何?”
  李素拿着和田玉的笏板出列:“钟司徒所言甚善,臣附议。”
  百官随后也纷纷表态:“臣等附议。”
  刘备:“既如此,着三公集议察举科目、举制、考核内容之改革。太常卿、廷尉与录尚书事诸有司分署细则。”
  随后,李素、钟繇、荀攸带着管宁、法正一群人,有模有样分组讨论了一下,不久后就在朝堂上当场先给出了一个框架。
  今天的讨论,主要还是讨论以后的察举科目要怎么设置、考试内容要怎么改革。至于具体的考试方式、如何防止作弊,这些是大朝会结束之后关起门来讨论的,不用让百官都知道。
  这样也是尽量减少横生枝节,减少可能出现矛盾的环节,也提高了议事效率。
  一行人当众讨论了足足小半个时辰,中间禀奏刘备圣裁数次、磨合争夺,最终决定将来的朝廷要常设孝廉、茂才、明法、贤良、知兵、明算六科,其中取士多者每年一考,取士最少者也要三年一考——
  其实,刚才的争论里面,最大的争议点就是要不要保留“孝廉”这一科。刘备和李素当然是想唯才是举,从此不考试道德了。这也更符合乱世的需求。
  但毕竟孝廉科的影响力太大了。哪怕李素在朝会之前私下里跟钟繇荀攸通气,把其他高层摆平了,下面还是有很多人跳出来苦苦哀求请皇帝考虑保留。
  而且这些人很多也不是坏人,是确实为朝廷考虑,很多人也是忠臣。
  李素最后考虑了一下,终于意识到:历史上曹操可以作为个案偶尔下一个“唯才是举令”,但那毕竟不是百年常法,是临时性措施,所以反对没那么猛烈。
  但要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常设选官制度改革,名义上就永远不考虑道德,确实有点难以服众。而且刘备本人当年就是在灵帝的时候弃官回家募集乡勇与讨张纯、被刘虞命人举为孝廉的,过河拆桥很容易引来的天下人对刘备人品的猜疑。
  所以李素最后临时决定:保留孝廉就保留孝廉好了,但只是名义上保留,未来哪怕依然考孝廉,也不是看你的道德作秀,而是笔试为主!要考经学的扎实程度,学问不行只会做秀依然要刷下去!
  这样也免得民间疯狂作秀、各种花式刷名声搞二十四孝,甚至是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损害国力、导致财富大量灭失。
  当然了,因为李素打算把察举制改为地方候选和中央考核两级,所以地方候选的时候还是可以稍微考虑一下道德的。明显有丧德败行劣迹的坏人可以先筛选掉。
  只要是品行一般端正、没有劣迹的人推上来,到了中央这一环节再重点考试经学。这样,道德把关只要确保候选人不是一个危险品,最终能用还是靠才学。
  “不仁不孝但有才”这种选拔标准,终究只能是一时之计,不可能成为百世之法。
  在这一点上,其中最后太常卿管宁的一番苦谏,着实让刘备动容:
  乱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变法不能是只对眼下最有利的权宜之计。那些权宜之计只能以教令的形式出现,而不能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先秦之时,奖励耕战的商鞅之法,对于秦六世余烈、攻伐六国的阶段有利,但一统天下之后,就成了尾大不掉的弊政。所以变法和教令的分野必须明晰。
  君臣对取士科目形成一致之后,剩下的就是这六科分别考出来干什么、能做哪些官,同时又要考哪些内容。
  按照李素和钟繇商定的设计,孝廉是最基础的科目,考取之后依然只能当候补性的郎官,没有任何实际职权,后续要看实习期的表现,才能决定授予具体的事务性官职。
  但是,孝廉与其他五科也有不同,那就是考了孝廉之后,依然保留将来再报考其他科目的权利(也得你被地方上推举、再占用一个相应科目的候选名额)
  只要考得好,还是可以转职为其他五科的。
  也因为孝廉是基础,所以孝廉考的仍然是儒家经义。不过为了增加考试范围,李素也把后世科举的“四书”加了进来,反正他不怕考试范围太广、穷人买不起足够多书、读不了那么广的知识面。
  李素对现阶段科举的要求,本来就是真心选才,选脑子最活才学最广的,不追求以此分配利益束缚人心,也就不追求“划小考试范围、让大家务于精纯,把少数几本书读精读透”。
  考试的成绩判定方面,李素为了降低人们的认知成本,依然采用了十分制的打分方法,把每个考生的考卷结果判为零到九分。这一点跟隔壁的九品官人法倒是一样的。
  李素这人很现实,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袁绍从陈群那拿的九品官人法有弊端,但“上上、上中……到下中、下下”的九级评分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吗,有一部分能借鉴的,就毫无心理障碍地拿来用。
  后世的官员也是从一品到九品,跟汉朝时候的品秩石数分级也能对应,李素也照着这个来,可以降低天下读书人的理解成本。
  孝廉要考的经学,其他五科的举子也要考,但他们还有另外的几门专业课。
  茂才要求最高,考出来后可以做通才官,什么领域的官都能做。所以要考政务策论、兵法推演、刑名律法、算学历数,最终算五门总分满分是四十五。所有参加茂才科的候选考生最后取总分最高的得茂才。
  贤良要考政务策论,外加考一门诸子论衡,也就是哲学类的科目。考过后只能做民政官或者学术官,总分是二十七。
  明法要考刑名律令,外加考一门《韩非》,主要是立法学思想。考过后可以做司法官、监察官,也是总分二十七。
  其中那门《韩非》也不是直接拿古人的著作考试,而是要李素、诸葛亮和法正作注后的版本,作为考试教材,以免考生吸收了韩非“法术势”当中“术”部分的毒害,而“势”的内容也要删减不考一部分。
  知兵要考兵法战策,外加考一门骑射武艺,可以担当武将、兵部官,总分二十七。
  明算要考算学历数,外加考一门物理,可以担当工部、将作类官员,也包括盐铁官,还能当财部的钱粮类官职,总分二十七。
  这六科设置之后,之前汉朝四百年那些零零散散不常设的察举科目,就彻底废除了。
  “明法”、“知兵”和“贤良”原本就是有的,只是李素把考试内容改了,“明经”这些被吸收了。
  “明阴阳灾异”则是因为考试依据董逆邪说而被彻底废黜,变成了科学进步的“明算”,以后以物理数学课取代阴阳灾异课。其他更小众的科目就更不用说了。
第六百三十四章
讨价还价疯狂博弈
  科举改革这种大事,当然不是一天就讨论得完的。
  所以第一天只是把要设置的六个科目门类和考试范围大致圈定了一下,朝中重臣大致达成一个共识,剩下的起码要尚书六曹和朝廷九卿再闭门会商个几轮。
  九月初六的大朝会结束后,此后四天在长安的高官们难得地投入了密集的讨论,把李素提前想好的思路草案一条条地过,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确有价值的意见。
  李素也虚心接受,发现凡是确有必要、能弥补之前草案不够全面、有漏洞的地方的,该采纳都采纳。
  比如,司徒和太常、尚书礼曹的官员都提到了“通过其他四门专业课考试入仕的官员,将来跨行转职”的问题。
  李素之前在这方面设定得比较粗陋,主要是原本历史上这方面可借鉴的行政经验也比较匮乏,李素想抄答案也很难抄。
  后世只有唐朝有五花八门很多科目,导致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局面,但李素也不知道历史上唐朝对于各科官员入仕后、再如何交流岗位体系的制度。
  而到了宋朝,基本上就已经是进士科一家独大,其他科都式微了。明朝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进士基本上就没别的选项给你考。
  钟繇管宁法正的提醒,让李素意识到:哪怕他现在分科取士的初始制度设计再好,只要没有做好充分的官员跨圈岗位交流制度,那么最后就会导致其他科形同荒废,几百年之后只剩一家独大。
  想做官的人,经过历史的百年演化、吸取经验教训,肯定会奔着逐利之心,总结出一条“学什么最划算”的道路,然后所有人都专注走这条路。
  哪怕最后是导致通才教育的“茂才”科一家独大,其他“明法、明算、贤良、知兵”都荒废了,这也不是李素希望看到的。而要是某个专才科目独大,那就更糟了,等于把华夏的学术前进方向带偏了。
  这个世界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不能全部培养通才。要给通才和专才同样的上升空间,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所以,从七月初七到初十,四天的开会讨论当中,李素其实主要就是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们讨论出了一套“不同专业官员岗位交流制度”。
  新法规定:如果一个官员是从毫无专业基础的孝廉科出身的,那么他只要做候补郎官满十年,或者是在候补期间做任何事务性的佐吏工作满五年,并且相关工作考绩五年都良好,就可以转职获得相关领域行政主官的职业资格。
  如果是除了茂才以外的其他四科专业科目出身的官员,考试中举后在本专业为官满五年、这五年政绩考绩都是良好,或者本专业为官满三年、这三年考绩都是优秀,那也可以申请参考“允许转职考试”,并补考要转入专业的专业课。
  至于政绩考绩制度,这项制度汉末也是有的,但是不是常法,历史上要到唐朝贞观年间,才完善起来。
  李素觉得过几年之后也可以把这东西逐步拿出来,考绩等级就按照五等制“优良常可劣”就行,第四等属于勉强及格亟待整改,第五等就属于完全不称职不及格要降职甚至罢免。
  具体到转专业的考试方法,举个例子,比如原先是“明法”出身的司法监察官,觉得做财政和政府工程类的官比较有钱途,那就做三年绩效优秀法官后补考数学课,就可以了。
  而且这种补考,并不需要跟正常的科举抢名额,没有强制刷人的录取线。只要按照零到九分的打分制度,最终数学考试满五分以上,也就是及格,就能从司法官转职财政官了。
  这也是给年轻的时候初次参加科举并且中举了的人,一个后悔和转专业的机会。毕竟不是所有人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干什么职业。
  而且没有入职之前,士子也不知道一个行业的好处和辛苦,如果不给转专业的机会的话,容易导致官场的撕裂,以及大家都“只看贼吃肉,不知贼挨打”,觉得自己的专业辛苦又没钱赚没名声捞,不如别人的专业风光。
  给了这个转的口子,大家就没什么可怨天尤人了。要是再嫌弃自己的本专业,自己努力转呗,要是专业课考不过而转不了,也只能怪给他机会他不中用了。
  ……
  最后,转专业制度也不仅仅是四科专业类官员内部的互相转职,最关键的还得是包括如何给这四科专业官向通政官升迁的希望。
  也就是允许其他四科的官员,最终也能达到全部专业课都得考的茂才科高度的机会。
  因为李素前面的制度设计里已经说了:茂才科是通才教育,所以出来就是所有事务都抓的通政官。
  换言之,因为茂才科考过后的仕途起点,就是县令,一个县的全部工作都要抓。如果不搞“专才转通才”的上升通道的话,就会导致所有县令、太守、布政使这些地方上的三级一把手都得是茂才出身,以后其他四科就没人考了。
  毕竟明法的起步官职可能只是县里的法曹官(类似通判),贤良只是县里的教谕官,知兵考出来起步是县尉,明算起步是县工曹或财曹官。而谁踏入官场的时候不想着自己将来能做一把手呢。
  不过,李素也意识到,对于有了行政经验的人来说,非要他们再全修四门专业才能当通政官,也确实有点要求太高了。
  其中“贤良”那些搞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才能,未必一直用得到。李素之所以依然设置“贤良”,一方面是这一科确实有市场有传统,很多大儒都希望保留这一科,彻底废除的阻力太大。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素意识到,他目前取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的那套“殿兴有福论”,也是需要百年后与时俱进的。因为和平年代和乱世需要强调的统治合法性理论的重点不同。
  哲学理论也是需要进化和启蒙的。不然后世也不会每隔几百年得有个朱熹、王阳明来服务统治阶级。所以少量的文科前沿理论学术研究是必须的,但不用多,未来的通政官这一科可以适当成绩差点放宽一些。
  而“知兵”对于天下重新统一之后的和平年代,也同样不再是每个地方的地方官都得学的东西,最多是边疆州郡的行政主官需要知兵,以抵御胡人。而内地行政一把手不懂兵法关系不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